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只有10萬騎兵,是怎樣幹掉明朝和義軍的百萬大軍建立清朝的?

2020-12-18 秉燭讀夏秋

有粉絲問我,清朝末年,滿清10萬騎兵進入山海關,它是如何幹掉明朝和李自成的百萬軍隊建立清朝的?

滿清之所以能夠很快入關建立清朝,這得益於李自成的失誤,換言之,李自成把到手的江山拱手送給了滿清。

滿清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毫不諱言說:「大清的江山是從李自成手中奪過來的,和明朝沒關係」。

當然這是多爾袞為了緩和清朝和漢族之間的民族矛盾才這樣說的,目的是轉移漢民的對滿清的仇恨,如果恨就害李自成去吧!這話還確實沒有任何違和感。

(李自成)

滿清之所以能夠入關建國,其關鍵的一戰就是山海關「一片石」之戰。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一片石之戰」的過程。

「一片石」之戰是李自成和吳三桂約架打的一仗。

明朝皇帝崇禎在義軍攻北京逼迫下,走投無路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這時遼東總兵吳三桂帶著5萬兵馬馳援北京,剛走到山海關就得到了消息:「皇帝上吊,明朝滅亡了」。

早在吳三桂回師的路上,李自成就派人和吳談條件,要求吳投降,吳三桂猶豫不決。

當部隊到達山海關的時候,明朝滅亡了,吳三桂下定決心要投降李自成。

就在這節骨眼兒上,京城中吳三桂的僕人逃脫,冒著風險跑來報信,說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把吳的小妾陳園園霸佔了,還把吳的老爸吳襄勒逼錢財,最後查封府第把吳家上百口人關進了監獄。

吳三桂聽罷怒火衝冠,一怒為紅顏要和李自成約架。顯然吳三桂怨恨李自成沒有約束好手下的大將。

實際確也如此,李自成進佔北京當了皇帝,手下大將和士兵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看什麼東西都稀罕,都想要。

皇宮裡除了金子多,就是女人多。李自成自己沒帶好頭,把皇宮妃子佔為己有。

上梁不正下梁歪,他手下的大將劉宗敏就搶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義軍為了搜刮金銀財寶,瘋狂毆打明朝官員,勒逼他們交出錢財。

這就是李自成短視的地方,整個天下都是你的,你當了皇帝為什麼要急於一時呢?

如果我是李自成,首先要穩住形勢,然後再慢慢算帳,錢財只不過是在明朝的官員手裡暫時存著,等形勢穩定再拿回來不一樣嗎?

你看清朝的乾隆皇帝多聰明,明知道他手下的紅人和珅貪汙,他一直不動聲色,等把和珅養肥,乾隆死後,和珅的這些錢財還不都是被兒子嘉慶拿去了嗎?(於是有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說)。

李自成沒能及時約束手下,是因為他沒有聽從謀士李巖的建議,李巖說當前形勢要穩住明朝官員,不要勒逼太急,否則容易發生變故」。

李自成不聽,隨後把李巖打發去了河南。李自成的失誤,讓他一步步走上了丟失江山的道路。

吳三桂一怒之下和李自成在山海關約架,當時李自成想派大將劉宗敏前去應戰。劉宗敏當時拒絕了,說大家都是賊,為什麼我去你在皇宮左擁右抱享清福,我不去!

無奈之下,李自成只好帶著20萬人馬去找吳三桂幹仗。

在這裡插一句,吳三桂在和李自成約架的同時,向駐軍在山海關的攝政王多爾袞求援,表示要投降滿清。

這時多爾袞帶著10萬鐵騎在山海關坐山觀虎鬥,吳三桂心想:「只要我們兩家聯合一處,也就有小20萬兵馬,打敗李自成沒問題。

吳三桂的這種想法正中多爾袞下懷,多爾袞剛要答應,旁邊的謀士范文程踢了他一腳,多爾袞一看范文程直搖頭,於是改口道「我先考慮考慮,改日再回復。」

吳三桂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和李自成死磕。

吳三桂走後,大漢奸范文程對多爾袞道:現在不要急於答應吳三桂,先讓吳三桂帶著人馬和李自成死磕,等二人兩敗俱傷的時候咱們再加入戰鬥,這樣就會激發出吳三桂誓死一戰的決心。多爾袞聽罷連連點頭。

吳三桂和李自成在一片石展開了決鬥,就在吳三桂堅持不住的時候,多爾袞帶著滿清的10萬鐵騎,如秋風掃落葉一般突襲了李自成義軍。

大家想一想,就在李自成軍隊疲憊不堪的時候突然遭到鐵騎的衝擊,按民間說法,這就叫「拿乏」,就好比喝酒喝到半途中間插入一樣,隨後義軍像雪崩一樣掉頭就往北京逃,清軍和吳三桂的叛軍在後面緊追不捨。

李自成如喪家之犬逃回了北京城,之前李自成沒想到坐江山這麼容易,因此就失去了戒心,在北京城也沒有布防,這時候北京城就成了清軍和叛軍包圍的目標,李自成慌忙之中棄北京城,打算逃回陝西建立一個臨時朝廷,一旦東山再起,再進佔北京。

