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哪裡的雞做得最好吃?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瞭望智庫

▲ 雞肉的魅力,在於不管蒸、煮、燉、炸、焗、炒、燻......皆能成美味。圖/網絡

從雞頭吃到雞屁股

中國人到底多會吃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首發於2019年10月12日,原標題為《中國到底哪裡的雞雞雞雞雞最好吃?》,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中國的版圖,像是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

在雞頭上,小雞燉蘑菇是東北人過年時招待女婿的標配,當地流傳著「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斷魂」的說法;最西北的雞尾處,新疆沙灣的大盤雞最適合大塊朵頤,連拌的面都得是褲帶粗的寬面,讓人望之頓生豪邁。

▲ 雞要用笨雞,蘑得是榛蘑,才能做出東北人的小雞燉蘑菇。圖/視覺中國

到西南,雲南人的汽鍋雞匠心獨具,用蒸汽「提煉」出雞肉的鮮甜,連老饕汪曾祺也念念不忘;而東南方,在如同一片羽毛的寶島臺灣上,烤雞屁股被稱作「七裡香」,是各大燒烤店裡最受追捧的存在……

▲ 臺灣的「七裡香」,可不止是一首歌的名字。圖/圖蟲·創意

從數量上看,全世界的牛、羊、豬加起來,也不如雞多;而從吃法上講,中國人對於雞肉的處理方法,花樣門類之豐冠絕寰宇,可謂南北皆不同、東西各相異,甚至千家萬戶,都能誕生獨特的風味。

1

在廣東,吃雞要先禮後兵

從地圖上看,不管是位置還是形狀,廣東省都很像一隻大雞腿。

廣東人亦不曾辜負「雞腿省」之名,在吃雞這件事上講究頗多。在他們手中,每隻雞都要經歷一番精緻「理療」,變得皮滑肉嫩,才能安心上桌。可以說,死於廣東人之手,雞也算得到禮遇,可謂「極盡哀榮」了。

▲ 廣東人過年過節,都缺不了白切雞。圖/視覺中國

最為經典的吃法白切雞,是給雞做的傳統「水療」,最能體現廣東人對「雞有雞味」的追求。要達成這一點,使用高品質的食材是先決條件。嘴刁的廣東人做白切雞多用三黃雞,以肉質嫩滑、骨軟皮脆的湛江雞為上品,清遠人則更偏愛用本地的清遠麻雞。特別是其中放養在田間地頭、廣東人稱之為「走地雞」的土雞,打小在外四處覓食,練出一身緊緻肌肉,口感更是絕佳。

▲ 廣東白切雞的蘸料,一般只用薑蓉和油簡單調製。圖/圖蟲·創意

白切雞隻用清水煮,看似簡單,卻最講究時機和溫度。雞肉處理乾淨後,在煮沸的清水裡整雞下鍋,入水「浸雞」要「三提三放」,裡外才受熱均勻;再轉小火煮約一刻鐘,出鍋後立馬放入冰水裡「過冷河」,使外皮收緊,鎖住水分。

▲ 骨中略微帶血的白切雞,才算煮得好。圖/圖蟲·創意

歷經「溫泉」和「冷水浴」洗禮後的雞,雞骨四周略顯桃色,骨髓裡猶帶著幾分血絲,而外皮金黃順滑,肉質柔嫩細膩,皮肉之間還夾著一層透明啫喱,看著就足夠誘人。蘸料則多用蔥、沙姜剁成蓉,加以油、鹽調製,入口時不會喧賓奪主,反而帶出了雞肉本身的鮮甜,回味無窮。

到了隔壁廣西,吃白切雞的時候,海邊人家會以自制的沙蟹汁作料,兼顧了海陸兩味,層次更豐;而在「濃油赤醬」的上海菜裡,白切雞要蘸著醬油、醋、麻油吃,還得放些糖。上海人多稱之「白斬雞」,又以「小紹興」白斬雞最為出名,吃的時候配上一碗店裡每日限量供應的雞粥,鮮得要掉眉毛。

▲ 「小紹興」白斬雞,最開始就是賣雞粥的。圖/圖蟲·創意

惠州的鹽焗雞,則像是國外流行的「鹽浴」。鹽得是疏鬆的大粒海鹽,取三分之一炒熱後,鍋中即飄出一股海洋的氣息,再用油紙包好醃製過的雞,入鍋用剩下的海鹽覆蓋過雞身。雞肉在滾燙粗鹽的作用下,水分被充分吸收,香氣隨油脂析出,「海味」則慢慢滲入,細嫩的雞肉外裹著焦香的皮。吃的時候直接上手,連皮帶肉撕著吃,才是真正的「老撕雞」。

