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2021-01-10 西遊故事多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

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孔子,更是我們尊崇的對象,現在讀書人都要敬重孔子,在考試前,必然要拜一拜的,而孔子之偉大在於不僅讀書人知道,即便不是讀書這一個領域的,也要尊重他。本文的主人公——孔融——正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那麼,故事就來了呀!

生於公元153年的孔融,不等他長大,就已經成為名門天下的大人物了。奈何,孔融年幼便喪父,在他1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或許這才是大人物吧!上天故意給他一定的挫折,為的是試探,當他通過測試了,那麼功成名就也就是唾手可得了。

年幼喪父的孔融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越挫越勇。

孔融16歲時,幹了一件舉世皆知的大事情!

話說,當時正是東漢末年,宦官正是亂政之時,有個叫做張儉的人得罪了宦官,這比得罪了皇帝還恐怖!這不,他就急忙去找孔褒,巧合的是,孔褒並不在家,只有其弟——孔融——在家玩耍。

張儉心涼了一大半,正決意離開,但此時孔融竟說話了「啥子意思?我哥哥不在家,我就不能作為孔家的主人來收留你嗎?」隨後,孔融就將張儉藏了起來。

孔融為何在16歲就能做出如此偉大之事呢?要知道,當時宦官當政,孔融這一番行為是大大的罪名啊!或許,是孔融年少便得了大的名氣,這給他壯了膽子,又或許是孔融天生有為,這是上天眷顧他,給了他一個強大的膽識。

不幸的是,孔融收留張儉一事還是被傳開了,最後,朝廷派人前來捉拿張儉,一併將孔融的哥哥處死了——孔融之罪,其哥哥卻代替受死。

孔融當時是極為懊悔與害怕的,但那時的人認為,孔融十分有膽識,竟敢於對抗那個年代的宦官!於是,孔融的聲名愈發增大,最後,他被當時朝廷賜官。

當時的司徒楊賜給了他官職,孔融到了他的手底下做官,反倒沒有萎縮懼怕,反而更是加大了心中的正義感,把宦官裡面那些幹盡壞事的人,一一給舉報了。搞得孔融的領導楊賜心神不靈,但孔融的名聲卻因此而又增大了。

時間到了公元184年,有人當了大將軍,領導楊賜就讓孔融作為代表前去祝賀,但由於中間傳信的人出了差錯,導致孔融晚了一點收到信息,這時,孔融就生氣了,覺得受到了侮辱,於是,他堅決不去祝賀。這一舉動,讓大將軍受到侮辱,也讓他的上司蒙羞,但因此孔融又獲得了好的名聲,人人覺得他的不畏權勢的、嫉惡如仇的正義英雄。

說來真是湊巧,孔融的每一次舉措,運氣不好些,都會讓他喪命的。奈何,每一次他都是運氣極佳,陰差陽錯,他反倒沒有落下「神壇」,反而一步又一步將他推上更高更寬大的「神壇」。

孔融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褒獎。

無形中,這給了孔融一種強有力的暗示:只要與大人物作對,他就能得到好的回報,獲得豐收的利益。

孔融就這麼一步一步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在當時,他還是不自知的。

後來,由於孔融名氣越發之大,於是,他就被曹操盯上了。

曹操是個何樣的人?大家都清楚,孔融再依舊用他先前的法子對抗曹操,必然是不可的。於是,孔融的最後就是被曹操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等罪名株連全族,甚至連一對小小孩子都沒能放過。

孔融的一生,實在是令人感慨的!他小時讓梨被萬人吹捧,無形給他增大了自信,而他長大後的每次致命舉動,非但沒能受到處罰,反而接收到了封賞,這又給他壯大的膽子,於是他就在這一條路上走著,大步走著,橫著走路,終是碰到了一代梟雄曹孟德,孔融以那樣的行為對待曹操,曹操豈是吃素的?當即就把孔融給解決了,無疑讓人唏噓不已。

