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蘇 穩 行政1901班
編輯:桑雨騰 工商1702班
放眼整個中國歷史,瘟疫作為突發事件,時常穿插其中,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中貫穿著一條與瘟疫抗爭的歷史。
一個病毒敲響了跨越2019年和2020年之間的大門,讓整個跨越變得如此觸動心弦。
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即「COVID-19」,因2019年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現,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新型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國家衛生健康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2020年1月30日,世衛組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並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舉措。
當疫情爆發,絕不服輸的中國人沒有服從,沒有放棄。全國上下,全民萬眾一心共為抗「疫」,各地區都想盡辦法支援武漢,特別是各地的醫護人員,不但是各省的醫學專家還是一線大城市的醫生護士都奔赴了武漢,去儘自己的一份力。全民抗「疫」還在不斷地進行,疫情讓人們在空間上保持距離,卻讓人們在心靈上貼得更近。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就是中國人民的斬釘截鐵。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抗「疫」還在繼續,我們可以一起回顧下在中國歷史上的抗「疫」歷史之路。讓我們一起踏上時間隧道,去探索這部瘟疫抗爭的中國史。
先秦時期:瘟疫在古籍中早有的記載
疾病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中國自古就有瘟疫。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的記載。「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
西漢時期:漢平帝元始二年發生瘟疫
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描述了這場災難:「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這場爆發在217年秋冬季節的瘟疫,爆發於中國江淮、黃淮一帶,一下子哀鴻遍野,不僅是尋常人家,即使是建安七子這樣無論醫療還是衛生條件都站在頂點的人物都無法避免。
東漢時期:張仲景寫就《傷寒雜病論》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唐朝時期:唐太宗時期頻發瘟疫
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636年,「貞觀十年,關中、河東大疫」;641年,「貞觀十五年,三月,澤州大疫」;643年,「貞觀十七年,夏,譚、濠、廬三州疫」;648年,「貞觀二十八年,卿州大疫」。——《唐書》卷三十六《五行志》
唐朝時期:孫思邈著《千金方》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傷寒學方面,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婦、 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圍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符合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係,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
明朝時期:明英宗天順一年發生大瘟疫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天順一年,北京等地發生了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順天等府、蘇州、遵化等州縣春夏瘟疫大作,一戶或死八九口,或死六七全家倒臥無人扶持,傳染不止。」——《明實錄》
明末清初:吳又可著《溫疫論》
吳又可,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被稱為「治溫證千古第一人」。他在1642年著成《溫疫論》一書,創製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吳又可打破陳規,跳出千年來一直恪守的傷寒論,創立了「戾氣」病因學說,強調溫疫與傷寒完全不同,明確指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創立了表裡九傳辨證論治思維模式,創製了達原飲等治療溫疫的有效方劑。
明朝末年:鼠疫或是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學者曹樹基根據華北地區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記錄,首次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明末鼠疫發生於1633年的山西,並於1641年蔓延到華北地區。1644年,鼠疫在北京達到流行高峰,累計已造成北京20-30%的人口死亡,出現了「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人間地獄景象,鼠疫導致北京防備鬆弛,造成李自成大軍輕易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
清朝時期:宣統二年東北鼠疫
1911年2月20日,距離大清王朝最終滅亡,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清皇室的發家之地——東北,發生大鼠疫,這是自歐洲「黑死病」以來,人類又一次大規模的恐怖瘟疫事件。僅以官方統計,瘟疫波及東北及俄羅斯南部地區,僅中國就造成了六萬多人死亡。
疫情在前,國難當頭,新型冠狀病毒是全人類的公敵,中國政府以負責任的態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贏得了世界各國的信任和支援。中國採取的眾多措施起到了巨大的積極影響。其中一些方式我們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尋痕跡,在古代,我們前人在抗擊天災病毒的時候也早積極採取過很多措施。
預瘟疫對傳染病學的重大貢獻: 數千年來,由於瘟疫(如天花、霍亂,鼠疫)的反覆流行(據不完全統計,僅明清兩代約500年間就有367次大的流行)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秦漢前後,人們對此雖有一定認識,然預防經驗實屬甚少。直至唐宋,孫思邈的《千金方》對瘟疫的研討才有了一定突破,防治經驗才逐步豐富起來。在古代人們為防治瘟疫採取過一下措施:
藥物預防:《千金要方》中載有雄黃丸,這些藥物既可燃燒, 又可佩戴,還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惡病及時疫"之功:《最嶽全書》則用「福建茶餅」進行口腔消毒,以防病從口入:李時珍提出常食大蒜可預防疫痢、霍亂等病。
隔離預防:清代陳耕道在《疫痧草》中說:「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發病者,為傳染。」強調了隔離的重要性。清熊立品《治疫全書》亦告誠「溫疫盛行,遞相傳染之際,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時菜,毋拾死人衣服」。
空氣消毒:《本草綱目》等書中多處記載,謂凡疫氣流傳,可於房內用蒼朮、艾葉、白芷、丁香、硫磺等藥焚燒以進行空氣消毒闢穢。這種方法- 直沿用至今。
蒸煮消毒:對病人接觸過的衣被等,李時珍提出應放於蒸籠中蒸或開水煮沸進行消毒,則「家不染」。
消滅蟲害:積極消滅蟲害,可切斷傳播媒介,防止疾病流行。如提倡消滅老鼠,杜絕後患。至於滅蚊、蠅、蛆、蝨等蟲害,《千金方》、《本草綱目》諸書中均有較詳記載。
改進消毒:據宋沈括《忘懷錄》所載,唐宋時期就有專門淘井的人,並提出了修造能夠澄濾、消毒及加蓋保護的水井。清.陳無擇於《石室秘錄》中指出:飲水消毒,可用「貫眾一枚浸入水缸之內,加入白礬少許」。
在這段中國古人抗擊瘟疫的歷史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勇氣,萬眾一心,奮力抗「疫」。也給我們後世留下了很多經驗。
現在我們一起同武漢戰鬥,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魯迅先生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面對疫情,每一個中國人都是脊梁!而這場沒有硝煙戰役,中國必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