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中有這樣的話: 先主視之,嘆曰:「虎父無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齊掩殺過去,吳兵大敗……
在三國時期,虎父虎子的代表有不少,比如說,孫堅和孫策父子,孫策在十五歲就跟隨老爸討伐荊南、董卓……但是卻也有許多虎父犬子的案例,下面列舉一下三國時期五子良將,虎父犬子的例子,來說一說五子良將的後代,為何都沒出息呢?
一、張郃父子
張郃,字儁乂,河北鄚縣人,其生年不詳。光和七年(公元 184 年)爆發黃巾起義後,張郃應朝廷徵募剿滅黃巾軍,憑戰功升遷為軍司馬,隸屬韓馥。在袁紹奪取冀州後,張郃與麴義一樣歸順了袁紹,被委任為校尉以對抗公孫瓚。建安四年,公孫瓚在大本營易京被攻破後自焚,袁紹由此一舉兼併其地,而張郃在此役中因「功多」又升遷寧國中郎將。
張郃是一名非常優秀的武將,曾讓諸葛亮頭疼的厲害。三國時期,張郃曾奉命與曹真討乏「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別督諸軍渡江,取洲上屯塢」。待曹叡即位,張郃又隨司馬懿擊退孫權的進攻。諸葛亮出兵北伐,張郃加位特進,都督諸軍,先於街亭大破馬謖,再平定三郡之叛,迫使蜀軍無功而返。
張郃,有四個兒子,只有長子張雄因為繼承父親的位子被記錄下來,其他三子連名字也沒被記錄下來,更不用說什麼事跡了。
二、張遼父子
五良將之首張遼以少克多,張遼早年並未投靠曹操,而是輾轉於群雄勢力之間,後在曹操俘虜呂布後歸順曹操,成為曹魏的一柄利器。據《三國志》記載: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可見張遼此人的軍事指揮能力之強,以及個人的武力之勇武。
公元215年,張遼真正開始了他的崛起時刻。時曹操取下漢中後,欲南下掃蕩西川。而孫權則趁曹魏大軍多轉至西線漢中戰場,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妄圖藉機吞併合肥。在此危急時刻,張遼違背曹操之意,並未等孫權攻城時出戰。而是決定趁東吳陣營未穩前,奇襲吳軍。於是張遼挑選了八百將士,夜襲敵營。直嚇得孫權避於小山之中而不敢應戰,而在其想要撤軍之際,張遼又乘勝追擊,擊殺了江表十二虎臣之一的陳武,更是差點就要活捉孫權,而這一戰,張遼可謂是威震逍遙津。
張虎是張遼的兒子,官位做到偏將軍,偏將軍這個軍職不算小,在實際作戰時主要是輔佐將軍,作用很大,地位不低,但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張虎什麼事跡和戰功。
三、樂進父子
樂進以武力高強,忠誠著名,是曹操可以信賴的良將,他是唯一不是以降將出身的武將。樂進因「膽烈」而成為了曹操的「帳下吏」。曾經「遣還本郡募兵,得千餘人」。其中的本郡應該指的是東郡。東郡在春秋戰國時屬於衛地,「其俗剛武,上氣力」,任俠之風頗盛。所以膽烈過人的樂進能夠在此地募兵千餘人,然後被曹操授予了軍假司馬、陷陳都尉等領兵官職,成為了這支東郡籍民兵的統領者。
樂進的兒子樂綝,頗有乃父之風,有參與追殺文欽的戰爭,官位有到揚州刺史,或許是五良將兒女中,官位最高者,但樂綝下場不好,死於諸葛誕發動的謀反叛亂。諸葛誕什麼人,可能很多人知道,他是琅邪諸葛氏,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跟孔明是親戚。
四、于禁父子
于禁是三國名將曹操最為器重的一名武將,曹操曾對于禁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他寫道:「雖古名將,何以價加之。」這八個字高度讚揚了于禁的能力。另外,每當曹操有戰事的時候,經常帶著于禁,大軍前進時,于禁總是打前鋒,大軍撤退時于禁打後衛,于禁是戰場上進可攻,退可守的全能型將領。
於圭是于禁的兒子,繼承爵位叫益壽亭侯。因為父親戰功赫赫的原因,曹操也非常器重於圭,給了他很高的職位,但是於圭並沒有留下什麼事跡戰功,跟張郃的長子張雄情況差不多。
五、徐晃父子
徐晃曾擊敗關羽,被曹操認為是當朝周亞夫。徐晃在破關羽時,跟周亞夫平七國用的是一樣的戰術,同樣作為援軍參戰,並沒有急著給受困的友軍解圍,《史記》記載:「 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後食道。吳兵乏糧,飢,數欲挑戰,終不出。 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太尉帳下。太尉終臥不起。頃之,復定。後吳奔壁東南陬,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兵既餓,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之。 」
徐晃的兒子叫徐蓋,他僅僅繼承父親爵位,也沒什麼戰跡資料被記錄下來。
綜上來看,三國時期曹操的五子良將,他們戰功赫赫,然而其後代卻是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