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神化織田信長所吹捧出來的「兵農分離」政策

2020-12-21 紅小巖談古論今

被吹捧的理想光景

今天說一個較為特別的題材,就是來談談日本織田信長的政策。其中一個他的「政策」曾經一度被日本高度吹捧,用來顯示織田信長的英明、遠見,更成為日本人神化織田信長的理由之一——「兵農分離」。

相信很多人都通過日本戰國為主題的遊戲,以及相關的書籍,聽過「兵農分離」這個名詞。這是日本從江戶時代便存在的一種歷史觀念,是當時的日本知識分子追溯當時的社會制度源流時,分析思考而成的一個概念,並且成為後來的近現代史學分析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社會制度史的一個重要議題。

從字面上來說,「兵農分離」就是指要明確釐定固定「兵」(武士)和「農」(百姓)的身份。

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以及漢語世界的書籍裡,這個政策成為了後來江戶時代「士農工商」階級四等制的先聲,而打響這個「曠世功業」的,就是被昭和時代的日本人吹捧成「凡事都有先見之明」的織田信長。

先撇開昭和時代的日本人對織田信長的理解,因為「兵農分離」的問題還沒解決。首先,最簡單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兵農分離」?我們在上面提到了「兵農分離」的字面解釋,不過,內裡卻不是那麼簡單,因為理論上的「兵農分離」是由幾層的因素組合而成的。

第一,「兵農分離」中的「兵」在一般理解上是泛指武士階級,普遍認為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大多住在大城以外的地方,有的自據領地,只是關係上與大名(日本封建制度對領主的稱呼)結下君臣關係,有需要時才會率領自己的兵隊跟隨大名(大名自己也有軍隊)行動,事後率兵回到自己領地。

換句話說,有力家臣就是一個個半獨立的領主,他們既可以效忠大名,也可以隨時夾著私領私產倒向他家,製造不穩定局面。因此,在理論上的「兵農分離」的其中一個環節上,怎樣讓他們,以至中下級家臣都穩定下來,不會變節生事,是鞏固統治的重要課題。

我們已提到大名麾下的大部分家臣本質上都是有土地有私產的小領主,中下級的家臣則是半農半士的存在,閒時自營農田,戰時則帶著百姓趕赴戰場,屬於一種難以界定的狀態。

在理論上兼且在理想上,大名都想將他們搬遷到大名居城下的城下町(為日本行政區劃名稱,可指小規模的市鎮,或者城市內小區域),切斷他們與土地的聯繫,由大名重新以自己(或政權)的名義,確認他們的土地權,但則需要他們留在城下,隨時奉公,參加政事,領地的管理便由家臣的家臣來管理,以減少他們的獨立性和反叛的可能性。

至於那些領地不多,又或者根本沒有領地的下級家臣,則由大名直接給錢財或少量的土地作為工資。結果上,家臣與土地的聯繫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稀薄,武士完全脫離農耕,成為專門的武士階級,開支和日常所需由大名提供的俸給來維持,而這些俸給就是由其餘的農、商、工繳納給大名的貢稅而來的。

至於農民(和漁民)方面,理論上的「兵農分離」上因為農民與下級武士的身份界定不清,而且在中世紀以來,農民經常糾合下級武士發展民亂,影響統治者的管治,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而言,比起家臣反叛,農民抵抗統治的問題更為深刻和頭痛。因此,在規定大部分家臣集住在大名城下的同時,為了防止農民在戰亂時成為戰力,必須否定他們的作戰本錢,沒收他們的武器,也就是著名的豐臣政權「刀狩令」 。

還有,為了讓農民專心生產,必須完全掌握他們的生產力,製作帳簿,將他們記入冊中,將農田、漁場與他們牢牢的綁在一起,否定了他們「向上流」的機會,固定他們的身份,穩定大名領國的發展和生產穩定。

簡而言之,理論上的「兵農分離」的核心目標便是日本統治者克服中世紀以來,社會中下層階級混亂,繼而引起各種混亂的問題。好了,以上的內容看來都十分明確清楚,但是,後來為什麼會扯到織田信長身上呢?

