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2020-12-21 澎湃新聞

風物菌 | 作者

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 來源

孟夏 | 編輯

都!好!吃!

最治癒莫過火鍋

中國人的餐桌,被火鍋統一了審美。

▲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沒有火鍋解決不了的問題~

無論寒暑,人們對火鍋的喜愛指數從未有過下降。飄著雪花的冬日,吃上個熱氣騰騰的火鍋,是對寒冷空氣的尊重;頂著三十多度的酷暑,大汗淋漓地吃火鍋,是別有一番滋味的夏日情懷。在火鍋迷的眼中,從火鍋裡蒸騰出的煙霧,是人間煙火最好的註腳。

不同於中國大多傳統美食的「皇家」血統,火鍋是地地道道的平民食物。清朝時,火鍋更是因著別具一格的滋味「逆風翻盤」,自平常百姓的餐桌,飛入皇室院牆。

▲ 火鍋最為方便,各種食材準備得當後,只需在沸騰的湯底內涮食即可。

乾隆皇帝是火鍋的鐵粉。這位浮誇奢華的「十全老人」曾於嘉慶元年正月,在紫禁城大手筆地舉辦了一場火鍋party「千叟宴」,1550多個火鍋同時沸騰,品嘗者多達5000餘人。

在中國人的世界觀裡,對某一食物熱愛到極致,總能升華出一些特殊情懷。易中天在品味火鍋時,曾感慨:「火鍋裡有中國文化。」一方小小的鍋,幾個「火伴」圍坐,肉、時蔬、山貨、海味、河鮮等食材在煮沸的鍋內起伏翻滾,天下滋味,亦隨之沉浮。恰也是這方霧氣氤氳的天地,最能治癒人心。

▲ 在易中天看來,「火鍋熱,表示『親熱』;火鍋圓,表示『團圓』。」

中國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火鍋統一了中國人的審美,但在口味上,卻是百鍋千味。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的動植物,這也是火鍋口味、食材花色紛呈的保證。

▲ 牛尾火鍋。

北方火鍋丨肉肉肉

老北京銅鍋涮肉

肉是北方火鍋永恆的主題。

▲ 羊肉下鍋碰到鍋壁的瞬間,帶起的刺啦聲,簡直是人間最美妙的音樂。

沸湯中卷邊的羊肉,是老北京銅鍋涮肉的主角。最地道的老北京銅鍋,幾乎看不到調料的影子,清水的鍋底中,僅有大蔥段、幹香菇、枸杞、薑片作為點綴。待得湯底煮沸後,「上腦」「三叉」悉數下鍋,濺起的湯汁蕩到銅鍋壁,蒸騰出刺啦的聲響,整個鍋才算擁有了靈魂。

嫩滑的手切羊肉,入水數秒後由鮮亮的粉紅色變白,用長筷夾出後,沾滿醬豆腐、韭菜花調和的芝麻醬,香濃別致,直勾得人口內生津。

▲ 芝麻醬是北方火鍋的標配。

沒有白皮糖蒜和芝麻燒餅的銅鍋涮肉,是不完整的。吃到最後,香濃的羊肉搭上濃鬱的芝麻醬,難免會膩,而脆甜的糖蒜,最為清口。最後上一盤兩切四開的芝麻燒餅,才算為這頓銅鍋涮肉畫上了句號。

▲ 一頓完整的銅鍋涮肉,羊肉、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糖蒜、芝麻燒餅,缺一不可。

羊蠍子火鍋

北京的冬天,唯有大骨上桌的羊蠍子火鍋,可和銅鍋涮肉分庭抗禮。「吃豬不如吃牛,吃牛不如吃羊。」大塊的羊大梁鋪滿了整整一鍋,熱氣從骨頭的縫隙中飄出,裹著羊肉的香味直往食客的鼻腔裡竄,這是羊蠍子火鍋獨有的魅力。

