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中國裡,沒有一個人能拒絕火鍋的魅力。
一架爐,一口鍋,幾碟配菜,邊煮邊吃,就這麼魔性,讓人一天不吃想得慌,天天吃完還想吃。
圖/網絡
無論是酷夏還是寒冬,大家對火鍋的喜愛指數從未有過下降。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看著食材在鍋裡肆意翻騰,從每一個出水到落下,濺起和滴落湯汁,都像是無形的召喚,試圖喚醒你身體中每一個「吃貨細胞」。
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雖說火鍋統一了中國人的審美,但口味卻有萬萬千,油潤、麻辣、鹹香、鮮甜,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特色的火鍋。
東北漁獵森林的清淡素樸,西北遊牧大漠的粗獷渾厚,西南山巒盆地的耿直火爆,東南魚米之鄉的繁華富足,每一鍋都讓人心生歡喜。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01要說火鍋界內不變的傳說,那必須是道地的川渝火鍋,紅油裡飄著辣椒的鍋底,是多少人對火鍋的初印象。
在川渝地區,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愛吃火鍋。
據統計,在重慶,每30個人裡就有1人從事火鍋相關行業,成都人一年在火鍋上的消費更是高達120億!
不過,要是你把巴蜀兩地的火鍋混為一談,那恐怕會引發一場罵戰。關於四川火鍋與重慶火鍋究竟誰最正宗,兩地的人各有論據,誰也不肯認輸。
2009年,重慶火鍋協會還專門提出舉辦一場官方辯論賽,爭論火鍋的發源地到底在哪。事實上,重慶火鍋與四川火鍋,大有不同。
重慶牛油火鍋重慶火鍋霸道十足,紅火香辣的牛油鍋底,讓人一秒就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在物資匱乏的過去,重慶人總是會在使用牛油湯底之後「洗油」,也就是濾除殘渣,將油高溫滾煮後循環使用。
久而久之,重慶人就產生了對「老油」有了絕對信仰,就像香水分了前中後調,只有前調的鍋底缺乏厚重感。
九宮格,是重慶火鍋的獨創。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當然,現在大家都追求飲食健康,油是萬萬不能「老」了,但牛油的比例卻絕對不能變,不然就會少了那份重慶味道。
如果說牛油鍋底是重慶火鍋身份的證明,那毛肚、黃喉、鴨腸等碼頭菜就是重慶火鍋的靈魂。
重慶人吃火鍋必點毛肚,在滾燙的湯鍋內,心裡默念著「七上八下」,裹著香油,滾燙地吃進嘴裡,讓人大呼過癮。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重慶火鍋的辣是很有魔力的,嗜辣者自然不必多言。可就算是最不能吃辣的人,面對紅彤彤的重慶火鍋,也會陡然生出挑戰的勇氣。
夾一口下去,嘴唇頓時失去了知覺,麻木幾秒後開始火辣辣地腫脹。即便如此,大家也依然不捨得丟下手中的筷子。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成都火鍋與重慶火鍋辣得簡單粗暴完全不同,成都火鍋多以清油為主。看似「溫柔」的火鍋湯底,卻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你來上一記暴擊。
為保證鍋底的鮮香,成都火鍋總會以大料提香,其中首選花椒和麻椒。因此,「麻」是成都火鍋的最大特點。
圖/網絡
成都人過日子追求安逸,吃火鍋同樣如此。
火鍋開吃之前,豐富的小食、零嘴滿滿當當地鋪滿整桌。大傢伙兒一邊吃著零嘴,一邊大擺龍門陣,巴適得很!
把你的菜我的肉串一串,串一個麻辣嘴,串一身火鍋味。圖/網絡
在四川地區,幾乎有人的地方就有串串香,四川人往往又稱之為「小火鍋」。
把各式各樣的蔬菜和肉食用竹籤串成一串一串的,然後再放進滾燙的鍋裡涮著吃。看著自己喜歡的食物慢慢裹上紅油,真是口水都快要饞出來了。
02在偌大的火鍋界裡,雲貴火鍋可以說自成一派,湯底獨特,酸有酸的特點,辣也有辣的講究。在食材和口味上,都具有很濃的地域風情。
菌子火鍋都說山珍海味,對外地人來說可能很難吃上一頓山珍,可雲南人卻幾乎能天天吃。
雲南是菌子的天堂,暖溼的氣候及多樣的森林類型,為菌子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雲南人對菌的熱愛就像與生俱來一般,不然何來菌子火鍋呢?!