▲ 跟人不太一樣,雞做「鹽浴」一般是屁股朝天。圖/圖蟲·創意

順德的「桑拿雞」,則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雞肉的新嫩多汁。將當地放養的雞剔骨取肉,切成便於蒸熟的薄皮,再以高溫水汽迅速燙熟。正如人蒸完桑拿之後,皮膚往往變得水潤光滑,「桑拿雞」也以豐潤細膩的口感著稱,這道富有創意的美食,正是古老的烹飪方法「蒸」與新潮的理療思想,在順德人手中的巧妙結合。

▲ 雞片橫陳在「桑拿房」裡。圖/圖蟲·創意

而豬肚包雞又是另一種巧妙思路,用滋潤的豬肚給雞做了一次「全身面膜」。這道菜的成敗,首先在豬肚這張「面膜」有沒有制好——在反覆幾道衝洗間,內外依次用麵粉、油以至白醋去味(不同廚師手法略有差異),最後入酒浸泡。待豬肚腥味散盡,將焯過水的整雞塞入囊中封口,放胡椒等材料燉煮。一鍋之間,匯集了豬肚的香氣與雞湯的濃鬱,雞肉則在密閉空間中保持了原味,切開後恍若新生般細嫩,無怪乎廣東人又稱之為「鳳凰投胎」。

▲ 大多數時候,吃的是豬肚雞火鍋而非「豬肚包雞」,不會把雞包進去,而是兩者切塊一同下鍋煮。圖/視覺中國

至於「推拿按摩」的手法,在粵菜廚房中更為常見,無論是潮汕地區以普寧豆醬醃製的豆醬雞,還是尋常人家都會做的豉油雞,在塗抹醬料的時候做個「馬殺雞」,總會使得肉質更柔軟可口。

▲ 廣式燒臘店裡的白切雞、燒雞和燒鵝。圖/視覺中國

因此粵菜廚子,就算厭倦了掌勺生涯,或許改行做些理療生意也能財源廣進了。

2

到海南,雞肉裡藏著熱帶風情

海南的文昌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當地所產的文昌雞,則是每一位海南遊子最濃厚的鄉愁。

文昌雞用來白切,自然是一等一的美味,然而做成一碗海南雞飯,才是海南人對雞肉和米飯的重新發現——在整雞的肚子裡放上爆炒過的大蒜、生薑等香料,外皮細細抹上一層鹽,再過水汆燙;燙過雞肉的水上浮現一層金黃的雞油,撈出來加洋蔥與米同炒,再用雞湯把炒過的米炊熟。

▲ 做海南雞飯,米炒得稍微有點焦則風味更佳,單是這碗飯就足夠誘人了。圖/視覺中國

這樣獨具匠心的煮飯方法,使得雞和米的味道充分融合,單是一碗雞飯就足夠香豔。目前仿佛出現一派豐收的稻田,母雞帶著小雞在田壟上踱步,古人有詩云:「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正是這碗飯的絕佳註解。再配上一碗海南人的冬菜湯,也用雞湯熬煮,真當是把雞肉的味道發揮到了極限。

▲ 黑豉油、辣椒醬和蒜蓉醬,是新加坡人吃雞飯的「靈魂三味」。圖/圖蟲·創意

這道由海南人創造的美味,卻最先出現在新加坡。當年「下南洋」的海南人,根據家鄉的做法,將白切文昌雞和祭祖用的雞飯糰稍加改制,當街叫賣,成為了海南雞飯的雛形。而後改用南洋菜中的黑豉油和辣椒醬做蘸料,含有椰糖的黑豉油濃厚醇正,以糖、醋、蒜和魚露調製的辣椒醬帶著酸甜滋味,因而風靡東南亞一帶。到今天,海南雞飯早已成為了新加坡的「國菜」。

▲ 椰子雞火鍋,雞香與椰香,盡收一鍋之中。圖/視覺中國

如果說海南雞飯是客居異鄉時的思念,那麼椰子雞則是對當地食材的創新開發。海南地處熱帶,盛產椰樹,金黃的文昌雞和清甜的椰子水可謂「金風玉露一相逢」,自然「勝卻人間無數」,用來製成火鍋,簡直是「不吃辣星人」們的福音。

