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為何會出現各方勢力亂鬥的政治生態?黃巾起義因何爆發?

2020-12-15 王振二三事

漢光武帝劉秀在統東漢的過程中,由於初期自身實力較弱,藉助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勢力,建國後分別賦予了要職,這就為東漢時期世家大族左右朝堂埋下了伏筆。劉秀統一全國後撤裁了各地郡縣兵馬,只保留了邊軍和中央軍。在劉秀的設想中,邊軍負責抵禦外族,中央軍維持皇權統治,可以隨時支援邊軍,以及平息地方叛亂,理想很豐滿,可實際上造成了地方軍事力量薄弱的隱患。

劉秀去世後,隨著世家逐漸做大,皇帝不得不扶持外戚勢力,來獲得朝堂的平衡,而所謂的外戚勢力也只不過是初級階段的世家大族,只不過相對而言可是算是皇權另一種形式的延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人就有私心,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時期,外戚架空皇帝,把持朝政。漢和帝利用宦官推翻了竇氏外戚,自此,宦官正式成為東漢政治舞臺上的一股勢力。

一、東漢末年,因皇權、士族、外戚、宦官亂鬥,吏治、軍事荒廢

漢和帝十歲登基,在位僅17年,27歲去世,在位期間,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本是中興之相,但他還沒有來得及解決宦官幹政的問題,就英年早逝了。漢和帝後繼位的幾任東漢皇帝都天資愚鈍,且在位時間不長。漢和帝到漢靈帝的五十年間,朝堂上皇權、士族、外戚、宦官各自忙於政治鬥爭,人禍不斷,天災亦不斷。漢靈帝時期,官員的選拔任命已經被士族牢牢掌握,天下官員基本都是士族的門生故吏,為了加強中央財政收入以及給自己造園林享樂,漢靈帝開始明碼標價的出售官職甚至爵位,同時也準備建立新軍,以維護皇權,但此時的東漢已積重難返。

在這種政治生態下,皇帝一會利用宦官收拾下外戚,一會利用外戚對付下宦官,或者利用外戚加宦官打壓下士族,小心翼翼的維持著朝堂的平衡。於是這四方勢力忙於朝堂的鬥爭,階級矛盾一點點的被積累,吏治、軍事長時間的被荒廢,貧苦百姓大面積的被剝削。皇權旁落,外戚爭權,宦官幹政,軍隊廢弛,士族做大,豪強林立,天災不斷,東漢集齊了這麼多「儘早要完」的要素,早晚是要出來一個黃巾起義的。光和七年,張角黃巾起義,雖然因為叛徒告密而不得不提前舉事,但也同樣四方響應,震動京師。

二、黃巾起義爆發源於底層人缺乏上上升通道

黃巾起義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是指六天中的上方昊天,黃天是指六天中的中央黃天。此意即為不再奉祀昊天為天帝,改為奉祀黃帝為天帝,在天界層面是一次對人間控制權的爭奪,在人間層面是對昊天所安排的宿命制度和星官體系的一次反抗。其內涵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由於底層大眾缺乏上升通道,加之生活所迫,無以為繼,不得不走上揭竿起義的道路。

《三國演義》中說張角是個不中第的秀才,因為科舉是隋朝才有的東西,導致許多人說羅貫中用明朝的筆寫三國的事,難免腦子不清楚。但其實在東漢時期,除了孝廉之外還是有茂才的,所謂茂才是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原本也是叫秀才,羅貫中沒有必要避諱就寫成秀才,也沒什麼不妥。東漢時期「州舉茂材」,說明茂才的選拔級別是州,是比孝廉高出一個等級的,只是由於選拔的人少,世人不太所知。孝廉主要側重品德,茂才主要側重知識。雖然察舉制在後期被士族把持,但也由此可見張角可不是什麼不學無術之人。

東漢總共一十三州,黃巾起義使得其中九個州都出現了反叛勢力,由於地方軍事薄弱,所以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只能率領中央軍和邊軍四處滅火。奈何這種不事生產的流民隊伍,在初期會以幾何級數爆炸式的增長,漢靈帝於是下令各地自行募兵守備。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軍,這才引出了劉關張三人結拜投軍的故事。

