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一天,電視劇《渴望》的導演魯曉威正在家裡頭忙活著。突然,家裡頭傳來敲門聲,原來是鄰居老大媽,她說:「聽說你是北京臺的?我的電視機壞了,能不能幫我看看?」
魯曉威跟著大媽回到她家一看,電視裡正在播放《渴望》。魯曉威不解地問:「大媽,您家電視怎麼了?」
大媽回答:「我們家電視一直都有七八個頻道的,可不知怎麼的,這兩天只有這一個頻道了。」
原來因為電視劇《渴望》實在太火,各地方電視臺都紛紛重播,導致大媽誤以為電視機壞了,只剩這麼一個頻道。通過這件事,魯曉威才真正體會到,他拍出來的《渴望》到底火成了什麼樣子。
「被逼出來的電視劇」
1989年的一天,正在外地拍戲的魯曉威接到鄭曉龍的電話,要他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回京拍攝一部很緊急的電視劇。魯曉威聽完這話,明白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就回京了。
當時鄭曉龍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原來他接到了北京臺的任務。當時國內電視機普及非常快,觀眾對電視劇的需求與日俱增,需要趕緊趕製一部劇出來,不然明年就「沒米下鍋」。
魯曉威回京後,距離拍攝只有不到三個月,可劇本都還沒寫!時間緊急,鄭曉龍趕緊召集編劇李曉明、作家王朔、《十月》雜誌副主編鄭萬隆等文化名人,一起探討劇本的問題。一群人一討論,拍老爺們兒誰愛看?主角一定要是個女性,還一定得是一個集真善美於一身的女性,她要長相清秀,還要優點多多,最重要就的是要在歷經磨難之後獲得成長。
大傢伙就從一則「夫妻收養棄兒」的新聞中得到了靈感,構思出這麼一個故事:一個車間女工劉慧芳,撿到了一名嬰兒……
劇本交給了李曉明來寫,他才寫出12集,《渴望》就不得不開機了。沒辦法,剩下的只能是邊拍邊寫。
籃球場變攝影棚
李曉明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另一邊魯曉威就開始搭景和尋找演員了。
當年的電視劇普遍走「小電影」的道路,就是像拍電影一樣拍,結果越拍長,越拍花錢越多。一方面出於藝術家的焦慮,一方面出於資金緊張,魯曉威他們決定了搞一條新路,一條電視化的拍攝道路:拍室內場景劇。用室內搭景、多機拍攝、場景切換、同期錄音的製作方式拍劇,這樣的話成本僅為一般電視劇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
所以魯曉威找到香山腳下的兩個籃球場,花120萬去改造它,這就開始第一部室內電視劇的探索。
花2000塊擬合同沒用上
因為資金少,製片主任於撲不得不「摳摳搜搜」,夥食每人每日5元,早餐是稀飯小菜,時間久了他得到一個「老摳」的外號。劇組演員吃了不少苦,冬天拍夏天戲份也沒有取暖設備,只能使用暖水袋,有一回李雪健喊了起來,原來暖水袋把他的肚子燙出來一圈水泡。
於撲吐槽道:「我幹製片主任不是一年兩年,什麼場面沒見過?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這個『錢』字。」為了避免和演員之間的片酬糾紛,他還留了一手,開拍之前就花了2000塊,請律師擬好合同,沒想到這份合同沒用上,演員雖然片酬低,條件也不好,但沒有抱怨的。
後來魯曉威談起來,不由得感嘆:「這是被不服氣逼的。」作為藝術人,他們對改變當下電視劇市場的渴求,和追求更好的電視藝術的決心,促使他們在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完成了這部劇,現在看來,難怪《渴望》能獲得如此盛大的成功。
系列回顧:
《渴望》李雪健礙於人情演宋大成,本來是配角,找導演加戲成主角
沒有一個名演員,首播就創下92%的收視率,30年前這部劇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