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主宰命運的人,一種是被命運捉弄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但很多人總是活得身不由己。只有少數厲害的人,才主宰了自己的命運。
一個人越厲害,越有這三個特質。
1
真正厲害的人,都沉得住氣,不慌不忙,懂得厚積薄發。
一個人沉得住氣,才能激發出內在的力量,事情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
不急功近利,懂得厚積薄發,順勢而為,做事自然能開花結果。
東晉詩人王羲之在書法上面雖有天分,但年輕時因急於求成,難以更上一層樓。
有一次,他看見東漢書法家張芝寫的字,十分欣賞,自愧不如。
除了張芝的字,更讓他欽佩的是張芝長年累月練字的那份從容淡定。
王羲之領悟到:「如果我也能擁有這份不慌不忙,未必會趕不上張芝。」
此後二十年的時間裡,王羲之戒掉急躁,每天靜心地練習書法,每次練完後就到家門口的水池去洗毛筆。
久而久之,池水都洗成了黑色。
正是因為這份歲月中的從容不迫,王羲之最終得以成為一代書法大家,更被歷代書法家推崇為「書聖」。
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字要一筆一划地練。
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所有成功的背後,都需要日積月累,慢慢沉澱的。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從容的人,他們走一步是一步,從不瞻前顧後,穩中求進,水到渠成。
曾看過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典故。
當時,孟獲率領十萬士兵攻打蜀國。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驍勇,而且在南中很有威望後,決定降伏孟獲,讓他心悅誠服,以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
第一次活捉了孟獲後,諸葛亮並沒有為難他,反而將他身上的繩索鬆開,說道:
「孟將軍,我們一塊出去走走吧,也讓你見識一下我們的軍營和陣容。」
孟獲看後,反而冷笑道:「也不過如此嘛!如果你放我回去,我們再交戰,我定會打敗你們。」
諸葛亮笑而不答,卻真的放走了孟獲。
但很快,孟獲又被活抓了起來。諸葛亮見他仍然心生不憤,於是再次釋放了他。
之後孟獲又用了不少計謀,豈料這些計謀全都被諸葛亮識破了。
就這樣,孟獲被擒了四次,但又被釋放了四次。
在孟獲第七次被擒時,孟獲終於心服口服,真誠地感謝諸葛亮的七次不殺之恩,並決定不再謀反。
從此,南中地區的叛亂終於全部被平定了。
諸葛亮一次次不辭勞苦地擒拿孟獲,沉得住氣與孟獲交戰,最後收穫的,實則是整個蜀國的安定。
只有不著急,沉下心,把眼前的功夫做到家,未來才會更加紮實。
沉得住氣,是一種沉下心來潛心做事的態度。
真正厲害的人,都相信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想要在某個領域嶄露頭角,就必須沉得下心,先沉澱自己。
1957年,楊絳接到翻譯《唐吉訶德》任務,被告知可用任何譯本,精通英語法語的她找來五種英法譯本,覺得譯本代替不了原著。
於是,五十多歲的楊絳開始學習西班牙文,1961年著手翻譯,1978年人文社出版,她的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
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小平同志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
《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後,西班牙政府多次邀請楊絳先生訪問西班牙,楊絳均以自己「口語不佳」而謝絕,但她又覺得這樣做有失禮儀,後來於1983年11月前往西班牙訪問,受到西班牙政府和人民的熱情款待。
西班牙之行後的1984年,她將《堂吉訶德》全文重新校訂一遍,1985年再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國王頒給楊絳「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以表彰她對傳播西班牙文化所做的貢獻。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雖然前前後後經歷了二十年左右時間,但直至目前都是最好的版本。
人生就是一個可持續成長的過程,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積累和沉澱自己。
2
真正厲害的人,都狠得下心來打磨自己。
令人羨慕的輕鬆,都是這一次次地打磨累積而成。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到一家雜誌社實習,遇到一位以嚴格要求和博學多才而聞名的老編輯。年輕人每次交稿時,這位老編輯總是一句話:「如果你對某一個字的寫法沒把握,就查字典。」
