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六團隊 第十一診室
圖片設計: 番薯丫 | 責任編輯: 柴君
導言
「丁克」概念進入中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現在近40年過去了,第一批丁克已經步入中年甚至老年,作為曾經的「小眾」群體,當生活方式與傳統主流價值背離時,ta們遭遇過什麼樣的壓力?現在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為此,我們和5位「丁克女性」聊了聊,試圖去了解不同年齡段「丁克女性」的想法。
貓毛,25+,結婚兩年半
雲南昆明,文案工作者
不管要不要,越含糊,越容易後悔。
唯一的擔憂是伴侶,男人反悔的成本更低,這是生理決定的。
在遇到我愛人之前,我就已經堅定了不要孩子的想法,當時心裡想,如果這輩子遇不到婚育觀匹配的人,就不結婚了。抱著這樣的想法遇到他,我就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因為他也是一個堅定的不想要孩子的人。
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主要是個人理念,覺得生活虛妄,到頭一夢,沒有必要走一遭;其次是覺得社會現狀、政治環境和我理想的生活環境出入太大;最後是覺得自己還有太多想要嘗試和感受的東西,孩子會變成不可逆的束縛。
一隻不願意透露姓名和面容的貓市民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目前的生活是兩人一貓,有房無車,其樂融融,沒有同齡已婚已育家庭的大部分煩惱。兩人收入屬於當地平均值,每周吃大餐,每年出去旅行。精神和身體契合度很高,是理想中的狀態。
自己關於丁克的決心很大,也不會考慮凍卵,我已經考慮清楚了。因為不管要不要,越含糊越容易後悔,無論要不要,自己都應該經過慎重的思考。
目前的擔憂是父母和伴侶,首先是擔心父母不能接受,怕會給他們帶去不必要的麻煩和痛苦。至於我的伴侶,對他擔憂的點是因為男人反悔成本更低。網上看過不少例子,說好一起丁克的男人,到了四十多歲突然又想要孩子了,但妻子已經不能生了。
丁克女性肯定都比男性更擔心對方中途反悔,這是生理決定的。
30+,Cactus,單身獨居
廣東東莞,房地產開發
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家庭關係和結構。
我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自卑過,我只是跟別人的選擇不同而已。
我們家的家庭關係是很不親密的那一種,一年都通不了幾次電話。不是說我們說不了話,只是關係不親密,不會互相打電話,有事就說事。這讓我對這種家庭關係不是很期待。
而且我是那種比較有控制欲的性格,這種性格可能以後會給自己和小孩造成壓力,如果ta到了家長難以控制,或者不想和家長正常溝通的年齡段,我覺得自己到時候會崩潰。我覺得這個(和孩子博弈)過程挺痛苦的,我不想去體驗這個過程。
每一次跟別人談論這個問題時,總會有人說我過幾年就會後悔、老了就沒有伴兒。我經常拿他們的問題來反問我自己,我自己是有答案的,我覺得這都不是問題。
我覺得我不會後悔,我好像沒有什麼好後悔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家庭關係和結構,就我而言,一個人或者最多兩個人,簡單一點的家庭關係比較適合我。我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自卑過,我只是跟別人的選擇不同而已。
現在的我,單身獨居,有狗作伴,工作穩定,業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健身,自學樂器等),有時間會和知己好友偶爾聚會逛街(自己一個人也無壓力),所以從來不覺得寂寞,也不羨慕身邊已婚已育的人。這樣的生活,還算滿意,但不夠理想,因為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想體驗的生活,都跟孩子無關哦。
我也不排斥多一個伴侶,最好兩個人都能獨立自主、自得其樂吧,相互陪伴而不是相互依賴。目前我還沒有和父母攤牌,我覺得還沒有到時間,也許是在40歲之前。
35+,CC,已婚十年
廣東佛山,外貿
有人直言不諱說我們太自私,能理解我們的人很少。
有一點害怕,最後剩下的那個人會太孤單。
雖然我是丁克,但我向來都只偷偷關注這個問題,因為結婚十年來,聽了太多反對的聲音,有善意地苦口婆心勸的,也有直言不諱說我們太自私的,總之能理解我們的人很少。
我跟老公是中學同學,大學開始戀愛,一起經歷了異地、家庭反對等各種波折,人生一大半時間都是跟這個人一起度過,彼此太了解。
我們本身就不是喜歡小孩子的人,以前約會,公共場合遇到小孩吵鬧,就不約而同地相視一笑,無奈躲開,時間久了自然就達成了一種默契。另外我們是戀愛8年才結婚的,互相陪伴著成熟成長,二人世界時間長了,就有一種排他性,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對於是否要小孩子還真沒有掙扎,也不考慮凍卵或者領養孩子。
目前已經做了充足的防護,真沒想過發生萬一的話該怎麼辦,此刻敲字的瞬間感覺是會留下,因為沒做好避孕措施而意外懷孕,那我們就得負責和承擔。
雙方父母知道我們是丁克,但是其他長輩也會催。不過我們倆情況特殊,離家人比較遠,也就每年那麼幾個特定時間團聚,忍一下就過去了。而且我老媽已經快被我說服了,現在她覺得生與不生都是有苦有甜,只要自己選完不後悔就行。
被勸生時候,聽得最多的幾個原因:以後老了生活不便,沒人照顧;年紀大了跟不上時代,沒有子女缺乏精神寄託。聽多了,覺得那就解決問題唄。所以三十歲就開始關注和收集養老院信息了,還開了個「養老基金」帳戶,每月存錢進去,還有留心尋找和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
目前最大的顧慮是伴侶。有一點害怕最後剩下的那個人會太孤單。我有一次去醫院看眼科,遇見個老婆婆,七八十歲吧,一個人在診室門口跳腳哭,因為不懂預約,視力又不好,等了半天也沒看上醫生。
看著她年邁的身影,略帶嬌氣的哭訴,那一瞬間有點觸動,一輩子被好好照顧保護的那個人,如果留TA一個了,TA會更難吧。
45+,Vivian,已婚
江蘇南京,家庭主婦
兩次胎停後,我決定主動放棄……整個孕育、備孕過程都是女性承擔的。
