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

2021-02-19 太極拳學習者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


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髒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氣第二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

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 

節第三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

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

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

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

以腿言之,胯為恨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

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

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

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 

梢第四

試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餘諸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離乎血以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欲衝冠,血梢足矣。

抑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

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之弊乎! 

髒第五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猶準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

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髒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腎之本位,兩腎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髒之根源;故腎氣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

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合第六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

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進第七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

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歟(表示疑問)!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身法第八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 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

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

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

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

當進則進,殫其力而勇往直前。

當退則退,速其氣而迴轉扶勢。

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觀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彎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

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

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

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剛柔第十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

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相關焦點

  • 河南鄉村一座老房子,太極拳從此走向大世界,吳京曾為其演繹
    近期《太極拳》節目申遺成功的新聞在各大媒體平臺上刷屏,我從小就非常喜歡武俠小說和電影,有幸在申遺成功時正好在《太極拳》的發源地——河南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在溫縣常陽村,陳氏先祖陳卜極其的一家落下,隨著家族的不斷壯大,常陽村改名為陳家溝,由陳氏後人陳王廷創立太極拳。現在陳家溝裡面還有一座太極拳祖祠,進門就可以看到一座陳王廷的銅像。這一點又回到楊露禪學拳處。自陳王廷創立太極拳以來,一直只傳本姓,不傳外姓。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太極拳
    元時張三丰,明清為王宗嶽、蔣發,清中葉陳長興發展起來。 楊露禪,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貴族,他們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
  • 中華武術---太極拳
    《鹽鐵論》記載顯示: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溫縣地靈人傑。它地理位置優越,南有邙山、黃河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塹,是連接晉、冀、魯、豫的交通要道。20日,中國政府啟動太極拳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溫縣被世界華人華僑社團、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際休閒經濟促進會聯合授予「中國十大文化休閒旅遊縣」榮譽稱號;2011年9月,溫縣與河南登封、河北滄州一起,被評為「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武術之鄉」,且名列榜首。
