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到底是日本人臉上自我貼金,還是真有其事
長篠之戰中,武田勝賴率領的武田赤備,面對織田、德川聯軍的打擊,終於潰敗而去。根據記載,潰退中死亡的士兵遠超過死於戰場的士兵。而在通說中,這場戰鬥中,大放光彩的就是織田信長的三段射,那麼長篠之戰中,織田信長的三段射,到底是日本人自我臉上貼金,還是真有其事呢?
通說中所謂的三段射,是指3000鐵炮兵分成三排輪流向武田軍射擊,以此來形成連綿不絕地彈幕,從現在看來似乎很合理。但從金屬角度而言,戰國時代的鐵炮很難承受連續射擊帶來的高溫,炸膛機率極高。真有三段射的話,恐怕3000鐵炮兵能倖存多少都是問題。
此外,想要形成連綿不絕地彈幕,最重要的就是要訓練有素,這才有可能形成令行禁止的效果。但從當時的情況而言,想要形成這樣的效果,可謂是難如登天。由於訓練及經驗的影響,每名鐵炮兵裝填速度都不相同,在考慮到戰場情況的複雜性,鐵炮兵想要同時射擊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因此三段射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
接下來是地形。長篠之戰的古戰場,多是丘陵地帶,在鐵炮兵前方放下馬防柵,加上輔佐鐵炮兵防禦的步兵,空間極為有限。想要從容完成三段射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射擊完後的鐵炮兵後退時,一定會影響到前行的鐵炮兵,這會對三段擊的連續性造成極大影響。在考慮到戰事的膠著性,三段擊想要順利執行同樣很難。
根據日本鐵炮協會的測試,鐵炮從裝填到實際設計,經過嚴格訓練的現代人需要花費30秒。如果使用早合,也就是將火藥和子彈預裝好的方式,也需要20秒上下。單單連續射擊就會造成槍膛內會有大量火藥殘渣,如果不清理槍膛,勢必會炸膛,因此清理槍膛同樣需要時間。連續射擊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
此外,關於3000鐵炮兵的數量同樣頗有疑問。毫無疑問,戰國時代,大名們普遍有給麾下裝備鐵炮,根據財力的影響,裝備的數量有多有少,但3000挺鐵炮是否言過其實呢?根據《多聞院日記》記載,筒井家有派遣50名鐵炮兵支援織田信長。細川家同樣也有派遣100名鐵炮兵支援信長的記載。因此,鐵炮兵並非全是織田信長提供。
那麼,在關於織田信長傳記中的《信長公記》,到底記載了多少挺鐵炮呢?在多個原始版本中,特別是作者太田牛一的手寫版中記載的是「千於挺」,在其它原始版中同樣是「千餘挺」,但有後人在「千餘挺」邊上添加了一個「三」,於是最終變成了3000鐵炮兵。
事實上,織田信長率領的鐵炮兵,包含了借調而來和自己麾下的鐵炮兵,合計千餘人。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不過根據當時的記錄來看,會有詳細的人數記載,而非用省略方式記載。如果出現省略方式,只能證明作者太田牛一併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數量的鐵炮,但從人數上大致估計為千餘。
此外,上個世紀90年代,有日本學者名和弓雄聯合日本鐵炮協會到長篠之戰古戰場進行射擊測試,通過最終結果推翻了3000鐵炮兵採用三段擊的通說。由於之前說的地形影響,三段射擊已然無法達成,實際測試的結果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既然三段射擊不可能,那麼長篠之戰中,織田、德川聯軍如何戰勝武田軍呢?武田方的記錄《甲陽軍鑑》記載「這場戰役宛如攻城戰」。由此可見,織田、德川聯軍建立了戰時城寨,依靠防禦優勢抵擋武田軍攻勢。
而在戰前,恰逢梅雨,織田、德川聯軍趁此機會加緊建設戰時城寨,而武田方面則在偵查方面出了問題,未能發現冒雨建設中的城寨。等到戰鬥打響時,武田軍發現聯軍的防禦工事。但事已至此,已經無法撤退,聯軍的別動隊已經開始對鳶巢山發動攻擊,撤退路線已經封閉,武田軍只能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放手一搏。
可惜,無論是天時還是地利都不在武田軍一方。儘管武田軍連續突破聯軍陣地,但已是強弩之末的武田軍,終究未能擊穿聯軍,最終引發崩潰。相比於第四次川中島之戰,被擊潰的武田軍自發集結抵抗,長篠之戰中武田軍徹底崩潰,兩相對比下不由讓人感慨,武田家走上末路已是必然。
雖然三段射擊經過測試已被推翻,證明這不過是日本人自我臉上貼金,但鐵炮兵確實參與到了長篠之戰中。從防禦角度而言,鐵炮的防禦作用同樣不俗。因此,雖然長篠之戰沒有三段射擊,但鐵炮確實參與到了防禦中。從日本關於戰國時代傷亡的考證來看,造成傷亡率最高的就是鐵炮,在有防禦支撐的情況下,長篠之戰中中的鐵炮兵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絕對沒有形成連綿不絕的彈雨,武田赤備紛紛倒在槍彈下這麼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