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

2021-02-07 凝聽花開的聲音

■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 (1876~1925)


男人們應該知道自己對女兒所肩負的使命,即使只是希望她做一個平凡的快樂的女性;女人們則應積極推動自己的丈夫肩負起這個使命,這也包括,首先,選擇一個合適的丈夫。不要讓女兒們傷心感慨:如果我是男孩子就好了,爸爸都沒有正眼看過我。


林長民巧妙策劃了女兒林徽因愉快且豐富的一生


1926年2月,徐志摩發表《傷雙栝老人》,追念年前去世的師友、他心中女神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這篇文章中,他也寫到林長民對林徽因的愛,曾經,林長民向他分享道:


「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


很難想像在那年代林長民即有了如此充滿現代感的家庭教育與親子關係的觀念,要知道,在重男輕女的年代,中國女孩出生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要不要讓你活下去。而林徽因卻能得到父親如此珍視,她是否真有天才並不重要,擁有這樣一位父親,已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 幼年時的林徽因(1904~1955)



女兒的情感、自尊、智力與見識,幾乎都與父親有關


看過一張林徽因三歲的照片,小女孩站在深深庭院裡,背倚著一張老式藤椅,清澈的眼睛看著前方。童年不需要太多色彩,一筆一畫簡潔而美好,記住的也只是單純的快樂。林徽因五歲之前在杭州陸官巷度過,黛瓦粉牆,亭臺水榭,青石小巷的惆悵煙雨,轉角長廊的淡淡迴風,都在幼小的她身上沉澱,成為搖曳在江南枝頭的永遠風景。



在民國初年,林長民是一個大人物。較之文學,書法更為見長,中南海新華門匾額即他的手跡。章士釗很佩服他,「宗孟(林長民字)長處在善於了解,萬物萬事,一落此君之眼,無不渙然。總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閱人多矣,惟宗孟參得最透。」周恩來說過,北洋政府裡有好人,指的就是林長民。彼時,林長民與梁啓超一起活躍在政界,他當過段祺瑞政府議會秘書長,又做過三個月的司法總長,任上拒納軍閥張鎮芳十萬賄款而被稱頌一時。因不買曹錕的帳,一時避禍於天津賣字度日,曾自題打油詩:「去年不賣票,今年來賣字。同以筆墨換金錢,遑問昨非與今是。」後來他轉於外交,1919年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失敗,林長民撰稿在北京《晨報》上披露內情,疾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以警醒國民,並作洪鐘之聲:「國亡無日,願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第三日遂爆發五四運動,當局遷怒於林長民,給他一筆錢出洋考察,這就有了長達一年多的歐洲之旅。 不錯,林徽因有個高貴出身:官宦仕家,書香門第,可這也不算什麼獨特優勢——在這點上,同時代諸才女差不多都一樣。惟有「拼爹」,林徽因立刻甩掉她們一大截。當然此拼爹不同彼拼爹:父親對於女兒的生活和成長有多麼重要?就像「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每一個不幸女孩背後,都有一位糟糕的父親。女兒的情感、自尊、智力與見識幾乎都與父親有關。混人生如做生意,講究是一個好開端,好意頭,好父親就是開張大吉,遇到的第一個男人就靠譜,否則,悲觀一點的說:還混什麼混?



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間,林長民幫女兒選擇了後者

1920年,林長民赴歐考察,單攜16歲的林徽因隨行,以期待她「觀覽諸國事物增長知識」、「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離去家庭煩惱生活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他的苦心沒有白費,這次遠行讓林徽因徹底告別了懵懂的少女時代,從此走上新的人生歷程。儘管其中也有意外發生——在倫敦,林徽因遇上了父親的小友、24歲的徐志摩,這事終還是老林出面,很漂亮地幫著處理了:「志摩足下長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笑,想足下誤解耳……」這信代寫得真是高明!然而與其說是這信寫得高明,不如說寫這信本身就高明,泡妞泡到朋友女兒頭上,想怎樣?徐志摩慚愧而愈謹敬是一定的——於是老林再覆信道:「循誦再三,感佩無已。感公精誠,佩公瑩潔。從此友誼當益加厚,亦人生一大福分,尚希珍重察之。」給足臺階,順便幫拉個終身粉絲。事情到底還是發展到了他不樂見的程度,於是他立馬不聲不響,帶著林徽因就回國了。


