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世紀90年代初期,電視連續劇《渴望》轟動一時。每當《渴望》播出時,大街小巷都響起《好人一生平安》的歌曲,成為一個文化現象。但多數人並不知道,《渴望》的拍攝具有偶然性。它是編導們從《記者文摘》中一則不足300字的新聞報導中受到啟發而虛構的故事。"報導"非常簡單:一位婦女收養了一個孤兒,十幾年含辛茹苦把她撫養大。
後來經過幾個中青年作家陳昌本、鄭小龍、李曉明、鄭萬隆、王朔、王石、鄭效農等人,通過"侃大山"的方式,你一言我一語地不斷虛構故事,使之更加豐富飽滿,最後由李曉明執筆,完成了長達80多萬字的《渴望》劇本。《渴望》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投資拍攝,50集的規模歷時10多個月才拍攝完成,因此,《渴望》在當時被稱為是一部"小牛拉大車"的作品。
拍攝的過程並不容易。由於《渴望》是我國第一部室內劇,因此需要搭建攝影棚。尤為主要的是,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室內劇已經在國際舞臺上蔚然成風,當時編導們一個主要想法是:拍攝出一部中國的室內劇,滿足廣大電視觀眾的需求。當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在風光秀麗的西山腳下,利用工程兵某部的訓練基地,投資200多萬元,改建裝修成我國第一座大型室內劇攝影棚。因此,《渴望》的拍攝完成了中國多個第一:第一部室內劇,第一座攝影棚,第一次多機拍攝,第一次同期現場錄音……《渴望》可謂開創了中國電視劇的先河。
室內攝影棚由兩個籃球訓練館組成,合計有1300多平方米。後來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北京四合院、小洋樓,貼滿《紅燈記》劇照的居委會,宋大成的辦公室,以及劉慧芳四合院前的古柏樹,狹長的胡同……這都是在室內攝影棚裡搭建的場景,就算在今天看來這些布置也惟妙惟肖,幾乎令人以假亂真。而在另一邊,則是導播室、燈光控制室、配電室……在兩層的空間裡,還吊著許多"海綿枕頭",就像宋大成工廠裡生產的麻袋片一樣,這是用來隔音的!
在談到《渴望》的拍攝時,導演魯曉威談到自己的藝術追求:"室內劇在我國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早在1959年我國就拍攝了第一部室內劇《一口菜餅子》。但是隨著電視生產工藝上的錄像化,我們搞這樣一個大型室內劇,不過是一種重溫和提高。""《渴望》的目的是首先在講好一個故事上下功夫,這部劇沒什麼意義,就是老老實實地講故事,注重表現人物的命運。我力圖用戲劇的方式組織矛盾。"正像魯曉威說的那樣,《渴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完全吸引了觀眾,故事中不斷出現巧合、錯失、陰錯陽差、激烈的矛盾對抗,讓觀眾關心人物的命運,與他們一起經歷悲歡離合……《渴望》最終取得成功,與編導真誠的創作態度息息相關。
《渴望》的拍攝雲集了很多影視大腕。李雪健、韓影、鄭乾龍、藍天野、吳玉華、張凱麗等人都拍攝過多部影視劇,已經具有較強的知名度。另外如孫松、黃梅瑩、楊青等人,也開始在影視界嶄露頭角。
當時王滬生的扮演者原本定的是濮存昕,但由於濮存昕有戲排不開檔期,因此導演助理趙寶剛就推薦了孫松,魯曉威並不想用孫松,覺得他太懶,因此故意刁難他,讓他下午5點過來面試,因為魯曉威看過天氣預報,那個時間段有雨,但孫松還是冒雨準時抵達了面試地點,這讓魯曉威決定試用孫松扮演王滬生,事實證明孫松扮演的王滬生非常成功。
新老藝術家們聚集一堂,目的只有一個:拍好《渴望》。由於拍攝地很遠,為了節省資金,他們不住賓館飯店,每天6點多鐘起床坐公交車前往拍攝基地,晚上8點多鐘才能回家。中午飯都在臨近一個單位的食堂裡搭夥。
由於室內劇的拍攝不分冬天夏天,有時候冬天需要拍攝夏天的戲,攝影棚裡沒有暖氣,因此劇組給每位演員發了一個熱水袋,有一次李雪健拍完一場戲,換衣服時發現肚子上有塊紅記,這才意識到自己入戲太深,放在衣服裡的熱水袋把皮膚燙了個水泡。
《渴望》劇組當時有句話:"要想掙錢就不要來《渴望》劇組。"在拍片的10個月過程中,沒有人討價還價。主要演員的片酬是每集100元。這個價格不說在影視界,就是在當時社會上來說也是非常少的。
由於是第一次拍攝室內劇,導演魯曉威也不知道怎麼拍。但他給劇組下了一條指令:"《渴望》只許進不許退。"有一次,魯曉威看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的工作手記,忽然茅塞頓開:"不就是這麼幹嘛。"他把以往導演、演員的工作流程,畫了一張"施工圖",稱之為工作腳本,演員手裡每人一本"臺詞",其他工作人員按照工作位置各負其責,很快各部門的工作明確,效率大增。
為了減少成本,《渴望》的拍攝是一邊創作劇本,一邊投拍。工作效率提高了,可劇本還沒有創作出來。編劇李曉明每天一萬字的工作量,寫得右手直打哆嗦。魯曉威每天晚上根據劇本創作出工作檯本,第二天再現場分發給演員們,因此,演員們也不知道自己扮演的人物是什麼命運。
室內劇的臺詞量很大。演員們白天拍戲,晚上經常背誦臺詞到深夜。室內劇要求所有工序同期完成,一氣呵成。因此,一句話,一齣戲,包括燈光、攝像、錄音,都需要一次性成功,倘若一句話沒說好,整個工作就白幹了。黃梅瑩一開始對這種大段地背臺詞很不習慣,因此她的戲往往需要重拍3次。當時攝像與導演發生了矛盾,質問道:為什麼她的戲可以重拍三次,我們錯了就要挨罵?
