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盆菜的泡製方法,主要採用、南乳、面豉醬等作調味。而近代的盆菜,則一般用豆瓣醬、頭抽、南乳、等來烹製,絕不添加味精之類的添加劑。每當傳統節慶來臨時,村裡幾位德高望重的師傅就會肩負起製作盆菜的重任,一次制出數以百盆美味無窮的盆菜,場面極之熱鬧。令人垂涎三尺的各種材料經烹調後,會被師傅一層一層有序地疊進大盆之中,這工序又稱為「打盆」。一盆正宗的「打盆」是有要求的,上三層是米鴨、雞、鯪魚球、幹煎蝦碌等乾料;下三層則是蘿蔔、豬皮、和圍頭豬肉等容易吸收湯汁的材料,這樣便可做到湯汁一層一層地往下滲。
盆菜製作方法(打盆技術)
用於製作盆菜的各種材料經烹調後,要一層一層有序地排進大盆中,此工序稱為打盆。一般傳統盆菜分三層,但是創新、精緻的盆菜會分得更加細,最多能達到九層,而每一層放什麼原料都是很有講究的。
正宗的打盆程序如下:
第一層:耐煮素菜類
盆菜的第一層,也就是最底層,必須放耐煮的蔬菜,例如蘿蔔、海帶等。而蘿蔔是盆菜的最佳選擇,一般選用南方產的白蘿蔔,因其水份大,如果用青蘿蔔則辣味較重。
白蘿蔔有吸收湯汁味道的功能,上層的高檔原料的湯汁流下來後,會滲透到底層的蘿蔔和其它的素菜裡,使之也有濃鬱的味道。
由於傳統盆菜上桌後要繼續用小火燉,所以加熱時間比較長,如果用不耐煮的綠葉菜,很容易會煮爛而影響口感、賣相,破壞湯汁的味道。而且選擇素菜時,還要選擇不串味的蔬菜,一般素菜底下都會鋪一張竹篦防止糊鍋。
第二層:雜料小炒類
盆菜的第二層,也就是中間的一層,一般放炒過的雜料,例如發好的豬皮塊、腐竹段;也可以加蒜苗、芹菜段、豆腐泡。
將豬皮改刀成小塊、腐竹切成段後,下入有底油的鍋中,與蒜蓉、幹蔥末一起煸香,用鹽、雞粉調味即可,不能使味道太濃,因為最後還會在盆菜上澆汁,如果第二層原料的味道太濃會搶走盆菜汁的味道。
切記小炒裡的原料不能炒太熟,炒至剛熟即可。這一層的原料選擇有個標準,必須選不出水的原料,這也是為了很好的吸收第三層原料流下來的湯汁。
第三層:360度欣賞精品原料
盆菜的第三層原料,也就是最上面的一層,一般分隔斷擺放一些精品食材,例如髮菜、生蠔幹、廣式燒鵝、燜豬手、白切雞、鮑汁鵝掌、扣海參等。這一層擺放的原料都是精品菜,讓食客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盆菜最精緻的食材,而這,也象徵著富貴的含義。
將加工好的較高檔原料放在最上層,除了外觀氣派外,還有一點就是在加熱過程中,最上層原料的精華汁水能一層一層的向下面滲透,使下面的素菜等都吸收了肉味、海鮮味,這,也是盆菜打盆技術的精髓。
傳統的盆菜技法是燉製,做法是將第二層和第三層的原料事前加工好,然後按順序擺放整齊。第一層鋪生蘿蔔,然後加入吊好的大骨湯,以蓋住原料為標準,澆上盆菜汁,放在卡式爐上加熱燉製。但現在香港大多數飯店都推出了鮑魚海參盆菜,檔次較高,認為燉製的不上檔次,所以,他們將各種原料用不同的烹調技法烹製,然後擺好,就連最下面鋪的蘿蔔也事先蒸熟,然後在最上層澆上盆菜汁,上桌稍微加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