▲ 與其他火鍋四季均宜不同,羊蠍子火鍋最好不要在夏天食用,暖熱的羊肉吃多最易上火。別問小編為啥知道。

羊蠍子火鍋,吃得就是一個痛快。手套套在手上的窸窣聲,是對這場「饕餮盛宴」吹起的號角。兩手把著一塊碩大的骨頭,爛軟的羊肉搖搖欲墜,啃上一口,嘴巴周圍被糊上厚厚的油光。

▲ 羊蠍子火鍋,是冬天最好的禮物。

羊蠍子火鍋最迷人之處,在於羊骨相連處的半透明肉筋。經過長時間的燉煮,羊脊骨上的肉筋最是入味,對著骨頭嘬上幾口,鮮美的湯汁滑入口中,肉筋和牙齒展開了力量的撕扯角逐,爛軟的羊骨滲出骨髓,直接滿足了食客最原始的口齒欲望。

▲ 骨縫中的骨髓,有著羊肉沒有的鮮美。

新疆土火鍋

即便是在美食遍地的新疆,土火鍋也能於新疆的美食榜上佔據一席之地。新疆土火鍋,是北京銅鍋涮肉的本土化改良。厚底座、圓肚子的銅鍋,在新疆人的審美裡顯得笨重又土氣,土火鍋便由此得名。

▲ 新疆土火鍋,要的就是大口吃肉的實在。

外形並不重要,鍋內的「春秋」才是吸引新疆人的關鍵。一口鍋、半隻雞、馬腸子、牛腱子、羊腿肉、牛肉丸,搭配上凍豆腐、蘑菇、脆筍、腐竹、木耳……滿滿的食材鋪滿整鍋,似若熱情的新疆人,頗為紮實豐盛!

▲ 新疆土火鍋內,肉是關鍵食材,圖為羊腿肉

所有的食材,融匯在一起,在鍋內慢慢燉煮。揭開鍋蓋的剎那,所有的味道競相爆發,堪稱是視覺及嗅覺的雙重盛宴。

東北酸菜白肉火鍋

東北的冬天,是酸菜味的。白雪皚皚的嚴冬,酸菜白肉火鍋是東北人心中的「席上春風」。

▲ 翠花上的是這鍋酸菜嗎?

酸菜白肉火鍋是東北地區滿族的傳統菜餚。白肉,又稱御肉。滿清皇帝在祭祀時,頗愛以白肉為貢品。祭祀結束後,白肉將被切塊,由皇帝分食。能得到白肉賞賜,對於受賞者而言是莫大的榮耀。

▲ 酸菜,是獨屬於東北人的記憶。

每每夏日的風開始轉涼,東北街邊的燒烤小店,便收起了烤爐,搖身一變換成咕嘟咕嘟冒著熱氣的酸菜白肉炭火鍋。酸菜白肉火鍋,多以骨頭熬湯做底,酸菜切絲後,放入鍋中燉煮,酸爽中略帶微甜。八成熟的白肉切片後下鍋涮食,夾雜著酸菜的清爽,尤為鮮嫩。在飄雪的冬日來上一口,僵硬的身體都活泛了。

▲ 去年冬天,小編和一東北人在武漢的凌晨,點了一個酸菜白肉火鍋,熱騰騰的霧氣裡,這位東北壯漢淚流滿面。

川渝火鍋丨辣辣辣

川渝地區紅油飄著辣椒的鍋底,是人們對火鍋的初始印象。火鍋絕對是川渝地區最受歡迎的飲食。據統計,在重慶,每30個人裡就有1人從事火鍋相關行業,成都人一年在火鍋上的消費,竟然高達120億!