並且規定,年輕人每天得寫一篇文章放進老編輯桌上的盒子裡。哪天沒有,他就敲著桌子說:「文章呢?」
就這樣,在日積月累的歲月中,年輕人的文章一天一個樣,他終於在寫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這位年輕人就是富蘭克林,指點他的那位編輯名叫弗恩。富蘭克林一直以一種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按照弗恩的嚴格要求磨礪自己,終於取得了成功。
後來,弗恩去世了,富蘭克林在整理弗恩的遺稿時,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孩子,其實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個人。我並不懂寫作,每個單詞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幾十遍。當然為了生活,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權威的形象。你讓我教你,我儘量去做,其實多數時候是你自己在打磨自己。」
「自己打磨自己?」富蘭克林簡直不敢相信,指點自己寫作的權威竟然近似於寫作盲,自己的寫作才能竟然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的積累中打磨出來的,老編輯只不過是對他持之以恆地嚴格要求而已。
鮮花是用淚與汗澆灌的,成功是用苦與難鍛造的。
真正的強者,都能狠下心來,迎接生活的暴風驟雨。
古人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董明珠曾說過:「對自己狠一點。」
她不顧家人的反對,獨自一人南下闖蕩,從一個小小的業務員到人盡皆知的公司總裁,她活成了一副「獨行女俠」的形象,也創造了一個無人企及的商業傳奇。
有人說:「人生的磨難來得越早越好,最好是30歲之前,再晚了,人容易在磨難面前屈服,永遠爬不起來。」
可董明珠偏偏不是爬不起來的人,她曾在最好的年齡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也是這段時間的磨難,讓她從一個柔弱的女子成長為一個商業界的女強人。
那年,她30歲,丈夫突然病逝,兒子才2歲,拿著微薄的工薪,她獨自一人扛起了整個家的負擔。
就這樣過了6年,36歲的董明珠決定挑戰自己,她狠心地將8歲的兒子託付給母親,獨自一人南下闖蕩,成為了普通的基層業務員。
剛開始,她跟著老業務員跑業務,即使炎熱的酷暑之下,她依然寸步不離地跟著老業務員出差。
有一次,他們坐火車出差,靦腆的董明珠因不好意思在火車上吃東西,餓了一整天,等下車時,由於體力不支,躺進了賓館。而住賓館的時候,她又不慎摔了一跤,但她堅持帶傷跑業務。直到最後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骨裂了!
為了學習經驗,她白天堅持帶傷跑業務,晚上才休息。
當時的業務洽談喜歡應酬喝酒,而她不會喝酒,她說:「很簡單,我在別的經理都去喝酒應酬的時候去當營業員站櫃檯了。」
她說,「你們自己對自己不狠,客戶的訂單怎麼會給你呢?」
別人在拼酒的時候,她拼的是勤奮。
靠著這股狠勁,她談成了一單又一單的生意,甚至在跟著老業務員跑業務的半年中,她一個人就完成了300多萬元的銷售額。
她對工作無比熱忱,公司內部評價她是「工作狂」;她每天只睡5個小時,心思都在工作上;有時半夜三更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她會立即爬起來,拿出本子記下來。
董明珠說:「對自己狠一些,逼自己努力,再過5年,你會感激今天發狠的自己,恨透今天懶惰自卑的自己。」
人這一生如此漫長,總需要一段對自己狠心的時光,來磨礪、修煉、打磨自己,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有些看似開掛的人生,只不過敢於對自己下狠手罷了。
在一次訪談中,記者稱呼董卿"女神",她卻說了另一番話,「每個女神,她的另一面都是女漢子。如果沒有那種強悍,沒有那種堅持,沒有對自己狠一點的那股勁兒,你是成不了女神的。」
狠得下心,才成得了事。
為了在舞臺上呈現出最好的自己,她願意去吃苦,願意在壓力中抗爭。
每次演播前,為了做到最充分的準備,董卿可以從早上七八點到凌晨兩三點、三四點,待在書房一步也不離開,一整天沉浸在臺本中,除了必要的喝水、吃飯。一遇到某個細節,她就會搜集補充相關的資料。
親切誠懇的主持風格,源於她刻苦的勤奮的努力。
她曾經最怕形體課,工作多年後,她卻自己去上形體課。
雖然身體不像年輕人柔韌度那麼好,但她願意自找苦吃,找老師練習壓腿、下腰、劈叉等動作。
她的努力,時間看得見,觀眾也看得見。
對成年人來說高難度的形體訓練,潛移默化滲透在她的舉手投足間。
我們看得見舞臺上的她舉重若輕、行雲流水,我們看不見的是她為此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哪有什麼輕飄飄的成功,哪有輕易得來的果實。
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是經年累月厚積薄發的沉澱。
