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風起雲湧,名將輩出。而縱觀魏、蜀、吳三國武將群體,無疑是魏國的名將最多。在魏國的諸多名將中,又以五子良將最為出眾。
魏國的五子良將,具體指的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和左將軍徐晃。而之所以把這五位稱作魏國五子良將,主要是因為陳壽在《三國志》中將這五人列為一傳即《卷十六張樂于張徐傳》,並在後面評論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然而,雖然這五位同為魏國良將,但死後受到的待遇卻大不相同。具體而言,五子良將中有四位得以配享曹操的宗廟,而僅有一位卻無這般待遇。須知,在中國古代社會,對人臣而言,能夠在死後配享帝王的宗廟是一個巨大的榮譽。
那麼,這位沒有資格配享曹操宗廟的良將又是誰呢?他又為何沒有資格配享曹操的宗廟呢?
根據《三國志·三少帝紀》所載:「(正始四年)秋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由此可見,在齊王曹芳所頒布的此詔中,魏國五子良將中,唯有于禁不在其內。也正因如此,于禁便沒有了配享曹操宗廟的資格。
而同為五子良將,之所以唯獨于禁沒有資格配享曹操宗廟,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襄樊之戰,于禁屈膝投敵,晚節不保
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大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鎮守樊城的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便派遣時任左將軍的于禁統帥七軍前往救援。但因漢水暴漲,于禁統率的七軍被關羽所淹。無奈之下,于禁便向關羽投降。
也正因如此,于禁成為了魏國五子良將中唯一一位屈膝投降敵軍的將領。得知于禁投降關羽後,曹操發出了這番感慨:」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可以說,于禁投降一事,成為他畢生的一個汙點,晚節不保已是必然。
其二:于禁之死,非死於戰場,而是死於羞愧
與其他四位魏國良將相比,于禁並非是死於疆場,也非死於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羞愧。如上所說,于禁投降關羽後不久,關羽也被東吳所敗,故而于禁就被押送到了東吳。
孫權向曹魏稱臣後,便把于禁給送了回來。當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剛剛登上皇位。面對鬚髮盡白的于禁,心胸狹隘的曹丕表面上對他百般安慰,但暗地裡卻讓人把于禁投降一事匯成了一幅畫,並刻意讓于禁看見。
于禁見此情形,頓時羞愧無比,不久便去世。而曹丕給于禁追封的諡號,則是厲侯,顯然有暗諷于禁之意。
綜上,正是因為這兩點因素,同為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便沒有了配享曹操宗廟的資格。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