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及傳播

2021-02-23 光明日報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與其他書寫材料相比,紙的表面平滑,潔白受墨,還可染色;幅面寬大,容字較多,又便於裁剪,做成各種型制;柔軟耐折,可任意舒捲,便於攜帶與存放;壽命長,易於保存;造紙原料易尋,價格低廉;用途廣泛,既可作書寫、印刷之用,又可用作包裝材料等。這些無可比擬的優點,使得紙一經發明,便經久不衰,且傳播世界各地,為世人所鍾情。

從考古發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紙是由植物纖維(麻類)製成,因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的「紙,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纖維。1933年,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烽燧遺址首次發現一片麻紙,「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簡,為漢宣帝年號,則此紙亦為西漢故物也」。直至1990年,學者們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先後八次發現西漢初年至末年製造的麻紙,時間均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前。

到了東漢,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製造麻紙技術的經驗並進行技術革新,組織生產了一批質量更好的麻紙。不僅如此,他還突破了木本韌皮纖維的造紙技術,主持研製成功楮皮紙,使得造紙原料更為廣泛,推動了造紙術與造紙業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麻紙、楮皮紙外,又製造出桑皮和藤皮紙;中原地區則普遍使用竹簾床模具抄造,使得紙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隋唐五代時期是麻紙的全盛時期,而雕版印刷的發明更進一步促進了紙業的興旺。唐末南方製造出竹紙,這一時期還發明了在色紙面上飾以金銀粉的金花紙、水紋紙和砑花紙。宋元時期皮紙與竹紙由於技術的進步而成為主要紙類,麻紙則因原料問題開始衰落。明朝是造紙術的集大成階段,其技術也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殺青》中記載下來。中國造紙術在發明之後,開始向外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巖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明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談到高麗紙時說:「以綿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朝鮮制皮紙時,基本上沿用中國技術,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採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大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日本的造紙術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日本書紀》記載,中國紙和造紙術是通過朝鮮傳入日本的,「(推古天皇十八年,即公元610年)春三月,高麗王貢上僧曇徵、法定,曇徵知《五經》,且能作彩色及紙墨,兼造碾磑,蓋造碾磑始於是時軟」。實際上,日本造紙早於此時,傳授造紙技術的是450年從百濟來日本的漢人五經博士王仁及其隨行的漢人工匠。根據對日本法隆寺、東大寺所藏飛鳥與奈良時代的用紙化驗結果,當時造紙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紙製漿技術同中國一樣,用植物灰水對原料蒸煮,更在漿液中加澱粉糊。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書)、《令義解》(833年成書)和《源氏物語》(1007年)等中均有關於日本官方造紙機構、材料與類型的論述。鎌倉時代以後,日本麻紙漸少,皮紙佔主要地位。江戶時代手漉和紙得到較大發展。和紙文化在今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視。

陸上絲綢之路造紙術的外傳。中原地區有兩條陸上通道可達西域:一是從西藏經喜馬拉雅山口南下,一是從今新疆經克什米爾至印度西北部。兩條通道的中國一側,新疆在十六國時期(304—439年)已於當地造紙,而西藏從唐初(7世紀前半葉)起就有了造紙作坊。印度造紙法及紙的型制與新疆、西藏類似,印度現存最早的紙寫本年代為1231年或1241年,因此在12—13世紀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紙業。

18世紀法國造紙廠內景

陸上絲綢之路所經之處都有古紙出土。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樓蘭發掘出嘉平四年(252年)、泰始二年(266年)、鹹熙三年(265年)和永嘉四年(310年)等魏晉紙本文書,大多為麻紙,說明內地的紙早已傳到西域地區。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發現九封用中亞粟特文寫成的書信,這是客居涼州的中亞商人南秦·萬達在311-313年間寫給撒馬爾罕友人的信件,可見粟特人早在4世紀已使用中國紙。

