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七八十年代的時尚:「的確涼」與「喇叭褲」

2021-02-20 老年第一圈

上海人的服飾,往往以時髦得體、華而不貴、雅而不俗讓全國人民羨慕,即使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服裝都是在一片「藍灰色」籠罩下,上海人也常常會通過一些「小修飾」和「小動作」,為單一的服裝添上一抹亮色。這一點,「中山裝」和「的確涼」功不可沒。

大概現在很多年輕人,提起「中山裝」還略有所聞,但若說起「的確涼」,則有點不知所云了。所謂「的確涼」,其實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非常流行的一種滌綸面料,其英文名可讀為「德克隆」(decron),輕薄涼爽而挺括,尤適合於做襯衫。

傳入國內後,起先可能是流行於香港、廣東一帶吧,被翻譯為「的確靚」(粵語中「靚」的讀音近似於rong),似也有點「音意合璧」之功。後來大概因為這「靚」字內地不太用,所以上海人又根據「靚」的普通話讀音改為「的確涼」(也稱「的確良」)。回想在那個沉悶而單調的年代,「的確涼」應該說為上海人服飾的添姿加彩,作了很大的貢獻。

那時的中山裝,雖非「國服」,但幾乎是每位男士之必備。之所以名為「中山裝」,當然和孫中山當年愛穿的服式有關。這與後來又曾流行一陣的兩排鈕「列寧裝」是同樣道理。中山裝為四貼袋軍裝領,穿起來如果飽滿貼身的話,的確莊重又大方。滑稽的是當年的國人,居然是從十八歲到八十歲,年不分長幼,體不分肥瘦,只要是男士,全都「清一色」的中山裝。這對於不講究服飾變換的人來說,倒也省心,無論是出門應酬還是出席高規格的會議,均可「以不變應萬變」也。唯一可變化的,也就是顏色和面料上的轉換。

(1970年代,中山裝是最流行的服裝)

記得那時,中山裝的顏色主要是藍與灰,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深藏青和黑藏青,灰色也分鐵灰和淡菸灰等。面料則先是滌卡,後又有粗花呢、華達呢等,統稱為「呢中」;其後發展到八十年代初,又有更好的面料叫嗶嘰呢(現在說出來,很容易讓人誤聽成「比基尼」了),故又將嗶嘰呢面料的中山裝簡稱為「嗶中」。

「的確涼」的出現,猶如是給沉悶的服裝業吹來了一陣清風,很快就在滬上風靡開來。在之前,我們襯衣多是棉布的,由於那時的紡織工藝比較簡單,所以棉布襯衣也製作得比較粗糙,且洗穿了多次後就皺巴巴的,非常影響美觀。而這些缺點「的確涼」則全無,雖然它透氣性差點,而且作為化纖類織品用來作貼身內衣的話,也不是最舒適和健康。不過那時候可管不了這麼多,就憑它顏色鮮豔、布料挺括不用熨燙的優點還是贏得了眾人的芳心。

(1980年代,穿著的確涼短袖襯衫的年輕人)

尤其是女士們愛穿的各式的確涼連衣裙、襯衫,從單一的白色開始,又出現了各種粉色、米色以及碎花、條紋、格子紋等,上海女人在的確涼衣衫的款式上總是翻新不斷,花樣迭出。光是一隻領子,就有多種樣式,如小方領、小圓領、尖角領、牙邊領等等。大家都知道,領子幾乎等於一件襯衫的「靈魂」部位,上海人格外講究,尤其是秋冬季節,在莊嚴樸素的外套內,突然一隻光鮮而挺括的「的確涼」襯衫領頭,或紅或黃,或素或花,從那半新不舊的絨線衫內翻出,霎然會給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說到上海人襯衫的領頭,這使人不得不想起那個時代曾風靡一時的「假領頭」來。在物資緊缺生活艱難的歲月,「假領頭」的發明,不僅體現了上海人的聰明與狡黠,還顧及了上海人的錢袋與體面。大概是借用舞臺戲劇中的術語,上海人也喜歡將身上的裝束稱為「行頭」,衣服套數多自然也就容易「翻行頭」了。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在商品經濟社會裡,「衣裝」尤為重要,難怪一些世俗之眼,可能不識你這人,但卻識得你身上的服裝品牌,或者從你的服飾上,能大致揣度你的類別來。

