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龍首原西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宮的目的和選址的根據,是由秦始皇確定原則的。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
蘭池宮遺址在鹹陽市渭城區楊家灣、柏家咀原邊,是秦始皇的一座寢宮。因築於蘭池之畔而名。《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地理志·關史料》,以微縮形式營造,高7.35米,長16米,寬16米。為了突出其「仙島」氛圍,建宮於蘭池之中。池中波光瀲灩,煙雲氤氳;島宮奇葩爭妍,絲竹飄飛,仙女翩躚,給人以身臨仙境的怡悅感受。
漆河變名漆渠,是一條人工開鑿的小運河。據《長安志》引《括地誌》載:「漆渠,胡亥築阿房宮開此渠,運南山之漆。」由此可知渠鑿於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再現的漆河。根據有關史料開鑿,長298米,寬5-11米,水深1.6米。
上天台是秦阿房宮殿祭祀天神的建築物。古代先民認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賜和保佑。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國家物阜民豐,四海昇平,定期率領朝臣登壇祈禱天神。重現的上天台,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8米×16.8米,高19.8米。磁石門是秦阿房宮的北闕門。遺址在三橋鎮武警部隊工程學院內,約建於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因「累磁石為之」,故稱磁石門。作用類似現代的安全檢查門。一是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門時以磁石的吸鐵性能使陷甲懷刃者不能通過;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神奇使其驚恐卻步,不敢有異心。故亦曰:「卻胡門」。磁石門是在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營造的。反映了秦國高超的科學技術水平。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尚屬首創。重現的磁石門是根據有關史料和苑區地緣特徵營造,高13.2米(從地平線到屋脊),東西長20.4米,南北跨度12.7米。
秦阿房宮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場所,專供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國家;「稷」為穀神。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重現的祭地壇,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米×16米,高11米。上林苑為古宮苑名。秦都鹹陽時置,周圍二百多裡,包括長安、戶縣、周至等地。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營建朝宮於此。阿房,即其前殿。漢初苑內荒蕪,武帝時復為宮苑,內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數十處。司馬相如作《上林賦》,言其極為宏偉、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