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種等離子體生命,它們與碳基生命完全不同

2020-12-17 魅力科學君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一般來講我們對生命的定義是,生命是指一種能夠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生長、繁衍、新陳代謝等等生物功能,能夠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並做出應激反應的個體。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是一種高度有序的開放系統,能夠在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一直維持自己的「低熵值」(註:在熱力學裡,「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狀態,「熵值」越低,系統的混亂程度就越低)。

我們不難推測出,除了地球上的碳基生命以外,宇宙中還應該存在很多種生命形式,它們各自生存於某種特殊的環境,廣泛地存在宇宙之中。那麼問題就來了,按照這種思路,難道太陽上也可以存在生命?理論上來講,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種等離子體生命,它們與碳基生命完全不同。

當物質處於足夠高的溫度下,就會表現為一種離子化的氣狀形態,這就是所謂的等離子體,它是物質除固態、液態以及氣態之外的第4種形態。大家都知道,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恆星都是非常熾熱的「火球」,所以在恆星上的物質都是溫度極高的等離子體。需要注意的是,經過多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等離子體具備形成生命的潛力。

早在2003年,庫薩大學的物理學家梅爾斯.桑杜洛維休(Mircea Sanduloviciu)的研究小組就指出了等離子體內可以存在高度有序的自髮結構。在實驗中,他們將兩個電極置入一個充滿了氬氣等離子體的腔室中,在施加了強電之後,他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等離子泡」。

科學家發現,每個「等離子泡」都是一個自封閉的系統,它們有兩層與外界隔絕的邊界,其外層由帶負電的電子構成,而內層則由帶正電的離子構成。根據觀察,在合適的電磁環境中,這些「等離子泡」能夠通過吸收外界的中性氬原子並將其分解成電子和離子,從而讓自己「生長」,而當它們的個體足夠大的時候,它們還可以一分為二,完成個體的複製。

更吸引人的是,科學家還發現這些個體能夠向鄰近的其他「等離子泡」發射電磁波,從而讓它們特定的頻率振動,這說明了在它們之間有傳遞信息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等離子泡」擁有類似生命的特徵,因此它們具備形成生命的潛力。那麼在等離子體內能不能形成更複雜的結構呢?答案是肯定的。

2014年,一個由馬普學會地外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格雷戈爾.莫菲爾(Gregor.Morfill)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適當的條件下,等離子體內的粒子能夠自發地形成絲狀結構,這些絲狀結構會互相吸引並纏繞,進而形成一種類似於DNA的雙螺旋結構。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複雜的雙螺旋結構具備信息編碼的可能性,並且還可以通過相互作用而產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不穩定的結構將隨著時間重新分解,而那些穩定的結構則會保存下來,這就意味著,它們表現出了進化的特性。

科學家認為,這些複雜的等離子體結構具有生命的必要特性,儘管我們不能確定等離子體生命是否存在,但可以確定的是,等離子體具備形成生命的潛力。注意,在太陽上也存在著強大的電磁場,這就意味著,從理論上來講太陽上也可以存在生命。那麼問題就來了,太陽上是否真存在這種等離子體生命呢?

很遺憾,因為太陽上的溫度極高(僅僅是表面溫度就可以達到5500攝氏度以上,就更不用說太陽內部的溫度了),目前我們還找不到任何可以抵擋如此高溫的材料,在可見的未來裡,我們都不可能直接到太陽上去,所以我們現在還無法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順便講一下,每一種生命形式都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比如說我們熟悉的碳基生命,就只能生活在地球這種行星,而在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之外,碳基生命根本就無法生存,因此宇宙中的碳基生命應該是很少的。但等離子體生命與碳基生命完全不同,相對而言,宇宙中的可見物質有99%都是等離子體,也就是說,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著這種生命,那麼它們的數量就可能會遠遠地超過碳基生命。

