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法篆刻的傳承與創作以其實力一直受到關注,當下的上海書法與篆刻界的最新創作現狀與風格如何?
12月18日下午,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澎湃新聞在現場了解到,展覽分中華藝術宮與上海文聯兩個展區,共展出244件作品,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此次展覽80、90後作者共80名,佔總數的43%,比上一屆高11個百分點,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走進中華藝術宮「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展廳,在悠揚的笛聲中,精心裝點的瓶花,仿古家具、雅致的點茶、焚香與書香墨香相映襯,現場呈現了一幅幅涵蓋真草隸篆行五體的書法作品與篆刻,有清新怡人的小楷或行書,也有古拙蒼勁的篆隸作品。同時展出獲獎作品與特邀作品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大展共收到作品1441件(書法1296件、篆刻117件、刻字28件),經過初評、複評、終評三輪評審及現場決賽,評選出入展作品共187件,其中優秀獎作品9件(書法7件、篆刻2件),提名獎作品10件(書法7件、篆刻2件、刻字1件)、入展作品168件。本屆大展分兩個展區,中華藝術宮B2展廳中展出本屆大展獲獎、入展作品;上海市書協名譽主席、顧問、主席團成員、常務理事的特邀作品和評委、監委作品57件同期在上海市文聯展廳展出。特邀作品部分包括周慧珺、周志高、韓天衡、張森、劉小晴等的作品,評委作品包括吳雪、丁申陽、張偉生、晁玉奎等,監委作品包括潘善助、章宏偉等。展品總計244件,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
特邀作品,周慧珺行書對聯
周志高 草書橫幅
丁申陽 草書條屏為營造風清氣正的評審風氣,本屆大展採用了更為嚴格規範的評審程序。主辦方邀請了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專家參與評審,並設立監審委員會,邀請媒體參與監督,評審中將作者姓名覆蓋,進行匿名評審,所有評委、監委籤署承諾書,嚴守評審紀律,確保評審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時,書法、篆刻、刻字三個類別分別由相應領域的專家分類評審,更加突顯評審中的專業引領。此外,除了三輪評審之外,還設置了獲獎候選人現場決賽和非上海書協會員現場測試等環節,考驗作者的現場書寫和篆刻水平。本屆獲獎作者代表任行志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要敢於嘗試和挑戰,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勇於探索;要走出去,參加一些培訓班,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方法,獲取新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要積極參與活動。不是因為水平高了才投稿,而是因為投稿才慢慢提高水平,就是大家常說的「以賽代練」,爭取創作出更優秀的書法作品。
錢茂生 行草中堂一些學者認為,書法並不只是書法,更是綜合文化素養的呈現,當代的書法家有必要加強理論修養,更要通過讀書涵養文化底蘊,「有經典書論的指導,才能較快提高書法的技能技巧,甚或是改變自己的書法風格或創作方向。有抱負的書家,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能與深厚的學養,更要有學術的高度與科學的態度,不斷審視與調整自己的書法創作,方能有所創新,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本屆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優秀獎作品包括任行志(松江區)、杜浩(閔行區)、李曉榮(靜安區)、楊祖柏(嘉定區、篆刻)、陳曉(浦東新區)、胡奇峰(松江區)、徐家來(松江區)、唐建平(金山區)、董漢澤(閔行區、篆刻)。
優秀獎作品 陳曉 草書條屏
優秀獎作品 唐建平 隸書對聯據主辦方介紹,獲獎者中,80、90後作者共80名,佔總數的43%,比上一屆高11個百分點;非上海書協會員共84名,佔總數的45%,比上一屆高16個百分點,更多新人新作的湧現說明了上海書壇後繼有人,也體現了大展不斷推陳出新,發掘書法人才的理念。
展覽現場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書協主席丁申陽現場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採訪時說,「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疫情嚴重幹擾了我們的正常生活,藝術活動更是受到較大影響。與往屆展覽相比,本屆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其中有很多『海漂』,就是到上海發展的書法家這樣的年輕群體都參與進來,展出水平也是各有千秋。此次展出的許多書法篆刻作品在筆墨、書風等方面都呈現出自己的特色,比如這次獲獎作品唐建平的隸書對聯、陳曉的草書條屏、楊祖柏的篆刻以及入展作品池穎華的草書中堂等。從總體來看以前是上海特色體現的比較多,現在更多是融合在全國的書風裡。我個人認為以後還是要加強體現海派的特色。」
優秀獎作品 楊祖柏 篆刻局部
入展作品 池穎華 草書中堂對於當下海上書法篆刻創作在全國的影響力,丁申陽說:「不得不承認的就是當下海派的書法篆刻比二三十年前在全國的地位有所下降的。因為當時的海派書法是名家大家雲集。最近幾年來,這種影響力又在慢慢地恢復,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書法篆刻的傳承清晰,領導重視,參與人數也更多,而且大家比較投入。」
提名獎作品 陳志軒 小楷條幅對於獲獎者趨於年輕化,不少評論家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肯定。也有學者認為,上海一直不乏高水平的青少年書法人才,包括華東師大、上海師大在書法的高等教育中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上海高校中目前開設書法本科專業的仍然很少,要讓海派書法真正薪火相傳,要需要加強書法本科專業的建設。一些年輕的獲獎者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一直熱愛書法,這次大展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書法之道,不僅靠練技巧,也要靠涵養,今後將通過多讀書、增加閱歷、人生感悟來提高全方位的境界。」
展覽現場本屆雙年大展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中華藝術宮共同主辦,結合了上海書協過去幾年的辦展經驗,在展期內組織專家進行現場導覽,讓觀眾能看懂「門道」,切實提高書法篆刻藝術的鑑賞力;引入傳統文人意趣的展陳布置和互動體驗;同時將在上海文聯展廳分會場開設老中青書法名家對談的抖音直播,通過線上展覽等全媒體手段,推動展覽永不落幕,公共教育功能得以持續,大眾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展體驗能實現多層次的獲得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