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丨美麗銀杏入盞來,竟是失傳700年的絕技

2021-02-07 一條

圖片來自網絡

秋風起,落葉黃。

深秋時節,最美的風景,莫過於遇見一場銀杏雨了。

滿樹搖金,滿地金黃,落葉紛紛,好像走進了童話裡。



銀杏葉的葉型為扇形對稱,葉色金黃,獨特而美麗。

為了留住銀杏的美麗,有人將它夾在書中,當作書籤;有人將它做成首飾,戴在身上。

而有些人,則喜歡將美麗的銀杏葉,請入每日喝茶的茶盞之中。


茶盞中滿斟茶水,銀杏葉如沉入盞底,葉脈清晰可見,光芒灼灼、熠熠生輝,實在是妙不可言。

盞中銀杏葉非畫非印,而是取天然銀杏葉放在茶盞的釉坯上,經高溫燒制而成。在1280℃高溫下,銀杏葉在盞中化為灰燼,灰燼堆積成葉莖葉脈分明、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盞中銀杏。

這隻神奇的茶盞,叫木葉天目盞,曾失傳700多年。


1200多年前,一片桑葉,偶然飄落到江西吉州窯中。

窯工們開窯後,發現那片桑葉歷經1280℃的烈火後,非但沒有灰飛煙滅,反而浴火重生,將其美好的葉形葉態,永遠留在了黑釉瓷盞中,美得令人驚嘆!

桑葉與陶瓷的一次偶然的相遇,造就了木葉天目盞流傳千年的永恆之美。


吉州窯深受禪學的薰陶和滋養。

唐末五代時期,「飯後三碗茶」已經是吉州禪寺普遍流行的「和尚家風」。南宋詩人陳與義更有詩云:「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

木葉天目盞自誕生那日起,就帶著一份悠悠禪意。木葉多用桑葉或菩提葉,因二者都是通禪之物。


當我們被這片神奇的木葉打動,還沉浸在斷代700年復燒不易的感慨中時,有些人已經悄悄改變了木葉天目盞原本的樣子。

今天,一條生活館要為大家推薦的,是銀杏木葉天目盞,來自物本堂。

木葉盞歷史上以桑葉、菩提葉入盞燒制,一條生活館也曾為大家推薦過這兩種木葉盞。但以銀杏入盞燒製成功的,極為稀有。


銀杏葉有許多美麗的寓意:和諧、守護一生所愛、長壽的象徵。

銀杏葉兩邊對稱,它的兩邊又分裂成二,葉柄處合併成一,因此被看做是調和、和諧的的象徵。

銀杏葉形為扇形、心形,代表著愛情,也預示著相互守護一生。

而銀杏樹壽命長久,也是健康長壽的象徵。


銀杏木葉天目茶器,金黃燦燦,脈絡清晰,符合人們對銀杏葉明黃滿樹的印象,也更適合秋冬飲茶使用。

用這樣的銀杏木葉茶器,每每飲茶之時,眼前、心中皆溫暖熨帖,讓人心生歡喜。 


現在,一條生活館聯合物本堂,為這套獻給秋冬最美的茶器——銀杏木葉天目茶器,發起眾籌。

這套茶器有:銀杏木葉盞、銀杏木葉壺、銀杏木葉壺承、銀杏木葉杯託共4種器型。

眾籌可選擇單品,也可選擇成套茶器。


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擁有銀杏木葉天目茶器,我們選擇了一種特別的玩法——押窯,讓你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擁有一款銀杏木葉天目茶器。 


玩法夠刺激:一窯燒出,有極品、精品、良品、次品,你可以在入窯前,選一隻素坯刻字落款,押開窯後的成色,品相無論好次,都屬於你。 


幾乎零風險:就算不幸押到次品,物本堂會為您補發同款無底款的良品銀杏木葉茶器(杯、壺、茶託、壺承)。木葉天目盞燒制工藝難度大、成品率低,因此一直有「一窯生、一窯死」的說法。因為桑葉、菩提葉在燒制過程中,無法預料的,會有一定程度的捲曲,有些捲曲過大,葉形完全被破壞,出現次品的概率就很高。
但和桑葉、菩提葉相比,銀杏葉本身葉片偏小,而且平整,燒制後如葉片舒展、完整,葉脈清晰,因此成品率、良品率比桑葉盞、菩提葉盞更高。