▲ 料碗裡用以調味的青橘。圖/視覺中國

椰子雞火鍋中,除了雞塊與椰子水外,還放了新鮮的椰肉條,使得椰香更醇正;而富含澱粉的馬蹄(即荸薺)的加入,則使得湯汁變得濃鬱。地道的椰子雞火鍋裡一般不放清水,免得減去風味,料碗則必加小青橘用以除腥。火鍋多用來涮素菜與海鮮,在涮菜前往往盛上一碗飄蕩著雞香與椰香的火鍋湯,先幹為敬,遠在千裡之外也能感受到熱帶風情。

▲ 來,幹了這碗雞湯!圖/視覺中國

沒錯,海南人恐怕就是為了這口湯,才吃的這頓火鍋。

3

來川渝,麻辣是雞的底色

廣東人和海南人善於激發雞肉的鮮甜本味,川渝人則在配料上下足了功夫。

白切雞入巴蜀之地,立即掛上了一層鮮紅披風,名字也剽悍起來,喚作「白砍雞」。樂山人郭沫若追憶少年時代,說「在故鄉四川吃的白砍雞,白生生的肉塊,紅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現在想來還口水長流……」又讓其多了一個「口水雞」的別稱,其後做法稍有變更,卻都少不了一勺紅油畫龍點睛。

▲ 吃前看著流口水,吃完辣得流口水。圖/圖蟲·創意

煉紅油是個技術活。選辣椒麵講究配比,最好一半是二荊條,一半是朝天椒,香氣與辣味可並重。待油溫升高,先入姜、蒜炸香,關火後倒入辣椒麵攪拌,再根據各家口味放入鹽、糖、醬油等調味。待雞腿肉煮熟切塊後,紅油潑灑而下,再撒上一把蔥花、芝麻和花生碎,望之已令人口水直下。

四川的怪味雞則味道層次更豐,除了紅油為主調,更須將郫縣豆瓣剁細炒酥,佐以糖、醋、花椒、麻醬、香油、醬油勾兌成汁,淋撒其上。一雞可吃出甜、酸、辣、麻、鹹、香、鮮,舌尖難以一一分辨,語言也不能描述詳盡,只能稱之「怪味」。

▲ 缽缽雞裡的藤椒,比一般花椒麻得更野。圖/圖蟲·創意

樂山的缽缽雞則乾脆「喧賓奪主」,以放了藤椒油的紅油為核心,盛在名為「缽缽」的敞口大瓦罐中。煮熟的雞肉與時蔬穿成一串,浸潤在「缽缽」裡,充分入味,隨取隨食,入口帶著一股藤椒的草木清香,隨之而來的是直擊靈魂的麻味,充滿了山野氣息。

▲ 滄州火鍋雞。圖/匯圖網

川渝人吃火鍋很少涮雞肉。然而發源自四川的火鍋,流傳到北方後,卻被河北滄州人將之與雞肉結合,形成了當地的特有美食——滄州火鍋雞。以北方人的豪邁,雞肉自然要連皮帶肉切成大塊,燉煮後放入以郫縣豆瓣醬為主的麻辣鍋底中繼續涮。火鍋雞多用銅鍋,中有炭火,私以為最美妙的是與滾燙銅壁接觸的部分,雞皮微微焦黃,雞肉則鮮嫩多汁,入口焦香、肉香與辣香同時迸發,衝擊著味蕾。

▲ 一片辣椒裡找雞丁,也是種樂趣。圖/圖蟲·創意

到了重慶,歌樂山辣子雞的名聲最為響亮。外地人總抱怨重慶人小氣,一盤菜滿滿當當全是辣椒,肉藏在裡頭挑不出來,實則這正是辣子雞的奧義所在——多放辣椒不僅增香,且色澤紅亮,是為「滿堂紅」;雞塊切小,則容易入味,口感也酥脆;更在食客的輕挑慢選中,平添了一份「尋尋覓覓」的悠閒滋味,畢竟大快朵頤何處沒有?細品慢嚼只此一家。

▲ 新疆大盤雞。圖/圖蟲·創意

因而川渝人對於雞肉的理解,勝在充分發揮其入味的優勢,將本地人喜好的重麻重辣,賦予鮮美的雞肉,據說連新疆沙灣的大盤雞,也是自川菜的辣子雞塊中衍生而出。待杯盤狼藉時,食客意猶未盡,仍舊沉浸於雞肉與辣味組合之中,卻早已舌尖發麻、滿頭大汗了。

