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連年混戰,為啥戰國沒像東漢末那樣人口銳減?戰爭與戰亂不同

2020-12-21 正史漫談

我們都知道,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人口很難實現持續增長,戰爭就是人口的最大殺手。但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戰國持續近200年,但中原人口仍處於緩慢增長中;而東漢末年,卻號稱十不存一、白骨遍野,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很容易理解:東漢末年是戰亂,而戰國只是戰爭年代,並不是戰亂時代,這兩個概念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戰國,是穩定、成熟國家之間的長期博弈

戰國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慘烈」的印象,是因為史書中動不動就有斬首數萬甚至數十萬的恐怖數字。但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兩個原因:

其一,為了鼓勵軍人作戰、提高戰鬥力,除了採取完善軍功爵制的秦國,其他各國也普遍將殺敵數與金錢獎勵、爵位提升掛鈎(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戰場上的將士們一個個仿佛打了雞血,為了獲勝後可以收割敵人的首級而奮不顧身;

其二,與春秋時代不同,戰國時期各國的爭鬥不是為了稱霸,而是為了削弱蠶食對方、壯大自己。因此,在戰場上盡最大可能消滅對方的戰鬥人員就成了常見操作。

所以那時的戰爭很少有擊潰一說,也沒有抓捕俘虜的習慣,要麼勝,割對方的頭;要麼敗,被對方砍頭。

但除此之外,各國軍隊並不會殺戮敵國的老百姓,甚至連號稱虎狼之師的秦國,在戰後按規矩會把獲得的首級公示三天,就是為了避免殺良冒功、殺戰友冒功。

這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各國間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最終拼的是綜合國力;而在農耕時代,人口則毫無疑問是關乎到國力的最重要資源。因此,秦國在攻城略地後,會立即在當地設立郡縣、維持秩序,迅速將掠奪來的國土轉化成生產力,從而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這也是為什麼當趙國派廉頗接收上黨百姓入趙時,秦國絲毫不顧師老軍疲,憤怒的猛攻趙國長平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商鞅變法後,為了開發關中廣袤的荒地,秦國還以免稅、提供房子和工具等為誘餌,重點吸引人口密集的三晉百姓入秦。

因此,我們在史書中看到的有關戰爭殺傷的記錄,基本只限於軍人的損失。甚至遭受長平之慘敗的趙國,一戰損失了超過1/10的人口,但仍能夠續命數十年,就在於其國內的人口基礎未被擊垮。

而東漢末年的戰亂,死在戰場上的人口只是很少比例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曹操《蒿裡行》對東漢末年社會慘狀的描繪,按照他的說法,當時的人口僅為東漢和平時期的1/100。

但我們在史料中看到的數據並沒有這麼慘,比如規模浩大的赤壁之戰,雙方參戰人員實際上只有25萬左右,戰後還有很多當了俘虜,並沒有戰國時大規模不留活口的砍頭現象。

只說明了一個問題:當時大部分的人不是死在戰場上。

所謂戰亂,一是戰、二是亂,後者甚至更為恐怖。在當時漢政權失序、各軍閥以武力較高下的時代,強者橫行,失去了最基本保護的普通老百姓可謂命如螻蟻,成為最直接的犧牲品。造成這一慘狀的,主要源於戰亂時糧食與人口的矛盾性:

首先,在戰亂時期,各軍閥必須盡力搶奪兩項重要資源:一是人口,二是糧食。

但是,在初期混戰之際,兵荒馬亂、盜賊橫行,社會失去了正常生產的客觀條件;加上一城一地的易手就在須臾之間,有些軍閥甚至只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難有長期經營、促進生產的客觀條件,糧食就會變得很稀缺;

因此,軍閥們普遍會大肆收刮糧食,原因很現實:手上有糧,才會有兵源投靠。

而那些沒有抵抗能力的老百姓,只能眼睜睜看著糧食被搶走;身強力壯的,可以去參軍混口飯吃,而老弱病殘,只能淪落到「易子而食」、直至餓死的境地。

而當一個強勢的軍閥手上有足夠的糧食,並且地盤夠大、可以維持正常生產時,他可能會接收老百姓,畢竟地打造根據地;但當資源撐不起更多嘴巴時,他不僅不會接收,甚至會進行大屠殺,其目的很簡單:既能省糧食,又可不讓這些人口資源落入敵人之手。

比如上面悲天憫人的曹丞相就幹過這種事:公元193年,曹操在擊敗陶謙後,將當初從長安、洛陽一線投奔徐州的數十萬百姓屠殺殆盡(《資治通鑑·卷第六十》):

