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港臺街拍,半個世紀前的流行,引領時尚的年輕女子

2020-12-17 舊影閣

【尖沙咀街拍】六十年代以前,老一輩港臺人的內心歸屬於傳統的中國文化、生活方式。他們穿皮鞋、高跟鞋,長衫、旗袍;男油頭、女燙髮非常普遍。六十年代以後,他們的後代受西方基因影響,仿效歐、美、日服飾,引領時尚風潮。

【尖沙咀街拍】六、七十年代,受披頭四、溫拿樂隊等流行文化的影響,花襯衫、喇叭褲、披頭四髮型等在年輕人中流行。此時的港臺電影明星們已經非常時髦了,引領著時尚風潮。那時的穿搭形式及流行元素開始多元,在今日看來仍然很美。

【尖沙咀半島酒店門前】半島酒店位置在梳士巴利道,二十年代末開業,是香島最悠久的豪華酒店。最早期的梳士巴利道一段建於1887年;後隨著九廣鐵路(尖沙咀段)填海工程落成。建成初期,該路稱為疏利士巴利道;七十年代,改為現名。

【尖沙咀半島酒店門前】歷史上,尖沙咀(尖沙嘴)曾被稱為尖沙頭、香埗頭。此地在明朝年間,已形成運送東莞香木之聚落。新安縣誌記載,清朝嘉慶年間此地有尖沙頭村。十九世紀初期,大批的外國商船(含鴉片船)在尖沙咀附近停泊。

【尖沙咀街拍】清朝鹹豐十年(1860年),九龍半島(包括尖沙咀)被割讓與英國。此後,尖沙咀地區成為外國人的住宅區,逐漸繁榮。1915年,尖沙咀火車站完工;此地成為交通樞紐。尖沙咀有海港城、新世界中心、太陽廣場等商場。

【臺北五分埔服裝市場】五分埔街區隸屬於臺北市松山區,是非常有名的服裝飾品街區。五十年代末期,為安置水災中家園被毀的居民,政府在此地建造了簡單的矮屋民居。六十年代,從事成衣加工的外地人,紛紛租賃當地房屋,生產、批發服裝。

【臺南大南門】大南門為舊時府城城門遺蹟,周邊有書院、孔廟、碑林等文教設施。清朝時期,臺灣府(全臺首府)設於臺南。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在此開始殖民統治。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臺南市成為省轄市(後改直轄市)。

【花蓮太魯閣公園】秀林鄉位置在花蓮縣的北部,是全臺面積最大之鄉鎮;鄉境多屬於太魯閣公園範圍,當地居民多為太魯閣族原住民。1937年年底,日本人開始在此地修建次高太魯閣公園;八十年代中期,公園自然景觀修繕重建。

【高雄鳳山區街拍】明朝永曆十八年(1664年),今高雄地區為萬年州轄地;後劃入鳳山縣。日據時期,鳳山逐漸都市化;此地的街景多元交融。七十年代,鳳山鎮改市,經濟高速發展。《港臺時尚街拍,1972年。攝影:尼克·德沃爾夫》