吃完這盤川渝人家的「麻辣雞」,說不定你就學會饒舌了。

4

雞生東南,內藏英雄氣

江南人飲食大多溫婉優雅,然而在吃雞這件事上,卻是頗為豪邁。

若以武功高強來論,首推江蘇常熟的叫花雞。

▲ 我有常熟叫花雞,你有降龍十八掌嗎?攝影/吳學文

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裡寫道:「黃蓉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臟洗剝乾淨,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外,生火烤了起來。烤得一會,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溼泥幹透,剝去幹泥,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這一手叫花雞,為郭大俠換來了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

▲ 洪七公吃了都說好。 圖/2017版《射鵰英雄傳》

而到今天,叫花雞的做法繁複了許多——首先當然得去羽毛,包裹黃泥前還要先包一層荷葉,內蘊荷香;封泥也有講究,黃泥中還摻入了礱糠(稻穀殼)、稻草屑和酒腳,烤制時散發出稻香和酒香;煨烤的燃料則以常熟虞山上的馬尾松松枝、松針為佳,松煙賦予了叫化雞特殊的松柏香氣。烤成之後,奮力砸開封泥,扒開荷葉,層層環繞的香味一瞬間迸發,香飄十裡。也正是如此,才能引來美食界的「絕代高手」們流連駐足。

▲ 叫花雞啟封時,要猛地一砸才夠勁兒。 圖/截取自《風味人間》

而以快意風流來說,浙江人的醉雞最引人注目。

「醉菜」以醉蝦、醉蟹出名,相比於蝦與蟹,雞肉少了幾分生鮮,而多了幾分醇厚。紹興的花雕酒是醉雞的靈魂,將雞腿骨肉分離後,緊實的雞肉以鹽與花雕酒醃製,雞骨則鑿碎與幾味香料一同煲湯。醃成的雞肉水煮則易喪失筋道口感,須上鍋蒸熟,雞湯中再倒入醇厚黃酒,冷卻之後,才能將雞肉泡入,在冰箱中經一晝夜入味。

▲ 老酒咪咪,醉雞嘗嘗。圖/圖蟲·創意

冷藏的環境保持了雞腿肉的質感,易揮發的酒氣則激發了肉香,花雕獨特的風味滲入其中,使得口感醇厚悠長。切成片後作為下酒菜,不知是酒醉人,還是雞醉人?

隔壁江西的三杯雞裡,則藏著一份家國情懷。

相傳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文天祥被俘之後,曾有江西同鄉的阿婆入獄探望,提了一隻雞一壺酒,當場殺雞以三杯米酒煨製成饌,為其送行。此後幾經改良,「三杯雞」的配料變成了一杯酒、一杯醬油和一杯豬油,同樣不放一滴水,以小火慢燉,力求原汁原味。而菜餚背後的民間傳說,則寄寓著人們對忠臣名將的追思,歷久彌新。

▲ 三杯雞。圖/視覺中國

後來,客家人將三杯雞帶到臺灣,以麻油或香油取代豬油,加入香料「九層塔」(羅勒)和紅蔥頭,成為了當地的一道經典名菜,享譽世界。美食中藏著的民族大義,也一脈相承,橫貫海峽兩岸,產生出嶄新的詮釋而熠熠生輝。

5

「四大名雞」,如何稱霸列車?

淮河以北,隨著鐵路交通的興盛,河南道口燒雞、山東德州扒雞、遼寧溝幫子燻雞和安徽符離集燒雞這四位「雞中翹楚」逐漸脫穎而出,名聲如同列車的汽笛,響徹四方,世人稱之「中華四大名雞」。

▲ 綠皮火車早已變成了高鐵動車,但德州扒雞依舊處於鐵路食物鏈的頂端。 圖/視覺中國

「四大名雞」的地位,首先歸功於它們產地所在的位置都很特殊。

山東德州和安徽宿州符離集都位於京滬鐵路線上,當這條線還叫做「津浦鐵路」時,它就已成為交通樞紐;溝幫子所在的遼寧錦州,則坐落在瀋海鐵路與溝海線的交匯處;而河南安陽的道口鎮,同樣處於道清鐵路和京廣鐵路的交叉點上。