所以「只認衣衫不認人」,對於初識的雙方來說,是很難免的,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就曾吃過衣衫的虧,因為他不太講究穿著,終年總是樸素的一襲長衫。一次他應邀去和平飯店拜訪一外國作家,當他跨進電梯,那個開電梯的「阿三」卻遲遲無動於衷。起初魯迅以為他還要等人,但過了多時仍不見動靜,於是示意他,不料那個侍者也懶得開口,只是朝外面的另一方向努努嘴。魯迅過去一看,是個樓梯,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可能是他覺得魯迅這寒酸樣似不配坐電梯。魯迅也不計較,便爬上了六樓。等魯迅談完下樓時,對方謙恭地送上電梯並一路陪著下樓,那個看管電梯的「阿三」方覺此翁來頭不小,面露尷尬歉愧之意。魯迅則未加理會,也沒用幾句純熟的日文來教訓他一下,而是一笑置之。

(魯迅先生穿著樸素,常年一身長衫)

當然,魯迅先生是一代文豪,他有足夠的底氣,自然用不著衣衫來「壯色」。而我們一般的凡夫俗子,就免不了要借服飾來翻翻行頭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上海人「行頭」翻得最「結棍」的就要數一隻襯衫領頭了。為此有些外地朋友時常納悶,老是見上海人的襯衫不斷翻新,方圓變幻,花花綠綠,不禁心生羨慕:「上海人真是又小開又小資啊!」殊不知上海人的襯衫,一天一個樣,其實都只是一隻「假領頭」在變戲法也。所謂「假領頭」,又稱「節約領」,即利用一些的確涼的零頭布料,製成一種只有襯衫領子而無大片衣袖的衣飾,既節約了大塊面料費用,又節省了製作以及清洗之成本,而且穿在絨線衫或衛生衫(過去一種針織的薄絨衫)之內,露出一隻漂亮挺括的領子,襯衫的功能與神採絲毫不減,可謂一舉數得也。

記得那時為了保證「假領頭」的挺括有型,上海人在製作時還土法上馬。剛開始限於材料的缺乏,只是用廢紙盒的馬糞紙襯入,新穿時果然硬挺異常,但一經搓洗,領子立馬皺軟不堪也。後有人又施巧計,將那時常用的120廢舊膠片按領子大小剪下襯入,制出的領子就既挺括又不怕水洗了。不過時間久了也有毛病,就是膠片的邊緣是個快口,穿洗多次之後,往往會率先將領邊磨破,若不察覺,甚至還會有刮傷頸項肌膚之虞,這是始料所未及的。至於布店裡後來有專用的領襯售賣,那大概已是八十年代後期的事了。

1970年代中期,「尖頭皮鞋小腳褲」被禁之後,「喇叭褲」尚未風靡之前,有幾種過渡的服飾似不可不說。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一雙「鬆緊布鞋」,當時,它有個時髦而詭異的稱法叫「懂經鞋」。

(「懂經鞋」)

所謂「懂經」,曾是上海人的一句流行語,即「領市面,拎得清」之意。而「懂經鞋」其實就是於一般的鬆緊布鞋再加上幾條「時尚元素」而已,其「元素」有三:第一必須是黑色平布面的鬆緊鞋(燈芯絨或其他顏色鞋面都不算);第二,鞋面與鞋底的相接處要鑲有一圈雪白的滾邊;第三也是最最重要的,其鞋底必須是象牙白的塑料底。此三條「元素」缺一不成,千萬不能忽視,否則就只能是一般的鬆緊鞋,而不能算是「懂經鞋」了。