所以啊,孔融4歲讓梨,我們學習學習就好了,尊敬兄長這是沒錯的,可孔融長大後的那一番作為,老師又怎麼好當作素材對我們講出呢?別傻了,老師也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為何長大後的孔融,老師從不提起?因為不好說
    東漢末年名士孔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的大名,中國歷史上,孔融一直是一個孝順的典範,他四歲的時候,便懂得主動讓好的梨子給長輩們吃,而孔融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竟然需要人攙扶,才能夠站立起來,為此州郡裡面都稱讚他的孝行。
  • 「孔融讓梨」為何在西方會成為反面教材?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
    小故事中的大智慧孔融是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年少成名,當他四歲時便因為"讓梨"而成為美談。據說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四歲時就已經可以背誦許多詩詞歌賦,並且十分懂禮,巧言善答。據傳有一日孔融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並帶來了一盤梨子,父親讓孔融分給兄弟們吃,孔融毫不猶豫,從盤子中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其餘的都按照長幼順序分給了哥哥和弟弟們,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的留給哥哥們。"父親聞言十分讚許,並接著問:"那弟弟比你小,為什麼分到的梨卻也比你大呢?"孔融隨即回答:"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讓著他。"
  • 孔融:4歲讓梨,卻因不孝被殺
    三國時代有個後現代潮人,曹操稱酗酒誤事,要頒布禁酒令,他說,美色更誤事,那就該禁止人類做愛和結婚?曹操以孝治天下,他說:幹嘛要孝敬親爹?他不過是為了發洩性慾;親娘也談不上偉大,不過是個容器,東西都出來了,還要給容器寫感謝信麼?曹操實在看這人不爽,以不孝的名義殺了他。忘了說,這人是曾以四歲讓梨而感動中國的——孔融。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孔融4歲讓梨,卻因不孝被殺!
    曹操以孝治天下,他說:幹嗎要孝敬親爹?他不過是為了發洩性慾。親娘也談不上偉大,不過是個容器,東西都出來了,還要給容器寫感謝信嗎?曹操實在看這人不爽,以不孝的名義殺了他。忘了說,這人是曾以四歲讓梨的事跡而感動中國的少先隊員——孔融。
  • 「讓梨」孔融的另一面:不馴服的藝術
    比如大名士孔融的故事,在他的時代也許能說上三天三夜,但後來在我們的印象裡,就只剩下這幾個字:融四歲,能讓梨。而今可能連這也被簡化,變作我們這個讀圖時代一種抽象畫:一個萌小孩與一顆碩大的梨子並峙而立。  孔融,那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萌小孩。同時他也是觸犯禮法的冒失鬼,狂詐浮豔的讀書人,不達治務卻譏笑當朝的官員孔北海,斯文隕墜的年代裡聖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文舉。 當然現在,他只是一個年僅十歲的無名小卒,被門子擋在門外。但他說,我是你們李大人世交的子弟。此時李膺正在撫摸自己的羽毛。他從不隨便和誰來往。他的會客廳中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4歲讓梨,卻因不孝被殺!聖人卸了妝之後是這樣
    戰國時代有個後現代潮人,曹操稱酗酒誤事,要頒布禁酒令,他說,美色更誤事,那就該禁止人類做愛和結婚?曹操以孝治天下,他說:幹嗎要孝敬親爹?他不過是為了發洩性慾。親娘也談不上偉大,不過是個容器,東西都出來了,還要給容器寫感謝信嗎?曹操實在看這人不爽,以不孝的名義殺了他。忘了說,這人是曾以四歲讓梨的事跡而感動中國的少先隊員——孔融。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不得不說,這些與人最深處的東西是相背離的。人最深處壓抑的東西,是自私自利,在緊急情況下,或者再巨大的誘惑擺在面前時,許多人抵擋不住誘惑,喪失了「本心」。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正確,應該說他們遵從了自己的本心。人區別於動物,在於人懂得規範自己的行為,並且有著崇高的德行。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並沒有與哥哥比小,與弟弟比大,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對方的需求,說明他是一個懂得為別人著想的人。二、謙讓孔融不拿大梨,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吃大梨,但是他能克制自己內心的欲望,把好的東西留給哥哥和弟弟,說明他是一個懂得謙讓的人。
