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
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孔子,更是我們尊崇的對象,現在讀書人都要敬重孔子,在考試前,必然要拜一拜的,而孔子之偉大在於不僅讀書人知道,即便不是讀書這一個領域的,也要尊重他。本文的主人公——孔融——正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那麼,故事就來了呀!
生於公元153年的孔融,不等他長大,就已經成為名門天下的大人物了。奈何,孔融年幼便喪父,在他1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或許這才是大人物吧!上天故意給他一定的挫折,為的是試探,當他通過測試了,那麼功成名就也就是唾手可得了。
年幼喪父的孔融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越挫越勇。
孔融16歲時,幹了一件舉世皆知的大事情!
話說,當時正是東漢末年,宦官正是亂政之時,有個叫做張儉的人得罪了宦官,這比得罪了皇帝還恐怖!這不,他就急忙去找孔褒,巧合的是,孔褒並不在家,只有其弟——孔融——在家玩耍。
張儉心涼了一大半,正決意離開,但此時孔融竟說話了「啥子意思?我哥哥不在家,我就不能作為孔家的主人來收留你嗎?」隨後,孔融就將張儉藏了起來。
孔融為何在16歲就能做出如此偉大之事呢?要知道,當時宦官當政,孔融這一番行為是大大的罪名啊!或許,是孔融年少便得了大的名氣,這給他壯了膽子,又或許是孔融天生有為,這是上天眷顧他,給了他一個強大的膽識。
不幸的是,孔融收留張儉一事還是被傳開了,最後,朝廷派人前來捉拿張儉,一併將孔融的哥哥處死了——孔融之罪,其哥哥卻代替受死。
孔融當時是極為懊悔與害怕的,但那時的人認為,孔融十分有膽識,竟敢於對抗那個年代的宦官!於是,孔融的聲名愈發增大,最後,他被當時朝廷賜官。
當時的司徒楊賜給了他官職,孔融到了他的手底下做官,反倒沒有萎縮懼怕,反而更是加大了心中的正義感,把宦官裡面那些幹盡壞事的人,一一給舉報了。搞得孔融的領導楊賜心神不靈,但孔融的名聲卻因此而又增大了。
時間到了公元184年,有人當了大將軍,領導楊賜就讓孔融作為代表前去祝賀,但由於中間傳信的人出了差錯,導致孔融晚了一點收到信息,這時,孔融就生氣了,覺得受到了侮辱,於是,他堅決不去祝賀。這一舉動,讓大將軍受到侮辱,也讓他的上司蒙羞,但因此孔融又獲得了好的名聲,人人覺得他的不畏權勢的、嫉惡如仇的正義英雄。
說來真是湊巧,孔融的每一次舉措,運氣不好些,都會讓他喪命的。奈何,每一次他都是運氣極佳,陰差陽錯,他反倒沒有落下「神壇」,反而一步又一步將他推上更高更寬大的「神壇」。
孔融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褒獎。
無形中,這給了孔融一種強有力的暗示:只要與大人物作對,他就能得到好的回報,獲得豐收的利益。
孔融就這麼一步一步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在當時,他還是不自知的。
後來,由於孔融名氣越發之大,於是,他就被曹操盯上了。
曹操是個何樣的人?大家都清楚,孔融再依舊用他先前的法子對抗曹操,必然是不可的。於是,孔融的最後就是被曹操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等罪名株連全族,甚至連一對小小孩子都沒能放過。
孔融的一生,實在是令人感慨的!他小時讓梨被萬人吹捧,無形給他增大了自信,而他長大後的每次致命舉動,非但沒能受到處罰,反而接收到了封賞,這又給他壯大的膽子,於是他就在這一條路上走著,大步走著,橫著走路,終是碰到了一代梟雄曹孟德,孔融以那樣的行為對待曹操,曹操豈是吃素的?當即就把孔融給解決了,無疑讓人唏噓不已。
所以啊,孔融4歲讓梨,我們學習學習就好了,尊敬兄長這是沒錯的,可孔融長大後的那一番作為,老師又怎麼好當作素材對我們講出呢?別傻了,老師也不好意思說出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