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2020-12-26 插畫師的三國夢

西江月(楊慎)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鬥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外部的入侵、內部的起義頻繁發生,大規模的起義不僅有「黃巾起義」,稱王稱帝者也不僅有袁術等人。在當時的東北方曾經有過一支起義軍,由漢人與烏桓人組成,眾至十餘萬,寇犯四州之地,持續了兩年的時間,才被東漢朝廷所平定。在剿滅這支起義軍的時候,公孫瓚和劉備都曾經陷入絕境,劉備更是要用裝死的手段才從戰場上活命。最後平定這支起義軍卻不是依靠純粹的軍事手段,而是懷柔的策略。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起義——張舉、張純起義以及他們被平定的過程。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叛亂的起因

張舉、張純起義當然是以這兩個人為首,而烏桓人也是他們聯合的重要軍事力量。烏桓是一支內附於東漢朝廷的少數民族,東漢朝廷給他們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並且加以控制,比如幽州、并州等郡縣,而烏桓則相應地承擔一些軍事上的職能,受到東漢的驅使。東漢末年時期,幽州的東北方的四股烏桓勢力:遼西郡烏桓大人丘力居、上谷郡烏桓大人難樓、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僕延、右北平郡烏桓大人烏延,這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所謂「三郡烏桓」(為什麼四個郡的烏桓被稱為「三郡烏桓」,小編也搞不清楚,個人猜測是因為遼西郡、遼東屬國、右北平郡三郡相連,忽略了上古郡),也是張舉、張純起義的主要力量。

在中平二年(即公元191年,《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中記載光和年間,應當是記載錯誤),東漢的西北涼州地區發生叛亂,就是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領導的叛亂。東漢朝廷先後令皇甫嵩、張溫等人平叛,從烏桓中調集了三千騎兵去支援西北。烏桓人是出兵了,但是糧餉卻被拖欠。本來烏桓對東漢的認同感也沒有那麼強,於是就都跑回了幽州,不願意給東漢朝廷賣命。這算是張舉、張純起義時能夠拉攏到烏桓人的一個原因。

而張舉和張純同樣是出於對東漢朝廷的不滿。在徵調烏桓突騎的時候,前中山相張純請求自己為將,率領這些騎兵,但是沒有得到張溫的同意,公孫瓚成為這些烏桓突騎的將領。張純內心非常不滿。加上當時東漢確實呈現出衰敗的模樣,涼州起義軍無法平定,又出現「兩頭共身」的男嬰。古人比較迷信,認為這是東漢王朝氣數將盡,天下出現二主的現象。張純的野心膨脹,於是與同郡人張舉商議起兵,聯合同樣對東漢朝廷感到不滿的烏桓人,試圖推翻東漢的統治地位。

公孫瓚等人與張舉、張純之間的戰爭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等人進犯幽州廣陽郡、右北平郡、遼東郡、遼西郡等地,殺死東漢所置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一路焚燒城池、劫掠百姓,對幽州東北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後漢書·公孫瓚傳》並雲公孫瓚率領部下(除了烏桓突騎,應該還有其他的士兵)討伐張舉、張純有功,加官騎都尉,但是事實上公孫瓚並沒有對幽州起義軍造成太大的打擊。

張舉、張純聚眾十萬在遼西郡肥如縣,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企圖與東漢朝廷爭奪正統地位,把自己擺在了絕路。當然在漢末三國時期稱王稱帝者不少,張舉、張純等人無疑不能受到其他州郡的長吏、豪強的承認,但也能看出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實力以及巨大的野心。

之後張純派遣烏桓峭王,也就是「三郡烏桓」之一的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僕延率軍五萬進攻青州平原國、冀州清河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典略》中記載,青州從事從各郡縣發兵對抗幽州起義軍,劉備剛好在平原(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個叫劉子平的人推薦劉備隨軍出徵,結果在野外遇到敵人。劉備與起義軍交戰的時候受傷,在戰場上裝死逃過一劫,後來被人從死人堆裡用車運走。這件事情可能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另一方面張純、張舉、丘力居等人也紛紛入侵到幽州漁陽郡、冀州河間郡、渤海郡,也進入過平原,還有徐州的某個地方,史料記載「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而公孫瓚根本無法遏制幽州起義軍的破壞行為。

