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陽光還和熙地照在大地上,路兩旁開滿淺黃的,深紅的,淡紫色的百日紅,微風幾許,花兒在清風中搖曳,讓人心情無比舒暢。沿著茶馬古驛步行不到十分鐘,便來到了長夏畈古民居。清一色的徽派建築,一眼看過去,白牆黛瓦,飛簷翹角,馬頭牆層層迭迭,可謂小橋,流水,人家。一排排古民居古樸雅致,厚重而高大,呈現一種時光倒流的景象。
這是一座擁有六百年歷史的古民居村落,位於通山南林橋鎮石門村境內。所幸,古民居保存至今,仍然完好,依稀可見當年茶馬古驛的風採舊貌,茶坊、酒肆、商鋪林立。景還在,只是物是人非,卻讓我觸景生情,感覺歷史在這裡沉澱,美好在這裡凝固。
我們步入長長的古巷道,秋日的陽光將我們的影子拉得好長,用手觸摸著石磚,石柱,石牆,冰冷中透著蒼桑的印痕。據記載:石門村長夏畈始建於明仁宗年代(約公元1420年),原為本地夏氏家族的聚居地,由夏姓禹疏公帶後人改道成一條幾百米長的石門街,最早為商賈歇腳之地。茶馬古驛曾經為卾贛湘一帶重要的對外貿易之地。古村落雖然聚居年代久遠,但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旅遊資源,讓我領略到傳統文化,感受古時人們留下的點滴生活與經商印記,走近古民居,讓人產生一種對古村油然而生的人文情懷。
石門村的古石門鋪為通山唯一現存的茶馬古道。古石拱橋、石板街、栓馬樁留下當年繁華的痕跡:當鋪、煙館、驛站、商鋪、藥鋪、學堂,留下歷史斑駁的過往。
依稀可見永和園、長春堂、祖祠、鋪面和石雕櫃檯,仍然可見木刻對聯、古商鋪招牌、畫軸、磚茶和木刻家訓等。我們步入一處老宅,門楣上書有「稽世第」三個大字,門前有一處名為長夏神泉的景觀,泉眼位於「會稽世第」的房主人後院,泉水富含具有醫療價值的礦物質元素,據說有延年長壽、治療皮膚病的神奇功效。
長夏畈的古橋叫夏畈橋,據說是當年長夏畈一家富人嫁女兒到對岸,由於當時河上沒有橋,不方便迎娶,就連夜修好了這座橋,成功的把女兒順利外嫁,這座橋見證了時光的變遷,但仍然保存完好。
這裡還住著一位網紅的爺爺,晚輩們經常在抖音上更新他的日常休閒勞作的點滴生活,點讚量很高。當走進他家時,只見他和老伴正在忙著磨苕粉。老人家動作嫻熟,日子過得也簡樸、平實,從容地面對春耕、夏種、秋收、冬藏。能幹勤勞的老人家用紅薯製成澱粉,用做滑肉、炒回鍋肉、炸酥肉,也可以做成涼皮,苕粉坨……他讓家人飯桌上擁有著美味佳餚,也讓家人心裡頭充盈幸福美滿。
放眼望去,村旁的溪水潺潺流過,不停地奔向遠方。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秋收後的稻田廣闊而平整,一畦畦菜地,種植的蘿蔔青菜長勢良好,綠意盎然。這裡民風淳樸,村子乾淨整潔,幾乎家家戶戶門前的空場地上都曬著薯粉,孩子們則在村頭嬉戲玩耍,歡笑聲傳得很遠很遠。我想起兒時的村莊,也是這樣的靜謐而安寧,讓我分外覺得親切而舒暢。
當走出古巷時,便聽見一位拉二胡的民間藝人在演奏《梁祝》,悠揚而悽婉的琴聲把我們吸引住了。一陣秋風將老人手抄的樂譜吹了一地,我撿起來,放在小桌子上,見桌上擺放著老人自製的樂器洞蕭,笛子等物。老人說這些樂器都會吹奏。有那麼一下子,我精神有些恍惚,這位老者多麼像我去世多年的老父親啊,父親生前也拉得一手好二胡,唱得一曲曲好戲,成為每年元宵節裡《划龍船》的主唱……老人就這樣坐在自家的門前,專注而動情地為路過的遊客吹奏著不同的曲子,讓人淡忘世間許多愁!
而今,惠民政策讓石門村,長夏畈古村落煥發生機,一派派欣欣向榮的樣子。這讓我想起踏進石門村時印在長渠上那句「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話來……
離開古村落,正是夕陽西下時。落日餘暉照見歷史蒼涼的背影,讓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鄉愁。(來源:香城都市報;作者:彭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