織田信長與「兵農分離」的真相

詳細的過程不就在此贅述了,簡單而言,就是從明治時代以來,強調學習西方的部分日本御用史家和好事者基於要指引社會與國民開智,製造「織田信長是具有進步思維的傑出人物」的形象。到了二戰後,戰敗的日本社會急需重新出發的契機和參考材料,「戰國之風雲兒」織田信長自然繼續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理想人選。

神話前的織田信長像
神話後的織田信長像

在這大前提下,史學家受到日本社會思潮影響,在分析這個部分時也難免不受左右,尤其是上面提到的政策大多明明是始於豐臣政權時代,但基於豐臣秀吉曾是織田信長的家臣,史學家不知不覺便有了一個潛意識——豐臣秀吉必定是從「先進的」信長身上學習的。於是追根究底,還是將這個偉大舉動落在織田信長的肩上。

不過,隨著現時實證主義的歷史研究急速發展,以及反省過往「造神」主義的弊病,早年架在織田長信頭上的光環也逐漸褪色,我們今次談的兵農分離也是其中一個被新派史家「打臉」的一個項目。

從目前的研究來說,織田信長有沒有實施理論上的「兵農分離」呢?答案是「幾乎沒有」。為什麼呢?我們以下面一個來自著名的《信長公記》,經常被拿來作「證據」的著名小故事來反其道而行,好好說明一下。

時間是天正六年(1578)年,織田信長當時已經搬進安土城,作為他的新居城。同年正月底,住在城下,屬於織田信長直轄軍隊的弓眾(弓兵)福田與一的居所發生火警,詳細損失等不明。但是,織田信長事後認為這是因為福田與一沒有帶妻子來安土一起生活才導致的,似乎信織田信長下之意,就是認為福田與一的妻子不在,他不能好好打理家務,終導致火警。

無論如何,這場小事件發生後,惹起了織田信長的關注,他立即命令近臣調查其他直轄的弓兵、馬迥(近衛隊)是否也有這情況。結果發現合共有120人跟福田與一一樣,都是留妻子在老家,獨自搬到安土上班,即日語中所謂的「單身赴任」。

雖然不知道這120人佔了織田信長直轄軍團總數的多少,但可以肯定不是少數。得知事實的織田信長立即命令掌管美濃、尾張等地的長子織田信忠去燒毀這些人在老家的住宅,而且事前不讓他們取走家宅內的財物,以及燒毀後的木材,可以說是要他們老家、老本全部付之一炬。

而且,織田信長又命織田信忠派人將他們的妻子帶來安土,與「丈夫團聚」。另外,作為玩忽職守,無視織田信長命令的懲罰,織田信長命令這批家臣和妻子出力,為安土城下町南方建設道路,即是一種勞役性懲罰。

這個小故事除了看到織田信長「霸道總裁」的處事風格外,不少人都留意到家臣們沒有聽從織田信長的命令,陽奉陰違,顯示出即便是「霸王」信長要推行上述的「理論上的兵農分離」時,也遇到了極大的阻礙和消極抵抗。

「福田事件」的另一個看法

曾有史學家拿「鄰國」武田勝賴在滅亡前因為強行移轉居城到新府城,引起早已對他失望的重臣們不滿,成為後來武田勝賴在織田大軍之前眾叛親離的原因之一云云。

表面上來看像是十分有理,但其實這裡有幾個的盲點,一直不為人所留意。

第一,包括福田與一在內的120人的身份是織田信長直轄軍團的成員,織田信長一旦有軍事行動,他們便要出動,可以說是隨傳隨到的第一批兵員。因此,他們能否在安土安定居住,隨時聽候差遣,對於織田信長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事。以織田信長行軍疾馳的作風來說,手下直轄的軍團成員出現麻煩,不能發揮十足的表現的話,對織田信長來說是絕不能接受的。

