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戰疫成名,終成一代醫聖!東漢末年爆發瘟疫死傷無數 14歲的張...

2020-12-14 半島網官網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爆發(資料圖片,摘自《藝文雜記》)

張仲景(蔣兆和作)

《傷寒雜病論》

赤壁之戰(資料圖片)

近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與主持人白巖松的對話中提到,在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瘟疫大概有500多次,記載比較明確的,規模較大的有300多次。翻看過青島大小村志幾十部,幾乎每一篇村志的開始都記錄了古代瘟疫給人口繁衍造成的影響。回顧中國歷史,我們將目光鎖定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個朝代戰亂頻仍,災荒不斷,雪上加霜的是,瘟疫流行,甚至有史書記載約有2000萬人在這次瘟疫中死去。一個14歲的少年憑一己之力救下了全村人的性命,一戰成名,並創作了《傷寒雜病論》,用良方遏制病毒蔓延,這個少年就是後來的醫聖——張仲景。

>>>「建安七子」

五人死於瘟疫?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曹植《說疫氣》

曹植描繪的是東漢末年疫病流行的慘狀,那麼,東漢末年瘟疫有多可怕?東漢末年短短三十年間,有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根據《晉書》和《三國志》記載,傷寒最盛時期在公元204年到219年這十幾年間肆虐中原,長江以北的中原大地是重災區,根據後世史學家統計,約有2000萬人在這次瘟疫中死去。

平民百姓死亡不計其數,上層人士同樣難逃厄運。東漢末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當曹丕還未稱帝時,與「建安七子」中的好幾位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孔融在公元208年因觸怒曹操而被殺,阮瑀也於公元212年病逝。剩下的五人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的大瘟疫中全部染病而死。先是前文提到的王粲,在跟隨曹操南徵孫權的時候據傳感染瘟疫病倒,於返回鄴城途中不幸病逝。因王粲喜歡驢叫,曹丕、曹植兩兄弟帶領來賓還學起了驢叫,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後來又有人陸續去世。曹丕後來沉痛地回憶道:「昔年疾疫,親故多摧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14歲少年

救了全村人的命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傷寒雜病論》序

通過敘述,我們可以得知人口銳減與傷寒等疫病關係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末大瘟疫」之後,中國再也沒有爆發過死亡人數上千萬的瘟疫,下一次僅次於此次的大規模瘟疫則要到1000多年後的「明末大鼠疫」,一般的傷寒再也不是致死病。而這一切的功勞則要歸功於被瘟疫「逼」出來的漢末「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生在南陽(今河南鄧州)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父親張宗漢曾在朝廷做官。家裡藏書很多,張仲景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典籍,尤其愛讀醫學書籍。張仲景一生傳說很多,關於他少年一戰成名的故事流傳很廣。

在他14歲那年,一場瘟疫在宛城四處蔓延,災難波及到張仲景家鄉村莊,母親染上瘟疫,一病不起,老族長派人去宛城裡請張仲景遠親伯父張伯祖,他是一位受人愛戴的名醫,然而彼時宛城瘟疫嚴重,張伯祖分身無術。面對死亡的威脅,14歲的張仲景從南陽伏牛山裡採集和收購來一大車草藥,隨後又借來大水缸燒火煎藥,請來族長和鄉親們,告訴大夥:「現在這場疫病,叫做傷寒,可以醫治。喝一碗我的藥湯,會立時見效。」開始大家都不相信,張仲景當即自己喝了一碗,並讓母親服用,老族長非常感動,招呼眾人:「有藥治病總比等死強。」沒想到,全村人喝光草藥後,有病的痊癒,無病的也起到了預防的作用。(《瘟疫大爆發時,一個14歲少年救了全村人的命》)

當時的瘟疫被稱為「傷寒」,和現如今的「傷寒」不同,代指一切外感病,如霍亂、痢疾、肺炎、流感等,傳染性極強。有感於瘟疫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張仲景後來辭官隱居,潛心研究古籍,尋找治療傷寒的藥方,在公元210年寫成《傷寒雜病論》。書中記載了醫治傷寒的119條藥方,其中如葛根黃連湯、小柴胡湯等至今仍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後人稱讚《傷寒雜病論》「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張仲景更被尊為「醫聖」。

本版文由半島記者張文豔綜合整理

歷史新說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 還與瘟疫有關?