銀杏木葉天目茶器,現在一條生活館眾籌▼

眾籌時間:2019年11月3日~2019年12月3日發貨時間:11月25日~26日第一批發貨,12月9日~10日第二批發貨陶瓷藝術家吳帆,是景德鎮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曾花費3年時間,將失傳700年的木葉天目盞,復燒成功。但他不僅僅止步於復燒成功,希望讓木葉盞形式更多樣化的他,開始嘗試將銀杏葉燒制入盞。2019年,他終於攻克銀杏葉燒制難題,成功將銀杏這一帶著美好寓意的葉片,在吉州窯木葉盞工藝中煥發新生。吳帆復燒木葉盞已經有5年了,燒制的木葉天目葉脈紋理清晰、葉片舒展形態美觀、黑色釉面光澤溫潤。在傳統木葉天目領域,他也算小有心得。但一次次的燒制讓他萌發了新的想法,除了桑葉、菩提,還有什麼葉片也能隨盞入窯?


他想到多處佛教聖地銀杏樹遮天蔽日,巍峨高聳,挺立在寺廟中,足以證明銀杏與佛教的淵源已久遠,這與木葉盞作為禪宗寺廟器物不謀而合。銀杏樹很早就被僧侶道徒們視為聖樹、仙樹、佛樹,廣為種植保護,其種子(白果)被視為「聖果」、「仙果」、「佛果」而備受尊崇。這樣的聯想,讓他決定一試。然而試驗並非一帆風順,他採摘了不同銀杏樹上的葉,從春天的新葉到秋天的落葉,燒制之後,卻很少能夠完整成形。這樣的嘗試,讓他回到了當初復燒木葉盞的時候,甚至一度想要放棄。

很快他聯想到樹齡太低的桑葉也無法燒制入盞。於是,他決定找尋多年的老銀杏樹,最終一試。

2018年,吳帆驅車前往景德鎮附近的一個錦裡村,聽聞村裡有一棵700年之久的銀杏樹,每當金秋季節,便成為金色的世界。這棵樹比吳帆想像中更大,覆蓋面積達到1畝,樹高23米,胸徑有268.5釐米。吳帆拾取了兩大袋銀杏葉回到了工作室,試驗了兩窯總算開始漸漸成型。2019年,他終於穩定了釉水配方,用這棵700年古樹的銀杏葉,燒出了銀杏木葉盞。金黃的葉片與根根清晰的葉脈,就像刻在杯中一般,栩栩如生。
仿佛冥冥之中皆有天意,失傳700多年的木葉天目盞工藝,和這棵700年歷史的古銀杏樹,因為一個人,有了關聯。
佛家說:「善因結善果,慈悲大無邊。」700年前種下的這棵銀杏樹,似乎一直在等待這個人的到來。草木一秋,轉眼即逝。這些美麗的銀杏葉,在窯中經過一番烈焰燃燒之後,反而獲得了新生,將其美麗的身影,永遠地留在這些茶器之上。而這些美麗的茶器,從泥中來,從火中來,從700年前種下的銀杏樹上來,有一天,也會來到你的面前。用這樣的茶器喝茶,總會讓人想起悠悠往事,不禁心生歡喜和感慨:「人與物的相遇,也是一種緣分。」

銀杏木葉天目茶器,現在一條生活館眾籌▼

眾籌時間:2019年11月3日~2019年12月3日發貨時間:11月25日~26日第一批發貨,12月9日~10日第二批發貨木葉天目盞燒制工藝,是一項失傳700年的傳統工藝,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復燒成功。
木葉盞的製作對杯型、木葉、施釉、火候等工藝相當講究,因此燒制出完整的成品極為不易。2014年,吉州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用景德鎮的泥土和吉州當地的礦物釉料配方、樹葉相結合,既傳承了吉州窯獨到的文化內質,又結合了千年瓷都景德鎮優質的窯火和泥土。


陶土經過反覆練泥後,硬度、溼度達到剛剛好的狀態,才能拿來制坯。制坯必須手工完成,拉坯須一氣呵成,一點猶豫和停頓都會影響最終的器型。

拉成後,經過晾乾,再用陶刀精心修坯。

同時銀杏葉盞對上釉的手法有嚴苛的要求,只有厚薄均勻的釉面,才能讓每一片銀杏葉呈現出最美的姿態。入盞的銀杏葉,精選的是樹齡700年的銀杏葉,細心採摘,不傷葉片,葉形完整,不經過化學處理,自然晾乾。所有的原料備齊之後,就到了讓人心驚肉跳的燒窯時刻了。將坯體依次裝入窯內,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判斷和操控銀杏葉的燒成過程,經歷兩天一夜的燒制,最終銀杏木葉方能成器。

