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又叫腐腸、黃文、印頭、元芩、山茶根、黃金條根、枝芩、子芩、條芩、空腸、片芩等。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乾燥根。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脾、膽、大腸、小腸經。《神農本草經》曰:「主諸熱黃疸,腸澼洩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名醫別錄》載:「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本草綱目》謂:「治風熱、溼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肺疹、喉腥、諸失血。」可見,黃芩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之功效。主要用於肺熱咳嗽、咯痰、溼熱下痢、嘔吐、黃疸、熱淋、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胎熱不安等。
黃芩在廚房裡的運用。
一、人參黃芩豬肚
原料:豬肚500克,黃芩9克,人參、黃連、大棗各5克,炙甘草6克,乾薑15克,蔥、鹽、料酒各適量。
製法:將人參、黃芩、炙甘草、黃連、大棗、乾薑分別洗淨後裝入紗布袋內。豬肚用麵粉反覆搓洗乾淨。將藥袋放入豬肚內,用棉線紮緊口放入燉鍋內。向鍋內加適量清水及蔥段、料酒,用大火煮沸,改用文火燉50分鐘,加鹽攪勻。將豬肚撈出,除去藥包,切成細長條,再放入鍋內燒沸即可。
功效:補脾胃、益氣血、消腫塊。對幽門腫瘤效果尤佳。
二、黃芩蒸豬腰
原料:豬腰2個,黃芩12克,調料適量。
製法:將豬腰切開去筋膜,洗去血水切成片,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將黃芩與豬腰一起放入瓷盤內,加調料,隔水用大火蒸至豬腰熟透,除去黃芩,分2-3次食用。
功效:清熱、補腎、安胎。適用於血熱之先兆胎動。
三、黃芩煮花生米
原料:花生米(生)500克,黃芩100克,冰糖250克。
製法:將花生米用開水泡脹,剝去皮,洗淨後放入開水中,上籠蒸爛取出。黃芩切片裝入碗中,放入開水,上籠蒸溶化。在一乾淨鍋內加1000毫升水,放入冰糖燒開溶化,將花生米和黃芩汁一起倒入,燒開後去泡沫,裝入湯盅內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對熱淋、吐衄便血效佳。
四、胡連黃芩粥
原料:胡黃連、黃芩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黃芩、胡黃適洗淨,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再將粳米洗淨後下入藥汁中煮粥,待粥熟時,調入白糖,再煮5分鐘即可。
功效:清熱燥溼。對肝膽溼熱型的血脂異常有效。
此外,黃芩酒浸後與白芷粉用茶水送服,對眼眶疼痛有效;黃芩也可與剝殼的白果、冰糖一起燉服,能止咳平喘;黃芩還可與淡豆豉研末後,溫湯送服,對肝熱生翳有效;黃芩還可製成牙膏,對牙齦腫痛、出血效佳。
注意:脾胃虛寒者、孕婦胎寒者忌用黃芩。清熱用生黃芩,安胎用炒黃芩,清上焦熱用酒黃芩,止血用黃芩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