▲ 在別人還手持「瓜子飲料礦泉水」和方便麵的時候,掏出一隻燒雞或者扒雞,你就是全列車最靚的仔。 圖/圖蟲·創意

貫通四方的列車帶來龐大的客流量,也使月臺上的餐飲生意應運而生。在那個隨綠皮火車悠悠前行的年代,搖晃侷促的空間、百無聊賴的時間、味同嚼蠟的乾糧,成為一代人出遠門的記憶。這個時候,車窗外小商販們挎籃裡的燒雞,就是旅客們一路風塵中最好的慰藉,往往一售而空。

而「四大名雞」之所以能成為火車出行的最佳伴侶,還仰仗於它們獨特的製法和絕佳的風味。

▲ 正在製作中的道口燒雞。 圖/視覺中國

在車站走馬觀花式的挑選中,燒雞首先憑藉動人的賣相和撲鼻的香氣,力壓其他「火車美食」一頭。雞肉焯水之後,細細刷上一層褐色的飴糖,再入鍋烹炸,使得雞身通體金黃,油光發亮;撈出油鍋,再丟入各色香料調配的老滷水中燉煮,賦予了整隻雞浸入骨髓的芳香,尤其在封閉的車廂中,一人吃雞,往往引得全車廂人食指大動,爭相購買。

▲ 來看看,誰才是火車上真正的「老撕雞」。 圖/網絡

而扒雞與燒雞的不同之處,在於燒雞要做到肉爛而不脫骨,吃的時候往往抓著骨頭啃肉;而扒雞經文火長時間燜制,而變得肉爛脫骨。在長途中一切從簡,既無碗筷更無刀叉,不論是燒雞還是扒雞,都因為能夠手撕食用而「深得民心」,贏得了廣大食客們的喜愛。

燻雞則走了另一條「煙火氣」更重的路線。在經歷老湯燉煮後,雞身上要刷滿一層香油,放入帶網簾的鍋中,待燒至紅熱時投入白糖,下手講究平穩精準,火候要求恰到好處,外形爛而不散,色澤棗紅明亮。除了溝幫子燻雞外,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卓資山燻雞,雖不在「四大名雞」之列,卻也是一味由鐵路而興盛的草原名吃。

▲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很好吃。 圖/網絡

蔡瀾說,雞肉最沒有個性。

誠然,相比於牛肉的嚼勁,豬肉的香氣,魚肉的鮮味,雞肉本身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更不用說像羊肉那樣「兩極分化」,愛者嗜之如命,恨者畏之如虎,從無中間選項。然而也正是這種中正平和,樸素包容的特點,使得雞肉擁有無限的可能,端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所以,其實「沒有個性」,本身就已經是雞肉最鮮明的性格了。