三、劉關張借平叛出現在歷史舞臺,其實三人都不是赤貧階級

劉備雖然家貧,但是由於和盧植是同鄉的關係,又有貴人相助,得以求學拜師在盧植門下,學習還不太好,基本就和一一個同學關係好些,這個同學叫公孫瓚。在三國前期,劉備有三大利器,一是師從盧植的經歷,二是漢室宗親的身份,三是忠勇無雙的義弟。關羽離開家鄉後的五六年間,完全一個人浪蕩江湖似乎有些艱難,而且從他將張飛的豬肉分與眾人來看,似乎對錢財也不甚看重,那麼他終歸是要有些謀生的手段的,所以很可能關羽和劉備張飛結拜之時,自身也是個有「隊伍」的人。

張飛雖然是個賣酒屠豬的,但是遠遠沒有大家想像的那般不堪,那邊黃巾軍因為吃不上飯都造反了,張飛還有多餘的糧食可以釀酒呢。古代人基本只能吃些主食,主食上能有一些澆頭已經是不錯的人家,可以說能吃蓋澆飯就已經是東漢的中產階級了,更別提隔三差五的吃些豬肉了,而張飛是個賣肉的,說明張飛的財力水平已經相當於一個縣級市裡開發了一兩個樓盤的小房地產商。

結束語

黃巾起義被撲滅前,盧植因為不肯向前來監軍的宦官行賄,被進讒下獄,劉備自是不敢四處宣揚自己是盧植的弟子。黃巾起義被撲滅後,劉備因戰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相當於一個縣級的公安局局長兼武裝部長。戰後有許多人冒領戰功,從而獲得官職封賞,所以朝廷派各級督郵進行巡視核對,憑藉平定叛亂的戰功,同時在老同學公孫瓚的表奏下,劉備得以被赦免鞭打督郵之罪,就任平原縣令。

黃巾起義籌劃十餘年,僅僅九個月的時間,主力就被平定。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農民起義大都不肯團結土族階級,迫使地方豪強建立武裝,進行自保和打擊。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倉促起義造成幾個主要戰區各自為戰,相互之間缺乏協同配合,沒有穩定的戰略後方,執著於一城一地的得失,沒有利用好農民起義流動作戰的優勢。