瘟疫的破壞力到底有多大?從歷史上的雅典瘟疫、黑死病、美洲瘟疫等都可以看出,有時國力大受影響,有時戰爭的結局被左右。

在中國,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是耳熟能詳、以少勝多的典範。對於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因為正史記載,算是「證據確鑿」,不少史學家認為疫病在曹軍流行,也是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來翻看《三國志》中的幾處相關記載:《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公(曹操)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郭嘉傳》:「太祖(曹操)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書·蔣志傳》:「時大軍徵荊州,遇疾疫。」

這些記載中,都有疫病的字眼。疫病在戰爭中起到了多大的決定作用呢?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說,「有人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但是唯獨在赤壁之戰這個問題上是七分虛,三分實,尤其是《三國志》中提到的『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也就是曹操的軍隊已經得了疫病,一交戰就敗了,曹操就退到了烏江,現在湖北的洪湖市」。

所以曹操打敗仗的第一個原因和疫病有關,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也持有這個觀點,他認為曹軍已經得了某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喪失了戰鬥力,再加上不習水戰,料敵不周等原因,最終鎖定了曹軍失敗的戰局。《老沈一說》的主持人沈永鵬也說,因為東漢末年瘟疫爆發,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時間也吻合。所以曹操寫給孫權的一封信稱「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三國志·周瑜傳》)。他認為這跟張仲景的記錄,曹丕的回憶相吻合,可信度較高。「不管曹操是不是後來給自己掙面子,曹軍裡面出現了重大疫情,這個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結合歷史背景,我們做一下總結,曹操的軍隊以北方人為主,對於南方的氣候、環境很不適應,再加上不習水戰,暈船暈得厲害。身體虛弱,加上當時疫病橫行,免疫力低下,染上瘟疫那就在所難免了。據說當時曹操處理因病去世的士兵屍體也不得當,「死的數量多了然後才開始點木柴火化。這樣一來,一個士兵從病到死亡再到火化大約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也導致瘟疫的傳播」。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人類瘟疫歷史上,10大濟世神醫,最後一位不接受反駁
    2、 張仲景——傷寒病河南鄧州人,東漢末醫學家,後世稱"醫聖"。東漢末年因戰亂不斷,各地瘟疫大流行,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最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4、 孫思邈——麻風病陝西銅川市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後人尊稱"藥王",享年141歲。在傳染病防治上,孫思邈非常注重"預防為先"的觀點,強調個人衛生和運動健身。他寫的《千金方》一書,留下許多防止瘟疫的方子。
  • 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但是打擊名士的代價則是大批士人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所以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漢靈帝不得不聽從皇甫嵩、呂強等人的建議,解除對士人的禁錮。名士對社會的影響名士這個群體複雜又強大,那麼他們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呢?
  • 東漢末年實際上是四國鼎立,並非三國爭霸
    《三國演義》無疑是一部非常成功且經典的小說,它將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崢嶸歲月,表現地淋漓盡致。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本小說才了解東漢歷史的,它的出現使原本遠離我們的那一段歷史,變得更加耳熟能詳起來,可小說只是小說,終究不是真實歷史。
  • 並沒有被遺忘的交州,聊一聊東漢末年交州軍閥的興衰
    相對於其他州郡來說,東漢時期的交州可能存在感要弱一些。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它在東漢的極南,距離中原地區太懸遠;其次在民俗上當地人對東漢朝廷的統治也沒有太多歸屬感,管理非常不便,生產力也不高。不過交州也並非一個完全被遺忘的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戰亂還有一些絲縷的聯繫。那麼交州地區發生過哪些戰爭,又存在過哪些軍閥呢?
  • 三國文學之蔡邕:東漢末年公認的文學大家,為何歷史知名度不高?
    如果要了解三國文學的發展,就不可能不了解東漢末年的文學概況。公認的三國上限是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而在文學史上,三國文學的上限則不好講,一般把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被殺的那一年(公元192年)當成三國文學的上限。
  • 中國歷代「戰疫」簡史 從巫鬼之術到公共衛生建設
    據中國中醫研究院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鑑》不完全統計,從西漢到清末,我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讓當時的社會為之顫慄。  中國古代百姓心中常有三大畏懼——戰亂、鬼怪和瘟疫。  聰慧的炎黃子孫也在千年的對抗史中,摸索出了一條從巫鬼之術到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戰疫」之路。
  • 東漢末年名士修煉手冊:成為一個名士,需要哪些素質?