相關焦點

  • 雲南到底哪裡的雞jio最好吃?
    而說到雞腳為什麼討人喜歡,主要本質原因還是:好吃!雞腳肉少皮多,沒啃幾口,就吃到了最精華的掌中寶,掌中寶肉質肥厚又彈牙,滿足感瞬間爆棚。據數據顯示:光2017年,中國就進口了35億隻雞爪,全球出口的雞爪超過80%都進入到了中國市場。
  • 中國到底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不同於中國大多傳統美食的「皇家」血統,火鍋是地地道道的平民食物。清朝時,火鍋更是因著別具一格的滋味「逆風翻盤」,自平常百姓的餐桌,飛入皇室院牆。▲ 火鍋最為方便,各種食材準備得當後,只需在沸騰的湯底內涮食即可。乾隆皇帝是火鍋的鐵粉。
  • 中國到底哪裡的枇杷最好吃?
    今已亭亭如蓋矣」讀來甚是悽苦覺得枇杷身上也多少沾染了這樣的意象不過,真正的枇杷果,卻十分甜美皮薄肉厚,汁水豐盈稍不留神節制,就會吃很多枇杷起源於熱帶,是典型的南方水果北方嘛,市場上也是買得到的,但不多枇杷,是初夏的味道今天就和風物君一起看看中國哪裡的枇杷最好吃
  • 中國到底哪裡的慄子最好吃?
    中國哪裡的慄子最好吃?你見過慄子最原始的樣子嗎?河北遷西遷西板慄絕對是糖炒慄子屆霸主般的存在,它就像一塊活招牌,認準這個名字準沒錯。遷西慄子最適合糖炒,除了味道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果殼和果仁間那層內膜又薄又軟,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好吃,還好剝,遷西慄子不愧能C位出道啊!
  • 中國到底哪裡的米粉最好吃?
    攝影/醬子全中國,有多少小孩哭著喊媽媽,就有多少人的生活離不開米粉。米粉對廣大群眾生活的影響,不亞於母親對於子女哺育的重要性,畢竟一碗米粉承載的可是濃濃的家鄉情。湖南人一天要嗦三頓粉,貴州人覺得自己的米粉天下第一好吃,桂林人為桂林米粉的家喻戶曉驕傲......
  • 中國到底哪裡的雞雞雞雞雞最好吃?
    繪圖/Paprika在雞頭上,小雞燉蘑菇是東北人過年時招待女婿的標配,當地流傳著「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斷魂」的說法;最西北的雞尾處,新疆沙灣的大盤雞最適合大塊朵頤,連拌的面都得是褲帶粗的寬面,讓人望之頓生豪邁。
  • 中國到底哪裡的麵條最好吃?中糧福臨門河套麵粉有答案!
    那麼,冬日裡哪種食物最能禦寒保暖呢?當然是已經在中國餐桌上叱吒風雲長達4000年的麵條了。不管冬天的寒風多麼凜冽刺骨,只要能夠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熱湯麵,連湯帶水下肚後,都會直冒熱汗,渾身舒坦。從古至今,由南至北,中國人對於麵條的熱愛當真是愛到了骨子裡。有數據統計稱,我國的麵條種類已經多達1200餘種。現在,問題來了,中國麵條種類那麼多,最好吃的到底在哪裡?
  • 中國到底哪裡的火腿最好吃?
    圖/網絡江浙的兩頭烏和雲貴一帶的烏頭金跑得尤其歡脫,跑到後腿肉再緊緻些,距離今年「全中國最好吃的特級火腿」之名就再靠近一些。冷空氣開始呼嘯盤旋的季節裡,腦海裡會不由自主響起關於肉的圓舞曲。主婦的灶臺裡總得收著藏著一兩塊上好火腿,用鹹香油脂香氣抵住一年到頭來生活最後的難過和虛無。
  • 中國涼粉地圖:哪裡的「涼涼」最好吃?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看中國到底哪裡的涼粉最好吃?  作為主食大省,陝西人對碳水化合物的熱愛,已經不用多說。滷汁涼粉最神奇的地方在於要配饃來吃。吃前先把饃掰碎到碗裡,澆上滷汁,之後才輪到涼粉登場。滷汁涼粉其實也算是泡饃的一種,陝西人「主食狂魔」的屬性,暴露得一覽無餘。
  • 中國到底哪裡的小龍蝦最好吃?
    配得了烤串啤酒,搭得起螺螄醬骨。它,就是如今當之無愧的夜宵霸主。「麻小」是怎麼火起來的?小龍蝦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在墨西哥灣,尤其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數量很多,最初進入亞洲,是在1920年代,由日本人引入作為飼料使用,而引入中國的確切記錄是1929年在南京地區。
  • 中國到底哪裡的土豆最好吃?
    比如貴州哪裡都有的一道簡單下酒菜「農家三寶」,就是幹炸洋芋片、花生米、陰辣椒的組合。如果覺得幹吃辣椒下酒過於刺激,香軟的土豆片剛好能做一個味覺「和事老」。▲ 貴州農家三寶:陰辣椒、幹炸洋芋片、花生米。攝影/ @張騰嶽烤土豆在貴州與蘸水更配。
  • 中國到底哪裡的酸菜最好吃?