事後才得知,原來這是導演對黃梅瑩的"照顧",因為黃梅瑩扮演的王亞茹是個不討好的角色,劇本裡給王亞茹的定位是"感情坎坷,心理變態"。有一次黃梅瑩找到導演,質問道:"世界上真有這麼不講理的人嗎?"因此,為了防止黃梅瑩"罷演",只把劇本"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她,等真正開拍時才把真實劇本給她,拍戲需要各個部門配合才能完成,因此黃梅瑩只能服從。但事後《渴望》成片,攝像還是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黃梅瑩的戲拍得確實好!
《渴望》拍攝完成後,最先由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電視臺播出。石化城裡有10多萬人口,《渴望》的收視率高達95%。當《渴望》劇組到石化城裡訪問時,工人們自動夾道歡迎劇組。
觀眾對《渴望》的評價是:看《渴望》就像吃多了油膩,泡壺濃茶,再嚼口蘿蔔,清心敗火,就像老街坊串門,說說老宋,老王家這些年有什麼變化,就像劇中的劉大媽,沒有什麼文化,道理卻是從人生體驗而來,一生的辛苦都在家庭中。當劉慧芳的扮演者張凱麗到《中國日報》社訪問時,食堂的的師傅給她送上可口的飯菜,說道:"你可為社會做了件無德無良的事。""在你扮演的慧芳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隨後《渴望》在全國播映,引起轟動。
在90年代初期,大型電視劇還比較少。觀眾耳熟能詳的電視劇比如《霍元甲》、《上海灘》、《阿信》等,都曾引起轟動。但是《渴望》的誕生,取得了比港臺電視劇更加轟動的效應。據相關方面統計,《霍元甲》的收視率在86.7%,《上海灘》的收視率在82.2%,《女奴》為77.2%,《渴望》的收視高達98%,是名副其實的"收視冠軍"!《渴望》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渴望》已經播出30年了。至今在網絡上仍然有觀眾點映,迄今為止播放量已經高達 上億。是繼《紅樓夢》、《西遊記》之後仍然熱門的一部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當年《渴望》播出後,引起坊間一陣陣熱議,觀眾都在尋找它成功的原因。當時就有觀眾評價道:"
真實,特別地真實
。"比如王滬生,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人!對於劉慧芳,大部分觀眾都給予崇高評價,但也有一部分觀眾認為,"劉慧芳雖然是電視劇的主角,但在生活中肯定不是主角,因為她太理想化,太不現實。但是她的行為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崇高的道德規範!"
魯曉威在談到《渴望》時,特意說起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星星知我心》的臺灣導演林福地來《渴望》攝影棚參觀,問魯曉威為什麼要拍《渴望》?魯曉威反問道:"你為什麼要拍攝《星星星知我心》?"林福地道:"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由於儒家文化和人們的經濟關係日益緊張,缺少孝道,拍《星星知我心》時,取名就叫《孝》。但是製片人說,《孝》這個名字不賣錢,於是我仰天長嘆,心想,唯有星星知我心,後來,就乾脆把這部戲改名為《星星知我心》。"
魯曉威說,林福地的遭遇讓我想到,觀眾知我心,觀眾希望我們拍出他們喜歡的作品。《渴望》的主題曲是《好人一生平安》,那麼這就是每個人的共鳴:大家都希望人與人之間追求真誠、善良、美好。《渴望》是一部家庭倫理劇,就是希望大家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善良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