窯燒期間要一直關注溫度的變化,溫度達不到1280℃,就不能燒成瑰麗的木葉天目盞。


用這樣的茶器喝茶,隆冬時節,眼前也有一抹自然的亮色,讓人心生溫暖。
試想,窗外北方呼嘯,眼前的銀杏葉似偶然飄落在杯中、壺上,好似坐在深秋的銀杏樹下喝茶一般,極為風雅。

銀杏木葉天目茶器,現在一條生活館眾籌▼

眾籌時間:2019年11月3日~2019年12月3日發貨時間:11月25日~26日第一批發貨,12月9日~10日第二批發貨銀杏木葉盞、銀杏木葉壺、銀杏木葉壺承、銀杏木葉杯託。支持299元,可獲得銀杏木葉天目盞1隻,價值399元。口徑:6.8cm,高4cm(純手作尺寸稍有誤差,以實物為準)支持899元,可獲得銀杏木葉壺一把,價值1099元。
尺寸:長12cm,高6.5cm(純手作尺寸稍有誤差,以實物為準)


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比例協調,造型渾厚樸拙。


出水如柱,流暢有力,水束圓潤不打麻花,直入杯底靜默無聲,不泛水花。支持1899元,可獲得銀杏木葉壺1把、銀杏木葉天目盞4隻,價值2899元。
壺的容量約為140ml,杯的容量約為35ml,一壺茶恰好可以斟滿4杯。支持2999元,可獲得銀杏木葉壺1把、銀杏木葉天目盞4隻、銀杏木葉壺承1個、銀杏木葉杯託4個,價值3999元。
杯託上同樣有一片金黃銀杏葉片,葉形完整、舒展,葉脈清晰。壺承上有三片金黃銀杏葉片,錯落分布,好似銀杏葉自然飄落到壺承上一樣。壺承、杯託的存在,不僅美觀大方、乾淨雅致,還能避免茶水淋溼茶席,保持桌面整潔。在茶席的布景造境造景上,有了它們,能創造出許多精美意境。以上4個檔位,留言可以定製杯底、壺底落款,限中文2個字,默認簡體小楷。

銀杏木葉天目茶器,現在一條生活館眾籌▼

眾籌時間:2019年11月3日~2019年12月3日發貨時間:11月25日~26日第一批發貨,12月9日~10日第二批發貨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銀杏葉。同樣,銀杏木葉天目茶器在燒制過程中,也不會出現兩隻完全一樣的器物。押窯,就是以低價押寶。銀杏木葉盞燒制的不可控性,讓押窯更具可玩性,開窯時可能得到價值萬元的極品,也有可能是次品。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才對出窯之時,更加充滿忐忑和期待。



葉形完整,葉絡清晰,葉有微卷,微卷面積不大於10%。



葉形完整,葉絡清晰,葉有微卷,微卷面積不大於30%。如果出現如上圖效果或其他缺釉、釉色不均、胎體破損等類型次品,物本堂會為您補發同款無底款的良品銀杏木葉茶器(杯、壺、茶託、壺承)。


