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記載江表十二虎臣武功遠超五子良將,孫權為何要向曹魏稱臣?

2020-12-15 半壺老酒半支煙

#三國人物知多少#季漢昭烈帝劉備劉玄德麾下有五虎上將,東漢魏王、丞相曹操曹孟德帳下有五子良將,一直有謀逆之心的東吳孫權孫仲謀跟前,也有江表十二虎臣。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希望他們的主公篡漢自立,自己也能成為「從龍之臣」獲得高官厚祿。

關羽和趙雲是否心存漢室和百姓,他們是否贊成劉備在大漢天子劉協還活著的時候就急忙稱帝,這個咱們不去深究,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孫權從接班那天起,就在魯肅的攛掇下有了不臣之心。

魯肅攛掇孫權叛逆,在《三國志·卷五十四》中有記載,魯肅一投靠孫權,就給他制定了篡漢的長遠規劃:「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孫權是大漢朝廷冊封的討虜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在魯肅的攛掇下有了篡漢之心,但他有篡漢的能力嗎?且不說劉備會不會讓自己的舅哥坐擁天下,就是曹操麾下的諸曹夏侯和五子良將,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讓江表十二虎臣一擁齊上,也未必能打得過人家。

曹操財大氣粗人多勢眾,如果使出全力,是可以碾壓孫權和劉備中的任意一方,為了公平起見,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讓劉備牽制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讓江表十二虎臣放手跟五子良將對決,甚至可以倆打一個,最後誰能打贏?按照正史記載,江表十二虎臣武力遠超五子良將,孫權為何要向曹魏稱臣?

五子良將按照《三國志·卷十七》的排序,分別是張遼張文遠、樂進樂文謙、于禁於文則、張郃張俊乂、徐晃徐公明,而按照《三國志·卷五十五》的排序,江表十二虎臣的排序則是程普字德謀、黃蓋字公覆、韓當字義公、陳武字子烈、董襲字元代、周泰字幼平、董襲字元代、甘寧字興霸、凌統字公績、徐盛字文向、潘璋字文珪、丁奉字承淵。

在演義小說中,江表十二虎臣除了甘寧和黃蓋周泰丁奉,基本都是打醬油的角色,一般都是倆人一夥出場,而且經常被虐。但是一看《三國志》,我們就會發現這十二個人中至少有一半武力值爆表:韓當「便弓馬,有膂力」;董襲「長八尺,武力過人」;丁奉「少以驍勇為小將,數隨徵伐,戰鬥常冠軍」;甘寧百騎劫營全身而退,讓曹操心驚膽戰;周泰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百戰餘生,被創數十,膚如刻畫,但卻一直活到孫權稱帝。

這些人拉出來單練,可能都不會輸給曹魏五子良將,如果倆打一個,五子良將可能連一成勝算都沒有:甘寧足以對付張遼,這是孫權親口說的;七尺七寸的陳武外加八尺高的董襲,打徐晃也應該沒有問題;張郃雖然勇悍,但是在丁奉徐盛聯手之下,也難逃活命。至於樂進和于禁,可能一個江表虎臣就能對付,就更別說讓周泰當肉盾、讓潘璋打偷襲了。

雖然有江表十二虎臣,但是在三國正史中,孫權卻曾分別向曹操和曹丕納款輸誠,為此還受到了曹家父子的嘲笑:曹操笑罵「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火上烤」,曹丕更是不客氣,直接說「孫權殘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長,故分命猛將三道並徵。」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既然江表十二虎臣武力不弱,對戰五子良將也能取勝,為什麼孫權還要向曹魏俯首稱臣呢?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一點,我們要看到,江表十二虎臣已經是東吳主力,除了十二虎臣,東吳前期能拿得出手的戰將,也就是周瑜、魯肅、呂蒙,而曹魏的五子良將只能算二流人物——夏侯惇曹仁等諸曹夏侯算是第一檔,五子良將算是第二檔,五子良將之下,還有《三國志·卷十八》中的「二李(李典、李通)臧(臧霸)文(文聘)呂(呂虔)許(許褚)典(典韋)二龐(龐德、龐淯)閻(閻溫),這些人可以算曹營第三檔武將。

江表十二虎臣出戰,東吳基本就空了,而曹魏即使五子良將全部戰死,也不會大傷元氣——曹魏死得起,東吳死不起,這就是孫權甘願伏低做小的第一個原因。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討不臣,在名正言順這一點上佔有優勢,所以後漢三國時期的精英絕大多數都被曹操招攬,諸葛亮的朋友徐庶徐元直、孟建孟公威、石韜石廣元到了曹營,也只能算中級幹部,就是諸葛亮進了曹營,可能也排不進文臣前三名:荀彧、荀攸、賈詡,哪一個都不是善茬子,就更別提鷹視狼顧的司馬仲達了。

讀者諸君都知道,在古代戰爭中,大將單挑極少出現,真正的名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而東吳除了周瑜和陸家父子,還真找不出幾個智勇雙全的統帥之才,真要打起來,他們會被賈詡司馬懿玩兒死。這就是孫權忍氣吞聲的第二個方面原因——算計不過人家。