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九月,東漢朝廷派遣中郎將孟益率領公孫瓚,主動對幽州起義軍發動進攻。公孫瓚與張純交戰於石門山,按照《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應當在右北平郡無終縣以東六十裡,遼西郡柳城的西南方向,一個比較險峻的地方,兩側是陡峭的善比,中間有洞開的路徑,又被成為石門口。這樣的地勢可以說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東漢軍隊的戰鬥力無疑比幽州起義軍的戰鬥力更強,公孫瓚在石門順利擊敗張純。

不過公孫瓚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作足夠的準備,繼續追擊張純等人,結果後繼無力,孤軍深入,被張純、丘力居等人圍困於遼西管子城,具體位置不明,也在柳城的西南方。公孫瓚的軍糧吃光,就吃馬匹;馬匹吃光,甚至吃自己的弓弩盾牌。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公孫瓚命令部下分路突圍,當時處於冬季,在路上又因為饑寒造成大量的減員。不過另一方面幽州起義軍以及「三郡烏桓」的軍隊也非常疲憊,於是撤退到柳城。

劉虞的懷柔政策

公孫瓚的軍事手段無法徹底消滅幽州起義軍,東漢朝廷將目光投在宗正劉虞身上。第一劉虞是漢室宗親,而且有較好的名聲,作為外鎮屏障中央再合適不過;第二劉虞曾經做過幽州刺史,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名望,更容易化解與烏桓人的矛盾。於是在中平五年,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

劉虞到任以後,果然採取了懷柔的政策。為了分化幽州起義軍的勢力,他罷免了公孫瓚布置在遼東屬國的一些部隊,只在右北平保留一支軍隊;同時劉虞積極與「三郡烏桓」通使,赦免他們的罪過,僅懸紅張舉、張純而已。這樣一來「三郡烏桓」不但不繼續參與叛亂,反而成為劉虞可以調動的力量。張舉、張純逃出塞外,軍隊潰散,張舉下落不明,張舉被自己的門客王政所殺。自中平四年六月到中平六年三月,為時將近兩年的張舉、張純起義就這樣結束了。