林長民有心將林徽因許給他政治上的鐵桿同伴、至好私人朋友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而梁啓超亦懷此意。梁啓超不但在政界名望頗高,在學界亦地位卓越,林徽因和梁思成這兩個年貌相當的孩子也在前兩年就在北京見面認識了——不是相親,梁公的意思,是長輩們考察選定,本人們自然發展。梁啓超對他這種新舊結合的構想安排極為得意,謂是「理想的婚姻制度」。林家父女回國,甫抵上海,林徽因便被梁啓超接回北京讀書,而當一年後徐志摩追到北京,以他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換來的自由之身,林梁婚事「已有成言」。顯然這期間林徽因和梁思成自然發展的不錯,心有不甘的徐志摩追到小林和小梁共同讀書的梁家私家圖書室,卻被小梁一紙「戀愛中請勿打擾」拒之門外,碰了一鼻子灰。這麼久不見,徐叔叔,您已經OUT了。


關於徐林這一段,有惜愛詩人的人認為,徐志摩是讓林徽因給耍了,因為林徽因有過讓他先去離婚的話。愛情沒什麼耍不耍,一定說耍,徐志摩倒更像是被老林耍了。小江湖是玩不過老江湖的,林徽因畢竟年輕,老林作為父親,作為男人,當然有責任、有資格為女兒把關。徐不是理想的丈夫,也許此時小林還不能看清楚,但在後來,小林完全理解了父親並和父親保持了一致:即使再選擇一次,我也不能改變。1932年1月,徐志摩死後一個多月,她這樣向胡適說。



被女兒信賴、彼此溝通良好的父親,讓林徽因人生往良性方向發展


在為女兒選擇可以託付終身的伴侶問題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愛護女兒、也被女兒信賴、彼此溝通良好的父親,這決定了事情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即使自私和精明,那也還是良性的。在青春時期,任何一步的邁出都關係著一生的命運。能和父親分享情感與成長,無論是女孩還是父親,是多麼幸運。


除了代女兒筆給徐志摩寫信,林長民還代女兒筆給梁思成寫信,當然這是倫敦歸來之後,稱徽徽身體欠安,命我寫信予你,於是我這爸爸便「書記翩翩」……到底是不是真有此「命」,不免讓人懷疑,正如張愛玲小說描述的:父母給介紹的,再好,她也總覺得不如自己看中的好。如此,寫此信就更有必要了。梁思成收到此信,感覺除了幸福,同時也一定是沉甸甸的。男人面對一個被父親視若掌上明珠的女孩,和面對一個可有可無、留下來也是為了帶弟弟的「卑賤」女孩,潛意識中的分量肯定是不一樣的。梁思成一生都很愛護甚至「嬌縱」他的妻子林徽因,而梁啓超對這位媳婦也極為看重。林長民去世後,梁啓超為林徽因繼續留學大出其力。嫁一個人便是嫁一個家庭,單從這個角度,林嫁梁也是正確的,想想徐志摩小器的商人父親!一個戀愛中的年輕姑娘哪裡會去考量這些?



使女兒度過積極、愉快、豐富的一生,是父親都該自覺肩負的使命


如果以為林長民的志向只限於幫女兒找個正確的婆家和幸福的婚姻,那未免太小看這位政治家了。1916年他把12歲的林徽因送進英國人在北京開辦的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他攜林徽因遊歐洲,除了送林徽因去當地學校上學,還給女兒請家教,教英文,教鋼琴;徐志摩走進林徽因的人生,無論是在眼界還是見識方面都是極有益的。


林徽因終於煥發光彩則是在1924年,諾獎詩人泰戈爾訪華,20歲的美麗才女現身陪同,那張著名的松竹梅合影登上報紙,成為一時風行之佳話。有文章用不無輕薄的口氣,贊林是惟一「千金麗質」。同在他們身邊的,則是北京及至全中國學界名流與精英。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為什麼就輪到林徽因而不是別人?活動的創意由徐志摩設計,而出面發邀請的「講學社」核心人物又正是梁啓超和林長民,什麼叫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即使是有什麼北大牡丹,燕大玫瑰,也別想了。而林長民作為父親,毫無疑問,他的主意和態度是最重要的。換個人可能會想,這樣的在一堆男人裡拋頭露面可怎麼好!


林徽因不負父望,度過了積極、愉快、豐富且有意義的一生,更在仙逝數年之後,變身為神話。有人形容她是「中國知性男人的精神符號」,看起來簡直就像一場「預謀」,林長民這樣具有歷史眼光的政治家,自己失敗了,女兒卻終得成功。男人總需要女神引領,更何況那是何等良機:風氣初開,更多的女性暫時還被關在鐵柵後面。林徽因能夠擁有這樣一位有愛、有見識、有耐心、有手腕的父親,能成就傳奇也就不足為奇了。