(身著海魂衫的電影明星周裡京)

與「懂經鞋」同期流行的,當時還有一種叫「大翻領」的「衛生衫」,即薄絨的、領子為拉鏈翻領的運動衫,多為藍靛色。因其領口較大,袒開后里面若是再襯以一件「海軍衫」(藍白條的圓領汗衫),那就更是時尚透頂了!如果用現在的話說,我想大概「酷斃」兩字是絕對可以擔當了。

隨著改革的開始,上海人的服飾,就這樣經過一番低靡盤整之後,迎來了開放之初的「第一縷曙光」,那就是「喇叭褲」的閃亮登場。

「喇叭褲」最早可能來自港臺,那時,我們看到香港電影中一些男士身穿米色西裝或是白色「喇叭褲」,再是「飛機頭」,戴一副茶色的「蛤蟆眼鏡」,哇,簡直讓人羨慕得一塌糊塗!難怪後來一經傳入內地,很快就大受青睞。

於是,上海人紛紛效仿起港臺腔了。「喇叭褲」就和幾年前的「小腳褲」一樣,成了時髦青年的服飾標誌。但在校園裡,喇叭褲是絕對禁穿的。然而,禁令雖有,但標準難定,究竟這褲管的尺寸為多少才算「喇叭褲」呢?香港人並沒規定。後好像幾經討論才最後敲定,凡褲管超出8寸以外,則可視為「喇叭褲」也。記得我們當時的校園,同學們紛紛將褲腳管控制在7.5寸左右,也有少數膽大冒險的同學,將褲管尺寸放到7.8或7.9之間,一是享受「挑戰極限」的樂趣,二者也是以此「試水」,看看老師的反應如何。

(1980年代,穿喇叭褲的時髦青年)

壓抑太久的年輕人都難免會有叛逆的極端心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弄堂裡一個時髦青年,平時就有點「吊兒郎當」,高中畢業賦閒在家,從此除了爹娘外再也不受任何人的約束。一天他新穿了一條米黃色的超大「喇叭褲」——褲管尺寸一尺二,招搖過市十分得意!走起路來只見那顯眼的寬褲腳,自膝蓋處向下突然放大,活像一把大掃帚,在弄堂裡掃來掃去……現在看來很滑稽,但在當時,你還不得不承認那就叫作「時尚」啊!