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不加肉,是菌子火鍋的真諦。選用肥美老母雞燉成的雞湯打底,放入7種以上的野生菌燴成一鍋。
菌子種類要經過調配,味道溫和做主角,把控整鍋湯方向,而稍有特色或是沒什麼味道的做配角,相輔相成,這樣一鍋菌子戲才能唱得漂亮。
各式各樣的野生菌。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燉好後,第一口得先喝湯。滾燙的菌湯充滿老母雞肉的甜美,但又不會搶味,順著食道劃入胃中,全身毛孔都被打開了。
然後再吃菌,吃的時候不需要蘸水。脆嫩的菌子除了山野的清香,自帶肉味的細嫩。
牛肝菌爽滑,羊肚菌軟嫩,最愛的是鮮而脆的雞樅菌,帶點微甜,多少都吃不厭!
這才是完美菌鍋應有的樣子,出了雲南別處絕對吃不到。
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臘排骨火鍋雲貴高原也許是中國醃臘製品最集中的地方,高海拔、高溼度、高溫差形成的獨特菌群,則給發酵保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當中,也包括臘排骨。
如果去了麗江,不吃臘排骨火鍋,就等於白去了。
臘排骨火鍋是納西族人招待尊貴客人三疊水中最後一疊,前面是甜點和涼菜,而主角就是臘排骨火鍋。
圖/網絡
排骨要選放養在雪山高原中納西族農家走地豬,洗淨後醃製,等到豬肉中的水分被擠出,骨頭和肉味道交織在一起,鹽味也深入每個細胞中後拿出來風乾。
一般要在20℃以下乾燥通風處晾一到三個月,時間越久風味越足。這樣的臘排骨,聞起來只有醇厚的肉香,表面甚至會透光,出了雲南就很難吃到了。
圖/郫都吃喝玩樂
煮火鍋時,拿沙缽裝著臘排骨,往上頭加上芋頭、山藥各種配菜,燉到湯顏色發白,像加了牛奶一樣。這時排骨獨特味道融入湯中,而湯裡配菜都吸滿臘排骨臘香。
再加上雲南特有的酸味蘸水調味,鮮美濃鬱,肉香汁鮮,越煮越香。
臘排骨輕輕一咬骨肉分開,味道醇香、絲毫不油膩,而且還帶了臘肉獨特香氣,就像是將整個麗江風味都吸收在裡頭。
圖/郫都吃喝玩樂
酸湯豬腳火鍋提到雲南火鍋,就不得不提富源的酸湯豬腳火鍋。
正宗酸湯豬腳火鍋會往裡頭加入酸菜,這些酸菜是用本地蘿蔔和青菜經發酵而成,味道格外酸爽,帶著最原始酸味,甚至還會再專門點上一盤蘿蔔絲,湯好不好喝的關鍵全就在這蘿蔔上。
圖/網絡
豬腳是燉得軟爛連湯一起上桌,在鍋裡隨著氣泡微微顫動的註腳,用筷子輕輕一戳就能扎進去。
夾起滾過蘸水入嘴,滿滿膠原蛋白在唇齒間顫抖,灼過水的豬蹄滑嫩細緻又爽口。
在酸菜味和蘸水味的配合下,絲毫不覺得膩,只會嘗到吸滿了湯汁的豬蹄在嘴裡爆裂開來迸發出的純粹肉香。
圖/網絡
天麻火腿雞火鍋
正所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如喝碗天麻湯」,吃膩了傳統火鍋,不妨來試一下雲南養生的天麻火腿雞火鍋吧。
宣威老農家火腿、昭通小草壩天麻、文山三七,再加上一隻土雞,還有各種藥材比如大棗、枸杞、當歸、明參,可以說整個雲南精華都濃縮在這一鍋湯底裡。
圖/小蠻牛的美食工坊
因為雞和火腿本身鮮甜味,還不能破壞湯內各種藥材平衡,所以一般蘸水只會用簡單醬油加小米椒,看似平平無奇,卻能夠最大限度將雞肉鮮美勾勒出來。
蘸上一點蘸水,一口咬下去,燉到軟爛的雞肉不費吹灰之力一嗦就骨肉分離了,嚼起來簡直不要太輕鬆,鮮嫩濃香的口感讓人根本停不下來。
黑山羊火鍋黑山羊很多地方都有,但只有雲南會澤的黑山羊是出了名的好吃。
