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無疑是一部非常成功且經典的小說,它將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崢嶸歲月,表現地淋漓盡致。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本小說才了解東漢歷史的,它的出現使原本遠離我們的那一段歷史,變得更加耳熟能詳起來,可小說只是小說,終究不是真實歷史。
例如為了突出劉備的形象,羅貫中在很多細節上對劉備書寫得有所保留,幾乎把所有的神化和誇張的手法,全部形容到了諸葛亮身上等等,其實裡面很大部分是與歷史有出入的。為了更好地突出魏蜀吳三國的爭鬥,羅貫中還故意將東漢末年第一個稱帝的國家抹去了,這個國家便是立國48年的——燕國。
雖然很多人會感到難以置信,畢竟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從未提及過第四個國家,然而這第四個國家卻真實存在,並且他還是稱帝最早的諸侯國,下面就跟獨行一起好好了解一下,這個第四個國「皇帝」——燕國公孫度!
說起燕國,其實它歷史比劉備的蜀國還要久,其開國君主叫公孫度,乃是東漢末年稱霸的群雄之一,早年曾擔任過尚書郎和冀州刺史,後被免官由同鄉徐榮推薦,投奔董卓當了其麾下的遼東太守。公孫度這個人能力非常強,出任遼東後第一件事情便是打擊當地的豪強勢力,深得民心。
隨後幾年裡他執法嚴厲,牢牢將遼東地區的統治權掌控在自己手中,還沒幾年便大有要脫離董卓,自立山頭的意味。後來董卓被呂布所殺,其麾下黨羽樹倒猢猻散,公孫度便更加肆無忌憚起來。公元190年,公孫度索性自己建國,改國號為「燕」,做起土皇帝來。
之後公孫度為了擴大地盤,東徵高句麗、西伐烏恆、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不出幾年燕國一下子壯大起來。而當時群雄都將眼光對準了中原地區,而遠在遼東的燕國,根本就無人顧暇,只有地處北方的曹操怕公孫度背後捅刀,特意以傀儡天子漢獻帝名義下詔,給公孫度封了個「威武將軍」。
獲封這個稱號,公孫度並不怎麼開心,他早就視自己為天子,區區將軍自然不放在眼裡。不過政治手段強硬的公孫度並沒有在位很久,燕國建立14年後,公孫度便撒手人寰,隨後其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顯然沒有他老爸這麼能幹,唯一拿得出手的一件事,便是將袁紹藏匿在遼東的兩個兒子殺掉,用其首級去巴結曹操。
曹操收到首級非常開心,便假天子手下詔封公孫康為「左將軍」,比起公孫度的不屑一顧,公孫康對這個稱號倒是欣然接受。而公孫康沒有搞清楚的一點是,他和曹魏並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盟國關係。曹魏當時和吳蜀兩國打得焦頭爛額,此時兩國關係的主動權完全在燕國手中,但公孫康最終礙於曹操威名,以至於畏手畏腳失去良機。
後來諸葛亮也病死五丈原,北伐大業宣告失敗。吳國也不成氣候,魏國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燕國,於是公元238年6月,魏國派出司馬懿率大軍出兵遼東,意在拿下燕國首都襄平。當時燕國皇位也已經傳到了公孫康兒子公孫淵手裡,他比公孫康更加無能,魏國大軍剛到,他便開門投降了。
不過司馬懿還是沒有放過他,進城後立馬將其誅殺,公孫家族的燕國也徹底消失在歷史上,從190到238年,存在了48年。比蜀漢立國時間還要長。之所以說是三國鼎立,而燕國很少被人提及,可能是因為公孫家族並無圖謀中原的野心。
它極少參與中原事務,只想著偏安一隅。再加上它雖然建國最早,但也是東漢末年最小和最早被滅的國家,再加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直接將其「雪藏」後,這個燕國就直接被人們忽略掉了。
以我的角度看世界,
以你的感觀了解我。
我是作者獨行浪子!
不聊娛樂八卦,不一味灌心靈雞湯。
只分享最真實的故事,輸出最直接的觀點。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我每天會不定時更新。
創作不易,感謝各位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