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 題:「固定套餐」換「自助餐」
——江蘇海洋大學體育課之變
新華社記者王恆志 梁金雄
走進江蘇海洋大學校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隨處可見學生們的運動身影,足球、籃球、桌球、遊泳、輪滑、撞球、龍舟、太極、舞龍、皮划艇……
不僅參與運動的人多,項目也是豐富多彩。一問才知道,早在10年前,江蘇海洋大學就取消了傳統「固定套餐」式的體育課,取而代之的是「自助餐」式的俱樂部形式體育課。用該校校長寧曉明的話說,「就餐形式」的改變,大大激發了學生們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這場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改革,要追溯到12年前江蘇海洋大學龍舟隊的建立。在沒有體育特長生運動員、全部零基礎的情況下,團隊教學、群體、科研、訓競「四位一體」的獨特發展模式讓學校龍舟隊迅速成長為一支大學生龍舟王牌隊伍。他們不僅獲得三屆世界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冠軍、蟬聯三屆中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冠軍,還帶動了整個學校龍舟運動的迅猛發展。
如今,每年的端午時節,連雲港市東鹽河上都會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龍舟賽。12年光陰,江蘇海洋大學校級龍舟賽已成為連雲港市民每年必看的「保留節目」。
看到龍舟運動給學校帶來的活力,江蘇海洋大學下定了走體教融合育人之路的決心!
2010年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改革一出爐,就受到了學生們的追捧。「學生可以選俱樂部、選老師、選上課時間,體育課從『固定套餐』變成『自助餐』,學校現有體育俱樂部20個,基本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寧曉明介紹說,目前學校在大一大二學生中開設體育課,學生到了大三大四,即使沒有必修學分,依然可以留在俱樂部鍛鍊健身,體育教育實現四年貫通,這也是學校一直提倡的終身運動教育理念。
為徹底改變一些學生不重視運動健康、不在意體測成績的現象,從2014級學生開始,江蘇海洋大學將體質測試成績與畢業條件掛鈎,體測成績不達標不能畢業。「當時在江蘇省高校中,我們是較早推行這項舉措的,面臨很大的壓力。」寧曉明說,「萬一體測不合格不能畢業的學生人數過多,會引起家長不滿、社會質疑。」
為此,江蘇海洋大學採取了更柔和更人性的做法:設置兩年過渡期,允許不合格學生在畢業後兩年內補測,成績達標依然能拿到畢業證。
2018年,第一批學生畢業時,有80餘人體測不合格。如今,兩年緩衝期已經過去,寧曉明表示,這一制度基本實現了平穩過渡。
不僅打好基礎,還要塑造山峰。今年6月,江蘇海洋大學與江蘇省體育局共建水上項目高水平運動隊,共同打造江蘇省帆船和皮划艇高水平運動隊。學校發揮學科、人才、科研、場館設施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在體育競技、體育科研、青少年後備人才培養、水上運動賽事承辦和推廣、運動員文化教育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創建獨特的體育校園文化。學校還投入近百萬元,升級改造水上訓練基地、建造氣膜遊泳館,購置、養護比賽訓練裝備。這是創新「體教融合、局校合作」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次嘗試,寧曉明坦言「道阻且長」。
在寧曉明看來,沒有成熟的經驗、缺教練、缺資金、缺生源,是地方普通高校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他說:「一支高水平的運動隊,除了要有高水平教練,還要配備科研人員、隊醫、體能教練、心理專家等,這些都是目前遇到的困難。當然,最大的困難還是生源,學校需要相應的招生政策扶持。」
「體教融合,重在以體育人」。寧曉明認為,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核心是重視體育在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青年學生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鍛鍊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