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個故事說出了孔融在小的時候就非常懂事,這個故事出現在教科書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希望孩子們從小就養成懂事的好習慣。
其實,孔融的故事,絕不僅僅只有讓梨,此人是我國東漢末年非常著名的文學家,當時有著名的建安七子,而孔融就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還有一個很大的來頭,根據史書記載,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孫。
史書對孔融的描述是,年少時期的孔融就有異才,而且是一個非常勤奮好學的孩子,年少時期的孔融在當地還被人們稱為是俊秀,除了文學才華突出之外,孔融在漢獻帝時期,還是漢帝國的北軍中侯,而且還是虎賁中郎將,也是北海相,當時很多人都叫他孔北海。
作為當時著名人物,孔融和曹操這樣的奸臣是格格不入的。有很多例子都能說明孔融和曹操不對付,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曹操頒布的禁酒令。
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一個混亂時期,因為連年的戰爭,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是屍骸遍野,白骨累累。曹操身處這樣的時代,也是想有所作為的,於是他頒布了禁酒令,頒布這個命令的背景是,曹操認為喝酒會導致國破家亡,所以為了大家和小家都好,曹操頒布了這個禁酒令。
可是,這個法令一出來,就遭到了孔融的反對,孔融引經據典,連堯、孔子這樣的名人都拿出來舉例反對曹操了,說曹操頒布的禁酒令就是無稽之談。雖然孔融多次得罪曹操,但因為孔融的名氣實在太大,所以曹操並不敢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將孔殺死。
然而,曹操最後還是找到了殺孔融的藉口。當時一個叫郗慮的御史大夫說孔融蔑視綱紀國法,希望曹操將孔融罷免了,曹操考慮了一下,認為機會來了,於是最後給孔融按了很多罪名,什麼圖謀不軌,什麼聚眾鬧事等等,一系列罪名加起來,曹操決定殺掉孔融的全家。
一看全家要被殺,這時候孔融害怕了,孔融不得不在曹操面前服軟,他希望曹操能夠放過自己的兒子,根據《後漢書》的描述,當時的孔融還有兩個孩子,女年七歲,男年九歲。
就在曹操殺孔融的時候,孔融這個九歲的兒子說了一句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個九歲的兒子說出這樣的話,確實令人震驚,而這句話還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經典名言了。
在很多場合,很多朝代,都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現。這句話形容的是,整體如果遭殃了,個體和和部分也好不到哪裡去,必然要發生的事情,不如安然的面對,後來這個詞語也形容在大禍面前,不能夠亂了陣腳。一個九歲的孩子吐出這樣有思辨意義的話,能不讓人敬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