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整個戰國一直到末期,巔峰兵馬人數是20萬, 同時期兵多馬少,騎兵只是很小一部分,日本戰國本土戰馬有很多缺點,矮小,衝鋒能力有限,屬於蒙古馬系,但是日本人矮啊小矮人與小矮人騎小矮馬打,咋滴都是有馬的高點,快點,衝鋒效果好點,震懾力強點…
首先最深入人心的,當然是日本戰國的國土面積實在太小,日本戰國時期,總國土面積大約在30萬平方公裡,而在巔峰時期,曾一度被分裂成68個國,這是什麼概念?300000÷68≈4410…
也就是說,平均一個國家的面積,只有4410平方公裡
說數字可能沒什麼概念,但如果用我國最小的一個省份,海南,來作為對比,海南光是陸地面積,就已經超過了3.5萬平方公裡,約等於8個日本戰國國家
......
再來看看人數,同時期日本的總人口巔峰數量也才1800萬,以我們最熟知的三國為例,雖然在三國末期,總人口僅僅只有2000萬,看起來和日本非常接近。但中國古代戰役動不動就數十萬,像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大軍,赤壁之戰曹操傷亡十多萬人,淝水之戰出動80多萬兵力
而且在東漢末年時,全國的總人口卻有5000萬,也就是說,光是一個三國,就打掉了1.6個日本的人口,特別是在日本戰國早期,只要拉上幾百號人,就已經能稱上「戰爭,動員兵力能達到數千甚至上萬的,少之又少,比如在日本戰國裡,非常出名的一場戰役桶狹間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兩萬多人
日本戰國名將被吹的這麼高,是因為八九十年代經濟發達,同時文化輸出,文化軟實力真的很重要啊。
而中國戰國時代明明這麼盪氣迴腸,英雄輩出,可是在傳播度上還是遠遠不夠的,日本一個光榮公司就已經把遊戲做夠了。
而實際呢日本本州島的面積大概和河北省差不多,日本戰國時期就是:「滄州之虎」武信玄經過十年奮鬥終於統一了滄州地區,正在雄心勃勃準備上北京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生的宿命敵人---「塘沽之龍」林謙信!
兩個人展開了長達十五年的宿命之戰,幾次大戰不分勝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第三次大邱莊之戰了。
沒辦法,不解決林謙信當時確實沒法上京了! 就在二人於宿命中糾纏不休的時候,一個號稱「第八天鬼王」的年輕人在唐山崛起了,他就是河北布武的田信長!以疾風怒濤之勢席捲了大半個河北,命運如此弄人,讓龍虎相鬥不休,若不是這樣,他們隨便一個人早就進了北京了!
此外的河北戰國群雄還有「大興之熊」、「天津九區一縣無勝此人者」、「唐山之虎」、僅用10年時間就統一石家莊地區的「石家莊能人」。 日本戰國會戰麼,若是地方豪族,規模不大,若是中央政權,說幾場。應仁大亂東軍大約12萬,西軍大約10萬。
其餘各種助拳的盜匪惡僧地方武裝無算。在近畿附近互相殺人放火,劫持將軍公卿。只弄得繁華的近畿地區,化為修羅場。小牧長手之戰,豐臣秀吉大軍為十萬,德川家康織田信雄聯軍為4-6萬,結果豐臣秀吉的別動隊想偷襲德川家康根據地,大約二萬人被德川家康吃掉。
但豐臣秀吉逼降了信雄。德川家康表示降服。 四國徵伐,豐臣秀長毛利輝元聯軍大約也是十萬,長宗我部集四國之眾四萬進行了抵抗,當然姬若子跪了。九州平定,豐臣秀吉 大友聯軍 長宗我部 毛利等大約二十萬。
島津聯絡諸豪族大約4-6萬,島津先勝,幾乎全殲了豐臣大將仙石秀久的部隊。惹得豐臣秀吉大怒,後來就被淹沒了。
日本戰國同中國春秋戰國相比,就是戰爭規模差距過大。這樣的縣長級戰鬥力如果是在中國的春秋時期就早已被五霸中的一個吞併了。
