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日本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的《清史九講》,這本書是他在1911年和1915年兩次講座的內容。內藤湖南精闢地分析了清朝滅亡的原因,同時也大膽地預測出中國必將走向統一,並奉勸日本不要染指北方。
內藤湖南深厚的學術功底實在讓人欽佩,但作為日本人,評論敵國時又難免帶入民族情感,比如他從陣法的角度分析,認為早期的八旗軍弱於同時期的日軍。
八旗軍作戰時,披鐵甲者手持長槍布於前列,披棉甲的弓箭手布於後方,其他人都是精兵。八旗軍雖然都是騎兵,但第一列和第二列需要下馬作戰,精兵則無需下馬,他們隱藏在別處伺機而動,以便抓住戰機,向對手發起最後的衝擊。
日本戰國時期的陣法與八旗軍完全不同,因為大量裝備了火器。日軍作戰時,裝備鐵炮的足輕(平時為雜役,戰士為步兵)布於前列,負責遠程攻擊,手持弓箭的射手則在足輕之後。兩軍接觸時,足輕和射手後退,後方的槍兵衝上前方作戰,最後由「旗本武士(大名直接指揮的軍隊)」與敵人短兵相接。
內藤湖南認為八旗軍這種前方鐵甲兵擋箭、後方在掩護下作戰的陣法更膽怯、缺少必死的信念,對日本武士白刃格鬥的喜愛卻溢於言表。雖然沒有直接指明日本兵力比八旗強,但滿篇都充斥著甲午後日本人的傲慢與鄙視。
個人認為僅用「勇氣」來評判兩個國家軍力的優劣,缺乏最基本的學術嚴謹。匹夫之勇也是勇氣,但與戰爭卻毫無益處可言。鐵炮傳入後,日本的軍事實力確實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在17世紀,八旗軍絕對是亞洲大陸最強的戰力,沒有之一可言。
在人們潛意識中「火槍一定比弓箭厲害」,所以「崇尚騎射、拒絕火器「成了清軍保守、落後的最有力證據。實際上清軍只是八旗軍不用火槍,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則大量裝備火器,而且八旗軍不使用火器與保守與否並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在火繩槍時代,火槍根本無力與弓箭抗衡。
火槍最早出現在中國,蒙古西徵時帶到中亞,後經阿拉伯人之手傳入歐洲。15世紀,火槍在歐洲取得重大技術進步。歐洲人將繩子放在硝酸鉀溶液中浸泡,製成火繩。槍手發射時只需將點燃的火繩通過鐵鉤壓入火門,即可點燃火藥,將槍膛內的子彈發射出去。
16世紀中葉,三名葡萄牙人乘船前往寧波時遭遇風浪,被吹到了日本,火繩槍因此傳入日本。日本當時正處於大名割據一方的混亂狀態,急需各種武器裝備部隊。火槍在傳入日本前已經證實了是有效的武器,因此很快在日本傳播開來。
火繩槍子彈的衝擊力、穿透力固然比弓箭強很多,但缺點也是同樣明顯。首先,火繩槍只能在乾燥的環境下使用,一旦遇到雨雪天氣,火繩受潮則無法發射。夜戰時需要點火,火繩槍經常暴露目標,無法達到奇襲的效果。
其次,火繩槍的射擊精度、有效射程很低,最重要的是操作繁瑣、射速緩慢,遭遇襲擊時無法迅速還擊。最後,受當時的冶金技術的限制,火繩槍笨重難以攜帶,操作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士兵常拒絕使用。
火繩槍的問題在弓箭上完全不存在,而且八旗軍還掌握一項叫做「一騎三射」的絕技。戰馬體力有限,騎兵衝刺的距離其實只有一百多米,時間也只有十幾秒,但八旗軍人卻可以在這短暫的過程中完成三次射擊,火力輸出能力遠遠強於火繩槍。
靠著「一騎三射」的絕技,八旗軍從關內一直打到關外,即便到了清末,抗擊阿古柏入侵時仍能以一當十。八旗軍拒絕了火繩槍,卻對大炮情有獨鍾,不僅大量裝備負責防禦和守城的紅夷大炮,還有能夠在駱駝背上發射的野戰炮。
日本戰國時期的鐵炮兵如果遇到同時期的八旗軍,先要抵抗住對手炮兵和騎兵的兩輪打擊,而內藤湖南設想的「短兵相接」大概率不會出現。火槍想要完勝弓箭,要等到19世紀後膛槍出現,而不是日本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