但我們也不必沮喪,因為碳基生命擁有很多優點是其它的生命形式無法比擬的,比如說含碳化合物的分子活性很強,這就讓碳基生命能夠迅速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所以就算太陽裡面真的存在生命,我們碳基生命也應該比它們高級得多。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矽基生命是可能的嗎
    但是也有很多人相信碳以外的其他元素以及水以外的其他介質也可以為生命提供基礎,早在1885年,愛爾蘭出生的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羅伯特·斯德威爾·鮑爾(Robert StawellBall)就曾在他的《天堂的故事》(Story of theHeavens)中提到地外生命可能和地球上的完全不同,他寫道:「倘若我們能夠得到機會去近距離觀察一些天體,我們可能會發現它們也充滿了生命,但卻是特化適應於環境的生命。
  • 地球生命為何只選擇碳基生命 而不是矽基生命呢?
    為什麼地球生命非得是碳基生命,而不是非碳基生命呢?外星生命有可能是矽基生命嗎?宇宙中到底有沒有非碳基生命?我們就來啃啃這塊硬骨頭。先說說,大自然為什麼讓地球生命自然選擇碳基生命?大家知道,自從化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快速發展以來,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態和物種,無外乎都是由25種化學元素構成的。
  • 為何科學家們認為,除碳基生命外,宇宙不可能存在其他基礎生命?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一種碳基生命,它是由炭、氫、氧、磷、硫、鈣這些元素組成,它們構成來我們身體裡的基本元素內的各種細胞,其中最碳元素就是這些元素中最重要的,它就像人類的骨骼一樣撐起了整個生命的框架,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原子和原子之間是靠化學鏈連接的,而碳原子卻可以同時連接4個原子,就這樣數量眾多的碳原子,就組成了生命中最複雜的結構
  • 外星生命有沒有可能是碳基生命?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如果地球以外的星球有生命的話,極大概率也是碳基生命。科學是可以重複驗證的,地球上的科學規律和其他星球上也是通用的,就像萬有引力無處不在一樣。所以科學家在宇宙中尋找生命體,發現宜居星球,也是遵循這樣的原理,先看有沒有液態水,有沒有各種的有機物存在。
  • 為啥尋找生命要找類地行星和碳基生命?關於探索地外生命的方法論
    這個宇宙中的化學元素全部都在化學元素周期表裡,要知道生命誕生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過程,那麼只要我們稍微研究一下化學就會發現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都是碳基的,這不是巧合,應該說是一種大概率事件,因為要想組成生命,就必須要先形成大分子,要有非常複雜的結構才行,而找遍元素周期表,你會發現只有碳和矽適合充當這個角色。
  • 宇宙中可能存在比人類大一億倍的生物嗎?科學家:生命有無限可能
    地球上目前已知有870萬多個物種,生命總能給我們帶來奇蹟,我們常見的生物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最小的當然就是微生物。一般單細胞生物直徑大約是在10-100微米左右,細菌類0.5-5微米左右,如果病毒算上一種特殊生物的話,它們的尺寸會更小一些,可能在50-100納米左右,比人類小近一億倍。
  • 矽基生命真的存在嗎?或許比人類文明更發達,不會呼吸就能生存!
    矽基生命真的存在嗎?比人類文明更發達,不會呼吸就能生存!地球上的生物數不勝數,而碳元素是組成地球生物的最重要的元素,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稱為是碳基生命。正是由於這樣科學家們在尋找地外文明的時候,都是將碳基生命作為基礎的,他們在積極地尋找宇宙當中的碳基生命,以地球為基礎,對宇宙進行大範圍的搜尋。可是我們連人體的秘密都沒有解開,又何談尋找外星人以及他們的生命結構組成呢?
  • 矽基生命:人類的未來
    三、碳基生命進化到「人」之後的各種「超越探索」「人」為了超越「人」,在數十萬年時間裡,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了無止境的探索。這註定了矽基生命的多變性,其一定擁有「閃現」的能力,可以無處不在,自由變換。4、矽不依賴於水或其他溶劑。這註定了矽基生命可以脫離於水存在。5、矽的能量轉換過程並不產生氣體。矽基生命的能量產生可能是一種不同於氧化反應、核能反應的能量模型。
  • 為什麼地球上都是碳基生命?
    你可能聽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但是「碳基生命」真正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真的是由營火後留下的黑色燒焦的東西,還是鉛筆裡的碳組成的?碳基生物,顧名思義,就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地球生命最初產生和應用的能量是糖,糖又叫什麼?碳水化合物。還是碳。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都是主要由碳、氫、氧構成的,生命活動也主要圍繞這幾種元素展開,所以我們都是碳基生物。
  • 同樣是碳基生命,理論上龍蝦能實現永生,為什麼人類不行?
    同樣是碳基生命,理論上龍蝦能實現永生,為什麼人類不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中,人類想要實現的永生根本是無稽之談,但這依舊是很多人追尋的目標。同樣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碳基生命,雖然人類無法實現,但是在自然界當中卻有這樣一種生物,從理論上來說是可以永生的,它就是小龍蝦。說到小龍蝦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流口水了,麻辣小龍蝦確實非常的美味,肉質也很鮮美。和人類不同的是小龍蝦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強的。
