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在統東漢的過程中,由於初期自身實力較弱,藉助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勢力,建國後分別賦予了要職,這就為東漢時期世家大族左右朝堂埋下了伏筆。劉秀統一全國後撤裁了各地郡縣兵馬,只保留了邊軍和中央軍。在劉秀的設想中,邊軍負責抵禦外族,中央軍維持皇權統治,可以隨時支援邊軍,以及平息地方叛亂,理想很豐滿,可實際上造成了地方軍事力量薄弱的隱患。
劉秀去世後,隨著世家逐漸做大,皇帝不得不扶持外戚勢力,來獲得朝堂的平衡,而所謂的外戚勢力也只不過是初級階段的世家大族,只不過相對而言可是算是皇權另一種形式的延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人就有私心,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時期,外戚架空皇帝,把持朝政。漢和帝利用宦官推翻了竇氏外戚,自此,宦官正式成為東漢政治舞臺上的一股勢力。
一、東漢末年,因皇權、士族、外戚、宦官亂鬥,吏治、軍事荒廢
漢和帝十歲登基,在位僅17年,27歲去世,在位期間,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本是中興之相,但他還沒有來得及解決宦官幹政的問題,就英年早逝了。漢和帝後繼位的幾任東漢皇帝都天資愚鈍,且在位時間不長。漢和帝到漢靈帝的五十年間,朝堂上皇權、士族、外戚、宦官各自忙於政治鬥爭,人禍不斷,天災亦不斷。漢靈帝時期,官員的選拔任命已經被士族牢牢掌握,天下官員基本都是士族的門生故吏,為了加強中央財政收入以及給自己造園林享樂,漢靈帝開始明碼標價的出售官職甚至爵位,同時也準備建立新軍,以維護皇權,但此時的東漢已積重難返。
在這種政治生態下,皇帝一會利用宦官收拾下外戚,一會利用外戚對付下宦官,或者利用外戚加宦官打壓下士族,小心翼翼的維持著朝堂的平衡。於是這四方勢力忙於朝堂的鬥爭,階級矛盾一點點的被積累,吏治、軍事長時間的被荒廢,貧苦百姓大面積的被剝削。皇權旁落,外戚爭權,宦官幹政,軍隊廢弛,士族做大,豪強林立,天災不斷,東漢集齊了這麼多「儘早要完」的要素,早晚是要出來一個黃巾起義的。光和七年,張角黃巾起義,雖然因為叛徒告密而不得不提前舉事,但也同樣四方響應,震動京師。
二、黃巾起義爆發源於底層人缺乏上上升通道
黃巾起義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是指六天中的上方昊天,黃天是指六天中的中央黃天。此意即為不再奉祀昊天為天帝,改為奉祀黃帝為天帝,在天界層面是一次對人間控制權的爭奪,在人間層面是對昊天所安排的宿命制度和星官體系的一次反抗。其內涵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由於底層大眾缺乏上升通道,加之生活所迫,無以為繼,不得不走上揭竿起義的道路。
《三國演義》中說張角是個不中第的秀才,因為科舉是隋朝才有的東西,導致許多人說羅貫中用明朝的筆寫三國的事,難免腦子不清楚。但其實在東漢時期,除了孝廉之外還是有茂才的,所謂茂才是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原本也是叫秀才,羅貫中沒有必要避諱就寫成秀才,也沒什麼不妥。東漢時期「州舉茂材」,說明茂才的選拔級別是州,是比孝廉高出一個等級的,只是由於選拔的人少,世人不太所知。孝廉主要側重品德,茂才主要側重知識。雖然察舉制在後期被士族把持,但也由此可見張角可不是什麼不學無術之人。
東漢總共一十三州,黃巾起義使得其中九個州都出現了反叛勢力,由於地方軍事薄弱,所以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只能率領中央軍和邊軍四處滅火。奈何這種不事生產的流民隊伍,在初期會以幾何級數爆炸式的增長,漢靈帝於是下令各地自行募兵守備。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軍,這才引出了劉關張三人結拜投軍的故事。
三、劉關張借平叛出現在歷史舞臺,其實三人都不是赤貧階級
劉備雖然家貧,但是由於和盧植是同鄉的關係,又有貴人相助,得以求學拜師在盧植門下,學習還不太好,基本就和一一個同學關係好些,這個同學叫公孫瓚。在三國前期,劉備有三大利器,一是師從盧植的經歷,二是漢室宗親的身份,三是忠勇無雙的義弟。關羽離開家鄉後的五六年間,完全一個人浪蕩江湖似乎有些艱難,而且從他將張飛的豬肉分與眾人來看,似乎對錢財也不甚看重,那麼他終歸是要有些謀生的手段的,所以很可能關羽和劉備張飛結拜之時,自身也是個有「隊伍」的人。
張飛雖然是個賣酒屠豬的,但是遠遠沒有大家想像的那般不堪,那邊黃巾軍因為吃不上飯都造反了,張飛還有多餘的糧食可以釀酒呢。古代人基本只能吃些主食,主食上能有一些澆頭已經是不錯的人家,可以說能吃蓋澆飯就已經是東漢的中產階級了,更別提隔三差五的吃些豬肉了,而張飛是個賣肉的,說明張飛的財力水平已經相當於一個縣級市裡開發了一兩個樓盤的小房地產商。
結束語
黃巾起義被撲滅前,盧植因為不肯向前來監軍的宦官行賄,被進讒下獄,劉備自是不敢四處宣揚自己是盧植的弟子。黃巾起義被撲滅後,劉備因戰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相當於一個縣級的公安局局長兼武裝部長。戰後有許多人冒領戰功,從而獲得官職封賞,所以朝廷派各級督郵進行巡視核對,憑藉平定叛亂的戰功,同時在老同學公孫瓚的表奏下,劉備得以被赦免鞭打督郵之罪,就任平原縣令。
黃巾起義籌劃十餘年,僅僅九個月的時間,主力就被平定。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農民起義大都不肯團結土族階級,迫使地方豪強建立武裝,進行自保和打擊。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倉促起義造成幾個主要戰區各自為戰,相互之間缺乏協同配合,沒有穩定的戰略後方,執著於一城一地的得失,沒有利用好農民起義流動作戰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