▲ 一盤肉下鍋,半分鐘後,全桌人的筷子一起出動,不可謂不熱鬧。

川渝之外的人,大多會把巴蜀兩地的火鍋混為一談,這是重慶人眼中最不可饒恕的錯誤。關於四川火鍋與重慶火鍋究竟誰最正宗,兩地的人各有論據,誰也不肯認輸。2009年,重慶火鍋協會還專門提出舉辦一場官方辯論賽,爭論火鍋的發源地到底在哪。

重慶火鍋

事實上,重慶火鍋與四川火鍋,大有不同。重慶火鍋就像霸道的重慶哥老倌,直爽、麻、辣。

▲ 九宮格是重慶火鍋的獨創,最早時,九宮格隔柵是為了一人食而準備。一張八仙桌,四面坐的都是陌生人,每人面前兩道格,點了菜就在自己面前的格子裡涮。最中間那一格,是其它八格湯底的動力源泉,並不用來涮菜。

重慶火鍋以毛肚火鍋為正宗,牛油鍋底是重慶火鍋身份的證明。牛油可循環使用,反覆提煉熬製的老油火鍋,別有一番厚重的濃鬱味道。

碼頭菜品毛肚、黃喉、鴨腸等食物是重慶人的必點,在滾燙的湯鍋內,「七上八下」,粗放、熱鬧,宛若重慶的碼頭江湖。

▲ 毛肚等碼頭菜,是重慶火鍋的標配。

重慶火鍋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辣。重慶火鍋的辣,有著讓人著迷的魔力。

嗜辣者自不必多言,即便是最不能吃辣的人,面對飄著火紅辣椒的重慶火鍋,也會陡然生出「挑戰」的勇氣。夾一口下去,嘴唇頓時失去了知覺,麻木幾秒後開始火辣辣地腫脹,不消片刻,便可擁有歐陽鋒同款嘴唇。即便如此,人們也像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依舊不舍丟下手中的筷子。

▲ 涮食時,有多少人在心中默默念著「七上八下」的咒語?

成都火鍋

與重慶火鍋的暴烈直接不同,成都火鍋倒有點「溫柔一刀」的意思。看似溫和的火鍋湯底也暗含乾坤,伺機對食客的口腹來上一記暴擊。

▲ 看完熊貓,吃個火鍋,好安逸哦~

成都火鍋多以清油為主,隨著火焰的炙烤,鍋底菜籽油的清香也隨之飄出。菜籽油的味道總歸不夠濃鬱,為保證鍋底的鮮香,香料的添加必不可少。花椒、麻椒是成都火鍋提味的首選,也由此「麻」成為了成都火鍋的最大特點。

▲ 以大料提香,是成都火鍋與重慶火鍋的不同之一。

坐落在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安逸」是成都人對於生活唯一的追求。吃火鍋時,菜品的味道重要,花樣擺盤亦是必不可少。火鍋開吃之前,豐富的小食、零嘴也能「大擺龍門陣」,滿滿當當地鋪滿整桌。

江浙火鍋丨妙妙妙

安徽一品鍋

是否想念家鄉,味覺最做不得假。

▲ 一品鍋製作過程及其複雜,對火候的要求非常之高,如今在安徽,只有紅白事時才能見到。

即便是嘗盡中國美食的《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在被問及吃過最好吃的火鍋時,脫口而出的依然是家鄉的味道:「更習慣的是我們安徽的火鍋,也就是小時候吃的火鍋,叫一品鍋。」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安徽是最易被人忽略的美食大省。南北文化的交匯貫通,為安徽送來了豐富獨特的美食。安徽一品鍋,便是各中翹楚。所謂一品鍋,是將做好的蛋餃、羊肉、豆腐、炸豆腐等食材,不斷燜煮加湯製成。

▲ 一品鍋是多少安徽人的鄉愁?