入秋之後,也正是羊最肥美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黑山羊,比起綿羊肉,吃起來會更加緊實,而且不會肥膩。
圖/發現會澤
一碗好的黑羊湯最大的秘訣就是羊肉帶皮用柴火慢慢燉煮,在雲南有些地方,還會把黑山羊的頭、蹄一起煮。
煮好的羊湯分裝到小砂鍋中,配上時令野菜一起煮,一鍋熱氣騰騰的黑山羊火鍋就出爐啦。
圖/發現會澤
吃的時候,在大碗底部放點薄荷芹菜,舀一勺滾燙的羊肉湯到碗中,最後撒上辣椒麵。
黑山羊的肉質鮮美,一點羶味都沒有,光憑這一點,就能讓無數羊肉在它面前羞愧不已。
酸湯魚火鍋如果說雲南人的酸,只是在蘸水裡淺嘗輒止,那麼貴州人的酸,才是真正匯入火鍋江湖的酸。
圖/網絡
貴州的酸湯極為講究,高酸湯、上酸湯、二酸湯、清酸湯、濃酸湯、苗族酸、侗族酸、水族酸、布依族酸等各種酸味,將喜食酸味的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最經典的,還是那一味酸湯魚火鍋,而且湯底必須用番茄、酸菜熬配而成的紅酸。
被切成塊狀的魚肉,經過酸湯的浸潤,酸酸辣辣的滋味滲進魚肉的每一個細胞,入口酥嫩多汁,霸道地用酸味佔領食客的脾胃。
圖/網絡
吃完一鍋酸湯魚,最後的壓軸是要加一份米線,殷紅的湯頭搭配潔白的米線,這頓飯才算完美。
豆米火鍋貴陽特色的豆米火鍋,除了貴州人以外,估計外省的人對其都知之甚少。
鍋底的製作很簡單,將豆米熬煮破皮後加入貴州特製的糟辣椒,即成鍋底。煮破的豆米釋放出它的香味,沙沙綿綿的質感讓湯汁變得更為濃稠。
圖/貴州食記
嘴一抿就化開,入口粉粉糯糯才可以感受到他濃濃的醇厚感,也只有在貴陽待過很久的地道貴州人才能熬煮出如此醇厚的味道。
肉片混著蔬菜,黏而不膩,再吃一塊貴州特有的軟哨,唇齒留香。
圖/貴州食記
吃到最後,必須得盛上滿滿的一碗湯用來拌飯,湯汁混合上豆米和其他蔬菜的味道,絕對會讓你無法放下筷子,恨不得自己有兩個胃。
03肉是北方火鍋永恆的主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如北方人的豪爽。
涮羊肉的傳說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不變的是,羊肉火鍋的吃法都是出自宮廷,後來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流入民間,普通百姓才得以享用這道美食。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老北京銅鍋涮肉在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嘴裡,你不會聽到「火鍋」,他們永遠都是直接說「涮羊肉」。
雖然吃的時候也會涮別的,但就是非常霸道地只管它叫涮羊肉。畢竟,這是老一輩兒留下來的說法。
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老北京涮肉,銅鍋是最顯著的標誌。在過去的北京,幾乎每家都有一個紫銅掛錫裡兒的大鍋。
之所以鋁鍋鐵鍋都得靠邊兒站,那是因為銅鍋導熱快,鍋子膛兒大,裝炭足實,鍋子始終鼎沸,還能讓炭火更耐燒。
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最地道的老北京銅鍋,講究的是「清水一盞,蔥姜二三」。
清水的鍋底中,除了大蔥段、幹香菇、枸杞、薑片外,沒有別的調料。
手切羊肉一整盤下去,看著羊肉由鮮亮的粉紅色變白後用長筷夾出,蘸滿醬豆腐、韭菜花調和的芝麻醬,鹹鮮油潤,入口驚豔。