李自成想得美,但是多爾袞卻不給他喘息的機會,而是派兵遣將窮追不捨。

李自成在逃到九宮山一帶,遭到了地主武裝的襲擊,李自成被打死,從此義軍再也沒有能力和清朝死磕,從主動進攻進入了防守。

從上面可以看出清朝雖然軍隊不多,但是多爾袞善於借力打力,藉助吳三桂的叛軍,在李自成失誤的情況下擊敗了義軍,還沒等明朝的救援部隊回京馳援,清朝已經奪了江山,明朝的一些舊臣就成了清朝的官員。

明朝這些官員心想,反正在誰的手下也是當差,誰當皇帝都一樣,不久,明朝的這些官員留起了辮子。

總的來說,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為滿清做了嫁衣,推翻了明朝,卻讓清朝下山摘了桃子。

文/秉燭讀春秋

相關焦點

  • 滿清騎兵抵得住明朝大炮,為什麼面對英國人的火槍,卻被打的沒脾氣?
    但是這位蒙古騎兵好手,為什麼在有數萬騎兵的支撐下,卻打不過英法聯軍?要知道百年前的明清戰爭,面對紅衣大炮的進攻,滿清騎兵也從未懼怕過。落後的軍事體系,無法支撐的關鍵所在在沒有坦克的年代,騎兵確實是當之無愧的陸戰之王。也正是這點,支撐僧格林沁有底氣敢叫板英法聯軍。作為最堅定的主戰派,他無時無刻都在強調騎兵部隊的高強度作用行。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我國封建歷史上,戰鬥力強悍的著名軍隊有很多,衛青、霍去病率領的大漢鐵軍,發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攻打突厥,臣服四海,奠定大唐版圖的唐軍;橫掃歐洲,滅國四十,建立橫跨歐亞大陸大帝國的蒙古騎兵;然而,蒙古騎兵在後來的歲月中,卻敗給了八旗軍隊。
  • 一支傳承七百年「鬼軍」,殺十萬大軍祭旗,清朝滅亡還有百萬信徒!
    自清軍入關以後,特別是在頒布剃髮令後,所到之處無不激起了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畢竟那個「金錢鼠尾」的滿清髮型也真是太難看了,難看得足以讓人選擇留髮不留頭!雖然最終大多數人在屠刀面前暫時選擇了屈從,可民眾對於清朝統治者的反抗卻從未停歇過。
  • 淝水之戰:百萬大軍的詛咒
    百萬大軍羅生門關於淝水之戰中前秦軍隊的人數,歷來爭議很大。出現最多的是籠統的「百萬」,但史書裡的確也多次出現過87萬的說法,比如《資治通鑑》就明確說:「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裡。」
  •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不是外來政權,它和李自成的大順本質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大一統的九個封建王朝裡面,由少數民族作為統治階級的只有蒙元和滿清兩個王朝,蒙元是由蒙古族統治的,滿清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滿族統治的,但事實上卻是滿蒙聯治的。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等安頓下百姓,3月19日吳三桂就已經抵達了山海關,22日大軍已經行至河北唐山一帶,按照大軍行進路線,這個速度其實已經是非常快的了,但是沒想到李自成的行動更快,就在吳三桂駐紮玉田的時候,李自成已經進京,崇禎皇帝也自縊身亡了。吳三桂其實是非常願意進京勤王的,因為當時的明朝可以算得上是吳三桂的依靠,不管是妻兒老小還是兵力,都是由明朝給吳三桂的。
  • 慈禧「滅亡」滿清果真是為葉赫那拉氏報仇嗎?網友:幹的漂亮
    明末,女真崛起,建立後金。及至皇太極,入主中原,建立滿清,歷經10個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然而在清朝覆滅的過程中慈禧太后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果真如傳說中所言,慈禧是為了葉赫那拉氏復仇而滅亡滿清的嗎?在努爾哈赤致力於統一女真的時候,明朝多次出兵協助葉赫部打退建州努爾哈赤的軍事進攻。然而萬曆中期之後,明朝中樞的效率越來越低,各項矛盾也開始顯現。對於女真地區的關注度有所下降。努爾哈赤抓住這個契機,向周邊的海西女真部落發動進攻。海西女真的哈達、烏拉、輝發,一個一個被建州努爾哈赤所滅,還起兵反抗明朝,明朝想藉助葉赫的力量抗衡建州的政策也日益行不通了。
  • 從明初到南明末,明朝一系列的轉折點重要事件,探索明朝滅亡根源
    又為何南明擁有近百萬的軍隊卻依舊敗於清軍?從明初到南明末,大明共經歷了多少轉折點重要事件呢? 於是陳友諒直接就派遣近60萬大軍攻打朱元璋領地,而雙方在鄱陽湖地區展開了一場曠世大戰,陳友諒的一邊是幾百艘堅固龐大的戰船,而朱元璋這邊是一些小巧但是靈活的戰船;朱元璋這時候的軍隊只有十幾萬;而這場戰爭陳友諒的60萬大軍失敗,這又是為什麼?
  • 明朝有多個特務機構,可清朝對漢人不放心,為什麼反而沒有呢?
    我們知道清朝是異族統治,以滿蒙聯盟為基礎的,雖然清朝建立後一直在提倡滿漢同治,也一直說什麼滿漢一家親,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實際上,清政府一直還是在提防漢人,甚至是打壓漢人,滿清統治者一直都有這樣的思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明朝和國軍後裔建立的果敢,緬甸為何至今沒收復?果敢:祖籍南京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20萬滿洲鐵騎由山海關殺入關內,清朝正式滅亡,清政府對中國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拉開了序幕。但是,明朝舊部對滿清的抵抗卻並未停止,各地藩王紛紛組織反清復明的活動,但是最終失敗。但是,優秀的人總是會招來嫉妒,當時南明還有一位名叫孫可望的將軍,此人本事不大,野心不小,妄想取而代之,於是在永曆十一年八月,帶著6萬大軍進攻雲南,正式挑起「內戰」。李定國得到永曆皇帝的支持,親賜尚方寶劍,命李定國率3萬大軍平叛,至此,轟轟烈烈的反清政權出現分裂。