中國在春秋時期以兵車戰爭為主,正常戰爭人數也一般也是幾萬人與幾萬人之間的對壘。當然,即墨一戰,用火牛陣為先,後續幾千人就將幾萬人大軍打得人仰馬翻的也屢見不鮮。 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大諸侯國基本已經定位,而且都有省級規模的疆土,戰爭的死傷人數就變得有些多了。
一般戰爭也得十幾萬打十幾萬,規模之大,可以想像。最著名的長平之戰,秦軍坑殺四十萬趙卒的行為令人髮指,同時也可見戰爭規模之大。 縱觀整個冷兵器時代,也只有在華夏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才會出現:每隔一兩百年就會出現一場席捲數百萬平方公裡,綿延十數年乃至數十年,參戰人數過百萬,死傷數十萬的超級大戰役。
每一個基本統一的王朝,都擁有著人數超過百萬的披甲之士,就連偏居一隅的南宋,戰爭動員能力也不會低於一百萬正規軍。隨便一個動亂,就會糜爛數萬戶乃至數十萬戶。在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
限制日本騎兵發展的,除了地形,還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馬匹質量。日本作為一個海島,馬匹長期以來繁殖都是一種封閉的狀態,這也因此極大的影響到了馬匹的質量。日本本土馬除了少數馱馬以外,肩高都普遍較矮,這極大的影響到了日本本土馬的奔跑速度,以及他們的衝擊力量。
雖然戰國時代後期包括江戶時代
,日本都有從朝鮮半島引進馬匹的舉措,不過這對於日本本土馬種改良影響不大。
不過有點匪夷所思的是,日本本土馬匹的劣勢,並沒有太大影響日本騎兵裝備的發展。源平合戰之後,當時的源氏一族武士,曾經一度流行在戰馬上使用巨大沉重的大太刀作戰。
不過這種威懾意味大於實戰的武器,在源平合戰結束之後也很快便走向了衰落,之後開始流行起來的雉刀和長槍便成為了大太刀的替代品。尤其是長槍,在戰國時代成為騎兵之間極為流行的武器。相對於足輕們使用的三間長槍,騎兵們使用的長槍基本較短。不過相應的,長槍的槍刃也更長,這樣更加方便在馬上揮動。
對於日本的騎兵們來說,長槍同樣也有展現實力的功能,因為一些名聲在外的武士,往往會將自己的長槍塗成紅色,這便是象徵實力的「朱色長槍」。
除了長槍或者雉刀之外,日本騎兵們往往還會攜帶和弓和一把作為備用武器的太刀。這些騎兵使用的和弓與步兵使用的和弓差別不大,由於其弓箭較重,因此在距離較近的時候,可以發揮極大的威力。
正如上文所說,日本戰國的騎兵,往往都是一些富裕的武士。
因此他們往往也會擁有比普通步行武士更加精良的鎧甲,並且在戰馬上也會有裝飾性的繩穗和羽毛,極少數還會在給戰馬上也佩戴防禦性的絹布或者鎧甲。除了母衣眾之外,很多騎兵往往會在背後插上代表,其歸屬的旗子,以便在混亂的戰場上互相辨認
為什麼日本1467到1615這一百多年要叫做戰國時代?
這個問題就挺複雜的了。 聊天聊到日本史常會被人問:唐朝時期日本是什麼朝代?宋朝呢?明朝呢?回答簡單粗暴,日本只有一個朝代——菊花王朝,源於十六瓣菊花的皇室家徽。
大家都知道,朝代是一個時間概念,一般用來表述那幾十年到幾百年的範圍之內的一切事物。
但日本就無可奈何了,他們的菊花王朝從公元前660年一直到今天。他們自稱是「萬世一系」。所以為了說某一時間段的是是非非,他們就把日本史分化成了好多的時代。
戰國時代是菊花王朝時期的一個時代就是這個意思了。 因為那一百多年日本分成了六十八個大名混戰不休,所以就叫戰國。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日本一直處在混亂之中呢?