胡適是安徽一品鍋的「推廣大使」,每每有客來訪,一品鍋是胡適「唯一」的待客之道。績溪女婿梁實秋食用後,亦讚賞有加:「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層蛋皮卷,緊底下是蘿蔔青菜,味道極好。」

▲ 經改良後,海鮮也成為一品鍋的新晉食材。

江浙菊花暖鍋

向來備受文人雅士推崇的江浙一帶,連飲食都自帶清雅細緻的濾鏡。

▲菊花火鍋曾一度成為新晉網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據傳聞,當年陶淵明採集的菊花,便是用來製作菊花火鍋。這一說法,難免有牽強附會之意。但慈禧太后對於菊花火鍋的喜愛,便是眾人皆知。

菊花火鍋,以養生為主。暖鍋內多以原汁雞湯或肉湯做底,涮食生魚片及生雞片時,撒入洗淨的鮮菊花瓣,為濃白的湯底平添了一抹詩意。魚片、雞湯、菊花「三合一」,湯汁鮮美異常,極為溫補。

▲ 最地道的菊花火鍋,多選用杭白菊花瓣。

福建八生火鍋

福建在美食上的造詣,絕不止一道「佛跳牆」。八生火鍋,亦是福建人對老饕們的「投食」饋贈。

▲ 八生中的雞胗。

若佛跳牆般,閩菜八生火鍋,亦熱鬧調和。所謂八生,指雞肫、牛百頁、鮮海蠣、鮮目魚、生魚、豬腰、鮮蝦、精肉八種生料,火鍋裝湯調味後,先涮食此八生,再下其他配料。

據傳,八生火鍋源於南宋泉州人林洪。林洪曾在《山家清供》中,詳細描述了在武夷山吃「撥霞供」(即涮兔肉)的情景:「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活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

▲ 八生之鮮蝦。

嶺南火鍋丨鮮鮮鮮

潮汕牛肉火鍋

最早以網紅二字定義某種食物,不外乎潮汕牛肉火鍋。

▲ 潮汕牛肉火鍋的湯堪稱一絕,實不相瞞,牛肉鍋最吸引小編的地方便是那一碗鮮美的湯。

北京的潮汕牛肉火鍋店,永遠都排著長長的隊。在作家和菜頭看來,牛肉鍋還有著別樣的意義:「帝都人民多年來歷經醬油的洗禮,味精的衝擊,辣椒的蹂躪,終於開始醒悟食物的本味最美這個道理。在我看來,這種飲食審美上的覺悟和提升從潮汕牛肉火鍋開始,從滿足食肉獸慾開始,是一個好的開端。」

▲ 老闆,再來一份牛肉丸!

牛肉鍋的湯底,最為精妙。牛大骨小火熬製六七個小時,鮮香馥鬱,骨頭的精華盡在一鍋湯內。涮食火鍋前,來上一碗湯,是每一個喜食牛肉火鍋的人之間的默契。

一吊血水,二吊酸性,三吊纖維,吊完以後澆三勺,是牛肉火鍋涮肉的絕妙法門。在不少人的眼中,三花趾、五花趾的滑嫩,都比不過胸口朥的濃厚。胸口朥雖為牛胸部的脂肪層,卻並無肥膩之感,送入口中另有一股奇異的奶油香,仿若暴風吸入了一塊乳酪甜品。

▲ 潮汕牛肉火鍋。

兩廣打邊爐

「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早在清朝時,廣東人就已拜倒在打邊爐火鍋的魅力之下。

▲ 打指涮的動作,因置爐於人的旁邊,將食物邊涮邊吃,所有叫打邊爐。

廣東最為出圈的美食,莫過於煲湯。味鮮又養生的烹飪秘訣,自然也適用於火鍋湯底的熬製。打邊爐(一說打甂爐)是火鍋在廣東的叫法,「靚」是打邊爐湯底唯一的準則。

海鮮味是打邊爐與其他重湯底的火鍋最分明的區別。雞肉豬骨共同熬製的湯底,濃白醇厚,海鮮的加入,則為湯底注入了一味「浪味仙」。單一口湯,濃鬱、醇香、鮮美,三種味覺層層遞進,舌尖像是在味覺的階梯蕩起了鞦韆。