  • 高樓寨之戰的失敗,漢人徹底奪取了滿清的軍事大權
    一、軍事力量的天平出現了傾斜 1.以淮軍為代表的漢人新軍武裝的出現 新軍是清朝在甲午戰爭之後建立的新式陸軍的前身
  • 【地理探究】從明朝皇帝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的反應看明朝和清朝對...
    但是利瑪竇這個人本身還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人,他認為自己應該接觸明朝最為頂尖的存在,那就是皇帝。而只有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在明朝利瑪竇才可以更大範圍的推行他們的教義和宗旨。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然能給秦國造成巨大損失和全殲匈奴10萬騎兵,主要原因還是祖上留下的家底雄厚。趙國強大源自號稱「主父」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期,全國尚武重利(民風彪悍,商業又很發達),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在秦國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曾形成能與之抗衡的局勢。
  • 明粉對清朝取代明朝不服氣:清朝是靠撿漏,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有很多人對清朝取代明朝不服氣,認為,明朝是李自成滅亡的,清朝不過是撿漏,沒有吳三桂,根本無法入關一統天下。實際上,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撿了清朝的漏。清軍在關內外,全殲和收降了明朝,洪承疇,盧象升,劉挺,滿桂,趙率教,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祖大壽,祖寬,何可綱,杜松,馬林,賀世賢,尤世功,陳策,童仲揆,戚金,楊宗業,朱萬良,梁仲善,劉渠,祁秉忠,曹變蛟,王廷臣,楊國柱,李輔明,沈世魁,黃龍等等大將,還導致,熊廷弼,袁崇煥等人身亡。
  • 豐州板升城:明朝漢人在蒙古建立的堅固殖民地
    漢人流民帶動了土默川一帶的經濟發展在漢人百姓的篳路藍縷、慘澹經營下,蒙古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畜產品加工、農產品加工、衣帽鞋都能自己完成。「甲冑以鐵為之,或明或暗,制與中國同,最為堅固,矢不能入」「弓用鋪筋,矢用鐵鏃、尤精強」,俺答遂得以組建有大量精銳部隊,甚至數量可觀具裝騎兵的軍隊入侵明朝。但入侵明朝絕非廣大板升漢人的意願,也只有上層少數首領人物才能從中獲得利益。
  • 清朝是怎樣失去「鯨川之海」出海口的?
    圖-東北亞地區地形圖元朝時我們稱其為「鯨海」,遼宋時期女真人在這片水域捕撈魚蝦,稱其為「金海」,1815年俄國航海家克魯森斯特思根據其東側只有日本一個國家而將其命名為「日本海」。我們清朝初期在外東北沿岸擁有大量出海口,而如今卻連一片舢板也進入不了該海域。
  • 日月可鑑,明朝皇帝沒有一個是軟骨頭!
    清朝275年,和親、賠款、割地、屠民,天子棄國門,君王萬裡遁!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
  •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呢?
    滿清八旗子弟在諸多人印象中多與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們父輩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驍勇。清軍能騎善射,戰鬥力極為強悍,不僅顛覆了明朝政權,還平定多次叛亂。按理說,清軍能立下如此戰功,所配備的應是頂級裝備,為何他們反而身披棉甲作戰呢?
  • 清朝為何不佔領遠東,反讓沙俄撿了大便宜?大清:既不想也不能
    女真的崛起和沙俄相比晚了差不多一百多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開始統一女真部落,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後金建立的時候,沙俄已經到了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流域,並且建立了據點,就在明清交替之際,沙俄已經侵入到了黑龍江流域。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隋唐-明清篇)
    繼李克用而起的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更是五代時期的騎兵戰神,他統帥下的沙陀騎兵,北破幽州,橫掃燕代河北,而後南破後梁,短短數年,便攻下了天下三分之二的疆域,武功之盛,冠絕五代十國。幽州爭奪戰,七萬沙陀騎兵,大勝數十萬遼國騎兵,斬殺數萬契丹騎兵,契丹十年不敢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