中亞造紙始於唐朝時期。據史籍記載,天寶十年(751年)唐與大食在中亞的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用兵,在戰爭中有一部分唐兵被俘,其中就有造紙匠。阿拉伯人一直在尋求造紙的秘密,故將這些匠人送回國內,要求他們傳授技術,這就使得中國造紙術傳入中亞地區。阿拉伯學者比魯尼(973—1048年)在《印度志》中記載:「造紙始於中國……中國戰俘把造紙法輸入撒馬爾罕,從此,許多地方都造起紙來,以滿足當時的需要。」自撒馬爾罕興辦了紙場以後,紙張便十分暢銷,故呼羅珊總督葉海亞便倡議利用來自撒馬爾罕的中國人在巴格達再建一個紙場。紙場投產後,阿巴斯哈裡發哈倫·拉施德的宰相賈法爾便下令所有公文一律用紙書寫,而不再用昂貴的羊皮。後來,造紙術隨著阿拉伯勢力擴張傳播至北非地區。

中國造紙術通過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最早接觸到紙和造紙術的歐洲國家可能是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紙張出現在西班牙不遲於10世紀。在聖多明各城發現的手寫本是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西班牙紙本文物,由亞麻纖維製成,又經澱粉糊施膠,與阿拉伯紙類似。這應該是逃到西班牙的前倭馬亞朝王子拉赫曼等從阿拉伯帝國帶來的。後倭馬亞王朝建立後,用紙量驟增,西班牙便於12世紀自行造紙。最早的紙場建在薩狄區,該地盛產亞麻且臨近水源。這是歐洲本土造紙的開端,但大多掌控在阿拉伯人手中。1157年,在靠近法國邊境的維達隆城才建立了一個由西班牙人經營的紙場,而該國的猶太人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

《天工開物》中的造紙術

由於鄰近西班牙,法國人很快便引進了造紙技術,於1189年在埃羅建造了第一家法國紙場,隨後又在特魯瓦、埃松、聖皮埃爾、聖克勞德和特瓦勒等地建造了新的紙場,以滿足國內的需求,所造紙均為麻紙,與阿拉伯紙基本相似。造紙術通過另一商路傳入義大利。12世紀寫成的幾份義大利紙本文書被保留下來。整個13世紀,大馬士革紙源源不斷流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於1276年在蒙地法諾建立了第一家紙場,生產麻紙。隨後他們在技術上做了較大改進,用金屬製成打漿器,又向紙內施加動物膠以代替澱粉糊,並生產出水紋紙,使得造紙業飛速發展,至14世紀便成為歐洲重要的紙張供應地。德國最早開始生產紙是紐倫堡的紙場(1391年),隨後荷蘭於1428年、瑞士於1433年、波蘭於1491年、英國於1494年、奧地利於1498年、俄國於1576年、丹麥於1635年、挪威於1690年先後開始自己生產紙張,至17世紀,歐洲主要國家均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18世紀以後,隨著文化、教育與科學事業的發展,歐洲各國的耗紙量與日俱增。由於單一生產麻紙,已使原料供應出現嚴重短缺,人們在不斷尋找替代物。與此同時,他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造紙術的發明地——中國,尋求中國造紙技術發展的新信息,使得中國造紙新術直接傳入歐洲。

後來擔任過法國財政大臣的經濟學家杜爾閣為了使法國的造紙業走出困境,於1765年請在法學習的華人高類思和楊德望趁回國之機幫助解決52項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其中4項與造紙有關。這兩位華人回國後購買了杜爾閣希望得到的中國紙簾、各種造紙原料標本及紙樣,連同技術說明材料,通過商船從海路寄給杜爾閣,使得法國的造紙技術得到重大改進,極大地促進了法國乃至歐洲造紙業的發展。

 《天工開物》中的造紙術

18世紀末,清乾隆年間由中國畫師手繪的竹紙製造全套工藝流程工筆設色組畫,由在京的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寄往巴黎。竹紙製造系列圖共24幅,具有宮廷畫師畫風,因其兼具藝術和技術的雙重價值,在歐洲不斷被人臨摹。現知多套彩色摹本分別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及德國萊比錫書籍博物館等地。1815年巴黎出版的《中國藝術、技術與文化圖說》中公布了其中的13幅,這些圖為後世有關造紙技術的專著爭相引用。此組畫重點向歐洲人展示了抄紙竹簾的型制及用法、溼紙人工乾燥技術和植物黏液的使用等。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於18世紀傳到巴黎,1840年法蘭西學院漢學教授儒蓮將其中「殺青」(造紙)一章譯成法文,刊於《法蘭西科學院院刊》上,後又在另一刊物上發表了有關「竹紙製造」的論文。