相關焦點

  • 寺庫上最受關注的裙子竟是它 引領半個世紀時尚風潮的DVF裹身裙
    DVF以招牌裹身裙 Wrap Dress及特色印花聞名於世,風靡並引領近半個世紀的時尚風潮,至今印花裹身裙還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珍藏。   上世紀七十年代,DVF的創始人DVF小姐隻身來到紐約,對於工業革命以及波普浪潮剛結束時期的新時代都市女性的穿衣眼光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 90年代的成都,罕見時尚街拍照片,卻比如今的太古裡還時髦
    從「街拍」到「禁止」,其實也透露著一個事實:身著奇裝異服的「網紅」並不是當下主流,至於為什麼太古裡街拍能火到這個程度,相信大都是以「另類」的標籤來博人眼球。不過,成都的確是一個潮流集結地,無論是如今的太古裡街拍,還是20年前的成都時尚街拍,總是能看到不少引領潮流的流行元素。
  • 從70年前走來,7個時代的流行服裝,演繹70年時尚變遷
    每一個行業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變遷今天我們一起看一下從70年前走來的人,給我們展示7個時代的流行服裝,七十年的時尚變遷。我們已經從太多的角度觀察過我們生活的變化,知道了今天這個時代有多麼的偉大,可是當我們回顧70年之前的時尚,你會明白在這一條路上有多少人胼手胝足,一磚一瓦建設著共同的家園。從當時連輕工業紡織都沒有,到如今許多集團在全世界收購奢侈品牌。
  • 長沙,七十年代生人長沙美食時尚全記錄(上)
    七十年代的長沙生人記得一角五分錢的光頭粉,二元錢的肉絲粉,後來不用糧票了。那時,夏天的一杯紅梅酸梅湯,讓全身通透著酸甜酸甜的回憶。當然,向群的鍋貼、雙燕的餛飩……都是坐在店中的記憶。一家粉店在長沙掀起炒碼的高潮,成為整整八十年代長沙美食的最深刻記憶。九十年代至現在的美食記憶
  • 日本19世紀80年代女生服裝:和服與皮鞋、帽子最時尚
    從櫻井女子學校畢業生的回憶中可以了解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學生的衣著穿戴。一名一八八一(明治十四)年二月(十五歲)入學的女學生,講述了在她就讀期間服飾與髮型的變化:「當時,祖母遺留下來的以及母親年輕時的衣服仍然比較流行,所以我們也都穿著極細條紋的和服。「老師與學生都盤著日式髮髻,平時盤銀杏髻。(略)對住宿生而言,周六是盤發的固定日子,基本上要花費一天的時間。
  • 30年代東京銀座美嬢的街拍彩照 東西方文化交匯下的時尚美顏
    富士山是日本自然的象徵,京都是日本歷史的象徵,而與它們齊名的銀座則是日本時尚與現代的象徵。現在東京銀座更是於美國第五大街,法國香榭麗舍大道齊名的世界三大繁華中心之一。「銀座」這個名字來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的「銀座役所」。
  • 「穿」越七十年的服飾記憶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發行布票,無論是購買服裝、棉布還是日用紡織品都需要布票。在那個年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最真實的寫照。20世紀50年代末,從蘇聯傳入國內的泡泡袖「布拉吉」連衣裙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女性服飾之一,雙排扣西裝開領的「列寧裝」成為機關幹部喜愛的「工作裝」。
  • 老物件:七十年代的十大「名牌」,件件都是回憶
    鳳凰牌自行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鳳凰牌自行車是熱賣的緊銷產品,擁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可以讓一家人倍有面子。飛人牌縫紉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縫紉機是結婚的標配之一,就好比現在的房子一樣。北京牌電視機1958年3月,天津無線電廠試製出我國第一臺國產電視機——「北京牌」黑白電視機。
  •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圖3原來香港60年前就有電動車了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民國時期非常流行的旗袍裝,在香港盛行。街頭上的這名女子,旗袍配上墨鏡,已經再時尚不過了。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穿著旗袍的婦女。旗袍在那時候的香港,是常備出行的服裝。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照片距今有60多年的歷史。
  • 70年代來襲:來自半個世紀前的時尚潮流
    今天就讓我們回顧一下來自半個世紀前的時尚風潮,也看看現在的設計師們如何重新演繹70年代的大膽張揚。不羈的西裝延續著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運動,70年代是一個百無禁忌,強調個性表達的時代。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回望七八十年代的時尚:「的確涼」與「喇叭褲」
    上海人的服飾,往往以時髦得體、華而不貴、雅而不俗讓全國人民羨慕,即使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服裝都是在一片「藍灰色」籠罩下,上海人也常常會通過一些「小修飾」和「小動作」,為單一的服裝添上一抹亮色。所謂「的確涼」,其實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非常流行的一種滌綸面料,其英文名可讀為「德克隆」(decron),輕薄涼爽而挺括,尤適合於做襯衫。傳入國內後,起先可能是流行於香港、廣東一帶吧,被翻譯為「的確靚」(粵語中「靚」的讀音近似於rong),似也有點「音意合璧」之功。後來大概因為這「靚」字內地不太用,所以上海人又根據「靚」的普通話讀音改為「的確涼」(也稱「的確良」)。
  • 新中國70年,每個年代最流行的服裝是哪款?7位杭州美女演繹給你看
    在時光的印記裡,不同的時尚,留下各自的精彩。新中國70年,7位杭州女性,7套LOOK隨意切換,帶你回顧70年女性服飾潮流變化。50年代杭州市一醫院職工餘東東:50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無不以蘇聯為模式,列寧裝在當時是革命的象徵,樸素幹練、英姿颯爽。60年代國家移民管理局警察徐樂怡:不愛紅裝還武裝, 60年代是我外婆那個年代,那時年輕人最嚮往擁有一套綠軍裝,梳著麻花辮或是留著幹練的短髮,簡潔俐落顯精神。
  • 那些電影引領的時尚風潮
    20世紀60年代,伊夫·聖·洛朗的「吸菸裝」,將無尾禮服引入主流時尚,並與可可·香奈兒首創的「黑色小禮服」一同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是最重要的服飾。 好萊塢的優勢戰勝了巴黎,成為時尚的創造者,這一點在《名媛殺人案》電影服裝現象中愈加得以鞏固 這件長裙由米高梅首席服裝設計師吉爾伯特·阿德裡安所設計,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為各種電影和設計師所模仿。
  • 時尚潮流滾滾,最難忘的,還是20世紀90年代的純真時光
    時間進入了21世紀20年代,筆者這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群體,已經或即將步入不惑之年。時光如流水,青春似乎轉瞬即逝,那些留在我們心中的、無比美好的映像,卻永遠也無法磨滅。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偶像,不同年齡段的人審美標準也有很大的差異,今天大眾眼裡的美人,是江疏影、Angelababy、關曉彤等知名藝人,在年輕人的心中,她們引領了時尚潮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她們就是時尚的代名詞。
  • 新中國70年 每個年代最流行的服裝是哪款?7位杭州美女演繹給你看
    在時光的印記裡,不同的時尚
  • 七八十年代流行穿什麼?「的確良」你穿過嗎?
    如果問這個夏天流行穿什麼?可能每個人的回答都會不一樣,因為現在的衣服款式多,布料多,每個人都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款式。但是如果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你去問當時流行穿什麼?所有人都會集體回答三個字「的確良」。在現在看來,這種布料頗為土氣,化纖布料,也不舒服,不透氣。
  • 盤點港臺華語流行樂壇消失的十大唱片公司下篇
    全球流行音樂飛速發展的時候,百代公司也在港臺地區推出很多明星搶佔市場,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點有羅文、陳百強是非常有特點的歌手,他們音色純正,歌曲旋律大多契合70年代以來風靡的小調風,有獨特的懷舊氣質。
  •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臺北市,七十年代末的生活
    【華視(CTS)電視節目錄製現場】華視成立於七十年代初期;是由教育機構、企業界人士等共同投資設立的電視公司。    【臺北西門站地區街拍】臺鐵西門車站建於日治中期,五十年代重新整建。    【臺北車站地區街拍】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臺北車站落成,初為歐式棚式車站;此後,站房曾經多次重建。現為最繁忙的(臺灣)車站之一。
  •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祖國上下廣大知識青年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積極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從1955年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