    在東漢末年時期,名士這支力量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名士不能以職業或者階層論之,上到朝堂重臣下到野見布衣,上到高門貴胄下到寒門子弟都可以成為一個名士。名士在東漢末年有著非常大的話語權,即便沒有走入仕途參與政治,卻仍然可以發揮他們本身具有的影響力,從而幹涉政治。那麼東漢末年的名士身上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 東漢末年,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時,何太后為何反對?
    當然,這也激化了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之間的矛盾了。在此基礎上,袁紹認為只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但是,何進報告何太后,但何太后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后意旨。值得注意的是,大將軍何進和何太后之間,是兄妹關係,這兩人本該團結一心,卻在誅殺宦官這一問題上發生了重要分歧。那麼,問題來了,東漢末年,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時,何太后為何反對?
  • 中醫名家傳|張仲景的醫聖成名之路(上)
    該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醫聖名號的加封與逐漸固化、生平事跡的不斷追加豐滿和形象的日漸光輝、祠祭的出現和不斷更新,並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12-13世紀初步興起、15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的進一步發展到醫界獨尊地位的確立、1930年的重新確認。仲景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和「符號」,其醫聖的名號和內涵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層累地造成的。
  • 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叛亂的起因張舉、張純起義當然是以這兩個人為首,而烏桓人也是他們聯合的重要軍事力量。烏桓是一支內附於東漢朝廷的少數民族,東漢朝廷給他們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並且加以控制,比如幽州、并州等郡縣,而烏桓則相應地承擔一些軍事上的職能,受到東漢的驅使。
  • 東漢末年漢江南岸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證據確鑿
    南陽郡管轄陰、酇、筑陽、山都《後漢書》記載明確,關於山都縣以東,南漳縣以北,鄧縣隆中以南、以西的中廬縣東漢末年屬南陽郡管轄,「南陽宛城說」予以否認,他們認為沔水是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線,中廬縣在漢江南岸,南陽郡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南陽郡在東漢末年到底管轄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其實歷史早就有答案
  •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但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卻少有人知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那麼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你知道分別是誰嗎?文聖孔子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當然更重的頭銜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數以千年的科舉制度,從漢朝以來到清朝覆滅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主流的思想,儒家學派的《論語》《孟子》《詩經》《春秋》等等。
  • 中醫名家傳|醫聖張仲景的偶像是哪位大神?
    既死之後,雖審如巫鹹,良如扁鵲,終不復使。」上述文字時間自戰國末期到東漢末年對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聖人為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矩,縣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有數者能異之,無數者同之。』」可見倉公早就把扁鵲尊稱為聖人。
  • 東漢末年,三國打成了一鍋粥,卻為何偏偏沒有外族入侵發生?
    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期,一定會遭到周圍少數民族的覬覦,元,清,五代十國等等都是例子,那麼為何東漢末年那麼亂,中原卻沒有遭到外敵的入侵呢?曹操統一北方,極大地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三國時期雖然局勢動蕩,但是中原地區始終都是漢人的部隊打來打去,曹操徵討烏桓解決北部邊疆問題,諸葛亮七擒孟獲基本解決西南問題,西北方向再有西涼鐵騎,所以中原亂成一鍋粥,也並未遭到外敵入侵。從某個角度來說,孟獲和袁紹就變相的成了犧牲品。
  • 張仲景:醫聖治病方法多坐堂、人工呼吸、灌腸傷寒雜病記錄傳千古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是最早的坐堂醫生,他是第一個發明人工輔助呼吸的,他也是第一個用灌腸方法治病的。
  • 2020CJ新遊《帝國神話》首曝:東漢末年三國題材,冷兵器騎砍作戰
    作為一款國產端遊,《帝國神話》面向的是全球市場,預計在2021年在Steam發行,遊戲採用東漢末年為時代背景,而戰鬥方式則是類似於《騎馬與砍殺》那樣的冷兵器對戰。東漢末年三國題材的生存遊戲,再融入騎砍的作戰方式,讓這款遊戲看點十足。根據曝光資料顯示,《帝國神話》並不是類似於那些以武將為核心的傳統三國遊戲,反而更像是一個全新類型的三國題材遊戲。
  • 【青年思考】一部與瘟疫抗爭的中國史
    ,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中貫穿著一條與瘟疫抗爭的歷史。當疫情爆發,絕不服輸的中國人沒有服從,沒有放棄。全國上下,全民萬眾一心共為抗「疫」,各地區都想盡辦法支援武漢,特別是各地的醫護人員,不但是各省的醫學專家還是一線大城市的醫生護士都奔赴了武漢,去儘自己的一份力。全民抗「疫」還在不斷地進行,疫情讓人們在空間上保持距離,卻讓人們在心靈上貼得更近。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