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到底是日本人臉上自我貼金,還是真有其事

2020-12-21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到底是日本人臉上自我貼金,還是真有其事

長篠之戰中,武田勝賴率領的武田赤備,面對織田、德川聯軍的打擊,終於潰敗而去。根據記載,潰退中死亡的士兵遠超過死於戰場的士兵。而在通說中,這場戰鬥中,大放光彩的就是織田信長的三段射,那麼長篠之戰中,織田信長的三段射,到底是日本人自我臉上貼金,還是真有其事呢?

通說中所謂的三段射,是指3000鐵炮兵分成三排輪流向武田軍射擊,以此來形成連綿不絕地彈幕,從現在看來似乎很合理。但從金屬角度而言,戰國時代的鐵炮很難承受連續射擊帶來的高溫,炸膛機率極高。真有三段射的話,恐怕3000鐵炮兵能倖存多少都是問題。

此外,想要形成連綿不絕地彈幕,最重要的就是要訓練有素,這才有可能形成令行禁止的效果。但從當時的情況而言,想要形成這樣的效果,可謂是難如登天。由於訓練及經驗的影響,每名鐵炮兵裝填速度都不相同,在考慮到戰場情況的複雜性,鐵炮兵想要同時射擊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因此三段射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

接下來是地形。長篠之戰的古戰場,多是丘陵地帶,在鐵炮兵前方放下馬防柵,加上輔佐鐵炮兵防禦的步兵,空間極為有限。想要從容完成三段射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射擊完後的鐵炮兵後退時,一定會影響到前行的鐵炮兵,這會對三段擊的連續性造成極大影響。在考慮到戰事的膠著性,三段擊想要順利執行同樣很難。

根據日本鐵炮協會的測試,鐵炮從裝填到實際設計,經過嚴格訓練的現代人需要花費30秒。如果使用早合,也就是將火藥和子彈預裝好的方式,也需要20秒上下。單單連續射擊就會造成槍膛內會有大量火藥殘渣,如果不清理槍膛,勢必會炸膛,因此清理槍膛同樣需要時間。連續射擊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

此外,關於3000鐵炮兵的數量同樣頗有疑問。毫無疑問,戰國時代,大名們普遍有給麾下裝備鐵炮,根據財力的影響,裝備的數量有多有少,但3000挺鐵炮是否言過其實呢?根據《多聞院日記》記載,筒井家有派遣50名鐵炮兵支援織田信長。細川家同樣也有派遣100名鐵炮兵支援信長的記載。因此,鐵炮兵並非全是織田信長提供。

那麼,在關於織田信長傳記中的《信長公記》,到底記載了多少挺鐵炮呢?在多個原始版本中,特別是作者太田牛一的手寫版中記載的是「千於挺」,在其它原始版中同樣是「千餘挺」,但有後人在「千餘挺」邊上添加了一個「三」,於是最終變成了3000鐵炮兵。

事實上,織田信長率領的鐵炮兵,包含了借調而來和自己麾下的鐵炮兵,合計千餘人。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不過根據當時的記錄來看,會有詳細的人數記載,而非用省略方式記載。如果出現省略方式,只能證明作者太田牛一併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數量的鐵炮,但從人數上大致估計為千餘。

此外,上個世紀90年代,有日本學者名和弓雄聯合日本鐵炮協會到長篠之戰古戰場進行射擊測試,通過最終結果推翻了3000鐵炮兵採用三段擊的通說。由於之前說的地形影響,三段射擊已然無法達成,實際測試的結果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既然三段射擊不可能,那麼長篠之戰中,織田、德川聯軍如何戰勝武田軍呢?武田方的記錄《甲陽軍鑑》記載「這場戰役宛如攻城戰」。由此可見,織田、德川聯軍建立了戰時城寨,依靠防禦優勢抵擋武田軍攻勢。

而在戰前,恰逢梅雨,織田、德川聯軍趁此機會加緊建設戰時城寨,而武田方面則在偵查方面出了問題,未能發現冒雨建設中的城寨。等到戰鬥打響時,武田軍發現聯軍的防禦工事。但事已至此,已經無法撤退,聯軍的別動隊已經開始對鳶巢山發動攻擊,撤退路線已經封閉,武田軍只能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放手一搏。

可惜,無論是天時還是地利都不在武田軍一方。儘管武田軍連續突破聯軍陣地,但已是強弩之末的武田軍,終究未能擊穿聯軍,最終引發崩潰。相比於第四次川中島之戰,被擊潰的武田軍自發集結抵抗,長篠之戰中武田軍徹底崩潰,兩相對比下不由讓人感慨,武田家走上末路已是必然。