    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那份味道,就拿「酸菜大國」德國的總理默克爾都連吃兩份的酸菜白肉來說吧~厚實軟爛的肉遇到了清新爽快的酸菜,被酸菜撇除油膩的肉,仿佛被洗淨鉛華,酸菜的酸被肉的油脂緩和,亦更顯得溫潤可人,就這樣,味覺與口感在這份結合裡又一次升華了。這或許也是德國烤豬肘也一定搭配著一份酸菜的原因吧?除了各類酸菜燉肉外,在最不東北的大連,也有拿海蠣子、五花肉與酸菜絲做出的美味「鮮邊」。
  • 中國到底哪裡的鵝鵝鵝最好吃?
    在號稱「沒有一隻鵝能活著遊過珠江」的廣東,一隻鵝最好的歸宿就是被做成燒鵝,和成排的烤鴨、白切雞掛在市面上的店鋪裡,當然,花樣多一些,還可以做成滷鵝和白切鵝,每一隻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廣東人會每天在雞鴨鵝之間糾結嗎? 圖/視覺中國廣東人好吃雞,素有「無雞不成宴」之說,但東莞確是個例外——無鵝不成宴,大街上走一兩個小時你就會發現:鵝比雞更受歡迎。
  • 中國到底哪裡的螺肉最好吃?
    田螺:田間地頭最有滋味的快樂作為農耕大國,水鄉稻田是中國南方最常見的景象,而長於稻田的田螺,自然也是中國百姓的美食智慧。▲ 嗦螺啵~ 攝影/SEEKstudio 圖/圖蟲·創意提及嗦螺,長沙當仁不讓。在這座中國「最快樂」的城市,長沙的夜市大排檔,幾乎每桌都要點上一份口味螺。
  • 中國哪裡的「皮」最好吃?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收錄於話題#風物發現:中國到底哪裡最好吃19#廣州1#北京1#美食6攝影/朱銳江南的羊肉以山羊、湖羊(北方綿羊的改良品種)為主,山羊做白切、湖羊來紅燒,滋味不同,但都得帶著皮。蘇州藏書羊肉無論是紅燒還是做成羊糕,都酥而不爛,軟爛細膩,羊皮或是糯中帶彈,或者果凍般質感,都是藏書羊肉獨有的溫柔。
  • 中國最愛「吃雞」的一個省,一年就吃掉8億隻雞,你知道在哪裡嗎
    其實無論是在哪裡在做什麼,只有靜下來慢慢去感受,我們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說到最受歡迎的家禽之一,雞必須有一個名字,當然,它的受歡迎程度並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是因為它的美味佳餚,我認為除了對雞肉過敏的人以外,每個人都吃過雞肉,雞肉在美食界是必不可少的,不僅在食品行業中,而且在移動遊戲行業中,網際網路主題「大吉大利,今晚吃雞」也是眾所周知的,據說中國是美食大國,但今天我想向您介紹中國一個頗受歡迎的吃雞地區,每年可以吃掉8億隻雞。
  • 整隻雞最好吃的部位是哪裡呢?一份美味手撕雞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
    整隻雞最好吃的部位是哪裡呢?一份美味手撕雞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 各位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們,大家好!大家對雞肉已經熟悉了,肉質細嫩,滋味鮮美,營養豐富,還能滋補養生,用一整隻雞燉一鍋味道鮮美的棗子雞湯,我想是大多數家庭的最佳選擇,雞湯是那種任何季節都適合的最佳湯品,一年四季都是進補的首選,但每當提起雞肉,除了整隻雞,你知道哪一部分的雞肉最好吃嗎?
  • 中國到底哪裡的餛飩最好吃?
    ▲ 小蝦米和雞蛋攤開平煎後切成的「雞蛋絲」,是餛飩最常見的配料。山脈與盆地相間,盆地被山脈環抱,沙漠在盆地中,山上的雪水匯成河流,綠洲伴河流兩旁,這樣的地方,最適合——放羊。 新疆各地的羊是不同的,比如阿勒泰大尾羊、麥蓋提大尾羊、巴爾楚克羊、巴什拜羊、黑頭羊……這麼多種羊,其實統一的特點就是……好吃,幾乎沒有羶味。這應該就是新疆的羊肉餛飩那麼味美的主要原因了吧。
  • 雲南到底哪裡的火鍋最好吃?
    以下文章來源於地道風物 ,作者風物菌 地道風物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髮起的互動平臺,通過腳踏實地的風物發現之旅、值得信賴的線上線下原創內容,復興原鄉傳統、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中國哪裡的芋頭最好吃?
    那麼問題來了,這位網紅芋頭同學是哪裡人呢?中國哪裡的芋頭同學最好吃呢?奶茶店的芋泥大多來自福建,這裡的芋頭被做成罐頭送往全國各地。在商家還在絞盡腦汁想如何給芋泥組更多cp時,福鼎人輕笑三聲:呵呵呵~一碗合格的芋頭扣肉,芋頭的好吃程度遠遠大過五花肉,五花肉中最為豐腴的肉汁早就被芋頭吸收得去,軟卻不爛,糯又不黏,油而不膩,讓人感嘆,澱粉和脂肪相遇,在這裡修成正果。蔡瀾有個知名的《死前必吃清單》,撒哈拉的蜜棗,義大利的白菌,希臘的烏魚子,珍饈美饌列了一長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