因此,福田與一等120人沒有合乎織田信長的期待,將妻子帶來身邊是事實,但由於我們無法確認織田信長曾明確命令他們要帶妻子一同前來,因此不宜武斷地認為福田等人一定是陽奉陰違。

反而,也很可能是織田信長受到福田與一的火警事件刺激,認為重臣們還是要帶妻子同居才行,於是才派人調查,掌握現實情況,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否則,織田信長不會先認為福田與一沒有帶妻子(即織田信長是知道福田與一沒有帶妻子來)之後,才命人去調查其他弓手和近衛隊是不是都有這情況。

第二,從這個故事來看,織田信長要求的是直轄軍團的成員妻子來安土集居,這個措置在其他戰國大名家都有實行,不是織田信長的特別政策。那麼其他直轄軍團的成員以上級別的重臣又如何呢?

在零碎的史料裡,我們雖然大致確認柴田勝家等一級重臣,以及負責幫助打理織田信長政務的家臣的確在安土城下設有宅第,但卻不能確認所有家臣都在安土城下設置居所。

另外,我們也能從史料上發現後來加入織田信長麾下的家臣,如荒木村重、九鬼嘉隆等人都似乎沒有將一家妻少安置在安土。換言之,織田信長似乎沒有像後來的秀吉、家康一樣,強制家臣們的家眷都要集住在安土。

以此去重新分析福田與一等人的情況,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基於織田信長的軍事需要,因而跟其他家臣不同,必須與妻子一起在安土城下居住。所以,我們仍然不宜以這次事件便推論出織田信長在推行「家臣集住城下町」的政策出現重大挫折,更不能說織田信長正在切斷家臣們與土地的關聯,實行兵農分離,因為這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第三,雖然《信長公記》中沒有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但從有舉出的名字來查看,這些屬於織田信長直轄軍團的成員出身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只有居所和極少的農地,有些則是有點領地的小領主,織田信長命織田信忠燒毀了他們老家的宅第,但並沒有沒收他們的領地。

換句話說,織田信長只是要迫使他們按自己的意思行事,而沒有打算真的讓他們失去所有。在可以追查的資料裡,我們發現他們之中部分有點家底的人,到了織田信長死後,家底基本仍在,更加證明了信長沒有抄家。

第四,實行理論上的兵農分離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足夠的金錢來支付家臣的開支,以及能自由操縱、轉換家臣的領地。織田信長時代轉換重臣們領地的例子十分出名,如前田利家便是從尾張一步一步遷到能登國,一般相信他從前在荒子的故地已經收公了。

但是,另一個實行理論上的兵農分離的先決條件是和平。江戶時代之所以可以推動階級分制,其中一個主因便是已經沒有戰爭,家臣和農民沒有身份流動的客觀條件。

然而,在信長時代,日本仍是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在死前為止也在發動戰爭,家臣們不存在長住在安土的需要和必然性,按照上面織田信長對福田與一等直轄家臣的想法,重臣們的妻子不在轉戰各地前線的重臣的身邊,也同樣會出現作戰不力的可能,織田信長這樣做自然等於雙重標準,自打嘴巴了。

日本戰國時代戰火不斷

當然,我們已經說了部分重臣在安土是有宅第的,因此他們的妻子是自願還是被強制留在安土,還是去了前線陪伴,暫時都仍然是未知之謎。

「福田事件」的真正意義

以上可見,天正六年正月的火警事件所展露的,不是「思想先進的」織田信長在推行「新政」時得不到支持,「改革」社會遭到手下直屬的家臣無情打臉。因為織田信長本來的政策和後來的措置其實顯示他本來就沒有這意思。

當然,這裡不是要否定織田信長是一個沒有遠見之人,他也的確在提升重臣辦事效率,以及加強對他們的控制,重臣按織田信長旨意轉換領地便是一例。只是,說織田信長帶動並實行理論上的兵農分離,稍微有點理想主義。