  • 虎父無犬子,孔融死的時候,兒子才九歲,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年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個故事說出了孔融在小的時候就非常懂事,這個故事出現在教科書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希望孩子們從小就養成懂事的好習慣。其實,孔融的故事,絕不僅僅只有讓梨,此人是我國東漢末年非常著名的文學家,當時有著名的建安七子,而孔融就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還有一個很大的來頭,根據史書記載,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孫。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說是耳熟能詳都不為過。說的是孔融家有兄弟好幾個,有一天他媽媽拿了一盤子梨來讓他挑,結果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把大的讓給了其他的兄弟。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
  • 我就讓了個梨:孔融——比出名,我還沒輸過
    昨天我就著黃香因溫席而出名的話題聊了聊親子關係,這次我想聊一聊孔融。孔融是誰?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很是了不得,但他家喻戶曉的原因只是因為他讓了個梨。這麼簡單,比黃香溫席還要簡單,但名氣比黃香還要大。黃香溫席,至少還要用熱乎乎的身子鑽進冷冰冰的被窩裡去抖幾抖,可讓梨這件事基本上連個哆嗦都不用打。
  • 孔融一家要被曹操處死,他9歲的兒子死前說了8個字,竟成千古名句
    很多人了解的孔融,都還僅僅停留在他年幼時,當時他把大的梨子哥哥們後就出了名。至於長大之後的事情,很多人就沒有聽說過了。首先,我們來說說孔融的身世,說到姓孔的人,大家應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孔子了吧?而孔融正是孔子的後人,他的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袁譚與孔融相殘始末
    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蜀書二》(孔融)在郡六年,劉備表領青州刺史。--《後漢書 卷七十》劉備在豫州,先表袁譚為茂才(袁譚之後被曹操表為刺史),又表孔融為青州刺史。這恰恰吻合劉備的一貫思路,即驅虎吞狼,漁利在後。袁譚、孔融便是劉備驅虎吞狼毒計下的受害者。當然,這倆也稱不上是啥「受害者」,袁譚和孔融,屬於「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先說袁譚。
  • 孔融為什麼不讓蘋果?「植」播帶「貨」直播活動精彩回放!
    直播過程中,史軍老師挑選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最具代表性的水果進行了講解,首先說到的就是春季最受歡迎的水果——草莓。很多人分不清草莓和蛇莓,史軍老師介紹,草莓和蛇莓的差別其實還是很明顯的。仔細觀察,會發現草莓的表面分布著像芝麻粒一樣的果實,但是沒有凸出來;而蛇莓的表面的小果子是凸出來的。
  • 「孔融讓梨」式的決賽,蒂姆成90後首位大滿貫冠軍,接班尚需時日
    賽會2號種子奧地利選手蒂姆在先輸兩盤的情況下倒趕三盤完成了大逆轉擊敗了5號種子德國選手小茲維列夫終於在自己的第四個大滿貫決賽拿到了其職業生涯的首個大滿貫單打冠軍,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大滿貫男子單打冠軍的90後運動員。今天的這場決賽可以總結出來是一場「孔融讓梨」式的決賽,兩位選手在關鍵時刻都不敢拿,都在等待失誤。在過去十幾年看慣了「三巨頭」奉獻的高質量大滿貫決賽以後,今晨的比賽的確讓人失望。
  • 古代的童星都是怎樣出道的(一)?
    一、說到甘羅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但是他爺爺你們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就是《羋月傳》裡的甘茂(其實甘茂被電視劇黑的挺慘)。甘羅牛逼之處在於,他十二歲就被秦始皇拜為上卿,和宰相的級別基本相同,也相當於有了一個高級勳章。想想我十二歲的時候,好像還只會打撲克下象棋。甘茂死的時候,甘羅剛十二歲,在呂不韋手下幹活。
  • 事事一帆風順不是好事,鬼谷子告誡:有起伏的人生才精彩
    我們都讀到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說是孔融4歲的時候,就有如此聰明的智慧和才幹,由於出身世家,孔融10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長安拜見當世名士李膺,由於被門衛給攔住進不去,孔融當即指責:你不知道我家和大人是親戚關係嗎?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