曹操的第三個優勢,就是地大人多,這一點我們從荊襄之戰後的三國形勢圖就能看得出來:荊州之戰、夷陵之戰雖然孫權佔了便宜,但也付出了極大代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孫權總是想從妹夫劉備身上找便宜,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承受不住曹操父子的怒火——如果曹魏揪住孫權猛揍而劉備不幫忙,孫權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孫權知道自己打不過曹操也打不過曹丕,所以他給曹魏打報告,也是可憐兮兮:「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如果我的罪過大得不可原諒),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我啥都不要了,您留我一條命就行)。」

這樣看來,孫權對曹魏那是打心眼裡害怕,別說有江表十二虎臣,就是有二十四星宿,他也不願意跟曹魏死磕。

當然,說五子良將打不過江表十二虎臣,說孫權懼怕曹家父子,只是筆者一家之言。本文權當拋磚引玉,最後的結論還要有勞讀者諸君來下:在諸曹夏侯都不出手、許褚龐德都不幫忙的情況下,江表十二虎臣團戰五子良將,會不會取得最終勝利?如果曹營一擁齊上,江表十二虎臣再加上周瑜魯肅,能夠抵擋多長時間?

相關焦點

  •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五子良將的後代為何都沒出息?
    五子良將在三國時期,虎父虎子的代表有不少,比如說,孫堅和孫策父子,孫策在十五歲就跟隨老爸討伐荊南、董卓……但是卻也有許多虎父犬子的案例,下面列舉一下三國時期五子良將,虎父犬子的例子,來說一說五子良將的後代,為何都沒出息呢?
  • 曹操的五子良將中誰最厲害?並非于禁,是這位打敗了諸葛亮的名將
    在這三個政權之中,劉備、孫權、曹操作為雄主,各自有其特點,而他們麾下也是聚集了不同的人才,劉備有「蜀漢五虎上將」,孫權有「江表十二虎臣」,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將人數最多,而最為著名的顯然莫過於「五子良將」。
  • 劉備「五虎上將」和曹操「五子良將」相比,誰更厲害?差距懸殊
    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五子良將功不可沒。作為曹操的左膀右臂,他們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締造了很多的傳奇佳話。蜀漢和東吳軍營也有這樣的英雄人物,五虎上將和十二虎臣割據一方,銳氣凌人。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曹劉兩大陣營,同樣是五大武將,曹操的「五子良將」和劉備的「五虎上將」究竟哪個會更勝一籌呢?我們不妨進一步分析看看。
  • 三國正史中,馬超「有信布之勇」,為何在季漢五大將中武功墊底?
    「五虎大將」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五子良將」是網文的說法,羅貫中創造了五虎大將之說,是根據《三國志·卷三十六》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為一傳,地位在諸葛亮之後、龐統法正之前。至於五子良將,那是網文作者對《三國志·卷十七》的斷章取義:「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 三國綽號之東吳篇:四傑、五君、十二虎臣
    因為其天生異相,碧眼紫須,三國演義中關羽曾嘲弄「碧眼小兒」,張遼曾言「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梟姬——孫尚香 東吳元老,最早跟隨孫堅的四位將領,祖茂正史雖有記載為孫堅化解追兵,但未死,三國演義中為孫堅而被華雄斬殺。
  • 甘寧作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有勇有謀為何終生難封侯?
    正史上甘寧確實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但沒救過孫權的命,沒有得到重用是指在荊州劉表與黃祖手下,甘寧在東吳是受到厚待的。孫權曾稱讚他「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陳壽也是做東吳猛將作傳時,也把甘寧與程普、黃蓋、蔣欽、陳武猛將等放在一起作傳,後世稱之為「江表十二虎臣」之一。
  • 魏國五子良將,四人得以配享曹操宗廟,唯有此人無資格
    在魏國的諸多名將中,又以五子良將最為出眾。 而之所以把這五位稱作魏國五子良將,主要是因為陳壽在《三國志》中將這五人列為一傳即《卷十六張樂于張徐傳》,並在後面評論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 網友給五子良將取綽號:叩頭和攀巖能理解,醬油和大膽兒又是誰?
    昨天剛寫了一篇關於蜀漢五虎上將武功技能特點的稿子,就被讀者的評論笑翻了。這些高手中的高手,迅速給五虎上將取了令人捧腹的綽號:關三刀、張一吼、馬坑爹、黃老卒、趙跑跑。在另外的稿子裡,網友還根據三國正史,給曹魏五子良將也都取了綽號。其中的叩頭和攀巖,大家都能理解,而其中的醬油和大膽兒是誰,就需要琢磨一下了。
  •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並非張遼,另有其人