🌻🌻 🌻 🌻 🌻 🌻 🌻 🌻 🌻🌻


靜心 養心 正心

凝聽花開的聲音

遇見未知的自己

感知無限可能中的生命

覺察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jiazi_8163

紅塵有愛,謝謝關注。💝



相關焦點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父女兩人共同遊玩,林徽因還做起了父親的翻譯和隨行秘書。對此,林長民感慨「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做到友誼的了解。」相遇是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時交會時互訪放的光亮!——《偶然》徐志摩來到英國倫敦後,林徽因進入聖瑪麗學院讀書,而林長民每日接待好友並不能分出時間陪伴女兒。遠離故鄉,無一絲熟悉的氣息,少女心中自有無數愁。也是在這時,有兩件事闖入了她的生活。一是建築。
  • 專訪丨陳新華:林徽因對當代女性的啟示是,忠於自己做自己
    澎湃新聞:你的書中出現了很多對林徽因父親林長民的描述,通過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有西式背景的中式文人,身子上有一種亦新亦舊的特點,他對林徽因的性格和個人成長帶來怎樣的影響,能給今天的我們哪些啟示?他的這些特質在林徽因的身上也是淋漓盡致,父女兩人如出一轍,非常相似。第二點就是作為父親的姿態。讀林長民和梁啓超,我經常會很感慨,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引導,放在今天看,也是難能可貴,完全不過時的。 比如林長民,作為父親,林長民最難得的首先就在於,他的平等。他跟徐志摩說過一句話:「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要先做到友誼的了解。」
  • 林徽因與母親何雪媛的愛恨一世
    父親是個小作坊主,家庭還算殷實,她在家裡排行最小,免不了有種老么的任性,女紅學得不甚到位,處理人際關係上也欠缺技巧。何雪媛是林長民的續弦。大太太葉氏,與林長民,係指腹為婚,感情不深,她病逝過早,沒留下子嗣。可想而知,何雪媛嫁入林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傳宗接代。何雪媛生過一男兩女,只有一個林徽因活了下來。
  • 女神林徽因年輕時有多美?一組已絕版的黑白老照片,驚豔了時光
    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書香門第,她的祖父林孝恂是進士出身。曾在浙江金華、孝豐等地做過地方官。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更是曾擔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對於女兒林徽因,林長民可謂是傾心培養,雖然8歲以前,林徽因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跟隨祖父母居住的,但林徽因漸漸長大後林長民便將其帶到身邊教導了。
  • 林徽因,她在不同領域的才華,或許是得益於這三個男人
    林徽因的這些才華,離不開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的啟發和支持:父親林長民、初戀徐志摩和丈夫梁思成。父親林長民,培養了她堅韌果敢的性格父親林長民出生書香門第,思想開明,注重教育,他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詩文工於書法,還在北洋政府擔任司法總長。林徽因性格中的堅韌、果敢、張揚,都是來自他的父親。
  • 正妻生女兒被嫌棄,妾室生4子受寵,女兒家喻戶曉,兒子默默無聞
    這些天看到河北女嬰的父親說的一些話,不由得有些心驚膽戰。他並不在乎女兒受了傷,甚至懶得去好好照顧她,哪怕是活著。他描述有女兒的感覺「很平淡」,而有兒子的感覺就不同了,「有底氣」,「有後勁」,人也精力充沛。這個父權觀念的毒瘤至今仍深埋在許多父母的頭腦裡,但是決定一個人的成就,素質,或是否孝順父母,真的是性別嗎?
  • 留學往事:梁思成與林徽因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
    梁思成到美國僅一個多月,母親病情急速惡化,梁啓超發電報急召思成回國,然而未待思成啟程,母親就撒手人寰。思成無奈放棄床前盡孝的遠行,悲痛不已。  對林徽因的深重打擊,則是留學第二年冬天,傳來父親林長民身亡的噩耗,林長民一直是女兒成長的精神導師和堅強後盾。現在父親故去,全家失去了唯一經濟來源,未成年兒女和全家的生計都成了問題。
  • 「梁思成林徽因特展」開幕 梁林兩家教誨後輩的書信裡寫了啥?
    ,更首次展出了梁啓超和林長民教誨後輩的書信手札。圖說:林徽因結婚時父母贈送的嫁妝箱相較於往屆展覽,本次的主題及展品突出了梁林家族的家庭教育及家風傳承。梁思成與林徽因出生於書香門第與官宦世家:梁啓超、林長民都對近現代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在教育子女方面,兩位大家的做法也值得借鑑。梁啓超對子女的學業十分重視,認為這是立身的根本。
  • 民國大才子林長民,12幅立軸行楷書法欣賞:樸茂雅秀、風流倜儻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當我們論及才華橫溢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時,我們往往感嘆於她的書法、詩歌、建築、繪畫的才能,覺得她是「一生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林長民行書林長民楷書其實,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也是民國時期家喻戶曉的人物。而課代表今天要介紹的則是林長民的書法。碑派書法名家康有為曾和書家伊立勳說起,「你們福建書家,卻只有兩位。