作為戰時的新政權,安定地統制家臣固然重要,但在加快統一,從速討滅敵人的大前提下,難免要給予重臣們較多的自由度和權限,以及榮典。同時,喜歡親赴前線的織田信長也要確保自己的軍力隨時到位,所以才會嚴辦了福田與一等人。正因為福田與一等直轄軍團於織田信長而言有著不同的重要性,我們不宜以此來類推到整個家臣團都有問題。更加不足以認為織田信長在推行新政策。

那麼,究竟天正六年正月的火警事件又有什麼意義呢?總的來說,事件的確暴露了織田信長「想當然」的問題,以及強烈地反映了織田信長雷厲風行的行事作風。一開始織田信長認為家臣應該會按他想法去行事,事後發現事與願違後,立馬用「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強制上馬到位。

這個問題在他遇上家臣突然反叛時,也同樣暴露出來。松永久秀、荒木村重、明智光秀叛變時,織田信長都是不知所措,完全處於被動,然後才慌忙應對。最後,織田信長更因此而失去生命,葬身於本能寺的熊熊大火之中。

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

正所謂見微知著,織田信長這種略嫌大意的行事方式,顯示出他作為管理者在管理下屬家臣時的不細心,成為了他的致命傷、催命符。

至於理論上的兵農分離後來又怎樣呢?眾所周知,豐臣秀吉統一天下後的確成功使日本的諸侯都集住在京都、大坂內,而且帶同妻、子家眷一同入住,作為人質。諸侯們的不少重臣也同樣隨主君來到,這個做法到了江戶時代成為定製,諸侯們必須以江戶城下為主居,需要申請才能回到領地視察,他們的家臣也分為兩批,一批留在江戶,一批留在領地。另外,百姓的身份也在越來越明確。

不過,這不代表家臣們都一律變成俸給制,事實上很多江戶時代的藩仍然奉行給家臣土地作為俸給的制度,即「地方知行制」。下級家臣中也有不少仍然要閒時農耕來維持生計;百姓的武器控擁有權也沒有完全被剝奪。