每一款銀杏木葉天目茶器都有獨立的精美包裝,無論是自己收藏還是送禮都非常適宜。


眾籌時間:2019年11月3日~2019年12月3日

發貨時間:11月25日~26日第一批發貨,12月9日~10日第二批發貨



相關焦點

  • 眾籌|失傳700年的玳瑁盞,黑金斑紋,寶石般華美
    窯變之妙,蘊於未知與期待之中,每一隻柴燒玳瑁盞都舉世無雙。所以此次眾籌採取押窯的方式,選定杯型和底款,素坯入窯,無論押到的品級如何,都屬於你。如果不幸押到次品,補寄同款曾平底款優品盞一隻。柴燒吉州窯玳瑁盞,現在一條生活館眾籌▼眾籌價:888元~1680元眾籌時間:2020年4月25日~2020年5月25日發貨時間:眾籌結束後18個工作日內發貨,全國順豐包郵柴燒的玳瑁盞釉色溫潤,更復古韻,有更多窯變的可能性。因而,即使電燒玳瑁成品率更高,曾平老師仍然堅持選擇柴燒。
  • 眾籌 | 一葉燒出天價盞?700餘年手藝,禪風拂春色,與君過四時
    年歲輪迴,時序周轉,因有了情味,日子會染盡暖意,總生出禪趣來。這情味,於焦鼎輝老師而言,便是禪寺裡四序變幻的蒼天古樹。紅楓秋色,遙寄相思;銀杏滿地,如萬丈佛光,暈染暖冬;木葉紛飛、風中搖曳,捎來一片梧桐,給妻子,傳遞美好情誼。
  • 眾籌丨手工吉州窯木葉盞眾籌開始,釉色新穎,木葉脈絡清晰,愛宋盞的你有福了!
    木葉盞是古吉州窯獨特陶瓷工藝品,葉與盞交匯融合的極致美學享受,中國瓷器史上之無價瑰寶,堪為國寶級藝術品。
  • 眾籌丨建盞中的「聚寶盆」,璀璨金油滴,非遺大師黃美金親制
    黃美金大師及其部分金獎榮譽證書 2007年,建盞大師黃美金,終於將失傳600多年的「金油滴建盞」復燒成功! 眾籌時間:2020年12月19日~2021年1月19日 彩金油滴押窯價:888元 大師親制金油滴眾籌價
  • 700年前絕技「曜變天目釉」唐山放異彩
    三代人潛心研究——700年前絕技「曜變天目釉」唐山放異彩 □於宗河曜變天目釉,懂瓷的人都知道燒制它的難度。宋代後,這項古老的技術逐漸失傳。如今,失傳了700年的技藝在唐山被重現並傳承,人們能有幸一睹曜變天目釉動人心魄的風採,也記住了「唐山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和張惠峰的名字。幾十年來,這個研究所專門研究曜變技藝,專業創作曜變釉瓷,走出了一條傳承與創新、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之路。他們研發的曜變釉瓷以其「造型優美、耀斑炫麗、晶形沉穩、釉紋細膩」在業內廣受讚譽。
  • 王保合:三大絕技出神入化,吃盡苦頭不後悔,卻寧願失傳不教弟子
    王保合身上有三大絕技:三仙歸洞、深喉紉針、鎖骨功,每一樣都奇險無比,每一樣都令人嘆為觀止。這三項雜技有著極高的難度,而且後兩項還有極高的風險,能練就此絕技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王保合之所以能練成,除了家庭傳承、資質俊秀、聰穎過人、堅韌的毅力外,還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這些條件缺少一項,也無法造就今天的鬼手王。
  • 眾籌丨氣質滿分的潮州手拉朱泥壺「小蘋果」,重新定義你的茶席顏值
    那麼說到這問題來了,什麼樣子的外觀算得上漂亮呢?三百年來去,潮州手拉朱泥壺的製作技藝,是一門非常古老而複雜的絕技。作為謝華老師的嫡傳弟子「鐵人」,花費了近3年的時間,不斷打磨鑽研技藝,遍尋泥料與匠人,才得以將它以近乎完美的姿態呈現出來。
  • 失傳的江湖絕技,別人都是胸口碎大石,奮豆是木棍捅雙耳
    導語:本次的文章主要想講述的故事內容是在冬瓜小學的教室裡面,古老師這次是真的被奮豆氣壞了,奮豆根本就是左耳進右耳出的壞毛病,一點也不認真上課,而且奮豆還真的在古老師面前表演了木棍捅雙耳的絕技,古老師最後也無話可說了。
  • 眾籌丨「曹素功」30年珍藏老墨錠,限量90錠
    如今手工雕刻墨模的技藝幾乎失傳,而現代機械製作的墨模難以還原得如此精巧。  被奉為「鎮廠之寶」的清代墨模,能存留至今的更是稀缺,有的存世只有1件。因此,本次眾籌的復刻墨也別有收藏意義。    「曹素功」墨錠,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發起眾籌  眾籌價格:399元起  眾籌時間:2020年12月29日~2021年1月29日  發貨時間:眾籌結束後5個工作日內發貨,全國包郵  系列二:30年珍藏老墨錠(80年代制)  本次眾籌的30年珍藏老墨錠,於1984
  • 失傳700多年的宋人技藝:碗裡有宇宙的曜變天目,最精美的在日本
    自從南宋滅亡後,這種製作手藝就已經失傳了,時至今日,人們雖試圖恢復這種工藝,卻始終無法達到南宋時期的水平。黑釉瓷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為什麼到了宋代才產生出這樣美妙的瓷器品種呢?其實從宋代的茶文化中大致可以推出。因為飲茶風氣太盛了,從而催生、促進了茶盞的發展。