▲ 沒有海鮮的火鍋稱不上打邊爐。

無海鮮,不打邊爐。在內陸頗受歡迎的蝦滑、海鮮丸子,是打邊爐的「下堂菜」,只有實打實的蝦、蟹、花甲、鮮八爪魚、生魚片等各種海鮮,才能入得打邊爐的鍋底。海鮮之後的一份粿條,是打邊爐為食客精心準備的溫暖。

廣東順德粥底火鍋

廣東順德,堪稱美食愛好者的天堂。馥鬱的粥底火鍋,是順德人在火鍋上的獨特心得。

▲ 順德粥底火鍋。

保留食物的原味,是順德菜的精髓所在。粥底火鍋自然以香米粥作為鍋底,粘稠的米香為入鍋的食物裹上一層厚厚的「包漿」。在溫潤的小火裡,食材被裹挾的米粥浸潤,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食物本身的鮮美。

▲ 鮮就一個字。

鮮是順德粥底火鍋的秘訣所在。食物由生轉熟的剎那,滋味最為鮮美,順德人深以為然。白貝、竹節腸、生豬肉丸、生蠔等食材,丟入鍋中,煮到剛剛好時撈起,食材原始的味道加之米粥的清香,最是綿柔糯軟。

海南椰子雞火鍋

椰子雞與火鍋搭配,出乎意料的食材碰撞,倒撞出個驚豔的滋味。椰子雞火鍋,是海南人餐桌的新寵,椰子與雞肉的纏綿共舞,最是清新溫柔。

▲ 椰子雞火鍋,是火鍋界的小清新代表。

「三個椰子一隻雞」,是海南黎族人吃雞的秘訣。新鮮採摘的椰子,倒出的清甜椰子水作為鍋底,椰肉、荸薺等配料作為點綴,將雞肉放入沸騰的椰子水中涮煮,肉內多餘的油脂被滲出,取而代之的是馥鬱的椰子芬芳。

▲ 椰子雞火鍋的精華,在於椰子味的湯汁。開吃之前,先來一碗椰子雞湯,開胃又溫補。

金桔沙茶醬,是椰子雞火鍋最為默契的搭檔。鹹鮮的醬料,略帶酸澀,完美覆蓋了雞肉的油膩。彈脆的椰果,與嫩滑的雞肉,看似互不打擾,在入口的瞬間卻暗暗較勁,椰香與肉味在口腔內此消彼長,為食客送來別樣的味覺體驗。

▲ 若嫌椰子雞口味清淡,可在蘸料上多下「功夫」。

雲南菌子火鍋

菌子火鍋,是雲南人最奢侈的飲食方式。《舌尖上的中國》中講一盤碳烤松茸的價格要1600元,而如此昂貴的食材,雲南人則用來涮火鍋吃。

▲ 各種菌子匯聚一鍋,怎一個鮮美了得!

雲南是菌子的天堂,暖溼的氣候及多樣的森林類型,為菌子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美食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提到:「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每逢雨季,雲南人便自動開啟食菌模式。

▲ 琳琅滿目的野生食用菌,自帶山野的清新氣息。

不要放肉,是菌子火鍋的真諦。脆嫩的菌子除了山野的清香,自帶肉味的細嫩。「菌王」雞樅的鮮美,與雞肉不相上下;牛肝菌堪與牛肉乾相提並論。各種菌子燴成一鍋,脆嫩潤滑,極具層次,入口後濃鬱的油水與汁液競相噴灑,口欲得到極大滿足。

▲ 沒有吃過菌子火鍋,別說你來過雲南。

貴州酸湯魚火鍋

酸甜苦辣鹹,作為五味的「首席」,酸味自然擁躉無數。貴州的酸湯魚火鍋,將酸味吃到了極致。

▲ 酸湯魚火鍋。

貴州的酸湯極為講究,高酸湯、上酸湯、二酸湯、清酸湯、濃酸湯、苗族酸、侗族酸、水族酸、布依族酸等各種酸味,將喜食酸味的人安排得明明白白。鍋底是酸湯魚火鍋的致勝法寶,箇中秘訣在於「酸湯醬」的製作。番茄、酸菜,是酸湯醬熬製的秘訣。特殊醬料、配菜、現熬的大骨湯,一鍋酸湯的成功,每一味都必不可少。