這些都為西方人提供了中國造紙技術的重要信息。據中國造紙史專家潘吉星先生研究,從上述所傳的組畫與文字中至少向歐洲傳入了十項新的造紙技術思想與工藝,極大地推進了歐洲造紙術與造紙業的近代化。隨著造紙原料的改變、可彎曲的竹簾抄紙器抄紙技術的引進與使用,歐洲在18世紀中葉紙的產量大增。中國抄紙竹簾的可彎曲性體現了一種先進的造紙思維方式,因而具有極大的發展前途,成為通向近代造紙機的必要階梯。美國著名紙史家亨特說:「今天的大[機器]造紙工業,是根據最初的東方(指中國)竹簾紙模建造的。」

總之,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不僅促進了自身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同時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近代化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1月15日

相關焦點

  • 劉潤:造紙術,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比如:為什麼是古埃及人發明了數學?比如:為什麼曾經如此耀眼的埃及,今天黯淡無光?  比如:造紙術,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中國網際網路上,最近有很多關於「四大發明」的討論。比如這四個發明夠不夠「大」,甚至它們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沒改造之前的造紙術是什麼樣,誰發明了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古代人類的智慧結晶。如果沒有紙,就沒有辦法記錄文字,沒辦法傳遞知識,我們的子孫後代更沒辦法知道過去發生的故事。 造紙術在中國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只是它的出現時間過於久遠,有相關記載的文字資料都很少。
  • 歷史上造紙術並非蔡倫所發明,那時發生了什麼,竟欺瞞世人數千年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蔡倫也因此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還曾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 造紙術究竟是誰發明的?蔡倫又對造紙術有哪些影響?
    事實上,紙是在西漢時期發明的,並不是蔡倫首創,那麼,有關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和蔡倫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根據考古學家的證明,在西漢早期,就已經有了質量較好,紙面平滑質地柔軟的紙張,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三百多年,另外,在史書上東漢之前也有關於紙的記載,所以說,蔡倫不應該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 在造紙術之前,我國用竹簡,外國用什麼呢?今天給出了答案
    在中國發明造紙術,並流傳到其它國家之前,其它的國家如何記錄他們的文字?那個時期,在歐洲流行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羊皮紙,而在印度和東南亞,會用一種叫貝葉棕的植物。之後,經過特殊加工後刻字上墨,古埃及是莎草紙。
  • 埃及幾千年前就發明了莎草紙,為啥世界還認為紙是中國發明的?
    ,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現今世界上普遍認為,中國是最早發明出紙的國家。文字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而誕生,在文字誕生後自然而然需要記錄文字的東西,因此紙就應運而生。同時期或者更早的歐洲又用的什麼?任何偉大的發明,一般都會經過兩次,一次是作為先行者,一次是改變世界。造紙術之所以成為四大發明之一,不僅僅是它可以記錄文字,而且還具有「廉價、耐用、量產」三個特點。反觀莎草紙,製作工藝複雜,無法大量生產,而且價格高昂,因此不僅沒有為文化傳播做出貢獻,還限制了信息的傳播。讓當時的文字和文化成為少數人壟斷的資本。
  • 傳播20:00【中國文房四寶 5】
    中國文房四寶 第五集:傳播 在日本東京的書法教室裡,在韓國首爾的仁寺洞大街上,在義大利法布裡亞諾的紙和水印博物館裡,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攝製組用4K生動影像記錄中國的筆、墨、紙、硯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和影響
  • 三年級語文《紙的發明》課文解讀,名校語文教師整理的筆記
    《紙的發明》資料整理主要從蔡倫入手,讓學生對造紙術有一個初步認識,接著以字詞為契機,學習鞏固我會寫、我會認的生字,以及多音字、詞語解釋,掃清閱讀障礙之後,知道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被傳承的原因。一、了解蔡倫。
  •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什麼樣的歷史,它們都是誰發明出來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而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甚至是對於世界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它們分別就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活字印刷術。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留下的這四大發明匯集了無數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我們古代時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知道現在,全世界各地還在受它們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四大發明,看看這四大發明到底是誰,又是怎樣一步步發明出來的。