因此,日本江戶時代的兵農分離只能說是明確了「士」與「農」的身份階級,但完全切斷兩者的分別則只是理想主義而已。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的各家大名兵農分離的情況
    前言日本中世到近世(日本人習慣以「元和偃武」為中世至近世的標誌性分界)重要的社會變化之一就是「兵農分離」。兵農分離,是關係到身份制度和統治構成問題的重要方面。在戰國時代,「兵農分離」由織田氏肇發其端,由豐臣政權予以繼承鞏固。
  • 織田四天王:人人功勳卓著,但其中一人卻發動政變害死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師,出生於尾張國的勝幡城或那古野城(現愛知縣西部名古屋市),日本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織田信長原本是尾張國的大名,於桶狹間合戰中擊破今川義元的大軍而名震全國,後通過擁護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趁勢上洛(割據地方的勢力率軍前往京都 )逐漸控制京都,之後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綱領,將統一全日本作為目標;先後兩次打破「信長包圍網」,將各個有力敵對大名逐個擊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領土。
  • 第六天魔王:與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齊名的織田信長,強項原在內政
    遊戲迷們應該都知道,光榮公司有一款發行了十四代,歷經數十個版本的遊戲叫《信長之野望》,曾經風靡世界。光榮公司還有另一款與《信長之野望》並行的遊戲,正是取材於《三國演義》的《三國志》系列遊戲。可見,在日本,織田信長的歷史名望絲毫不遜色於《三國演義》裡的一大票名將。
  • 日本戰國之織田信長
    他老爹「尾張猛虎」織田信秀和嶽父「美濃之蛇」齋藤道三是為數不多看出信長能力的人,信秀執意將家督之位傳給了信長,齋藤道三將女兒歸蝶嫁給信長。織田信長二、桶狹間奇襲作為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另外兩個為嚴島合戰和河越合戰),這三場戰爭決定了三個家族,甚至是日本戰國的走勢,而桶狹間合戰是其中影響最大的。桶狹間合戰雙方的形勢對比。今川氏坐擁三河、遠江、駿河三國,軍隊25000人;織田家剛完成統一,可動員的士兵僅有3000人,實力懸殊。戰爭結果是織田氏獲勝並擊斃今川義元。
  • 織田信長是日本版的曹操?像曹操,但遠不如曹操!
    當我們深入了解日本戰國時代的英雄人物——織田信長時,他的深知酌慮不禁會讓我們聯想起同樣是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曹操。織田信長遊戲人物形象織田信長與曹操都在如此的環境下成長,使得他們有了不同於常人的想法,他們都不屑於遵守當時的禮法,隨心隨欲,以致於織田信長一身破爛被當時的人笑稱為「尾張的大傻瓜」。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桶狹間奇襲」的謊言
    這種說法最早出自小瀨甫庵的《信長記》之中,小瀨甫庵的《信長記》,是在太田牛一所著的《信長公記》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作而成書的,其中織田信長通過迂迴的進軍方式繞過敵軍奇襲今川義元本陣正是出自他的手筆。《甫庵信長記》的說法被「陸軍參謀本部」編入於1899年刊行的《日本戰史·桶狹間役》中,隨後被無限放大並精細化,我們目前所知的通說版本基本源於此書。
  • 《信長協奏曲》以極大的腦洞展開日本戰國史
    影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石井あゆみ所創作的漫畫作品《信長協奏曲》,講述了天分不敏的高中學生三郎意外穿越時空,回到1549年的日本戰國,偶遇落難的織田信長並於後來替代他以「織田信長」的名義登上歷史舞臺,並在一系列的烏龍事件後將織田家推向歷史的巔峰的故事。
  • 織田信長變成了萌柴犬?盤點這些年被動漫玩壞的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作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從尾張大傻瓜到第六天魔王,其本身和著名的」本能寺之變「常被作為經典故事cue及各類動漫和影視作品中。今天要和大家盤點的便是在動漫作品裡形態迥異的織田信長。《織田肉桂信長》戰國時代,一世梟雄織田信長,在即將一統全國前夕,於京都本能寺之變中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謀反而自殺。死前他許了一個願:要是有下輩子,就當條狗吧。於是織田信長在現代日本復活了——作為一隻叫肉桂的可愛柴犬-。
  • 本能寺之變丨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的較量,為何會讓日本陷入僵局?
    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安土桃山時代,於天正十六年六月二日,公元1582年6月21日,發生在今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本能寺的一場叛亂。織田信長的家臣,戰國時期名將明智光秀在京都附近引兵叛變,討伐了正位於本能寺之內的織田信長,並逼迫其長子織田信忠自殺。本能寺之變時發生火災,信長命喪火海屍骨難尋。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是如何打破「信長包圍網」的?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是如何打破「信長包圍網」的?織田信長和足利義昭是日本戰國時代翻臉典範,信長將義昭一手扶起,隨後將其視為外交「工具人」;不過義昭並不這麼想,他希望恢復室町幕府權威,成為振興幕府的主要人物,兩人不同的目的,自然造成關係破裂。