魚是酸湯魚火鍋的主角,鮰魚、黃骨魚最為常見。無磷的鮰魚,被切成塊狀,經過酸湯的浸潤,酸酸辣辣的滋味滲進魚肉的每一個細胞。入口的鮰魚,酥嫩多汁,霸道地用酸味佔領食客的脾胃。

▲ 五味裡,酸味給人的感覺總是很奇妙,一口酸湯,引得人「大開吃戒」。

作為眾生中最尋常的一個,或許我們在面對人生之路的磕絆時,早已波瀾不驚。然而在火鍋沸騰的瞬間、食物翻滾帶起的煙霧裡,我們大可卸下疲憊,藉由這縷升騰的溫暖,毫不顧忌地送給自己一個擁抱。

作者:本文為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地道風物」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公眾號,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原標題:《中國到底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雲南到底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以下文章來源於地道風物 ,作者風物菌 地道風物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髮起的互動平臺,通過腳踏實地的風物發現之旅、值得信賴的線上線下原創內容,復興原鄉傳統、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中國最好吃的火鍋,到底在哪裡?
    從南到北,祖國人民把火鍋吃出了花!四川有麻辣鮮香的紅油火鍋,貴州有酸辣爽口的酸菜魚火鍋,海南有清新香甜的椰子雞火鍋,儼然是一場火鍋大亂鬥!△圖|攜程旅拍@旅行卡西莫多從12月01日到12月07日,打開攜程APP,點擊底部社區/旅拍頁面,發布火鍋相關主題帖子並關聯話題#冬日火鍋大亂鬥,帖子被評為優質或精選,便可參與瓜分最高5000元火鍋基金。
  • 中國到底哪裡的米粉最好吃?
    攝影/醬子全中國,有多少小孩哭著喊媽媽,就有多少人的生活離不開米粉。米粉對廣大群眾生活的影響,不亞於母親對於子女哺育的重要性,畢竟一碗米粉承載的可是濃濃的家鄉情。湖南人一天要嗦三頓粉,貴州人覺得自己的米粉天下第一好吃,桂林人為桂林米粉的家喻戶曉驕傲......
  • 中國到底哪裡的酸菜最好吃?
    據說在東北人家裡,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醃酸菜用的大缸子與壓酸菜缸用的大石頭。最配東北殺豬菜的,當然是一筷子爽利的酸菜絲兒~ 圖/網絡那一口黑漆漆的酸菜缸,曾經是冬天缺乏綠色蔬菜的大東北,補充蔬菜的全部期望。農曆九月的寒露一過,儲存秋菜的大戰就開始了。秋菜裡最美味的白菜,到了豪邁的東北,便以百斤為單位買賣。每每有滿載白菜的小卡車一駛入小區,就會被大家蜂擁而上,一搶而空。
  • 我國火鍋江湖,四川、重慶、北京等地的火鍋,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不少人都說今年的冬天,是最冷的冬天,部分東北地區的城市,室外溫度更是跟南極洲差不多,在寒冷的冬季,吃一頓熱騰騰的火鍋能達到禦寒暖胃的效果,我國民眾對火鍋情有獨鍾,各個地區的火鍋口味也是不一樣的,川渝地區的火鍋口味多以麻辣為主、東北地區則是酸菜白肉火鍋為主、北京更多是銅鍋涮羊肉的。
  • 中國到底哪裡的枇杷最好吃?
    今已亭亭如蓋矣」讀來甚是悽苦覺得枇杷身上也多少沾染了這樣的意象不過,真正的枇杷果,卻十分甜美皮薄肉厚,汁水豐盈稍不留神節制,就會吃很多枇杷起源於熱帶,是典型的南方水果北方嘛,市場上也是買得到的,但不多枇杷,是初夏的味道今天就和風物君一起看看中國哪裡的枇杷最好吃