雖然三段射擊經過測試已被推翻,證明這不過是日本人自我臉上貼金,但鐵炮兵確實參與到了長篠之戰中。從防禦角度而言,鐵炮的防禦作用同樣不俗。因此,雖然長篠之戰沒有三段射擊,但鐵炮確實參與到了防禦中。從日本關於戰國時代傷亡的考證來看,造成傷亡率最高的就是鐵炮,在有防禦支撐的情況下,長篠之戰中中的鐵炮兵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絕對沒有形成連綿不絕的彈雨,武田赤備紛紛倒在槍彈下這麼誇張。

相關焦點

  • 火槍三段擊戰術的最早使用者不是日本的織田信長,而是中國的沐英
    火槍三段擊戰術重視火槍技術的日本大名——織田信長公元1543年,葡萄牙人來到了日本種子島,並通過種子島將火繩槍技術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模仿葡萄牙人的火繩槍構造製作出了第一把日本火繩槍,並命名為種子島銃,不久便迅速傳遍整個日本。火繩槍的優點是威力大、射程遠,缺點是射擊速度慢和裝彈用時長,因此並未得到日本國大部分大名的認可。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的正室,人生到底如何?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的正室,人生到底如何?織田信長的妻子濃姬,是一位充滿迷霧的戰國女性,關於她的記載屈指可數,關於她的記錄多在江戶時代形成,而在記錄織田信長的傳記中,對於濃姬的記載也只有短短一句話,讓人覺得頗為驚訝。
  • 看《織田肉桂信長》,聊日本戰國歷史!
    明智光秀指責太田牛一在上一世根據自己的喜好歪曲織田信長的形象而導致後人對織田信長的誤解。同時它用一隻牛奶瓶罩住了化身臭蟲的太田牛一併把它悶死在瓶子裡。之後,明智光秀的內心獨白被放出來:我沒有殺死主公織田信長,我是被人陷害的。當然,這個觀點可能是漫畫作者本人的觀點,作者借片中明智光秀之口表達了出來。那麼,我們就來主要聊一下日本戰國史上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本能寺之變。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是如何打破「信長包圍網」的?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是如何打破「信長包圍網」的?織田信長和足利義昭是日本戰國時代翻臉典範,信長將義昭一手扶起,隨後將其視為外交「工具人」;不過義昭並不這麼想,他希望恢復室町幕府權威,成為振興幕府的主要人物,兩人不同的目的,自然造成關係破裂。
  • 日本戰國之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二、桶狹間奇襲作為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另外兩個為嚴島合戰和河越合戰),這三場戰爭決定了三個家族,甚至是日本戰國的走勢,而桶狹間合戰是其中影響最大的。桶狹間合戰雙方的形勢對比。今川氏坐擁三河、遠江、駿河三國,軍隊25000人;織田家剛完成統一,可動員的士兵僅有3000人,實力懸殊。戰爭結果是織田氏獲勝並擊斃今川義元。
  • 日本人拿織田信長比曹操,有可比性嗎?無論哪個領域信長都被碾壓
    明智光秀叛亂的原因至今也說不清,但比較可信的有以下幾點1、信長認為波多野氏反覆無常而將波多野氏的使者斬殺,明智光秀對波多野氏外交失敗,導致其母身死,顏面掃地;2、在光秀取得四國長宗我部氏的臣服之後,信長依然堅持攻打長宗我部,使光秀蒙羞;3、轉封出雲、石見兩國(此時還不是織田所領),卻沒收本領丹波龜山29萬石,將光秀逼上絕路。
  • 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個狠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在寫這篇文章的正文之前,有必要提醒讀者:日本的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不是同一個概念。儘管如此,二者在本質上仍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一個中央權力衰微而地方權力崛起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日本同中國一樣,都產生了為數不少的梟雄。
  • 織田信長是何種出身?為何關於他的身份有兩種說法?
    摘要:織田信長是何種出身?為何關於他的身份有兩種說法?有不少人對於織田信長有不少誤解,其中也包含了對於織田家同樣有誤解,那麼信長所在的織田家到底起源於誰?是否真如織田家所記載的,他們出身高貴?這些都決定了織田信長在戰國時代的所作所為。
  • 織田信長是日本版的曹操?像曹操,但遠不如曹操!
    而織田信長滅今川得美濃,天下布武幾乎統一了當時的日本。在選拔人才方面,兩人也都是唯才是舉,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有如此想法著實不凡。雖說成就如此,但二人也皆是大業未成身先死,最後都是被臣屬得了成果。就霸業成就來說,織田信長所面對的挑戰遠不及曹操,單論國土面積和統轄兵力,織田信長與曹操相差甚遠。與中國的三國時代相比,日本的戰國時代就好比「部落衝突」,統一千兵與統一萬兵,其難度不在一個層次,由此也可以說明曹操的格局要比織田信長大得多。
  • 日本人神化織田信長所吹捧出來的「兵農分離」政策