芝麻醬,一口入魂。圖/網絡
吃到最後,香濃的羊肉搭上濃鬱的芝麻醬,難免會膩,這時候來點脆甜的糖蒜,最為清口。
最後,再上一盤兩切四開的芝麻燒餅,才算為這頓銅鍋涮肉畫上了句號。
芝麻燒餅。圖/生活如沸
羊蠍子火鍋老北京講究吃是出了名的,大多來北京遊玩的人都會點名烤鴨、爆肚、銅鍋涮肉,卻鮮有人知,羊蠍子才是秋冬京城的必備。
老北京人講究,凡事要有個名堂,這羊尾巴尖就像蠍子尾巴勾,因此稱之為羊蠍子。剁成塊後,香料燉入味再加入老湯上桌。
圖/網絡
聽著窗外陣陣風聲,上一鍋滷好了的羊蠍子,裹著羊肉的香味從骨頭的縫隙中飄出,撲鼻而來,讓人不由得食指大動。
羊蠍子火鍋得直接上手,吃的才叫一個痛快。套上手套,兩手把著一塊碩大的骨頭,爛軟的羊肉肥瘦相間恰到好處,口感肥而不膩,得仔細咂麼滋味,方能體會其中奧妙。
圖/網絡
羊骨相連處的半透明肉筋,最是入味,不過要想啃得乾乾淨淨,還是需要和肉筋展開一場力量和智慧的撕扯角逐。
骨縫中的骨髓,有著羊肉沒有的鮮美,對著骨頭嘬上忌口,鮮美的湯汁立馬滑入口中,滿足你最原始的口食之欲。
圖/網絡
東北酸菜白肉火鍋東北人對酸菜的熱愛,怕是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當酸菜和豬肉相遇的那一刻,變成了開胃暖心的火鍋,就是東北人心心念念的年味。在飄雪的冬日來上一口,僵硬的身體都活泛了。
和其它火鍋的現煮現涮不同,酸菜白肉火鍋的食材需要提前煮。慢火蓋蓋兒燜煮,是對豬肉最好的禮遇,東北人稱之為「烀」。
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烀好的豬肉,搭配剛剛出壇的酸菜,油脂浸潤著酸菜,酸菜的味道漸漸滲透進肉裡。夾一口肉送入口中,軟嫩而不肥膩,不需要特別咀嚼,滿足感就充滿整個口腔。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酸菜白肉火鍋大多是不用蘸料的,因為酸菜就能提供足夠豐富的味道。
如果非要錦上添花,那就是蒜泥醬油調出的蒜汁,把酸菜白肉的豪放與火熱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新疆土火鍋即便是在美食遍地的新疆,土火鍋也是能在美食榜上佔有一席之地的。
說白了,這個土火鍋就是北京銅鍋涮肉的新疆本土版,厚底座、圓肚子的銅鍋在新疆人看來顯得笨重又土氣,因此得名。
圖/網絡
因為缺少調料和芝麻這些作物,新疆土火鍋就地取材,直接用牛骨或羊骨熬製湯底,就靠牛羊肉本身的鮮,撐起了一片天。
對於性子急的小夥伴來說,新疆土火鍋最適合不過了。蔬菜和肉一層層壘起來,沒有固定的種類和比例,豐儉由人,卻都是實打實地鋪滿蒸鍋,就像一向熱情好客的新疆人。
圖/網絡
燜煮十分鐘後,蔬菜在熱湯中失水變得軟塌,上層的肉塊下沉。
肉塊吸收了骨湯的鮮美和蔬菜的清香,口感更加鮮嫩。肉的油脂融入湯中,被蔬菜吸收,衝散了蔬菜寡淡青澀的口感。
開蓋後,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先舀上一小碗湯,一口熱湯下肚,每一個毛孔都得到了舒展,身子立馬暖和起來,喝完湯再夾一塊肉,味蕾瞬間得到了滿足。
圖/網絡
04如果說北方的涮鍋帶著一分宮廷氣質,川渝的老火鍋傳承了江湖氣質,那麼粵式「邊爐」則更像是一位白衣飄飄的書生。
潮汕牛肉火鍋提到粵式火鍋,潮汕牛肉火鍋地位絕對是網紅中的網紅。
多少人第一次吃潮汕牛肉火鍋時,看著菜單上五花八門的名字,卻絲毫點不下手。吊龍、胸口油、五花趾……能把牛肉細分到這種程度,恐怕也只有潮汕人了。