遇操至,坑殺男女數十萬於泗水,水為不流。

公元198年,在佔領彭城後,曹操更是大肆屠城。

因此,那些被後世視為「諸侯」的所謂豪傑們,出於軍事及經濟目的採取的暴行,正是人口銳減的罪魁禍首。

同時,戰爭往往伴隨著瘟疫,由於大量死屍得不到及時掩埋,細菌滋生,本就處於飢餓中的老百姓毫無抵抗力,只能成群的死去;此外,古時自然災害頻發,戰亂時期失去了政府的有效賑濟,更容易造成民眾死亡。

像上述局面,在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混戰時屢見不鮮,直到北方統一、三國鼎立後,各方所佔疆域相對穩定,正常的生產秩序得以恢復,各國人口才得以觸底反彈。

這就是人類為什麼時常高呼「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的原因。戰爭中,最受傷害的永遠是老百姓;若喜愛三國,玩玩相關遊戲就行了,千萬別想著穿越;否則,若穿越成平頭老百姓,可能活不過一天。

相關焦點

  • 戰亂寫成的日本戰國史(下)
    京都御靈社的混戰結束後,兩方都未討到自己想要的好處。東軍的總大將細川勝元眼見先前吃了虧,自己的小弟畠山政長都差點死在了御靈社裡。看來東軍全軍集結已經勢在必行了,無論如何勸誡細川勝元的足利義視也失望了,他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局勢的發展只有向著戰爭這麼一條路了。
  • 羌人:困擾東漢王朝百餘年的邊患,最終和東漢兩敗俱傷
    前言:說起漢朝的邊塞戰爭,很多人往往會想起西漢朝廷和匈奴的戰爭。而對於東漢,很多人也會想當然認為,東漢的主要對手依舊是匈奴人。但其實並非如此。雖然東漢時期,東漢確實和北匈奴爆發過戰爭,但是,東漢和北匈奴之間的戰爭,並不是東漢朝廷的主要問題。
  • 漢樂府中思婦寫給丈夫的一首詩,幽怨纏綿,寫盡漢末悲歡離合
    《十五從軍徵》和《飲馬長城窟行》是其中的優秀篇章,兩首詩以不同的視角和同樣質樸、平實的語言,刻畫了徵夫之慘痛和思婦之哀怨,深刻地控訴了無情的統治階級和殘酷的社會現實,從中可以看到漢末戰亂紛爭的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
  • 和辰商業:曾經的山西,有河南河北兩省的人口
    金朝巔峰人口5000萬,南宋巔峰人口6000萬,金宋對峙時南北人口差距尚不明顯。 之所以經過元朝之後,人口南多北少的局面就徹底奠定,除了連年戰爭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因素,總結來說,有元一朝,對於中國北方的治理是非常不善的。 嶺北行省作為大元龍興之地,在元代有著特殊的地位,有大蒙古國時代的都城哈拉和林。
  • 並沒有被遺忘的交州,聊一聊東漢末年交州軍閥的興衰
    相對於其他州郡來說,東漢時期的交州可能存在感要弱一些。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它在東漢的極南,距離中原地區太懸遠;其次在民俗上當地人對東漢朝廷的統治也沒有太多歸屬感,管理非常不便,生產力也不高。不過交州也並非一個完全被遺忘的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戰亂還有一些絲縷的聯繫。那麼交州地區發生過哪些戰爭,又存在過哪些軍閥呢?
  • 漲知識丨中國人口普查那些事:東漢很細緻,宋朝最具性別歧視
    接下來小編再為大家盤點下我國歷史上的人口普查吧~東漢:最為細緻的古代人口普查(案比) 東漢對人口調查,有一套嚴格的制度。人口調查稱為 「案比」,即案驗、比較,常常在每年8月舉行。每年的戶口調查規模也是非常之大,從縣到鄉,上至80歲老人,下到6歲以下孩童,都要一一進行調查。東漢戶口調查的內容也很細,連身高、相貌都要調查。
  • 東漢末年爆發瘟疫死傷無數 14歲的張...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爆發(資料圖片,摘自《藝文雜記》)翻看過青島大小村志幾十部,幾乎每一篇村志的開始都記錄了古代瘟疫給人口繁衍造成的影響。回顧中國歷史,我們將目光鎖定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個朝代戰亂頻仍,災荒不斷,雪上加霜的是,瘟疫流行,甚至有史書記載約有2000萬人在這次瘟疫中死去。一個14歲的少年憑一己之力救下了全村人的性命,一戰成名,並創作了《傷寒雜病論》,用良方遏制病毒蔓延,這個少年就是後來的醫聖——張仲景。
  • 第8集 宇喜多秀家終結日本戰國時代
    這一期是《宇喜多の野望》最後一集,看宇喜多家如何從三足鼎立之勢轉變為一統天下。 三足鼎立之勢 宇喜多家主力大軍在九州島徵戰,其它領地只是防禦。宇喜多家與伊達家的同盟期過了以後,宇喜多家沒有與其續盟了,宇喜多秀家決定要憑自己的力量統一天下。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在古代哲學中有兩個概念「本」和「末」。本,是指宇宙本源;末,是指天地萬物。本和末的概念之爭是魏晉文人很喜歡的談論話題。相關的探討爭論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探討的「道」就是「本」的意思。末就是「道」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
  • 與強漢盛唐相比,宋朝為啥富而不強?不是由於經濟軍事,而是精神
    時代不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兩宋時期的經濟當然是領先漢唐。但由於敵我形勢,以及軍事制度上的矯枉過正,宋朝對外體現出的氣勢完全沒了漢唐之風,給人一種精神缺失的印象。單論經濟,兩宋超過了漢唐,但綜合國力並不佔優社會的發展,最基本的推動力是生產力的進步。