日本在十二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中葉一直是武人政權,天皇是虛君,一切大權由徵夷大將軍統管,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中世紀日本是帝制獨裁。
源平之爭是武人政權的肇始然後就建立了鎌倉幕府,鎌倉幕府是被足利高氏為首的大名推翻的,於是就是室町幕府。
引發戰國序幕的就是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他一直因為妻子剩不下兒子而苦惱,沒有繼承人是很麻煩的事。
被迫無奈之下,他勸導已經出家的弟弟趕快還俗,並且給弟弟改名為足利義視。選了細川勝元當弟弟的保護人。 不過,很快,他突然就有兒子了。
很無語的情況下,他又想讓兒子取代弟弟。還給兒子選了一個叫山明持豐的保護人。於是…兒子派與叔叔派就正式開打了,細川勝元和山明持豐本來就是勢如水火的兩大派系,他們從城區打到了近郊,又從近郊打到了遠郊。
細川與山明這種赤裸裸的下克上不但嚴重削弱了將軍的統治權威,而且極大的刺激了各個地方的大名,再加上足利室町幕府本來就是一個大名,在當上將軍的第一天就有許多人流露出來了不服氣的神情。
於是許多地方的大名再也按耐不住激動的心,紛紛自治了起來! 大名是日本的地方首領,是低配版諸侯國,一個普通的大名往往跟中國的一個縣差不多大。
有的小型大名就跟村鎮差不多。大名的首領一般叫做守護、國主。然後在大名的榜樣之下,守護的副手守護代也在下克上。比如織田家,織田家所在的尾張國本來的守護是斯波家,織田家只是守護代。他們通過積極的下克上才得到了整個尾張國。 於是,本來就不大的日本國硬是一下子分成了六十八個如同低配置諸侯國的大名。 而且要注意,當時的日本國並沒有今天的日本來得大,當時的日本國是不包括北海道的,那時的北海道是蝦夷人在居住,一直到明治維新後才被日本吞併。 當時的戰國亂七八糟,名人輩出,而且差不多都有個比較中二的綽號。
比如: 佐久間信盛——撤退佐久間、足利義輝——將軍劍聖 強情公方、齋藤朝信——越後之鐘馗、齋藤道三——蝮蛇、織田信長——尾張大傻瓜和第六天魔王、佐佐成政——北陸孤狼、風魔小太郎 ——鬼夜殺、北條氏康——相模的獅子、赤井直正——丹波的赤鬼、長野業正——上州猛虎、上州的黃斑、長宗我部元親——姬和子與土佐之能人、長阪信政——血槍九郎、德川家康——海道第一弓、大寶寺義氏——惡領主、島津義弘——鬼石曼子、豐臣秀次——殺生關白、今川義元 ——東海巨人、井伊直政——井伊的赤鬼、龍造寺隆信——肥前之熊、馬場信房——不死的鬼美濃、秋山信友——武田軍的猛牛、上衫謙信——越後之龍、武田信玄——甲斐之虎、香西佳清 ——盲目大將、羽柴秀吉——猴子、原虎胤——美濃夜叉、加藤段藏——速之神、明智光秀——稀代謀反者、藤堂高虎-寢業師、鎬團右衛門——夜戰大將 於是村長械鬥時代來臨了。
記得曾經有個經典段子:「報告閣下,東山要塞失守。敵人攻擊如烈火!急需救援。」「情況危機,快去調撥二十人為前鋒,偷襲敵軍後方,左軍三十人,右軍二十六人包抄敵軍。某自領四十三人為增援,這次要對其構成包圍之勢,一舉滅殺之!」
真實情況也差不多,但請一定記住,這是戰國最早期那會兒,戰國開始那陣子,出徵作戰是武士的特權,平民只許耕地勞作,不許作戰。所以特別類似於村長械鬥。
其實都一樣,中國春秋早期戰爭人數也特別少。後來由於戰事激烈,戰爭規模就不得不擴大了。從平民允許參軍,到平民抽丁參軍,再到後來平民強迫參軍。
戰國中後期軍隊人數已經相當可觀了!那時的日本武士一共分為好多個等級。最高的叫做旗本武士,接下來是御家人武士等等。底層武士一般叫做足輕武士。
然而在戰國中後期,足輕武士也是屬於小軍官行列。五次川中島合戰中,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各自率領著數萬軍隊衝鋒陷陣。規模已經僅次於中國的戰場。
要知道日本戰國時期的人口密度在全世界僅次於中國南方地區。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能一次性派出十幾萬人了,要知道當時的全世界,絕對是沒有幾個國家能夠派出十萬人以上的軍隊出外作戰的。
接下來就是混亂之治的時代,六十多個大名互相亂鬥。經過幾十年的角逐,逐漸有一些「國家」就脫穎而出了。甲斐國、越後國、尾張國、三河國、美濃國。
四國和九州逐漸有了統一的趨勢!
特別重要的幾場戰爭奠定了日本戰國的廣大形勢:嚴島之戰、稻生之戰、門司城之戰、森邊之戰、三河一向一揆動亂、竹中半兵衛奇襲稻葉山城、白鹿城之戰、月山富田城之戰、箕輪城之戰、墨俁築城成功、高橋監種叛亂、攻落稻葉山城、駿河進攻開始、伊勢長島一向一揆爆發石山戰爭爆發……
這些戰爭極大的促進了日本的局部統一,之後的日本,主要成為了三英傑的舞臺。他們的時代也由此而生,意即安土桃山時代的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