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於代工廠的認識,大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分工提升效率、誰有錢誰是老闆,以及中國只有兩大代工廠。先說第一階段,農場出身的亨利·福特,在修理鐘錶的過程中,發現了精密分工的好處。而後將其應用於另一份全職,通過17年的優化,將728個人工小時/輛的造車速度,提升至10秒/輛。這個案例讓筆者明白了,既然有上海微電子,那就別強求中微半導體研究光刻機,分工提升效率。
第二個階段,作為代工廠的富士康,自1991年開始,營收一直保持著50%的增長率。但是2020年中旬,卻曝出該公司利潤創20年來新低,同比下降90%。這件事很有意思,富士康稱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12%,怎麼利潤就下降了90%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為蘋果代工的利潤,早已超過總利潤來源的50%,但無奈雙方一再錯開。這個故事讓筆者明白了,華為的170億訂單人情不是不想還,只是美國有工廠,蘋果是大客戶,誰有錢,誰就是老闆。

第三個階段,當富士康撂擔子不幹的時候,華為默默地找上了比亞迪。因為代工手機的門檻並不高,經歷過一年多的磨合,代工3c(消費者端)電子產品,已經成了比亞迪的重要收入來源,而華為正是比亞迪的重要合作夥伴。2月,華為有難。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媒體,接連傳出「川普計劃修改《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從而限制晶片代工巨頭臺積電,從根本上切斷華為晶片供貨」的壞消息,比亞迪決定試水半導體。

5月15日,美商務部宣布新版《外國直接產品規則》,證明消息屬實,晶片代工成為華為的一個大問題。不久後,有兩家公司獲得了巨額投資。一家叫中芯國際,是大陸晶片代工領域的翹楚,獲國家大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注資,總計160億元。另一家叫比亞迪半導體,正是比亞迪旗下試水半導體的那家公司,獲以中金資本為代表的14名投資者,共計19億元的投資,估值達到94億。果然,幫華為就是幫自己。

有趣的是,在中芯國際和比亞迪獲得注資後不久,富士康的創始人郭臺銘發話了。大概內容如下:自研晶片和自研作業系統是可以決定企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尤其重要,富士康將會成為這一切推動者。有讀者可能就要說,挺好的話,怎麼感覺這個作者有點陰陽怪氣?這還真是誤會筆者了,像富士康這麼有實力的企業,願意支持大陸自研晶片和作業系統,誰又會不識趣地將其拒之門外呢?

只是好壞都讓他給說了,「給大陸賞飯吃」是郭臺銘說的,「中國離不開蘋果」也是郭臺銘說的。更重要的是,他也是這麼做的。2018年,郭臺銘為得到川普承諾的40億美元,轟轟烈烈地赴美建廠。2019年,為了避免得罪大客戶,第一時間跟華為撇清關係。如今,美國的工廠招不到人,印度的工人不幹活,印尼和巴西又失敗了,富士康否認搬出大陸的想法。如今,蘋果多家線下門店關閉,為清庫存主動促銷,國內晶片代工欣欣向榮,富士康說要一起幫華為。如今,中國只剩下兩種代工廠,一種幫華為就是幫自己,另一種叫富士康。(李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