相關焦點

  • 漢末三國時期的豫州亂局:不僅有小勢力活躍,還有大軍閥染指
    一、豫州的情況概述廣義上的三國時期一般認為是「黃巾起義」爆發的時間,也就是東漢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開始,但是真正打破原有的秩序,導致中央政權對地方失控,造成地方各軍閥形成的時間,小編認為應該再往後推延到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董卓進入洛陽的時候。
  • 張角為何會失敗,黃巾起義存在結構性缺陷
    從公元184年2月開始黃巾軍迅速崛起,實力大幅擴張,數月間竟達百萬,如果你要看當時的華夏大地會發現他們分成三個主要戰場。一是冀州地區張角兄弟主力就聚集於此,擒拿了分封在當地的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二是南陽地區以「神上使」張曼成為核心的南陽黃巾軍。他們直攻宛城殺死南陽太守。
  • 三國志11黃巾起義時,三國大佬都在做什麼?劉備原來並非在賣草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率先向朝廷發難的便是以張角為首的張氏三兄弟所發起的黃巾起義,這場起義雖然失敗,但為了鎮壓起義導致東漢兵權失散,群雄割據,此時的漢室其實早就名存實亡了。不過各位最後也都知道奠定新王朝的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而在黃巾起義的時候,三位將來的大佬又都在做什麼呢?
  • 在益州起兵的黃巾餘黨馬相,曾經合眾數萬,為什麼迅速失敗
    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爆發了。雖然在同年就被東漢朝廷鎮壓,不過被鎮壓的只是黃巾軍的主力,還有一些零散的黃巾軍仍然活躍。而且「黃巾起義」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後面也有一些以黃巾軍為名的起義軍。
  • 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外部的入侵、內部的起義頻繁發生,大規模的起義不僅有「黃巾起義」,稱王稱帝者也不僅有袁術等人。在當時的東北方曾經有過一支起義軍,由漢人與烏桓人組成,眾至十餘萬,寇犯四州之地,持續了兩年的時間,才被東漢朝廷所平定。在剿滅這支起義軍的時候,公孫瓚和劉備都曾經陷入絕境,劉備更是要用裝死的手段才從戰場上活命。
  • 羌人:困擾東漢王朝百餘年的邊患,最終和東漢兩敗俱傷
    前言:說起漢朝的邊塞戰爭,很多人往往會想起西漢朝廷和匈奴的戰爭。而對於東漢,很多人也會想當然認為,東漢的主要對手依舊是匈奴人。但其實並非如此。雖然東漢時期,東漢確實和北匈奴爆發過戰爭,但是,東漢和北匈奴之間的戰爭,並不是東漢朝廷的主要問題。
  • 漢末涼州起義軍與東漢官軍的「漢陽之戰」,馬騰父子崛起的發端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出現了各種起義軍以及各個軍閥。這兩者之間是有一定的聯繫的,很多軍閥就是通過鎮壓起義軍起家,或者乾脆是起義軍出身,然後受招安洗白。下面小編要說的馬騰父子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漢陽之戰"的歷史背景"漢陽之戰"是東漢末年涼州起義軍與東漢官軍的整個戰爭當中的局部戰役,它發生的歷史背景當然要從漢末涼州叛亂說起。"黃巾起義"肯定是東漢末年最大規模、最大影響的一次起義,小編認為涼州的起義可以視為僅次於"黃巾起義"的第二大規模的起義。
  • 漢靈帝臨終託孤,為何造成了東漢帝國的土崩瓦解?
    把白蛇附會成舊統治者,劉邦是應運而生的帝王。青蛇現而漢亡,指的就是漢靈帝的事。 漢靈帝時期賣官鬻爵非常嚴重,期間還發生了黃巾起義,這將東漢帝國搞得千瘡百孔。不光如此,漢靈帝在臨終前還做了一件糊塗事,造成了東漢帝國的土崩瓦解。這件事的起因是繼承人的問題。
  • 漢靈帝猝死短壽,政策失誤加速東漢滅亡,一切或因誤信這本書
    其實,漢靈帝作為不少:開侍中寺,設鴻都門學,嚴「三互法」,改刺史為新置牧,僅用9個月便平定黃巾起義……只是這些舉措反而加速了東漢滅亡,且天不假年,僅活了32歲(一說33歲)。假如漢靈帝像他的二兒子漢獻帝(壽53歲)那麼長壽,東漢能否免於崩潰?其實,漢靈帝的一系列政策失誤,與他短壽,可能出自同一原因——誤信《太平經》。
  •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為何仍以漢為國號,有四個原因導致
    而劉秀建立的朝代與劉邦建立的朝代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漢」,現代歷史學家稱為東漢,一是因為他的都城在東邊的洛陽,二是為了區別於劉邦所建立的漢,但是東漢同時代的人以及古代的人並不是叫東漢,而是叫「漢」或者「後漢」,比如記載東漢的史書叫《後漢書》。
  • 宋朝爆發433次農民起義,為何沒有一次發展成全國規模?
    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統一朝代可以避免大規模農民起義的衝擊:秦末有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有赤眉綠林起義,東漢末有黃巾起義,東晉末有孫恩盧循起義,隋末有瓦崗軍起義,唐末有王仙芝黃巢起義,元末有紅巾軍起義,明末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晚清有太平天國運動……這些農民起義,規模都很大,影響遍及全國
  • 東漢末年,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時,何太后為何反對?
    但是,何進報告何太后,但何太后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后意旨。值得注意的是,大將軍何進和何太后之間,是兄妹關係,這兩人本該團結一心,卻在誅殺宦官這一問題上發生了重要分歧。那麼,問題來了,東漢末年,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時,何太后為何反對?一首先,《後漢書》中記載:袁紹復說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洩,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
  • 東漢的行政區劃,怎樣一步步由郡縣二級制變成州郡縣三級制的?
    上一集介紹了酸棗會盟的一些細節問題,這一集將詳細解說酸棗會盟的190年前後,天下各路群雄勢力情況。「三權分立」思維,中國古已有之首先我們探討一下東漢天下的行政區劃。於是,在西漢文景時期,通過政治削藩手段和軍事打壓行動,成功遏制了封國勢力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郡守,也稱為「太守」,成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被朝廷賦予了更大的權力,以制衡王國諸侯勢力。並且在王國內,同樣由中央直接任免像太守一樣的官吏——國相,管理王國內的行政事務,把封王的實權架空。
  • 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上到朝堂之上,各個政治人物包括朝廷的一些政令會受到名士的褒貶評議;下到閭裡之間,名士對某個人的評論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他的命運,甚至有些名士的政治影響力還要高於地方長官。這就是社會輿論的力量。當然在皇權的壓力面前,社會話語權顯得比較弱勢。在漢桓帝、漢靈帝期間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宦官勢力藉助皇權打擊名士,可以說是一邊倒的勝利。
  • 三國文學之蔡邕:東漢末年公認的文學大家,為何歷史知名度不高?
    如果要了解三國文學的發展,就不可能不了解東漢末年的文學概況。公認的三國上限是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而在文學史上,三國文學的上限則不好講,一般把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被殺的那一年(公元192年)當成三國文學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