消滅張舉、張純,公孫瓚等人的武力壓制很重要,為劉虞的外柔政策提供了實行的基礎;劉虞的懷柔政策也很重要,極大削弱張舉、張純的力量,用更小的代價完成任務,並且保證了戰後的安穩。兩者的方向和起到的作用都沒有問題,但是公孫瓚的性格比較鐵血,或許是目睹了烏桓人劫掠百姓的狀況,每次與烏桓作戰「如赴仇敵」;而劉虞則是以懷柔、安撫、招降為主。對烏桓的態度的不同,也導致公孫瓚與劉虞不諧,最終走向徹底的決裂。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並沒有被遺忘的交州,聊一聊東漢末年交州軍閥的興衰
    相對於其他州郡來說,東漢時期的交州可能存在感要弱一些。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它在東漢的極南,距離中原地區太懸遠;其次在民俗上當地人對東漢朝廷的統治也沒有太多歸屬感,管理非常不便,生產力也不高。不過交州也並非一個完全被遺忘的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戰亂還有一些絲縷的聯繫。那麼交州地區發生過哪些戰爭,又存在過哪些軍閥呢?
  • 東漢末年實際上是四國鼎立,並非三國爭霸
    《三國演義》無疑是一部非常成功且經典的小說,它將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崢嶸歲月,表現地淋漓盡致。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本小說才了解東漢歷史的,它的出現使原本遠離我們的那一段歷史,變得更加耳熟能詳起來,可小說只是小說,終究不是真實歷史。
  • 漢末涼州起義軍與東漢官軍的「漢陽之戰」,馬騰父子崛起的發端
    馬騰本來無權無勢,因為鎮壓起義軍加入軍隊,後來又加入起義軍,再接受風雨飄搖的東漢朝廷的招安和拉攏。而導致這些事情的契機,或者說馬騰崛起的開始,就是涼州起義軍與東漢官軍的"漢陽之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名士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影響力。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名士名士能夠得到各個階層的認可,而名士本身涵蓋的範疇非常大,也包含各個階層。但是打擊名士的代價則是大批士人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所以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漢靈帝不得不聽從皇甫嵩、呂強等人的建議,解除對士人的禁錮。名士對社會的影響名士這個群體複雜又強大,那麼他們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呢?
  • 聊一聊漢朝中央與地方的官職(文官)
    漢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知名度也非常高,尤其是東漢末年那群雄紛爭的局面,令人感慨無限,但今天,我們不說漢朝的社會情況,而是帶著大家聊一聊看一看漢朝中央與地方的官職,供大家了解。光祿勳,由秦郎中令演化而來,主管宮廷內的警衛事務,但是實際的權力不止於此,在東漢末期光祿勳就是曹操心腹所在之處。尉職掌宮門衛屯兵,是一個武職,是皇帝的禁衛司令,西漢兵制在京師有南北兩軍,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 但相比之下就不如光祿勳與皇帝親近。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及牲畜事務。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
  • 東漢末年名士修煉手冊:成為一個名士,需要哪些素質?
    在東漢末年時期,名士這支力量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名士不能以職業或者階層論之,上到朝堂重臣下到野見布衣,上到高門貴胄下到寒門子弟都可以成為一個名士。名士在東漢末年有著非常大的話語權,即便沒有走入仕途參與政治,卻仍然可以發揮他們本身具有的影響力,從而幹涉政治。那麼東漢末年的名士身上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 【手繪地圖】東漢初年亂世(一)
    目錄   1、東漢初年圖之一:公元25年   2、東漢初年圖之二:公元26年   3、東漢初年圖之三:公元27年   4、東漢初年圖之四:公元28年   5、東漢初年圖之五:公元29年   6、東漢初年圖之六:公元31年   7、東漢初年圖之七:公元33年   8、東漢初年圖之八:
  • 亂世容不下天真,東漢最後的「人氣王」劉虞
    從基層一路摸爬滾打到省部級高官,看似一帆風順,但實則暗潮洶湧——不久,劉虞就被一擼到底,這其中的具體原因可能不太好見光,《後漢書》也只隱晦的說「公事去官」。漢末那個詭譎的官場,你懂的。但沒關係,是金子總會發光,漢末這個亂世不光需要混混,更需要能臣: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大爆發,全國各地一片恐慌。
  • 太原大陵商曜起義,被夏侯淵、徐晃等人平定,其地慘遭屠城
    這些起義軍有的影響比較大,成了氣候,比如"黃巾起義"、"北宮伯玉起義"、"張舉、張純起義",這些都是持續了超過一年("黃巾起義"雖然在同年被消滅,但是它的餘黨至少堅持到建安前中期),而且對歷史走向較大的影響("黃巾起義"就不用多說了,"北宮伯玉起義"促成宋建、韓遂、馬騰等涼州軍閥,"張舉、張純起義"讓劉虞來到幽州,導致與公孫瓚的矛盾)。
  • 漢靈帝猝死短壽,政策失誤加速東漢滅亡,一切或因誤信這本書
    漢靈帝曾登宮中高臺遠眺,宦官們怕皇帝發現他們的奢華私宅,便借讖緯書《春秋潛潭巴》中有「天子勿高臺榭」,嚇唬說:「皇帝喜登高,則天下百姓虛散。」漢靈帝從此不再登高。《後漢書》記此,是為證明漢靈帝「親小人」,但清代學者王夫之指出:漢靈帝忌登高,足證心中有百姓。漢靈帝在位22年(一說21年),大赦天下20次,格外頻繁。