  • 中國到底哪裡的雞做得最好吃?
    圖/網絡從雞頭吃到雞屁股中國人到底多會吃雞?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首發於2019年10月12日,原標題為《中國到底哪裡的雞雞雞雞雞最好吃?》,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中國的版圖,像是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
  • 中國到底哪裡的慄子最好吃?
    中國哪裡的慄子最好吃?你見過慄子最原始的樣子嗎?河北遷西遷西板慄絕對是糖炒慄子屆霸主般的存在,它就像一塊活招牌,認準這個名字準沒錯。遷西慄子最適合糖炒,除了味道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果殼和果仁間那層內膜又薄又軟,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好吃,還好剝,遷西慄子不愧能C位出道啊!
  • 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偌大的中國裡,沒有一個人能拒絕火鍋的魅力。一架爐,一口鍋,幾碟配菜,邊煮邊吃,就是這麼有魅力,讓人一天不吃想得慌,天天吃完還想吃。重慶火鍋的辣是很有魔力的,嗜辣者自然不必多言。可就算是最不能吃辣的人,面對紅彤彤的重慶火鍋,也會陡然生出挑戰的勇氣。夾一口下去,嘴唇頓時失去了知覺,麻木幾秒後開始火辣辣地腫脹。
  • 中國哪裡的「皮」最好吃?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收錄於話題#風物發現:中國到底哪裡最好吃19#廣州1#北京1#美食6圖/視覺中國北方嚴寒,羊皮大多要用來製作皮襖、皮鞋,甚至可以做成交通工具羊皮筏,鮮有吃羊皮的情況,而江南溫暖且富足,羊皮幾乎沒有用處。祖國最南端的海南省東山羊不羶且皮薄,滋味雖沒有西南濃鬱,卻有種清淡的婉轉悠長。吃羊的罐子一般是以東山羊火鍋為主,帶著皮的羊肉下鍋,蘸上當地特有的搵碟,羊肉鮮甜,羊皮爽脆,是跟北方涮肉完全不同的體驗。
  • 中國到底哪裡的小龍蝦最好吃?
    湖北潛江人改變了小龍蝦的吃法,「上世紀80年代的湖北潛江,油田家屬們最開始炒制小龍蝦」,《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如此說道,2001年,潛江人更是首先探索出了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讓小龍蝦產量暴增。早時候有一家潛江五七油田附近的小菜館,習慣烹製油燜小龍蝦招待賓客。小龍蝦以冰糖啤酒調味,吸滿油脂後,一改以往偏幹發柴的口感,知名的潛江油燜大蝦,自此誕生。
  • 中國到底哪裡的雞雞雞雞雞最好吃?
    圖/視覺中國最為經典的吃法白切雞,是給雞做的傳統「水療」,最能體現廣東人對「雞有雞味」的追求。要達成這一點,使用高品質的食材是先決條件。圖/視覺中國椰子雞火鍋中,除了雞塊與椰子水外,還放了新鮮的椰肉條,使得椰香更醇正;而富含澱粉的馬蹄(即荸薺)的加入,則使得湯汁變得濃鬱。地道的椰子雞火鍋裡一般不放清水,免得減去風味,料碗則必加小青橘用以除腥。
  • 中國到底哪裡的螺肉最好吃?
    如果此時再搭配一瓶柳州本地產的冰鎮豆奶,就是最地道的柳州煙火。自廣西向西,長於洱海的螺螄,個大肉厚,最常見的吃法,是和雲南最常見的帕哈菜同煮。加上薄荷葉、酸筍、臘肉、辣豬皮等配料,澆上一勺老豆腐水去腥,極具滇味。
  • 中國到底哪裡的鵝鵝鵝最好吃?
