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總在評論區,這一點筆者是深切地體會到了。昨天剛寫了一篇關於蜀漢五虎上將武功技能特點的稿子,就被讀者的評論笑翻了。這些高手中的高手,迅速給五虎上將取了令人捧腹的綽號:關三刀、張一吼、馬坑爹、黃老卒、趙跑跑。
在另外的稿子裡,網友還根據三國正史,給曹魏五子良將也都取了綽號。其中的叩頭和攀巖,大家都能理解,而其中的醬油和大膽兒是誰,就需要琢磨一下了。
筆者看了半天笑了半天,居然想不出一句話來反駁——讀者諸君取的這些綽號,還真反映了五虎上將的特點:關羽還真就三刀厲害,能扛過他三刀不死,基本就沒事了;張飛據水斷橋大吼一聲,吼死夏侯傑,吼退曹操大軍,可能真的練過獅子吼;馬超坑爹,就是來源於正史了,正史中是馬超先造反,馬騰後被殺。
黃忠被稱為老卒,諸葛亮和關羽也得點頭承認:黃漢升將軍確實生不逢時,好不容易遇到明主劉備,好不容易從代理裨將軍升任後將軍,轉過年來就去世了,沒趕上劉備稱帝,也沒有參與伐吳。
至於趙雲被稱為「趙跑跑」,估計是出於尊敬的調侃:在百萬軍中七進七出,連斬曹軍五十餘員上將,這速度也真夠可以的。
兩人捧腹的蜀漢五虎上將綽號簡要說完,咱們進入今天的正題:網友給曹魏五子良將取的綽號是否貼切?
咱們前面說過了,網友給五子良將取綽號,根據基本是《三國志》及裴松之做注時引用的史料。
那個叩頭,當然就是「於叩頭」于禁於文則,這個人看起來就像手電筒:只能照見別人的毛病,到關鍵時刻,第一個撐不住的就是他。
因為于禁「執法嚴明」而深受曹操器重,「左將軍、假節鉞」,五子良將獲此殊榮的僅于禁一人(張遼前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右將軍都是曹丕稱帝之後才封的)。但是于禁辜負了曹操的厚恩,一向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的曹操也禁不住感嘆:「我認識于禁三十多年了,沒想到危難關頭,他還不如龐德!」
在三國正史裡,很少描寫武將叩頭哭泣,但偏偏重重地記下了這樣一筆:「 帝(曹丕)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
「於磕頭」「於叩首」「於頓首」都是網友給于禁取的綽號,筆者認為還是「叩首」更貼切,所以本文稱于禁為「於叩首」。
攀巖的那個,就是後來曾令諸葛亮初次伐魏就碰了一鼻子灰的張郃張儁乂。
張郃被叫做「張攀巖」,也是有據可查的:曹操擊敗並收服張魯之後,指派夏侯淵張郃鎮守漢川。張郃從夏侯淵那裡分了一隊人馬要把巴西搬空(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結果遇到了劉備任命的巴西太守張飛。
老張見老張,一張淚汪汪。被打哭的老張就是張郃,他被張飛設計包圍,最後施展出攀巖絕技逃掉了:「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
那一戰成了張郃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張攀巖」這個綽號,也成了五子良將幹不過五虎上將的一個經典案例。
除了「於叩頭」「張攀巖」,徐晃也得了一個綽號,叫「徐亞夫」。這個綽號還真不是網友的原創發明,其專利應該屬於曹操曹孟德。
襄樊之戰中,徐晃不念舊情,當著關羽的面叫板:「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
關羽還想拉拉關係,也被徐晃一口回絕:「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徐晃擊潰老朋友關羽,得到了曹操的表揚,「徐亞夫」的綽號也由此而來:「太祖(曹操)迎晃七裡,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徐晃綽號「徐亞夫」,但結局卻比西漢名將周亞夫好得多,周亞夫被漢景帝劉啟關起來餓死了,徐晃則在曹丕篡漢之後升任右將軍進封逯鄉侯,魏明帝曹叡繼位,徐晃的食邑增加到了三千一百戶,豐衣足食,壽終正寢。
五子良將已說其三,剩下的就是「醬油」和「大膽兒」了。
很多讀者都說樂進樂文謙在五子良將中,就是個打醬油的,雖然他排名第二,但是他最大的官職,是折衝將軍,食邑最多的時候,是一千二百戶。
樂進之所以在五子良將裡打醬油,還真不是他去世太早,他一直活到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在世的時候,他就當上了右將軍,還曾經假節。
樂進打醬油,可能也是無奈之舉——他是五子良將中個子最小的一個(容貌短小),估計跟曹操差不多,所以他當了一輩子副將,記載樂進的戰功,總有一個倒黴的名詞,叫做「從某某徵」。
其實張遼威震逍遙津,嚇得江東小兒不敢夜啼,樂進也在張遼軍中,並且跟張遼是搭檔。樂進在逍遙津之戰打醬油,其實是曹操安排的,他給張遼樂進李典留下了命令:「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曹操照顧老部下(曾為曹操帳下吏)樂進,不讓他衝鋒陷陣。沒仗可打的樂進只好打醬油,並因此成就了張遼「張大膽兒」的威名(綽號)。
張遼的膽子,是五子良將裡最大的,他敢用八百精銳挑戰孫權十萬大軍,而且還打贏了,這在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多年以後,曹丕還在念叨張遼的功績:「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請注意,曹丕又一次讓樂進打了醬油:合肥之戰曹魏三大將,曹丕只提張遼李典,卻隻字不提樂進,如果樂進泉下有知,一定會摔了醬油瓶子的。
張遼的大膽兒,有時候連曹操都替他捏著一把汗。
當年張遼跟夏侯淵一起圍攻東郡太守昌豨,僵持數月之後,吃光了糧食的夏侯淵就想撤退,結果是張遼隻身深入虎穴,在三公山勸降了昌豨。
張遼此舉,純屬膽大包天的冒險,曹操也是又驚又怕,還單獨把張遼叫過來批評了一頓:「你身為大將,怎麼能這麼冒失?要是昌豨給你一刀,我還不得哭死?」
結果張遼滿不在乎:「以明公(對曹操的尊稱)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終於把蜀漢五虎上將和曹魏五子良將的綽號盤點完了,這裡做一下小結:關三刀、張一吼、馬坑爹、黃老卒、趙跑跑;張攀巖、於叩頭、徐亞夫、樂醬油、張大膽兒。
這十個綽號,有的能讓人捧腹大笑,有的似乎有點過於尖刻。筆者認為,趙跑跑似乎不太恰當,要是按照劉備的意思,應該叫他「趙虎威」,而樂進能夠混到右將軍假節,好像也不是一直都在打醬油。
至於關三刀張一吼樂醬油張大膽兒是否貼切恰當,還請讀者諸君品評:或許您對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更加了解,會贈給他們更加貼切的綽號或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