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很多朋友都會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不管身體穿多厚,這手腳就是暖和不起來。
有朋友說,運動運動就可以改善手腳冰涼,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冬天手腳冰涼是常見的現象,主要原因一是由於天氣寒冷,人體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使得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經末梢循環不良」。
中醫理論則認為冬天手腳冰涼這是陽氣不足、氣滯、氣虛的反應。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會導致精神不佳、身體畏寒的反應。
1、陽氣不足
《黃帝內經·素問》裡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而陽氣具有溫養的功能,陽氣不足就無法溫暖人體,特別是處於四肢末端的手腳更得不到陽氣。
2、氣滯,血液循環不好
氣滯就是能量是夠的,但是道路不通暢,能量運輸不出去,形成四肢熱量相對不足的狀態,中醫術語就是「陽氣內鬱,不能達於四末」。如果是氣滯原因導致的手腳冰涼,那就要理氣。
3、氣血不足
手腳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氣血充足的人手腳應該一年四季都是溫暖乾燥的,如果手腳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腳冰冷,則有可能是氣血不足。
從日常生活各方面來著手,運動、食療等很多方式都能使其有所緩解,快來一起學一下吧!
1、注意關鍵部位保暖
首先要好好給對寒冷反應敏銳的腰部保暖,這樣有助於保持全身的溫度,有助於心臟發出指令向手腳輸送更多的血液和熱量,這樣手腳溫度也就高起來了。
另外建議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尤其是束身衣),以防因緊縛阻礙血液循環。
天氣冷時,各種保暖的衣物,如帽子、手套、圍巾、口罩等,都要全部穿戴齊全,也不要因為心理煩躁、緊張、潮熱或運動後感到發熱,就馬上脫掉禦寒的衣物。
2、多做有氧運動
由於體虛,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因此要多運動鍛鍊增強體質,尤其是多做有氧運動,如慢跑、快步走、跳繩、瑜伽、登山等,都會讓全身各個部位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
但不可運動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大量的出汗,會損耗體內熱量,適得其反。
3、熱水泡腳
泡腳是最有效的方法,泡腳時在較深的盆中加入40°C左右的熱水,讓水漫過腳踝,浸泡20分鐘左右,如果在泡腳水裡加上溫陽沐足散,效果會更好,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和起來。
4、食療
經常手冷腳冷,煲湯煲粥的時候可以多放一些姜,到了秋冬,可以多吃羊肉、牛肉等溫陽的食物。
功效:
補氣養血、祛溼散寒。
材料:
黃鱔 1 條,薑汁 10 克,大米 50 克,蔥花 5 克,姜適量,鹽、生抽適量
做法:
1. 黃鱔去骨、內臟,切絲,放入碗內加少許鹽、生抽、薑片醃製片刻;
2. 煮米飯,飯熟前 20 分鐘,將黃鱔和薑汁倒於飯面,繼續蒸 20 分鐘;
3. 飯熟倒入蔥花,拌勻即可。
5、補血
虛寒體質的人應該多注意溫補,改善怕冷的體質,還應該多注意補血,血氣充足,就會增強抵抗力。
也可以吃含鐵高的食物,增加造血量:如動物肝臟、雞蛋黃、黃豆、芝麻醬、木耳、蘑菇、海帶、大棗等。
功效:
收斂生津,補血活血。
材料:
烏梅8克,紅糖30克
做法:
1. 將烏梅清洗後,浸泡10分鐘,倒掉水後備用;
2. 鍋中加入少量水,煮沸後加入紅糖;
3. 等紅糖融化後,加入烏梅。
4.小火煮沸之後,用濾網去渣即可。
還可以適當吃芝麻、花生。富含維生素E和多種營養,可以幫助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對抗寒冷的能力。
吃洋蔥、辣椒等可以幫助身體產生熱量、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
喝生薑紅棗湯,健脾溫胃、補血養顏還能祛風寒。
吃牛羊肉、韭菜、胡蘿蔔等溫補性食物,對於改善手足寒冷有幫助。
山藥「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常食可緩解手腳冰涼;枸杞是上乘的滋補藥,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山藥燉枸杞口味清爽,低脂、高養分,幫助新陳代謝而達到美容目的,並有降血脂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