時間,既是無情的,也是公正的。
在我國有一門研究名著《紅樓夢》的學問,被稱為「紅學」;而在西方也有這樣一群人,在研究「紅學」,這裡的「紅」就是《紅與黑》。
《紅與黑》首版於1830年,又名「一八三零年紀事」。作者司湯達出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經歷了波旁王朝復闢,死於七月王朝,他堅信《紅與黑》是一本傑作,他曾說,這本書要一個世紀後才會有人讀懂。
事實上,這本書的爆火要早於他為自己設下的時間界線,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甚至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書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出身低微的美少年,叫做於連,他驕傲聰明且有野心,一心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上流社會,但事實是殘酷的,他的努力只讓他成為了一名教士。而當他最終通過兩段戀情成為了一名貴族時,連自己都覺得諷刺。
從小城到省城,第一段戀情夭折
故事發生在法國東部一座美麗的小城,叫做維裡埃。於連出身於當地的一個木工家庭,但生得文弱清秀,由於整天只喜歡讀書,他一直遭到父親和兩個哥哥的嫌棄甚至毒打。所以,當市長請他為自己的兒子做家庭教師時,他儘管十分不願意去伺候貴族,但為了擺脫這樣的家庭環境,還是答應了。
於連被市長看中的原因是因為他能背下整本的《聖經》,但事實上他並非上帝的信徒,這只是他為了討好神父的手段。於連內心深處崇拜的人是拿破崙,他一直希望自己能生在拿破崙時代,那樣就可以穿上軍裝,依靠自己的才能平步青雲,他的野心在當下的時代難以實現,所以只能靠超強的記憶力討好神父,做個教士尋求出路。
關於書名《紅與黑》的討論,有一種說法,就是「紅」代表士兵軍人和革命,「黑」代表教士教會和貴族。
在市長家中做家庭教師的過程中,於連遇到了溫柔美麗的市長夫人,這既是他的第一段戀情,也是他邁向貴族的第一步。於連與市長夫人的戀情本開始於他的自尊心作祟,當他們的關係被市長知道後,於連只得到省城神學院去進修,也終於離開了小城。
從神學院到侯爵府,愛情為他帶來貴族身份
在神學院的於連,受到了院長彼拉神甫的青睞,被舉薦到侯爵府上做秘書。經歷這一系列的變故後,於連已經可以將自己的野心藏得很好了,但是無意中的一次疏忽,讓侯爵府上的小姐瑪蒂爾德發現了他內心的敏感驕傲及對於貴族的厭惡;這位侯爵女兒漂亮出眾,才華橫溢,對一切冷眼旁觀,對於自己的貴族生活同樣感到無聊,於是兩個同樣驕傲又傲嬌的人互相吸引,坎坎坷坷地走到了一起,無需外力,他們自己就互相折磨的精疲力竭,甚至於拔劍相向。
沒多久瑪蒂爾德懷孕了,他們的戀情瞞不住了。侯爵得知後大發雷霆,但最終,如同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樣,他做出了讓步,給了於連金錢和土地,騎兵中尉的頭銜,還有貴族姓氏。如此一來,於連真的擁有了可以稱得上侯爵女婿的貴族身份,他自己都覺得仿佛做夢一般。
但是所有命運贈予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正當於連志得意滿之時,來自小城市長夫人夫人的來信再次將他打落谷底。信中指責於連靠引誘貴族婦女作為向上的階梯,這正是於連一直不願承認不願接受的,他惱羞成怒地回到小城拔槍射向了市長夫人。
歸於塵土,掙扎一生終上斷頭臺
當於連冷靜下來時,他已經在監獄了。即使朋友戀人都在為他奔走,即使市長夫人並未被他殺死,他依然決定不再上述,一心求死。
最終,瑪蒂爾德效仿先祖瑪戈王后,穿上黑衣,捧著於連的頭顱,將他葬在他最喜歡的山洞,那個讓他覺得自由和安寧的山洞。
於連的一生從塵埃中走向雲端,又重歸於幻滅。他本性真誠,有些憤世嫉俗,越是聰明和清醒活的就越痛苦,他不能像自己的偶像拿破崙一樣穿上軍裝去建功立業,只能違心地活在小城;他有野心,有能力,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愛情,最終卻深陷而不自知,直到最後在牢獄中才終於尋求到了心靈的解脫。
關於書名《紅與黑》的討論,另一種說法是,「紅」代表教堂無處不在的帷幔,「黑」代表於連死後瑪蒂爾德身上黑色的喪服。
作為「少年野心家」的代表人物形象,我們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在於連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年少的野心和夢想,是最純粹最美好的願望。
關於書名《紅與黑》的討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紅」代表心中的夢想,「黑」代表無奈的現實。
司湯達為自己作的墓志銘一般:「活過、愛過、寫過」,他筆下的於連「活過、愛過、掙扎過」無論選擇了什麼,最終在生命的最後得到了自己的救贖。
寒來暑往,看時間單行向前;潮汐潮落,觀歷史循環往復。我是@寒汐 一起讀歷史,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