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在五代十國時期是吳越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當時有名的東南佛國,因此留下了很多寺廟和佛塔,有些寺廟和佛塔在歷史的長河中毀滅消失,但是有些留了下來,成了國寶,很多更成為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而就在100多年前,有兩位建築大師梁思成、林徽因來到杭州,考察了六和塔、閘口白塔、靈隱寺石塔。
說起林徽因與杭州的淵源,那可是非常深的,雖然林徽因不是杭州人,但卻是在杭州長大,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福州人,曾經在杭州擔任縣令,或許是對杭州山水的深深的喜愛,林孝恂退休以後,選擇在杭州養老,而林徽因就出生在杭州城東南,清波門內的蔡官巷,這裡背靠吳山、門對西湖,風景秀美;旁邊是河坊街、孔廟,南宋時是皇宮腳下。用現在的話來說林徽因是新杭州人,祖籍福州。
林孝恂有個有個兒子林長民,也是林徽因的父親,但是林長民去日本留學,於是留下年幼的女兒林徽因,由林孝恂撫養,就連名字也是林孝恂取得,從《詩經》而來:「大姒嗣徽音」。林徽因在杭州一直長到8歲,之後隨回國的父親去了上海,直到30歲的時候才跟丈夫梁思成再次回到杭州。
林徽因和梁思成來到杭州是為了考察古建和石窟寺,杭州作為東南佛國是唐、五代、宋時期古建重要的一個代表,而這次活動是梁思成加入的中國營造學社的實際考察活動,分別由梁思成和劉敦楨各自帶隊,測繪助手有林徽因、邵力工、趙法參、莫宗江、陳明達、劉致平、趙正之、麥儼增、紀玉堂等人,從1932年初到1940年初的整整8年間,走訪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測了2738處古代建築遺存和石窟造像,為研究和保護我國的古代建築和石窟寺做出巨大貢獻。
梁思成和劉敦楨的主要足跡都在北方,由於江南的古建遺存比較少,在加上營造學社的時間有限,所以江南涉足比較少,但梁思成和林徽因應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曾養甫的邀請到杭州商討六和塔重修事宜,在1934年對浙江各地的調查,杭州主要考察六和塔、閘口白塔、靈隱寺雙石塔。
梁思成、林徽因在杭州呆了十天,主要做現場勘探和測繪。六和塔裡的每一個鬥拱,梁思成都一一量過,再用這個尺寸、用材和《營造法式》對比。最終他得出結論:認為現存七層磚砌塔身的塔身的形制、用材、體例、浮雕圖案都符合《營造法式》裡的規制,為南宋原物。
梁思成六和塔復原圖
由於是重修六和塔,於是梁思成根據測量的結果,在加上同時期的古塔閘口白塔、靈隱寺雙石塔,遼宋木塔(應縣木塔等),以及《營造法式》等文獻資料對六和塔的原狀做了合理的推測,繪製了「六和塔復原狀圖」,復原後的宋代六和塔,木簷層為開放式平坐,層層鬥拱承託飛簷挑角,出簷深遠,顯得秀麗挺拔,勻稱和諧。梁思成甚至還專門講述了如若恢復六和塔原狀,具體施工過程以及在施工過程當中所須注意的相關事項,足可見梁思成對於重修六和塔計劃之重視以及其將其付諸實施的滿腔熱忱。
六和塔復原圖立面、不過可惜的是曾養甫被調離,六和塔重修的計劃也就擱置了。在調研測量六和塔工作之餘,梁林夫婦及助手劉致平還測繪了閘口白塔及靈隱寺雙石塔。此三塔建於吳越國後期,均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同時也是當時木塔的忠實模型,梁思成對閘口白塔非常的推崇,這個仿木石塔模仿的惟妙惟肖,梁思成推崇其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國此類石塔的經典之作」,是現存的五代吳越末期仿木構塔建築中最精美、最真實、最典型的一座。
梁思成閘口白塔復原圖立面
閘口白塔現狀
梁思成的助手劉致平還測繪了杭州靈隱寺大殿前的雙石塔,經過實際測量和數據對比梁思成發現閘口白塔作風規制幾乎與靈隱雙塔如出一範,而靈隱寺雙石塔的年代可以明確為960年左右,所以梁思成推測「與雙塔比較,白塔屬於同時代,是沒有疑問的;乃至同出一匠師之手,亦大有可能」。
或許是林徽因與杭州的淵源,杭州的西湖畔矗立著一座林徽因紀念碑,位於蔡官巷東邊的花港觀魚和百年樟樹地下,碑很獨特,長方形,高1.82米,寬1.25米,鏤空文字和林徽因的剪影。
此剪影來自她與梁啓超、梁思莊的合影,紀念碑上的文字來自她的著作《平郊建築雜錄》:「在光影恰恰的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著風露所賜予的層層生動的色彩,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牆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裡,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
梁啓超、梁思莊、林徽因,1924年在長城
林徽因以這樣一種方式回到了她出生成長的地方,成為這裡一道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