    被吹捧的理想光景今天說一個較為特別的題材,就是來談談日本織田信長的政策。其中一個他的「政策」曾經一度被日本高度吹捧,用來顯示織田信長的英明、遠見,更成為日本人神化織田信長的理由之一——「兵農分離」。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以及漢語世界的書籍裡,這個政策成為了後來江戶時代「士農工商」階級四等制的先聲,而打響這個「曠世功業」的,就是被昭和時代的日本人吹捧成「凡事都有先見之明」的織田信長。先撇開昭和時代的日本人對織田信長的理解,因為「兵農分離」的問題還沒解決。首先,最簡單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兵農分離」?
  • 織田信長逐步成為日本霸主,他真的做好成為天下人的準備嗎
    摘要:織田信長逐步成為日本霸主,他真的做好成為天下人的準備嗎1575年,標誌著織田信長開始正式向日本霸者的身份邁進的事件發生,信長將織田家督之位交給了繼承人織田信忠,同時將尾張、美濃交給他進行管轄。尾張是織田家的發跡之地,美濃意味著織田信長正式加入角逐日本。
  • 「三傑」之間的比拼 織田信長才是真正的「戰國第一人」?
    從日本的室町幕府到安土桃山這期間,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在這一時期中誕生了無數有名有姓的顯赫人物,諸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足利義輝、今川義元等等,但是在這些割據一方的大名中,有三位仁兄是公認的超脫於其它所有人之上
  • 當真是被織田信長逼得走投無路?
    織田家攻滅武田家後,慶祝酒會上,明智光秀表示這是君臣共同奮戰之功,卻遭遇織田信長當眾毆打,織田信長更自稱,能稱霸日本全是他英明神武,一人之功。織田信長派明智光秀在安土城負責招待盟友德川家康,因天氣炎熱,餐盤內的魚肉腐敗變質,織田信長大怒,當著眾臣和德川家康之面毆打明智光秀,令其顏面掃地。
  • 失忍者則失天下,一代梟雄織田信長是怎麼死的?
    雖然之前由於戰略需要而不得不重用忍者,但織田信長內心深處卻始終對忍者充滿厭惡,或者說,懷有一種深深的恐懼,他認為忍者是非人的怪物,神出鬼沒,難以掌控,因此必須予以打擊。後來,織田信長先後兩次對忍者聚居的伊賀進行圍剿,使伊賀忍者遭受了巨大損失,史稱「天正伊賀之亂」。
  • 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能否一統日本?
    日本戰國時代算是比較亂的時期之一,其中湧現出許多大人物,織田信長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歷史偶然因素太多,假設當時織田信長的家臣沒有叛變,織田信長到底能走到哪一步?歷史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狡兔死,走狗烹」的戲碼,比如劉邦殺韓信,武則天屠戮忠臣,朱元璋殺故友等等,他們的手中或多或少沾滿了自己人的鮮血,然而,織田信長的運氣比較差,被手下的家臣反客為主,導致家主喪命。
  • 本能寺之變丨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的較量,為何會讓日本陷入僵局?
    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安土桃山時代,於天正十六年六月二日,公元1582年6月21日,發生在今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本能寺的一場叛亂。織田信長的家臣,戰國時期名將明智光秀在京都附近引兵叛變,討伐了正位於本能寺之內的織田信長,並逼迫其長子織田信忠自殺。本能寺之變時發生火災,信長命喪火海屍骨難尋。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桶狹間奇襲」的謊言
    桶狹間合戰被稱為是改變日本戰國時代格局的合戰,這一場戰鬥直接改變了未來日本的走向,在明治時代又廣為傳播,對近代日軍的奇襲戰法都頗有影響,那麼這一場戰鬥的真相究竟為何,當時處於極度劣勢的織田信長又為何敢於出戰呢?桶狹間合戰,究竟是否是奇襲戰呢?
  • 豐臣秀吉:從織田信長的僕人到國家掌權人,他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日本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很勵志。他只是織田信長的一個僕人,卻能在後來的亂世中稱霸全國,成為國家的掌權人。這樣的逆襲人生實在是太勵志了,而他就是日本大名鼎鼎的關白、太閤——豐臣秀吉。從僕人到霸主,豐臣秀吉到底經歷了什麼?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如何在7年內下克上成為諸侯?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如何在7年內下克上成為諸侯?織田信長,一位日本戰國時代只差一步就統一日本的諸侯,在他一生中遭遇各種背叛,終於在最後一次的背叛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縱觀信長的一生,不斷發起各種挑戰,在磨難中前行,可謂是闖關達人。
  • 織田信長的妹夫淺井長政為什麼最終要選擇背叛織田信長?
    元龜元年(1570年),織田信長率領大軍通過妹夫兼盟友淺井長政的領地進攻佔據越前國的朝倉家。就在旗開得勝之時,織田信長突然接到了妹妹的暗語密信:淺井長政將與朝倉前後夾擊織田軍。於是織田信長只得緊急下令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