  • 【元素家族】矽基生命
    比如,碳可以和氫生成甲烷,矽也可以和氫生成矽烷;碳酸鹽和矽酸鹽很類似;碳元素自己就可以形成長碳鏈,而矽元素可以跟氧聯姻,形成更靈活更柔軟的矽氧鏈。那麼有沒有可能存在這樣的生物:用以矽氧鏈為骨架的化學物質組成了身體各成分,與碳基生物對應,這種幻想中的生物被稱為「矽基生命」。
  • 宇宙或許是多元化的,科學家又有新發現,外星世界或完全不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一方面,很多人都盼望著有一天可以發現地外生命,證明人類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盼望著科幻片中的場景可以變成現實。不過,直到今天,人類在浩瀚的宇宙中發出尋找的信號將近50年,卻仍然毫無回應,這也讓很多人開始懷疑,地外生命的形態以及它們所處的環境,真的與我們和地球一樣嗎?此前,科學家們一直用地球作為藍本去尋找地外生命,但很多人都抱有質疑的態度。因為宇宙中的生命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比方說雖然人類是碳基生物,但在其它星球上可能存在著矽基生物或其它的生命形式。
  • 在宇宙中,很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科學家在一顆隕石中有新發現!
    在宇宙中,很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科學家在一顆隕石中有新發現!在宇宙當中的星球裡面,地球是比較特殊的一顆,因為地球奇蹟般的誕生出了生命,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到底是如何而來的?目前在科學界有兩種主流學說,其中一種認為,只有在地球這樣的星球上才有誕生生命的可能性,是經過了漫長歲月的不斷進化一點一點的演化而來的。而另外一種觀點就比較簡單了,這些生命並非是地球的產物,而是來自於外太空,他們通過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地球的方式被帶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發芽,持續不斷的進化,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生命繁榮的局面。
  • 碳點燃就會燃燒,那麼碳基生命體也能被點燃麼?兩者有什麼關係?
    但是碳基生命的基礎為碳和水即使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中沒有介質的參與是不會完全燃燒的甚至都不會被點燃,也就是說碳和生物體被點燃之後燃燒方式完全不同。所以碳氧的完全燃燒也就是:2CO+O2=點燃=2CO2恐怕並不能夠作為碳基生命怕火的直接證據,簡而言之拿碳氧的完全燃燒來證明碳基生命怕火略微有點牽強。
  • 生在火焰中,了於寒冰:宇宙還有生命存在多久?
    幾十億年前,火星的核心沒有冷卻下來,火星可能就像地球一樣,甚至更適合生命的繁衍!地核的溫度是由放射性元素提供的,這些元素的衰變非常緩慢,科學家無法確定地核何時會冷卻。黑矮星是一種模擬天體,之前,宇宙還很年輕,沒有黑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消耗所有能量,最終宇宙將完全被黑洞佔據。黑洞紀:死亡於寒冰宇宙中的物質最終將是無法逃脫黑洞,宇宙最終將被整合到黑洞紀。
  • 生命得益於「太空糖」存在於地球上
    事實上,這塊隕石保存了太陽系的一些最早的化學物質,根據最新的研究,它含有人們長期追尋的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在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刊載的一項新研究成果中,報導了這些隕石中存在核糖和其他糖類。核糖是糖類的一種,與磷酸基團一起組成了RNA的聚合分子組鏈。
  • 地球生命是偶然嗎?宇宙模型幫我們尋找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RNA是由一種叫做核苷酸基的氮基分子鏈組成,研究人員認為,為了使RNA發揮其複製自身的基本功能,它需要由一條長度超過40-60個核苷酸基的核苷酸鏈組成。那麼這些由40-60個核苷酸基組成的RNA分子是怎麼憑空出現的呢?
  • 宇宙中會存在地外生命嗎?這四大因素是關鍵!且細看科學家的說法
    然而,拉克達瓦拉指出,雖然水可能是最好的溶劑,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溶劑。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上可能存在生命,儘管它的液體中充滿了甲烷和乙烷而不是水,但這種液體仍然可以支持某種形式的甲烷生物存在。
  • 【生命的主旋律】真情在那裡、真理在哪裡、宇宙的聖餐
    總之,定性與定命涉及到任何存在的東西,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是定性與定命的,基於現實的考量,下面來分析地球的生命系統。地球的生命運動體系就是一個定性與定命的系統。地球作為一種分子生命的載體,首先,要確立存儲能量的分子結構,在一百多種元素中,該選擇那一種元素作為該結構的主元素呢?
  • 日本科學家:可觀測宇宙中 人類可能是唯一的生命
    基於「自然發生」學說以及其中的「RNA世界」假說,研究人員認為在可觀測宇宙中,形成功能性RNA鏈(至少包含40~60個核糖核苷酸殘基)的可能性極低,而這一長度是RNA具有基本的自我複製功能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可觀測範圍之外正加速膨脹的整個宇宙中,生命可能出現在無數的行星上,只是我們或許永遠找不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