    五子良將的這個說法,其實主要是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 ,那句「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記載,後來就直接演變出了五子良將。這五人人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從排名上來看,似乎張遼是這五人中的老大,不過事實上,五子良將中掌握兵權最大的人並非張遼,而是另有其人!張遼我們先從張遼開始分析。張遼是五子良將中最出名的武將,合肥之戰中,他以八百騎兵衝擊孫權大營,最終得勝而還,令眾人稱羨。僅憑這一戰,他就已經是名揚天下了。
  • 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四易其主,最後是如何一戰成名的?
    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曾經四易其主,最後是如何一戰成名的?在三國時期,曹魏有著名的「五子良將」,其中的張遼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張遼出鏡率非常的高。在正史記載中,呂布被曹操擒獲,陳宮、高順寧死不降,最後和呂布一起被曹操斬殺,但是張遼卻是在呂布大勢已去之時,主動投奔曹操的。要說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是屬於「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嘛。張遼投向曹營,曹操當然也沒讓他失望,這是後話。
  • 趙雲如果在長坂坡歸降曹操,能否被列為「五子良將」?
    在三國中,如果要說誰最愛惜人才,一定非曹操莫屬。曹操一生唯才是舉,任人唯才,三次下達「招賢令」,從不計較門第高低與遠近親疏。所以帳下才擁有了當時最龐大的人才庫,如文有五大謀士,武有五子良將。曹操憑藉這些人才,方能一統中國北方,滅呂布,平袁紹,建立霸業。
  • 曹魏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曹魏的五子良將排名是怎樣的?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虎上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作為曹魏代表的「五子良將」在歷史上的地位要遠遠超過五虎上將,那麼讀者們知道「五子良將」中都有誰嗎?誰的地位和官職最高呢?「古之召虎」張文遠如果說按個人能力來看「五子良將」最強的應該就是張遼了。
  • 五子良將張遼,把孫權打出心理陰影,張遼止啼嚇到小朋友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營有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中關羽素來是敬文士不敬武臣。但是關羽也並非目中無人,他曾說張飛與趙雲二人能力不弱於自己。 除此之外,關羽也曾對曹魏一位猛將不吝誇讚,稱其武藝不在張飛之下,而此人,便是五子良將之首——張遼。
  • 盤點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五子良將
    比如:蜀漢的五虎上將,東吳的十二虎臣,尤其是曹魏擁有曹氏八虎騎,更具有外姓重臣五子良將,有人就說了,自五子良將亡故以後,曹魏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的人對外作戰,外姓的將軍好像就沒有了,這可是不對的,實際上曹魏後期也有五個個人可以成為五子良將,他們是誰呢?第五:郝昭。
  • 誰是五子良將之首?從地位、戰功、影響來看毫無疑問是張遼
    五子良將,其實是現代網民取的一個稱呼,在任何古籍都未出現過該名稱,更不是一些網民認為的官職,其實咬文嚼字的話,五子良將本身就是個病語,翻譯過來就是五個人良將,用魏五子或者魏五良將似乎更合適。言歸正傳,關於五子良將之首的稱號,長期以來都是張遼,而這些年來,又有不少人覺得于禁才是五子之首。本文就來辨析一下,誰才是五子的第一人。
  • 曹魏五子良將,四位都是降將,只有一人對曹操從一而終!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五子良將,其中四位都是降將。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徐晃、張遼、于禁、張郃都是降將,也即只有樂進一人對曹操從一而終。
  • 江表十二虎臣之特種兵之王——陳武
    陳武也被陳壽列入江表十二虎臣,是很多人是不服氣的,因為陳武太炮灰了,成了逍遙津之戰張遼封神的背景板,雖然逍遙津之戰徐盛、甘寧、凌統包括孫權都差點喪命,但是真正戰死的有名有姓的武將只有陳武一人。陳武董襲如果說逍遙津之戰還可以說是陳武勇於作戰,視死如歸。
  • 《三國演義》魏國五子良將對於蜀國的五虎上將,誰更出色?
    《三國演義》魏國五子良將對於蜀國的五虎上將,誰更出色?今天小編就要來說說魏國五子良將和蜀國的五虎上將。如果是單純的比較武藝,肯定五虎上將比魏國五子良將要強一些,在演義當中五虎上將都是坐鎮一方的猛將,隨便一個拉出來單打獨鬥,五子良將的武藝比起五虎略為差了點!拿五子良將的徐晃和五虎上將的關羽來說,綜合來比較,這樣比較公平!先談計謀,因為相對於較抽象的軍隊統率力,參戰雙方在計謀成功與否、中計方面,較容易看出及分析。
  • 江表虎臣?折衝將軍甘興霸請求出戰!
    母親曾與他說說,要想不受欺辱,便要足夠強大。故甘寧憑著他天生不凡的氣力與才幹,成為了當地的孩子王。甘寧並不如何在意旁人對自己的看法,幼年喪父的他已經受盡了閒言碎語,現今這些無足輕重的詆毀自然更不至於讓他放在心上——不過是到時候多收點保護費的事而已。巴郡之中,「錦帆賊」的名號十分響亮。只要有人肯於賞識自己,甘寧就願與其傾心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