    據中國畜牧研究所2016年數據顯示,雞肉在中國佔62%,鴨肉佔32%,鵝肉僅佔6%。說到吃鵝,除了每年要吃掉2000萬隻「老鵝」的揚州、「鐵鍋燉大鵝」的東北和擅做「燒鵝飯」的廣東,其他地方似乎鮮少吃鵝。▲中國吃鵝風味大賞。繪圖/Paprika是鵝太兇了,還是遭受「種族歧視」了?其實,還不是月亮,啊不,歷史惹的禍。
  • 中國到底哪裡的油條最好吃?
    ▲ 油條泡豆漿,是最常見的早餐搭配。 圖/網絡作為一種極具國民度的食物,油條在中國人的餐桌,絕非單一面孔。萬物皆可涮火鍋,是四川人的美食心得。酥香綿軟的油條,必然不能躲過火鍋的洗禮。油條下至火鍋內,與鍋內的紅油纏綿起舞,起伏翻滾之間,先人一步喝足鍋內的湯汁精華。灌滿湯汁的油條,體態更為膨脹,筷子稍一觸及,湯汁便自油條表層溢出。
  • 中國到底哪裡的臭豆腐最好吃?
    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一直是一個農耕國家,普通人家最日常的飲食就是穀物搭配蔬菜。中國人無法像遊牧民族一樣,從肉食中獲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為了生存,大豆中的植物蛋白質成為了替代品。於是,中餐裡就有了豆腐、豆漿、豆皮、豆乾、腐乳、臭豆腐……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豆製品。尤其是臭豆腐,在細菌和時間的作用下,原本味道平淡的豆腐,擁有了獨特的氣味和鮮味。
  • 中國到底哪裡的醬醬醬醬最好吃?
    ▲ 製作醬坯。▲ 新疆米粉要想好吃,醬汁一定要夠味。圖/圖蟲·創意 自從辣椒傳入中國,它就成了醬最忠實的搭檔。假設我們面對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選擇何種蘸料將顯露你家鄉的食俗。閩南、潮汕食客可能選擇沙茶醬,這是一種源自印尼的醬料。印尼、馬來一帶,是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阿拉伯商人帶來辛辣調料;下南洋的中國海客,又帶來魚露和蝦醬。兩者融匯交流,遂而形成獨特的複合調料。
  • 中國到底哪種橙子最好吃?
    橙子不是原生品種,是柚子和橘子雜交產品,擁有高貴的血統,在我國有大面積的種植,贛南臍橙、尋烏臍橙、紅玉血橙、廉江紅橙、麻陽冰糖橙......等品種繁多,那麼中國到底哪裡的橙子,才是最好吃的呢?【贛州臍橙】贛南臍橙是江西贛州的一大名優特產,也是中國的「地理標誌產品」,在"橙子帝國"中,名氣應該是最為顯赫的了。這裡的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三、是全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有著「中國臍橙之鄉」的美譽。
  • 中國哪裡的面最好吃?
    甚至還有「中國十大麵條」之說。據魏氏春秋記載,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來的。這段史實中所謂的「湯餅」,就是今天的熱湯麵片,即今天北京的所言的「揪片兒」。當時的湯餅,即後世麵條、湯麵的先河。今日,就來聊聊中國哪裡的麵條最好吃。
  • 中國到底哪裡的燒麥最好吃?
    那裡的燒麥到底有什麼魔力?叫醒呼市人的不一定是夢想,而是來自燒麥的「蠻橫一拳」——羊肉大蔥餡是呼市燒麥的經典款,葷香油重,薄皮裡藏著來自畢克齊或山東提鮮去腥的大蔥,還有散寒發汗的鮮姜。大鍋中,食材們被蒸出濃鬱湯汁,連湯帶肉,滿足了嚴寒地區人們對高熱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