一頭牛能用來涮火鍋的肉只佔1/3左右。圖/網絡
這一個個似乎不存在的詞語,念的時候舌頭都捋不直,更別說知道這是什麼部位了。每吃一次都能刷新一次對牛肉的認知。
圖/網絡
為了保留牛肉原有的鮮甜,潮汕牛肉火鍋一般都是清水湯底,牛大骨小火熬製六七個小時,鮮香馥鬱,骨頭的精華盡在一鍋湯內,有些還會放入玉米或紅蘿蔔。
涮肉也有個獨特的法門:一吊血水,二吊酸性,三吊纖維,吊完以後澆三勺,牛肉的味道就剛剛好到達極致。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吃潮汕牛肉火鍋,蘸醬離不開沙茶醬和豆醬。即便這樣,潮汕人也非常講究,不能亂來:
牛肉丸味偏香,牛筋丸甚至會加蒜來調味,蘸沙茶醬可以香上加香。
剩下2/3的牛肉,潮汕人都會做成Q彈爽口的手打牛肉丸。圖/《沸騰吧火鍋》
但是潮汕牛肉是要吃牛肉的本味,如果蘸沙茶醬,肉本身的鮮甜就會被沙茶強烈的香味所掩蓋,所以應該要蘸普定豆醬,豆醬的鹹鮮會帶出牛肉的甜鮮。
從食材到吃法都如此講究,也難怪大家都說,沒有一頭牛能活著走出潮汕。
順德粥底火鍋「食在廣東,味在順德」,作為美食愛好者的天堂,順德在火鍋上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早茶一碗及第粥,宵夜一鍋生滾粥,順德人一向鍾愛粥的好滋味。不僅如此,他們還將粥水和火鍋融合在一起,開創了粥底火鍋,又稱「毋米粥」。
圖/網絡
乳白透亮的鍋底,用勺子撈起,空無一米,卻又米香四溢。它的美味密碼,潛藏在這份鍋底之中。
圖/深圳美食榜
以香米粥作為鍋底,粘稠的米香為入鍋的食物裹上一層厚厚的「包漿」。在溫潤的小火裡,食材被裹挾的米粥浸潤,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食物本身的鮮美。
順德人涮粥底火鍋,講究「一鮮、二葷、三素、四粥」,往往是先海鮮後肉類再蔬菜。
圖/深圳美食榜
皖魚片、鮮貝、海蝦、蟹等在鍋中簡單地涮過以後,仍保留著嬌豔的色澤、飽滿的汁水和自身的柔韌口感,咬一口仿佛將整個大海都吞進了肚裡。肉類也只是簡單切成薄片,這樣在涮煮過後仍保留著肉類原有的美味。
吃完一盤才下第二盤,講究的就是個新鮮。因為免去了混煮於一鍋的尷尬,食材得以保留各自本身的味道,互不影響。
圖/深圳美食榜
滷水火鍋大多數人對潮汕地區的印象,總是停留在「愛拼才會贏」的牛肉丸上面,但其實潮汕也以滷味見長。
普通的滷味已經無法滿足大家喜新厭舊的味蕾,因此潮汕人又生出了滷水火鍋。
圖/上海去哪吃
鍋底直接用老滷和數十味香料一起熬製,現涮現吃,既能品味食材的新鮮口感,又能感受熱騰騰滷水的撲鼻香氣。
圖/嫣然Tang
涮的食材通常都是潮汕原裝正品不包郵的鵝,先把不好熟的鵝肉、鵝掌丟下去煮,邊煮邊滷,最後撈起來的時候QQ糯糯的,醬香濃鬱。
鵝翅的骨頭意外的纖細,肉非常足,骨髓裡還能吸到滷水的鹹香味。
新鮮的鵝腸只要老規矩「七上八下」就可以吃了,蘸一點蒜泥白醋,入口嘎吱作響,酥脆爽口。
就連鵝肝也能涮哦,綿密香滑,是高熱量才會擁有的罪惡和快樂。
圖/上海去哪吃
05火鍋的五大派別裡,最讓人看不透的還是江浙派。
江浙出品的火鍋以清淡滋補的暖鍋為主,但比起粵式養生「邊爐」,江浙火鍋走的卻是溫文爾雅的精緻路線。
菊花暖鍋向來備受文人雅士推崇的江浙一帶,連飲食都別具詩意。一道菊花暖鍋,仿佛要將人帶入陶淵明的世外桃源裡。
故宮餐廳開放後,菊花火鍋成為了新晉網紅。圖/網絡
在有著溼冷「魔法攻擊」又沒有室內供暖的江南水鄉,往往一桌菜還沒上齊,最先上來的那幾盤就已經涼了。於是,暖鍋應運而生,邊煮邊吃,才能熱氣騰騰不是嗎?