  • 「鬼手之王」王寶合:一身絕技永失傳,曾靠三球兩碗招商四個億
    這種訓練通常要經過幾十年的千錘百鍊,才能稱為通曉縮骨功。除了縮骨功之外,王寶合最拿手的一項絕活則是「三仙歸洞」,這是三個球與兩個碗之間快速變換的一項絕活,這項絕活也是讓王寶合日後發家的一項重要資本。其次就是利用骨縫之間的靈活排序,來達到縮骨的效果。由此可見,想要成為技藝人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能人遇上李澤楷由於時代的變遷,現代社會更看重文化的傳承,王寶合也終於利用自己一身技藝賺來了第一桶金。當時香港的商家前往河北省進行招商,王寶合恰巧也隨他們一同前往。
  • 來這裡,看鋪陳滿地的銀杏樹葉和美麗的花園洋房
    1933年,狄百克忽然從上海消失,其夫人將這棟豪宅轉賣給了民國政府總理唐紹儀的女婿岑德廣,後來這幢房子被國民政府接收,歸軍統使用。1945年12月,已退休的美國五星上將(美軍最高軍銜)喬治·馬歇爾應杜魯門總統之邀,擔任赴華特使,下榻在此處調停中國國、共兩黨的衝突,所以當時上海人稱這幢花園住宅為「馬歇爾公館」。
  • 銀杏丨兒童隨野拾,零落滿平林
    美麗古老的孑遺植物 「銀杏」為什麼叫「銀杏」?這個問題還從沒想過。最早記載「銀杏」之名的本草書籍——南宋《紹興本草》介紹:「銀杏,以其色如銀,形似小杏,故以名之。」成熟的銀杏白果顏色金黃,但外表有一層白粉,故而顏色如銀。
  • 中國最美12個銀杏古村落,滿地金黃藏不住,恍若仙境!
    圖源丨ZOL論壇 山水勇哥微風輕拂,落葉繽紛,樹上樹下黃燦燦的一 片,讓人仿佛進入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圖源丨ZOL論壇 山水勇哥坐標:桂林靈川縣海洋鄉最佳賞期:11月中下旬-12月初圖源丨攝影部落 薄霧聽十裡古銀杏樹林在重疊山巒的簇擁和環抱中傲然挺立一千餘年,各式民居建築掩映在銀杏群中,雞犬之聲相聞。金黃色的銀杏葉,裝點著山村、小道,形成一幅「村在林中、人在畫中」的天然山水畫。
  • 700年手藝重現!紅楓落烏盞,藏盡秋色寄相思
    ◎ 一代才女魚玄機,等待情郎的日子裡,便是靠數楓葉來解思愁,「楓葉千枝復萬枝」;  ◎ 晏幾道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也在楓葉紅時更深切,「紅葉黃花秋意晚,千裡念行客」。  人們痴迷楓葉,觀賞之餘,也會拾取一兩片,藏在常翻的書籍裡,期待不時重逢的美好。
  • 王羲之最神秘的3種筆法絕技,幾乎失傳了!
    雖然受到如此推崇,但是魏晉的神韻和技巧還是沒有很好的傳承,從宋代開始,就不斷有人說魏晉筆法斷絕了,王羲之的神妙技巧失傳了。 宋姜夔說:唐人下筆,無復魏晉飄逸之勢。 今天所有喜歡書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但王羲之究竟好在哪裡?被稱為書聖,他有什麼書法絕技?很多朋友不清楚。
  • 眾籌丨奼紫嫣紅系列建盞, 胎體超薄/釉色夢幻/質感非凡, 茶語押窯第三期599元起!
    在陶瓷界,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講的便是建盞。它因建陽而得名,建陽獨特的泥料,也成就了建盞的輝煌,更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王楨便是其中一位。建盞匠人王楨的追盞之路出生於1986年的王楨自小隨父母遷居建陽,一次偶然結識了建盞,從而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一盞功成,萬盞枯」!史上不確定性最強的押窯,來了!
    所有看起來的細小無意,都有可能成為影響成盞的關鍵一環。釉色在窯內變化全憑天意,哪怕是裝在同一匣缽內的盞,其釉色也可能天差地別。即便是有幾十年經驗的師傅,都無法預估,柴燒出來的建盞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柴燒押窯之前,都要拜一拜)。
  • 京都四季丨錦繡之秋,又見銀杏金黃時
    那高聳的佛塔、翹起的飛簷、朱紅的鳥居,在此時節都不過是其百搭的布景,讓觀者瞬間失語入畫。2016年的秋,我們走過了京都的很多地方,不知疲乏地追逐著紅葉似火,卻被銀杏的別樣色彩瞬間擊中了心房。靈山護國神社、鷺森神社、寶嚴院、永觀堂的銀杏,已然是絕不輸於紅葉的壯美;東寺、北野天滿宮的佛塔樓臺,在銀杏的襯託之下更是多了幾分莊嚴;大德寺、巖戶落葉神社的金色絨毯,於暖陽之下閃爍著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