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相較於其他家禽來說,具有投入較少、流轉較快等優點,也不需要特別複雜嚴格的飼養環境,所以有很多農村家庭都在院子中養雞。母雞價值更高,不僅可以以雞肉形式賣出,也可以將它下的蛋出售,所以養一隻母雞就有著雙重回報。但肯定有不少養殖戶都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母雞在下蛋後總喜歡鳴叫,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本能反應,還是和人類馴化有一定關係?
母雞排洩和下蛋的通道是一個,再加上任何一種動物在進行生產時都是疼痛難忍的。當分娩疼痛感增強時,母雞發出鳴叫也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但是也有調查表明,野生生長或放養的母雞在下蛋後並不怎麼鳴叫。在野生環境中,並不是只有母雞這一種動物存在。因其肉質鮮美,雞是很多兇猛動物的獵食對象。鳴叫會引起其他動物的注意,讓其他動物知道這裡有一隻雞,很容易就暴露了自己,使自己處於危險之中。當然,處於危險之中的並不只有母雞,還有它剛下的蛋。
母雞下的蛋,就是母雞的孩子。作為母親,雞也是有母性的,母親保護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鳴叫很可能使剛下的蛋也被捕食者食取,所以,在野外的母雞為了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往往再快要下蛋時就跑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即使分娩疼痛的再強烈,也會儘量忍著疼痛避免發出鳴叫招致危險。
人為飼養而非散養的雞,會在下蛋後進行鳴叫。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家中或養殖場中的雞並不需要擔心有其他天敵,把自己的下的蛋都進行獵取。這是由養殖環境所決定的,所以鳴叫對其安全是沒有威脅的。而雞經過人的馴化後,也越來越摸清楚了養殖戶的「套路」。
雞舍環境往往較為緊湊,而雞蛋又是非常脆弱的,輕輕一碰就會碎裂。雞出於母性會想盡全力保護雞蛋。養殖戶在母雞下蛋後,就會將雞蛋取出。雞很聰明,為了不讓其他雞將雞蛋壓碎,在下蛋完成後,就會通過鳴叫來引起養殖戶的注意,告訴養殖戶有蛋需要拿出,而母雞也不知道養殖戶拿走雞蛋的目的,所以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一種習慣。
有時候也是為了一種獎賞。很多養殖戶在看到母雞下很多蛋以後,在這種喜悅的心情下,往往會投餵母雞更多的飼料。生產完的母雞往往需要補充較多體力,那麼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食物?首先就是要讓養殖戶明白它下蛋了,唯一的方式就是鳴叫。所以在人類行為的馴化下,下蛋就是母雞「邀功」的一種方式。母雞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就會發出鳴叫來引起養殖戶的注意。
由此看來,野生生長的雞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是由養殖戶飼養的。所以雞慢慢適應了人工飼養的模式,學會順應人類來使自己得到更多食物,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