製作《朗讀者》期間,她每天四點睡,八點起,仿佛她永遠那麼年輕。
我們看到的董卿溫柔大氣,實際上,《朗讀者》製作團隊的成員對她的評價是:事無巨細,嚴苛挑剔。
就像她說的:把每次上臺都當作第一次,把每次訪談都當作最後一次。
從連續十三年的春晚主持,到詩詞大會的評委主持,再到製作人,她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她願意去追求完美。
明明已經是響噹噹的央視一姐,她卻決定去美國深造,繼續充電學習,因為她害怕被自己以往的套路束縛。
當我們以為她已經到了事業巔峰,她卻執著地再造巔峰。
於是有了《朗讀者》這樣的節目,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
鮮花和掌聲的背後,是旁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就像那句話說的,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潛力。
只有肯對自己下狠心,才能迎來真正的改變。
逼自己吃點苦,今天你多做一件你不願意做的事,往後就多了一件你能做的事。
3
真正厲害的人,都付出了足夠的努力。
很多時候,我們把別人的成就,歸結為運氣好、有天賦。
殊不知,運氣和天賦都是不可控的,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可控的。
沒有誰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抵達人生巔峰,都是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厲害的人,並不是天生就厲害,而是他們從不厲害到厲害的這段路上,付出了比我們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所謂的「命好」,不過是默默努力的人,最終苦盡甘來而已。
看汪涵主持的節目,總被他的學識和智慧吸引,聽他講話,如沐春風。
有人在節目中問道汪涵: 為什麼您的主持功力那麼深,臨場反應能力那麼強?
他笑著回應說:「大家都以為我是運氣好,其實並非如此,我在背地裡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
我大概從十幾二十年前,就從來沒有進過練歌房,我也從來沒有去泡過吧。天天躲在家裡不斷地看書,而且經常是從夜裡九點看到早上七點。我還會把我認為最好的句子,或者是最感動我的一些思想,不斷地在自己內心咀嚼。有的時候我甚至還對著鏡子去重複練習,就是為了自己在說的時候更加自然。」
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天生的主持人,他的才華源自天賦。
然而,汪涵卻親身印證了一句話: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長久的積累和努力。
他身上的那一份儒雅和從容,正是藏著他曾讀過的好書。
汪涵刻苦,他會自製演講題目,放在桌上隨意抽取,並要求自己對著鏡子即興演講,必須說滿3到5分鐘。
我們欣賞他儒雅的氣質,正是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佩服他過硬的專業能力,他在舞臺上的淡定救場、信手拈來,正是歸功於幾十年如一日的刻意練習。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生活中,沒有哪一種輕鬆,是毫不費力的。
努力的過程本身就是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豐富,要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終有一天,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將絢爛成花。你的每一份努力,最終將成就最好的自己。
電影《阿甘正傳》主人公阿甘,一個智商被判定為只有75的孩子,他的人生似乎應該是平庸的,沒有任何色彩的,但恰恰相反,阿甘卻創造了許多讓人驚嘆的成績。
細究阿甘的人生,你會發現,無論生活充滿多少曲折,他都沒有認命、沒有頹廢、沒有萎靡不振、沒有怨天尤人,相反,他很樂觀、對生活永遠抱有積極的態度,最後成為百萬富豪。
阿甘原本是平凡的,他的人生起點比任何人都低,但阿甘比任何人都努力,從他開始奔跑那一刻起,他就從未停歇過。
他跑進橄欖球隊、跑進大學、跑進軍隊、他甚至還受到了總統的接見,後來的阿甘,甚至成為了百萬富翁。
有些人說,阿甘是理想的化身,他的人生摻雜著幸運的成分,但其實,阿甘所取得成就,都是他努力的結果。
很多時候,看似輕而易舉的背後,都是竭盡全力的付出。
就像鴨子鳧水,表面看起來悠閒自在,四平八穩。實際上,鴨蹼在水裡,一刻也沒有停歇。
越努力越幸運,越奮鬥越幸福,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你邁出去,才會接近目標。
想要人生從容,必要付出足夠的努力。
只有當你足夠努力,才會看起來雲淡風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