  • 太極經典 | 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
    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頸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既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功,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摧之而已。比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體,夫而為三節三有哉!又何三節之各有三節云乎哉。
  • 陳式太極拳的終身功底子
    5:獨立步要注意領好頂勁,收腹、吸氣、松胯、提肛、五趾抓地。有利於重心穩定。四:襠、胯、臀、尾骨1:打拳襠要圓,要虛。尤其是腹股溝要鬆開,這一點對陳拳練習者很重要。常言道、腰、襠、膝,太極拳的發動機。怎樣圓,怎樣虛,習者細心領會。2:襠,胯的運化。是在立體螺旋的前提下走八字形。松胯在練拳中極為重要。
  • 可悲的太極拳現狀
    尤其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代,太極拳運動更是蓬勃發展,傳遍海內外。隨著太極拳的這種運動大潮,我國也相繼湧現出一批批的「太極大師」、「太極掌門」與「太極傳人」。令人吃驚與不解的是。現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極拳特級大師」來,真不知這「特級大師」是「特級」在什麼地方?
  • 社畜練習太極拳治療腰肌勞損的體驗報告來了!
    於是想著今天早上是不是要去西華園練習一下。周國剛先生受師命來雲南傳拳有幾年了。周國剛先生是太極宗師陳正雷先生的入室弟子,西華園這個傳習館我今天是第一次去,傳習館在西華園的一個書院裡面。書院的環境是比較清幽的。可以練拳、喝茶。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中國太極第一村」陳家溝 盛大慶典驚豔世界!
    為迎接「太極拳項目申遺成功」這一令人歡欣鼓舞的時刻,來自全國各大太極拳流派的傳承人和上千名太極拳研習者,於17日夜晚匯聚在溫縣陳家溝翹首以盼。 當大屏幕上實況轉播了太極拳申遺成功的實時畫面,「太極拳創拳地」——陳家溝東溝現場立刻沸騰成歡樂的海洋。
  • 中國武術史上有名的「偷師事件」,就是在這裡發生:太極拳發源地
    直到2020年末,直到中國「太極拳」項目申遺成功,我才知道原來當年的《太極宗師》是有一段真實的歷史背景,吳京主演的楊昱乾並非虛構人物,具有傳奇色彩的「陳家堡」也非是編劇構造。楊昱乾的原型就是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陳家堡」就今河南焦作陳家溝,楊露禪看拳偷學的地方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但也正因為陳式太極拳所表露的這些特點,反而使得眾多的學拳者不能正確認識陳式太極拳鍛鍊的根本方法,以至浪費光陰,無有所得;或者流弊於硬拳,難成妙手。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先哲有語:"物有本末,身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太極拳聽勁如滾鐵圈
    滄州人說太極拳2.無極樁小論3.滄州人說太極拳——語錄4.滄州人說太極拳——為了武術讓我們痛哭一場 5.滄州人說太極拳——太極拳小論6.73.滄州小遊戲——武術大師的試金石74.從大師盜版說陳式太極拳是不是太極拳75.沁園春·太極操76.徐曉東不是傳武的試金石77.學太極拳必備的智慧78.武打明星李連杰評說中國武術79.再議太極拳的智慧80.王宗嶽拳論(一)——太極鑽石猴81.王宗嶽拳論(二)——太極鑽石猴
  • 太極拳對待生命,極其高明
    人的生命代謝運動,是一個自動系統,也是個開放系統,它時時刻刻在和宇宙天體(大自然)的大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因此太極拳的修為要注意練功場地、方向、時間的選擇:方向上要和地球的磁場一致;時間上晨晚各一小時為宜;穿戴上免冠以通天氣,著布鞋以接地氣;太極拳是「松靜」技術,場地要求寧靜優雅,禁止燥雜聲響幹擾;環境上選擇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處為佳。在山青水秀處練功為什麼氣感強?
  • 專訪「四大金剛」之一陳正雷:太極拳最初用來搏擊 咋會不能打
    之所以認為太極拳不能打,主要是學拳的中老年人多,更偏重養生    「四大金剛」之後,是不是出現了斷檔?太極拳究竟能不能打?為什麼「少林熱,太極冷」?陳家溝村部對面就是「陳正雷書院」。作為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的陳正雷近日正好在村裡,記者叩門拜訪,尋求解答。
  • 武氏太極拳一代名師郝月如先生論太極拳
    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松圓活之道,要神氣鼓蕩,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兩手無論高低屈伸,一前一後,一左一右,皆能靈活自如。 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練熟身法,善於用意,巧於運氣,到此地步,一舉一動,皆能合度,無所謂不對。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太極拳的知覺運動——聽勁、懂勁 。 《清代楊氏傳抄.老譜》首提:「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軸,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階級神明矣!然用功之神,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
  • 太極拳的神意
    故,內意是由心動而始.由行動而終。 神意」在拳法中,主要指眼神及由眼神表達出的技擊意識、和與之相配合的動勢靈感、攻防法度、內在氣質等。從表演角度講,能體現出太極拳藝術動作感人的魅力;從技擊角度論.能體現出太極拳武術的本質。 已知拳法的形質與神意,怎樣來認識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 太極拳~中盤
    含(胸)為變,它是機勢的一種蓄納,只有含((胸)方可求到虛其心而實其腹,進而達到太極拳虛懷若谷的一種境界。而拔背是在鬆柔意念導引下脊椎關節的對拉拔長。它上行提神貫頂,並通兩臂而達於手指∶下行松腰經腿而至足之末梢。從胸椎至腰椎之鬆柔、鬆開,是一種對拉對拔之勁。這種拔背是改變正常腰椎生理S曲線而略呈後弧之形,它不是駝背,是使胸、腰關節的節節貫串,是鬆柔中有挺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