  • 林徽因有多美?16歲照片「撞臉」某女星,難怪徐志摩對她念念不忘
    林徽因究竟有多美?能讓徐志摩如此深情?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在杭州出生了,5歲之前一直跟隨祖父母生活,8歲時才移居上海就讀。因為其父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林徽因就讀於英國教會所辦的女子學校。父親林長民被政府派往歐洲進行一年半的考察,林徽因在眾多子女中被選中,1920年4月跟隨父親前往歐洲。
  • 林徽因: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叫她林先生
    林徽因那年的她1919年,一場民族覺醒的運動由林長民引爆,五四運動也改變了十五歲的林徽因。北洋政府因林長民參與五四運動,被罷免所有職務,讓其擔任一個可有可無的「國際聯盟觀察員」職務。1920年,林長民去歐洲考察,帶上了他心愛的女兒林徽因,正是這次歐洲之行,改變了林徽因的人生軌跡。1920年10月,還是青年的徐志摩放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前往倫敦,在一次國際聯盟協會的演講會上,徐志摩與林徽因第一次相見。那年的她十六歲,徐志摩二十三歲。
  • 林徽因的「雙重人格」:不僅有小姐脾氣,更有務實的愛國情懷
    ▲高曉松與母親張克群當時的知識分子,在北京和上海有幾個重要的沙龍,其中很有名氣的便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在這個沙龍中,林徽因是絕對的中心,她風華絕代,口才極佳,不但懂建築和科學,文學功底也非常深厚,因此周邊有一大堆優秀的男士。再加上林徽因出身豪門,自然有很多小姐脾氣,性格強勢,很是潑辣。所以也遭到了冰心的諷刺。
  • 林徽因晚年:肺結核晚期,飽受折磨,臨終前呼喊:「思成,思成」
    林徽因隨著年齡的增大,也逐漸知道些事情,從學生時代起,她便多了份心事,她知道父親不喜歡母親,母親出生於浙江的一個商人家庭,雖說家裡也算富裕,但是封建社會的女性總是尊奉"女子無才便是德",而林長民相反,喜歡讀書,擅長詩文,所以,這註定不是一段完美的愛情,甚至林長民對她連最起碼的感情都沒有。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雖然徐志摩愛上了她,但是徐志摩那時已有妻子,這個林徽因是知道的,顯然不想接受這個有婦之夫。於是林徽因過父親出面,寫信婉拒了徐志摩的追求。在信中,林長民告訴徐志摩:「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笑,想足下誤解耳。」一個「感悚」,一個「誤解」即表明了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態度。
  • 林徽因後人今何在?個個都有出息,曾孫女是國際交際花,你肯定認識
    父親林長民則是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1912年任臨時參議員秘書長,曾參與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福建政法專門學校(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的創辦人。
  • 林徽因:不是「綠茶」的民國名媛!
    林徽因自己可能也沒想到,在她去世的這麼多年,還能被後世搞出來的幾段緋聞故事拖累,被娛樂至死的輿論消費。林徽因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叔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
  • 林徽因臨終前梁思成並不在身邊,她說出六個字,成為兩人一生遺憾
    在戰火年代,才女林徽因是一位光彩奪目的女人。她有出眾的外表,讓無數男人為之傾倒;她有不俗的言談,在名人圈子裡混得風生水起;她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有很強的興趣愛好。就像向日葵一樣,林徽因在任何艱難的日子裡都能向陽而生,也的確過著自己的日子。今日與漫談君一起走進林徽因的精彩人生,走進她與梁思成的戀情。
  • 陳丹青:論穿衣,林徽因才是時尚高手
    01少女時期很小的時候,林徽因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她6歲開始為祖父和父親寫家信,16歲隨父親遊學歐洲,20歲留學美國,入讀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系連父親林長民也說:「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過人的美貌、才華和見識成就了林徽因不俗的審美品位,從她少女時期的照片中,可以窺見一二。
  • 小妾生下一兒一女,兒子不小心被摔死,女兒卻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
    何雪媛,出生在江南,是典型的江南美女,嫁給了才子林長民當小妾,為什麼是妾呢?原來在此之前林長民的父母為林長民定下來一門娃娃親,到了婚期就將門當戶對的千金娶了進門,取回來才知道這位千金智力方面有問題。這一摔大事就發生了,兒子躺在地方奄奄一息,最終去世了,何雪媛痛不欲生,林家失去了繼承香火的男兒,對何雪媛的態度也不好,把她和她的女兒攆到了後院去住,林長民則娶了一位溫順的上海妻子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