想看更多精彩作品,請長按二維碼,再識別圖中二維碼,點關注即可。也歡迎加小編微信15874225706,提出您寶貴的意見。

相關焦點

  • 回憶||七八十年代的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時髦莫過「的確良」
    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服裝款式和流行色彩。服裝的變化不僅彰顯了市民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時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也見證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你知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服裝是啥樣的嗎?上圖為八十年代穿喇叭褲的人去溜冰的景象,那是相當吸引人的注意力。因為80年代初,喇叭褲是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誰要是穿一條 喇叭褲在街上走的話,那就和現在裸奔的效應一樣。
  • 追求時髦的弄潮兒:50年代的中山裝、列寧裝,80年代的喇叭褲
    貓王喜歡穿著喇叭褲四處演出,由於巨大的明星帶動作用,喇叭褲迅速在全球範圍內流行開來,成為了時代潮流,自然也傳入了中國,成為了當時的時尚。但這一時尚僅限於青年群體之間,青年群體喜歡新的事物,喜歡追求自己的個性,因此成為了最早吃螃蟹的那批人。
  • 七八十年代,有種穿不爛的衣服叫「的確良」,現在為何不流行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之上流行著二八自行車,收音機,喇叭褲,的確良。對於前三者,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對於這個「的確良」,我們又知道多少呢?其實,的確良只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較耐穿的不料,在中國歷史上有過一定的地位。然而,關於的確良的一切,還要從當時的環境開始說起。
  • 「的確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髦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時髦,絕對繞不過一個詞——「的確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並不舒適的化纖面料,在當時引領了鮮亮、挺括的服裝風潮。但放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時髦,絕對繞不過一個詞——「的確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並不舒適的化纖面料,在當時引領了鮮亮、挺括的服裝風潮。也正是這種「不用從地裡長出來的布」,幫助中國人結束了「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摞補丁」的穿衣日子。
  • 七八十年代的時尚潮流服飾,你還記得嗎
    當年的潮流服飾如果到了夏天,男同志百分之百穿著白色的跨欄背心和大短褲,愛美的女同志會穿上「的確涼」短袖襯衫,襯衫上印有各種碎花圖案,在當時看起來很漂亮很時尚,在千篇一律的服裝中絕對能夠脫穎而出姑娘的「的確涼」襯衫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到了80年代後期,服裝的種類開始多了起來。
  • 穿上「的確涼」,做夏天C位出道的姐姐!
    「的確涼」,一個既模糊又久遠的名字,它以挺括、靚麗的特點引領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髦穿衣風潮。///「的確涼」面料曾經是七八十年代的時尚標杆是少男少女凹造型的必備穿衣選擇曾經的Ta火遍大江南北,今天市面上雖已難覓蹤影,但同時其面料優勢卻被都市摩登青年發揮到極致!
  • 易中天:蛤蟆鏡、體恤衫、喇叭褲,是80年代不良青年的標準著裝
    蛤蟆鏡、花恤衫、喇叭褲這些物品,說他們是上世紀八十年服裝的標籤一點不為過。在那個時代的街頭巷尾,你能看到不少穿著這類服飾的年輕人。著名學者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提到:蛤蟆鏡、體恤衫、喇叭褲,是80年代不良青年的標準著裝。其實這並不是他個人的觀點,而是在那個年代就存在的共同認識。這些物品不是當時潮流的象徵嗎?怎麼就成了不良青年的標準著裝?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服裝風潮:時髦莫過「的確良」
    但放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時髦,絕對繞不過一個詞——「的確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並不舒適的化纖面料,在當時引領了鮮亮、挺括的服裝風潮。也正是這種「不用從地裡長出來的布」,幫助中國人結束了「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摞補丁」的穿衣日子。1957年6月,為節約棉布支援工業生產,華北直屬工程公司工人們提出「一年不領工作服」,依靠縫補克服困難。
  • 80年代中國老照片:那時喇叭褲、蛤蟆鏡風靡一時,圖4受人們追捧
    8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7名男子在一座寺院前留影,七個人都穿著當時非常流行的喇叭褲,那個年代年輕人最時髦的穿著就是喇叭褲了。