  • 日本人拿織田信長比曹操,有可比性嗎?無論哪個領域信長都被碾壓
    織田信長殺長政的兒子並不是阿市所生,阿市與淺井長政只有三個女兒;家康嫡子信康之死與信長並無關係,原因歸根到底是三河派與遠江派之間的矛盾使然(家康移居遠江濱松城,將原居城三河岡崎城交給長子信康),信康執意要反抗其父,恰好此時又發現築山殿私通武田的事情,就藉此機會徹底打壓了三河派。
  • 埋藏了無數信息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引言:1582年(天正10年)6月2日,日本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大事件發生了。這就是「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率領13,000人,突襲了正在京都本能寺投宿的織田信長。意識到無法與明智光秀對抗的織田信長,在寺院中放火自盡。
  • 看《織田肉桂信長》,聊日本戰國歷史!
    最近小編被朋友安利了一部神番——《織田肉桂信長》。這部番講的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魔王」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後轉世為一隻狗生活在現代日本的各種爆笑趣事。當然這部番是由漫畫改編而來,喜歡的朋友們可以去網上搜索《織田肉桂信長》的漫畫去觀看。
  • 日本戰國霸主的起點:織田信長的尾張時代
    織田信秀晚年,織田彈正忠家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隨著信秀的去世,原本許多隱藏著的矛盾也一併爆發了出來。眾所周知,「彈正忠」是織田信秀自稱的官職,信秀死後理應由織田信長繼承,但是彼時信長還有諸多敵人,遂對弟弟的忤逆之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失去重要盟友以後,織田信勝立即舉兵攻擊信長的領地,開始與信長爭奪家督之位。不過,此時的織田信長已經有了一支善用鐵炮、能徵善戰的嫡系軍隊,織田信勝根本不是信長的對手。儘管信長赦免過一次信勝,但是他還是在弟弟二度謀反時下狠手將其殺害。
  • 此戰之後,日本東海道最強武士今川義元一蹶不振,織田信長崛起!
    織田信長崛起,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徵程。而日本戰國群雄割據爭霸轉向了少數大名對抗的時代邁進。 今川義元如同袁紹,而織田信長如同曹操一樣。 但併吞三河之地讓他的領地疆域和織田信長相鄰了。 這勢必決定了今川義元和織田信長必有一戰。這一戰就是桶狹間之戰,於是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桶狹間之戰打起來了。 桶狹間之戰 完成了內部穩定後,有著「東海道第一弓」的今川義元將目標對準了上洛。
  • 日本戰國著名的「長筱之戰」,武田家族「單挑」織田與德川聯軍
    導語被譽為日本戰國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耗盡畢生精力打下的江山,竟在死後不久逐漸丟失。其子武田勝賴掌握實權後,主動出擊,進攻德川家康,後遭到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的反擊,史書中將此役稱為 「長筱之戰」。此役過後,武田家族的精兵強將幾乎死傷殆盡,從此,曾經輝煌的武田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滅。
  • 巨變突起:敵在本能寺,織田信長身死
    引言:織田信長在奪取了美濃國的稻葉山城後,建立了一座新城,改名為岐阜城。岐者,岐山也,希望自己可以達成像周文王鳳鳴岐山、統一天下那樣的目標;阜,是高大的意思。隨後他開啟了以岐阜城為根據地,統一全日本的徵程。
  • 織田信長小傳:佛擋殺佛,想統一日本的大魔王,死後屍骨無存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雪爪淤泥)【1582年6月21日】織田信長小傳:佛擋殺佛,想統一日本的大魔王,死後屍骨無存【尾張的大傻瓜】1534年6月23日,織田信長出生於日本尾張國(今名古屋),父親是大名手下的軍官。當時正值日本戰國時期,幾十個小國林立,戰亂頻繁。
  • 桶狹間之戰與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的崛起與死亡之謎
    不過他跟織田信長對決時輸了。 公元1560年,日本永祿三年,也就是中國的明朝嘉靖皇帝時候。這一年五月的某一天。 今川義元在駿河召開誓師儀式,集結了2萬5千兵力,然後兵分兩路沿東海道向織田信長進發。
  • 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會成為天下人嗎?
    除了織田信長能否成為天下人的疑問外,最受大家關注的就是網上的通說: 織田信長是一個時代的革新者,他不想擁護室町幕府,甚至不想成為掛靠在天皇朝廷下的一個政權領導者;他想要的,是一個與之前上千年來完全不同的日本。似乎織田信長接下去的動作就是統一日本,然後建立日本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新的「日本」的建立者。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