暖鍋的湯頭並不重要,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奪了食材的本味。但豐富的配菜是必須的,如果說餃子餡是檢驗北方人全家一年收成的標誌,那麼暖鍋配菜的豐富程度,則是浙江人家生活水平的象徵。
暖鍋中最不能缺的是浙江人所謂的「三鮮」,即蛋餃、肉丸和燻魚。
蛋餃。圖/網絡
雞有翅膀,被做成翅膀形狀的雞蛋餃寓意「天」;豬是南方最重要的家畜,咕嚕嚕滾起來的肉丸寓意「地」;炸過的燻魚塊則寓意「海」。
所以「三鮮」本意是「三仙」,包含了南方複雜的宗教流變和「什麼都拜拜」的樸素期望。
其實,江南民間並沒有火鍋燉菊花的傳統,大抵是後世廚師們的創新之舉。但加入了菊花以後,整個火鍋吃起來更加清香爽神,風味獨特。
圖/網絡
八生火鍋福建在美食上的造詣,絕不止一道「佛跳牆」。八生火鍋,亦是福建人對老饕們的「投食」饋贈。
所謂八生,是指雞肫、牛百頁、鮮海蠣、鮮目魚、生魚、豬腰、鮮蝦、精肉八種生料。火鍋裝湯調味後,先涮食此八生,再下其他配料。
圖/百度百科
浙江地區也有八生火鍋,生料種類略有差異,浙江人還喜歡配上四色蔬菜(冬筍、醃雪裡蕻、菠菜、生菜)一起食用。
佐料的酸、辣、鹹、鮮、香,皆由食客自行調配。
安徽一品鍋作為最容易被忽略的美食大省,安徽一直是有苦不能言,幸好還有一品鍋,在火鍋界打出名堂。
所謂一品鍋,是將做好的蛋餃、羊肉、豆腐、炸豆腐等食材,不斷燜煮加湯製成。
圖/安徽美食地圖
蛋餃皮鮮嫩肉清香,豆腐果外綿軟內筋道,紅燒肉粗獷豪放、肥而不膩,筍乾、幹豆角乾鮮利索,大白菜蘿蔔清香爽口。
每吃一層都有一層的驚喜,「欲窮千裡味,更上一層鍋」。
但由於一品鍋製作過程極其複雜,對火候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如今在安徽,可能只有紅白事時才能見到。
圖/安徽美食地圖
06火鍋江湖的水有多深,豈是五大派就能衡量的。
海南椰子雞火鍋作為火鍋界的一股清流,海南椰子雞的名號也是響噹噹的。
新鮮採摘的椰子,倒出的清甜椰子水作為鍋底,椰肉、荸薺等配料作為點綴,將雞肉放入沸騰的椰子水中涮煮。等到黃澄澄的雞油漂浮在湯麵上的時候,就可以開動了。
圖/北京頭條
開吃之前,先來一碗椰子雞湯,開胃又溫補。椰汁的清甜配上雞肉的嫩滑,簡直就是天作之合,不需要花言巧語,美味本身能說話,吃過的人自然懂。
雞肉吃完,可以再涮點別的配菜,比如絕配的竹蓀和珍珠馬蹄。多孔的竹蓀吸飽了湯汁,又鮮又脆,馬蹄自帶的甜味則與椰子湯相輔相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椰子雞湯絕對不能煮內臟、羊肉、臘腸等重口味食物,不然會破壞湯底原本清甜的味道。
圖/江門吃喝玩樂
海南糟粕醋火鍋位於熱帶的海南,天氣常年溼熱交替,天一熱,胃口就會偏差,所以當地人也偏愛酸辣口味。
海南人將釀酒剩餘的酒糟繼續發酵,就成了酸中帶甜的糟粕醋。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再加入油炸後的大蒜、當地出產的辣醬和油熬煮成湯後,澆在海鮮牛雜蔬菜上,便成就了一道海南人日常的美味——糟粕醋火鍋。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味道微辣酸甜之中,又透著淡淡的酒香,不管加入何種食材,糟粕醋火鍋都不會串味。它只會吸取不同食材的鮮甜之處,使湯汁的味道變得層次豐富,而且更加甜美,因此備受海南人青睞。
圖/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廣西螺螄粉火鍋螺螄粉一直是吃貨界難分好壞的一個存在,不喜歡的人可能「退避三舍」,喜歡的人絕對愛不釋口。
作為螺螄粉的plus版,在廣西被叫為「田螺雞腳煲」的螺螄粉火鍋,「香味」的殺傷力更是高出N倍不止,據說隔著3條街都能靠鼻子認路。
圖/廣州吃貨
雖然聞起來很臭,但是吃起來確是「真香」系列:帶皮鴨腳、田螺、螺螄粉、油豆腐、酸筍、鵪鶉蛋、芋頭等十幾種配料,放進一個煲裡沸騰,把家家戶戶秘制的湯底吸飽喝足。
迎面撲鼻而來的酸、辣、鮮香味在鼻腔裡百轉千回,仿佛在勾引你來嗦一口!