  • 東漢時期:"平民化"趨勢下宗族衍變與發展,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推動
    引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頻繁戰爭破壞和秦朝社會體制影響,先秦時期宗族向"平民化"發展的趨勢,一直受到不斷的抑制和打壓。到兩漢時期,察舉制與徵辟制相結合的漢代選官制度出現,才深入促進了平民與貴族間的階級流動,向"平民化"發展的宗族趨勢,才正式進入復甦和發展階段。
  • 戰國七雄各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為何動輒數十萬大軍
    戰國時期,不僅列國間的戰爭頻次極高,且戰爭規模也迅速擴大,動輒便是數十萬軍隊相互攻伐,甚至還出現了「長平之戰」這種動用百萬軍隊的戰爭,這種戰爭規模,即使放在後世大一統王朝,也是極難想像的,因而一直以來都不乏對這些數字的質疑。那麼,戰國時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們不妨從當時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 二戰後日本傷亡無數,為恢復一億人口,想的方法許多婦女不願再提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導語:對人類來說,戰爭無疑是一場災難,無論是勝利者還是敗利者,最終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通常,經過一場戰爭後,國家人口將大幅減少。二戰期間,日本作為戰爭的發動國,在1945年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讓本來人口不多的日本遭受了極為嚴重的人口危機。戰亂之後,人口銳減,大多數日本男丁都被拉上了前線,戰後而為了儘快恢復本國經濟,當時日本想到了一個辦法,使人口迅速增加。日本是個島嶼國家,國土面積很小,自然資源相對缺乏。
  • 太平天國時的江南混戰,人口迅速減少與曾國藩的三光政策有大關係
    太平軍與清軍在江南地區的反覆混戰期間,江南地區的人口急劇減少,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乾隆時期《1776年》的人口就多達 300多萬人,但是到了1865年時,這裡的人口卻只有110多萬人,這只是江南地區人口減少的一個縮影,整個太平天國與清軍混亂期間江南地區的人口減少情況都類似。
  • 日本戰國時期兵力如何?巔峰兵馬20萬,國土面積只有海南十分之一
    再來看看人數,同時期日本的總人口巔峰數量也才1800萬,以我們最熟知的三國為例,雖然在三國末期,總人口僅僅只有2000萬,看起來和日本非常接近。但中國古代戰役動不動就數十萬,像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大軍,赤壁之戰曹操傷亡十多萬人,淝水之戰出動80多萬兵力而且在東漢末年時,全國的總人口卻有5000萬,也就是說,光是一個三國,就打掉了1.6個日本的人口,特別是在日本戰國早期,只要拉上幾百號人,就已經能稱上「戰爭,動員兵力能達到數千甚至上萬的,少之又少,比如在日本戰國裡,非常出名的一場戰役桶狹間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兩萬多人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魏國對中山國不同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畢竟吞併一個諸侯國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像是衛國、宋國那樣的小國都並非易如反掌,更何況一個勵精圖治了二十年的中型諸侯國了,所以魏國並沒有在那個時候第一時間的選擇去吞併中山國。
  • 縣長們的野望:為何數十萬人參戰的日本戰國,卻被人調侃成村戰
    對於很多日本戰國愛好者來說,戰國時代的是日本人才輩出的年代,在那個合縱連橫的時代,多方勢力和諸侯的勾心鬥角戰爭,不亞於東漢末年的三國。誕生了以武田信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梟雄。不過戰國時代在很多人眼中,因為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的,而這些軍閥本身地盤和人口又很少的,再加上日本全國的面積其實也就一個雲南省這麼大,所以戰國時代也被人稱之為的縣長們的戰爭。
  • 三國混戰七十多年,西晉又是如何恢復生產的?玄機在土地制度中!
    魏蜀吳三國長達七十多年的混戰歷史終於落下了帷幕,西晉王朝終於完成了華夏一統的大業。但是,華夏大地在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戰亂之後,西晉所面臨的是一個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的爛攤子,如何快速的恢復生產是擺在司馬氏皇族面前一個迫切的問題!而西晉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主要手段,便是在土地制度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