  • 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3205,閱讀時間:約9分鐘歷史提問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
  • 實拍八十年代流行的服裝,你家裡還有麼?
    圖為八十年代穿喇叭褲的人去溜冰的景象,那是相當吸引人的注意力。因為80年代初,喇叭褲是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誰要是穿一條 喇叭褲在街上走的話,那就和現在裸奔的效應一樣。圖為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及全國女青年終於敢以夏天穿紅色裙子,不過有的還是素色的衣服,但是會羨慕那些敢穿紅色衣服的人,眼睛一直盯著看。不過這個時候裙子已經是時尚的潮流了。
  • 七八十年代十分流行的「的確良」,曾風靡一時,如今為何消失了?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談到七八十年代的「的確良」,這是一種衣服面料的名稱,它不像棉、麻等布料是依靠人們種植原料後加工來的,它是直接通過化學纖維合成來的一種布料。在七八十年代,人們的衣服、被子等都是純棉的布料,和的確良比起來純棉的穿的是比較舒服的
  • 「翻行頭」:1970-1980年代服飾記憶
    大概現在很多年輕人,提起「中山裝」還略有所聞,但若說起「的確涼」,則有點不知所云了。所謂「的確涼」,其實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非常流行的一種滌綸面料,其英文名可讀為「德克隆」(decron),輕薄涼爽而挺括,尤適合於做襯衫。
  • 【懷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服裝風潮:時髦莫過「的確良」
    但放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時髦,絕對繞不過一個詞——「的確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並不舒適的化纖面料,在當時引領了鮮亮、挺括的服裝風潮。也正是這種「不用從地裡長出來的布」,幫助中國人結束了「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摞補丁」的穿衣日子。  1957年6月,為節約棉布支援工業生產,華北直屬工程公司工人們提出「一年不領工作服」,依靠縫補克服困難。
  • 時尚是個圈,媽媽年代的喇叭褲又流行了,小個子推薦嘗試
    最近幾年特別流行復古風,說起復古風衣服,怎麼能少得了喇叭褲呢,它比鉛筆褲更百搭,比闊腿褲更時尚。微喇叭褲就是褲腿稍微寬一點,比較適合日常穿著,街頭經常可以看到,大喇叭褲褲腿就特別寬,比較時尚,時尚達人們穿的比較多一點。
  • 時尚果然是個輪迴,「喇叭褲」的回歸,你get到了嗎?高級百搭
    都說時尚是個輪迴,復古迪斯科風十足的喇叭褲在2020年冬天又回到了它時尚的原點,時髦的產物。七八十年代喇叭褲為什麼能成為流行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的服裝款式相對單一,特別是男士服裝,只有1.大喇叭褲大喇叭褲的褲管非常寬大,洋溢著濃濃的復古時髦氣息,也是最具有七八十年代代表性的一種喇叭褲,
  • 還記得七八十年代,曾風靡一時的「的確良」嗎?如今為何消失了?
    消費觀取決於人們的生活品質,所以在七八十年代局勢不明朗,人民的生活品質普遍落後的情況下,他們對於用品、衣物的選擇就不同。盆一定是要鐵製耐摔打,衣服破損縫縫補補是常事。所以當時的人們在用品的選擇上不會過多的追求時尚,更多的是耐用。
  • 體驗八十年代新風潮——喇叭褲,經久不衰的復古潮流也備具時尚感
    在時下,流行的元素有很多種,最受人喜愛的一種時尚風潮非屬返潮流復古元素不可,近來復古風潮也是相當火熱,像老爹鞋、Momjeans、Polo 衫等等,大量地出現在街頭,其中擁有百年歷史又深富內涵的喇叭褲也是衣櫥的潮流單品,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出現這種潮流趨勢,也是因為喇叭褲本身的款式設計呈喇叭形狀,非常修飾腿型,也是休閒寬鬆的款式,正對時下大眾的口味。
  • 七八十年代流行穿什麼?「的確良」你穿過嗎?
    但是如果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你去問當時流行穿什麼?所有人都會集體回答三個字「的確良」。在現在看來,這種布料頗為土氣,化纖布料,也不舒服,不透氣。但是在當時卻引領了時尚和流行的服裝風潮。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生產發展滿足不了人們改善生活的需求,人們穿的都是棉布衣褲,紡織品非常緊缺。
  • 七八十年代「的確良」人人想買,為何後來不流行了?你穿過嗎?
    導讀:七八十年代很流行的「的確良」,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你穿過嗎?俗話說「佛靠金裝,人靠衣裝」,衣服不僅能保暖,而且還能提升人的整體形象,一件得體的衣服,會讓他人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七八十年代,的確良應該是最受歡迎的「物質」了,人人都想要買一件。的確良其實最先是從廣東地區流行起來的,並且開始的時候並不叫的確良,而是「的確靚」,這種叫法是按照音譯過來的。後來傳到北方地區以後,就因為它穿著涼快,就改成了「的確涼」,可能北方夏季不冷,不過後來發現這種衣服穿起來也不涼快,因此又改成了「的確良」,然後這個叫法就在全國各地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