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 第 14 版生態版,以《漁民上岸 日子更好》為題,報導了嶽陽市君山區六門閘社區漁民在洞庭湖禁捕之後,轉型養殖生態魚,魚館街所在的生態漁村,到訪的遊客日漸增多的故事。
洞庭湖禁捕之後,湖南岳陽君山區——
漁民上岸 日子更好
湖光瀲灩,成群的鷗鷺在水天間飛舞。因為緊鄰洞庭湖岸,湖南岳陽君山區六門閘社區漁民眾多。社區臨湖的一條街,曾有26家野生魚館,尹龍初的魚館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家。2019年,湖南省出臺政策:長江湖南段、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幹流於2020年開始實施禁捕。
「不能吃野生魚,這生意也冷清了下去。」漸漸地,尹龍初坐不住了。上水產市場一逛,他發現,隨著這兩年洞庭湖及其周邊環境保護標準趨嚴,利用天然水體或模擬自然環境,以不投或少投飼料為原則的生態養殖方式漸成主流,出產的生態魚品質相當不錯。他決定:「轉型!改做生態魚!」
恰好,與漁民退捕上岸同步推進的,還有君山區積極發展環湖旅遊業。隨著當地旅遊業不斷發展,魚館街所在的生態漁村,到訪的遊客日漸增多。「不僅屋裡的桌子不夠坐,還得在屋後坪場上加餐桌。」尹龍初說,「現在根本忙不過來」。
魚館街再度紅火,也為退捕上岸的漁民提供了機會。遊客們玩盡興後,還會帶些特產回去。六門閘的風乾魚漸漸走俏,不少漁民剖魚、曬魚,陸續轉型。魚館街上,57歲的漁民李德發家門前,擺滿晾曬鮮魚的竹筐。2019年,退捕的老李處理了漁船漁具,專門從事風乾魚生產。「銷路好,今年毛收入四五十萬元不成問題。」李德發告訴記者,比起以前在湖上打魚,收入增加了七八倍。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24日 第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