圖/廣州吃貨
河北滄州火鍋雞在滄州,無論男女老少,對火鍋雞都有著不可割捨的情結。
滄州人將川菜中的紅燒雞與麻辣火鍋結合,創造出的這味火鍋雞,既保留了川渝火鍋的麻辣鮮香,又增添了雞肉的嫩滑多汁,令人食指大動。
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正宗的滄州火鍋雞搭配的不是麻醬小料,也不是香油蘸料,而是醋加蒜泥。
香醋的添加起到了一定程度解辣的效果,再加上蒜泥特殊的辛辣味道,入口的瞬間一定會在你的味蕾上碰撞出不一樣的味覺體驗。
雞皮的軟、滑、彈糾纏著川椒的麻辣鮮香,蘸著蒜泥和香醋,霸道的香辛氣在口中瞬間轉化為溫潤的鮮甜口感。
圖/紀錄片《生活如沸》
河北河豚火鍋相比熱火朝天的中式火鍋,「河豚火鍋」絕對是一種別致享受。說到吃河豚火鍋,那就一定得來河北曹妃甸。
河北曹妃甸是世界上最大的河豚養殖區,被譽為「中國河豚魚(紅鰭東方魨)之鄉」
曹妃甸紅鰭東方魨毒性較弱,經過人工養殖並且經過加工處理,可以安全食用。圖/河北旅遊
河豚火鍋的分工可以說是相當明確:河豚骨負責濃香,河豚肉負責鮮嫩,河豚皮負責Q彈。
河豚骨湯,是河豚的第一口溫潤,趁熱喝一口,鮮到骨子裡。
河豚火鍋。圖/河北旅遊
河豚肉是河豚的精髓,一片片切得薄如蟬翼。在涮鍋之下,幾秒入口的魚片,原味讓人痴迷。
河豚肉。圖/河北旅遊
河豚皮是河豚的個性,密密麻麻的小刺打卷送入口中,感受到的卻是寸寸膠原蛋白,爽脆細膩。
河豚皮。圖/河北旅遊
內蒙古冰煮羊火鍋同樣是吃羊,內蒙古人民的火鍋就不太一樣,人家直接用冰塊去煮。
相傳是當年成吉思汗到貝加爾湖一帶徵戰之時,條件艱苦,沒有水供給,只有火和冰。
於是成吉思汗命令戰士把冰砸破放進頭盔裡,再放入羊肉,生火煮化冰水的同時煮熟羊肉,口感格外鮮美,因此冰煮羊的做法便流傳至今。
圖/網絡
一般來說,冰煮羊肉在開鍋之後就可以吃,煮的時間長也不會老,輔料就只有純淨水製成的冰埠、枸杞、紫洋蔥。
開鍋以後,先別急著吃肉,千萬別錯過一鍋好湯。喝完湯之後嘗一口剛煮熟的羊肉,確實非常鮮美;即使再過一段時間,再夾起一塊羊肉依舊很鮮嫩。
圖/So內蒙古城市生活網
——
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在火鍋面前,獨行的煩惱、城市的擁擠、奔走的忙碌都不是事兒了。
如果一個火鍋不夠,那可能是你還沒遇到最對味的火鍋。
當然,中華火鍋的品種還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但不管你喜歡哪種鍋,在「雲霧繚繞」的餐桌上,親朋好友熱鬧地圍坐在一起,吃吃聊聊,才是精華所在。
參考資料:1. 中國到底哪裡的火鍋最好吃?公眾號「地道風物」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動圖來自紀錄片《沸騰吧火鍋》《生活如沸》《舌尖上的中國3》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公眾號:那一座城(thecity2015)作者:那一座城
校 審丨木 馬
編 輯丨一隻皮孩
原標題:《偌大的中國,沒有一個人能拒絕Ta的魅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