  • 東漢末年烽煙遍地,漢靈帝改州牧、建西園八軍,最後證明都是昏招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11月,東漢朝廷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歷時9個月,終於將席捲中原大地的黃巾起義平息下去。但經過此次打亂之後,東漢朝廷元氣大傷,尤其是從西北和北方抽調大批邊防部隊南下平亂,導致這些地方防守薄弱,出現了新的變亂。
  • 東漢為何會出現各方勢力亂鬥的政治生態?黃巾起義因何爆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人就有私心,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時期,外戚架空皇帝,把持朝政。漢和帝利用宦官推翻了竇氏外戚,自此,宦官正式成為東漢政治舞臺上的一股勢力。一、東漢末年,因皇權、士族、外戚、宦官亂鬥,吏治、軍事荒廢漢和帝十歲登基,在位僅17年,27歲去世,在位期間,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本是中興之相,但他還沒有來得及解決宦官幹政的問題,就英年早逝了。漢和帝後繼位的幾任東漢皇帝都天資愚鈍,且在位時間不長。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東漢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一共傳了十四位皇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東漢始於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
  • 三國文學之蔡邕:東漢末年公認的文學大家,為何歷史知名度不高?
    如果要了解三國文學的發展,就不可能不了解東漢末年的文學概況。公認的三國上限是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而在文學史上,三國文學的上限則不好講,一般把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被殺的那一年(公元192年)當成三國文學的上限。
  • 五代十國緣起,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前奏,他比曹操更著急
    唐末,黃巢起義給唐王朝統治以沉重的打擊,在唐王朝滅亡之前的二十幾年間,左右政局的已不再是皇帝,而是兵強馬壯的藩鎮勢力。各地藩鎮在鎮壓起義過程中擴大勢力爭奪地盤,成為許多的割據勢力。其中最強大的是宣武節度使朱溫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皇帝在兩個強大藩鎮的夾縫中求生存。朱溫是通過黃巢起義發家的,黃巢起義時,他參加了起義軍,曾立戰功,受到黃巢的重用。
  • 東漢末年是四國並存,為何羅貫中卻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公元190年,當時董卓已經控制了朝廷,18路諸侯正在起義攻打董卓的時候,董卓經過下屬徐榮的舉薦,將公孫度派往遼東鎮守,任命為遼東太守。說個實在話,公孫度還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人。 到任之後的公孫度做事積極,為了穩定遼東的局勢,採用了殘酷的法律,打擊各路豪強勢力,致使令行政通,而他的實力也逐漸增強。
  • 三國志11黃巾起義時,三國大佬都在做什麼?劉備原來並非在賣草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率先向朝廷發難的便是以張角為首的張氏三兄弟所發起的黃巾起義,這場起義雖然失敗,但為了鎮壓起義導致東漢兵權失散,群雄割據,此時的漢室其實早就名存實亡了。不過各位最後也都知道奠定新王朝的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而在黃巾起義的時候,三位將來的大佬又都在做什麼呢?
  • 東漢末年爆發瘟疫死傷無數 14歲的張...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爆發(資料圖片,摘自《藝文雜記》)回顧中國歷史,我們將目光鎖定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個朝代戰亂頻仍,災荒不斷,雪上加霜的是,瘟疫流行,甚至有史書記載約有2000萬人在這次瘟疫中死去。一個14歲的少年憑一己之力救下了全村人的性命,一戰成名,並創作了《傷寒雜病論》,用良方遏制病毒蔓延,這個少年就是後來的醫聖——張仲景。
  • 東漢末年漢江南岸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證據確鑿
    南陽郡管轄陰、酇、筑陽、山都《後漢書》記載明確,關於山都縣以東,南漳縣以北,鄧縣隆中以南、以西的中廬縣東漢末年屬南陽郡管轄,「南陽宛城說」予以否認,他們認為沔水是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線,中廬縣在漢江南岸,南陽郡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南陽郡在東漢末年到底管轄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其實歷史早就有答案
  • 聊一聊漢朝中央官制(武官篇)
    像衛青就被授予大將軍一職,年輕的霍去病被授予驃騎將軍,攻打匈奴。戰爭結束後,漢武帝規定衛青所授予的大將軍與霍去病所受的驃騎將軍在品秩和俸祿待遇相同。並且此時他們的官位變成了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在西漢末年大司馬與大將軍逐漸分離變成兩個不同的職位。並且在隨後大司馬更名為太尉與司徒司空稱為三公。大司馬這個職位就逐漸失去了實權變為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