我為什麼要為了一個孩子再去找一個老婆,我就是要和你在一起生活。
我結婚比較晚,當時已經將近三十五歲了。面臨著高齡產婦的危險,後來經歷了兩次胎停。為了再次懷孕,我必須得跑各種醫院做各種檢查,整個孕育、備孕過程都是由女性來承擔的,真的很累,而且情緒也很不好。
努力了兩三年後,我開始糾結,感覺已經走到死胡同裡去了。最後真的覺得自己和孩子沒有緣分,就和老公商量不要孩子。
是我主動做出這個決定的,我和他說:「我不想再這樣了,這個過程確實太痛苦了,我想放棄。如果你希望有小孩的話,我不阻止你,我們可以分開,你可以另外再找一個(伴侶)。」
他說:「這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我為什麼要為了一個孩子再去找一個老婆,我就是要和你在一起生活。」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再沒有提過這個話題。
十幾年婚姻生活這樣走下來,我反而覺得很慶幸,現在我有很多自己的時間,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做手工、烘培、養養花之類的。以前工作時,我是那種燒飯都會燒糊,也基本不會做菜的人,但現在就連我媽媽都在問我怎麼燒菜。
Vivian有了很多閒暇的時間
可以做手工、種綠植、提升廚藝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現在這種簡單的生活讓我看起來比同齡人小了很多。不過有一個實際的問題,就是父母年紀大了,我現在基本上要抽出一半的時間照顧我的父母。
再來看身邊那些有孩子的家庭,他們對於孩子的焦慮很多,尤其是隨著孩子的長大,這種焦慮就會越來越嚴重。
我們不太擔憂養老的問題,養老不光是個人的問題,也會是一個社會的問題。以後的養老機構是會慢慢多起來的。我們現在就是提前留一些積蓄,儘量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你也沒法預料到未來會發生什麼,等到有那麼一天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會坦然地接受吧。
總之,每一條路都有不同的風景。如果你選擇這條路,那你就去看這個風景,就不要去貪戀別人的風景了。
50,海小魚,有過3年婚史,多年單身
北京,經濟獨立且自由
這輩子我遇到的最大挫折就是失戀。
我這一生中可能沒有機會成為一個母親了。
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我正和一群朋友在貴州,我們即將結束十幾天的旅行。嗯,現在的生活就是自由自在的。
其實我是順其自然成為丁克的,這是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我坦然接受這樣子的自己,接受這樣的人生狀態。如果有孩子的話,我會接受;如果沒有的話,我也接受。
但坦白來說,有那麼一瞬間我是恍惚的——作為一個女性,我到了生命中一個必然的時刻,我要去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一生中可能沒有機會成為一個母親了。
3、4年前,我開始出現一點更年期的前兆,做了一次全面的體檢後,醫生告訴我,我基本上進入更年期的人生階段了,當時就有那麼一刻恍惚和神傷。
想起來我在35~40歲之間,會夢見自己的孩子,ta有時候是個男孩,有時候是個女孩。也許是我的身體在提醒我,這是一種生理上的提醒。但這幾年我再沒有做過這個夢。也許這個生理期已經過去了,我選擇去接受這個事實。
80/90後的人可以藉助一些輔助性的技術來延續生育期,例如凍卵。但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等到這些技術成熟時,我們基本上都已經進入更年期,這也剝奪了一些機會的存在。
貴州下納灰村路邊,一棵樹的樣子
有一點自己的顏色,就是風景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我身邊有這樣一個單身群體存在,包括同學、朋友,要麼是有過婚姻,要麼是一直沒有結婚。如果說共同點,青春期大家讀三毛的書,那些浪跡天涯的故事影響了一些人,還有舒婷的詩《致橡樹》,傳遞出的特性就是女性的獨立自強,不輕易向別人求助,然後努力地去成就自己。所以要不要孩子,並沒有困擾到我。
我也並不羨慕那些傳統的家庭模式,無論什麼樣的人生都有a面和b面,各有各的好。我不用去為孩子的成長焦慮,也不用為了一些「相處」去焦慮,不需要處理複雜的關係,這對我來說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不過看到現在朋友的孩子已經上了大學或者是剛大學畢業,我就會羨慕他們能有一個跟90後或者00後親密打交道的機會。有這樣一個和你親密的年輕人,你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一起成長,應該是很棒的體驗。
我和朋友探討過關於養老的事情,從我們這一代人開始,整個國家都要一起共同去學習、面對「衰老」這個課題,這絕不會是「養兒防老」這麼簡單的事情。
你可以和很多人一起慢慢變老,比如說你的家人、你親密的朋友,但最後總會是一個人,比如楊絳,她從「我們仨」到她自己,走到人生邊上的本質是一樣的。重要的是要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自理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完
有人說「不生孩子,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但也有人說「因為不生孩子,我把青春期多活了兩倍」。
擁有怎樣的家庭模式,是每個人的自主選擇,不存在對錯也不存在好壞。一切選擇,自己開心就好。
據調查,丁克家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60萬,曾經小眾的「丁克」已經成為越來越能被大眾接受的家庭模式。也許未來的家庭結構會更多元化,也許未來我們關於婚姻、生育的選擇權會更大、更多,讓我們期待未來的世界吧。
關於丁克、生育、婚姻,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分享~順便點個 在看,讓其他仍因此迷茫、猶豫的姑娘看到這些更多的可能。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