  • 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和近代四大發明可以看出中國的科技走在前列
    本文主題: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和近代四大發明可以看出中國的科技走在前列中國古有四大發明,巨大的推動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傳至西方後,也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造紙術:普遍認為造紙術發明的年份是公元105年,因為在公元105年這一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的方法。實際上,在蔡倫大規模造紙之前,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在中國造紙術傳入外國之前,埃及用紙有紙草紙,歐洲用紙有羊皮紙,中國有絲絮紙和縑帛紙和蔡侯紙。
  • 你認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哪個最有用?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指南針,火藥。如果說哪樣最有用?這得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如指南針,它給人類指明了方向,讓我們有目的前進,是人類不可缺的工具。通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佔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 三年級下第三單元: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知識匯總
    第10課《紙的發明》「紙」是寫字,繪畫,印刷,包裝等所用的東西,多用植物纖維製造。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學習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紙的發明過程,學習作者按照時間順序講述紙的發明過程的方法。【學生思考】是誰改進了造紙術?改進後的造紙術有什麼特點?
  • 中國古代一直使用竹簡寫字,紙張發明之後這些竹簡去了哪裡?
    中國古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地三皇五帝時期,那個時候地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學會用竹簡寫字了,而紙張寫字的歷史要到造紙術發明以後了,這中間幾千年的時間使用了至少數以億計的竹簡,那在紙張使用之後,我們祖先使用地這些竹簡都去了哪裡呢?
  • 蔡倫造紙:是革新還是發明?我們一直被騙了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四大發明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我們對此深信不疑。紙的發明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可以說沒有紙的出現,世界不知道要倒退多少年,所以發明了造紙術的蔡倫一直深受中外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 中國為啥不缺衛生紙、酒精和口罩?外國人:都是中國古人發明的
    從前,人們曾爭論是中國宋代發明的蒸餾器,還是阿拉伯人、義大利人發明了蒸餾器。但是,海昏侯的出土文物結束了一切爭論。 中國煉丹家們發明的蒸餾器,使蒸餾酒的製作成為可能,從而能使酒精濃度得到進一步提純。在此基礎上,高純度的蒸餾酒被發現可以殺滅細菌,防止傷口感染。
  • 在中亞撒馬爾罕,仍保留著8世紀從中國傳來的桑枝造紙術
    紙之路:沿著戰火硝煙的指向前行(四)撒馬爾罕,公元751中國史籍對於造紙術的西傳並無記載,相關資料全部來自阿拉伯史書。據11世紀阿拉伯作家薩阿立比所著《珍聞諧趣之書》記載,「造紙術從中國傳到撒馬爾罕,是由於被俘的中國士兵」,「俘虜中間有些以造紙為業的人,由是設廠造紙,馳名遠近。
  • 紙不是蔡倫發明的?
    這些記錄材料有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太沉,於是,人們不斷尋找,發明出了一些像紙的紙。那些像紙的紙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發明出了一種莎草紙,這種紙的質量非常好,5000年前的莎草紙文獻,保存到今天,上面的字跡依舊清晰,顏色也十分的鮮豔。Wikipedia丨莎草紙文獻它的出現,讓很多人開始懷疑,紙究竟是不是我國發明的。
  • 最近外國人眼裡的中國三個最偉大發明:衛生紙、酒精和口罩
    從前,人們曾爭論是中國宋代發明的蒸餾器,還是阿拉伯人、義大利人發明了蒸餾器。但是,海昏侯的出土文物結束了一切爭論。中國煉丹家們發明的蒸餾器,使蒸餾酒的製作成為可能,從而能使酒精濃度得到進一步提純。在此基礎上,高純度的蒸餾酒被發現可以殺滅細菌,防止傷口感染。18世紀後期,西方首先提煉出無水酒精。
  • 為什麼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叫阿拉伯數字?
    這可能也算不上是一個冷知識吧,阿拉伯數字其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是印度人發明的。那為什麼印度人發明的數字不叫印度數字,卻叫阿拉伯數字呢?阿拉伯這算是侵犯了印度人的智慧財產權嗎?印度的發明基因中華民族有四大發明,包括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紙的發明》課文筆記馬上開學可以用來複習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紙的發明》為我人產介紹了紙的產生過程,點明了造紙術對世界的偉大貢獻。1.會讀生字,會寫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解釋為什麼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被傳承下來第1個目標是生字詞語方面,會讀會寫;第2個目標是課文朗讀方面;第3個目標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