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紡織業是僅次於石油業的汙染最嚴重的產業。」英國《時裝商業評論》雜誌寫道,「每生產1公斤棉線需要兩萬升水,而這些棉線只夠生產1件T恤和1條牛仔褲。同時,包括染色、洗滌、裝飾在內的各項服裝製造工藝涉及8000種化學物質。」
當人們談論購買新衣時,最應該在意的或許不該是衣服的款式、價格,而是你家的垃圾箱有多大。在美國,大多數人處理舊衣的方式是直接將它們扔進垃圾桶,這些舊衣的最終命運往往是被銷毀。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2012年,84%的舊衣物被填埋或是直接進了焚燒爐。在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情況如出一轍。
這種處理方式造成的汙染可想而知。「可持續服裝聯盟」執行長傑森·金柏稱,廢棄紡織品中的化學物質會逐步析出,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燒後產生的毒素則釋放到空氣中。「石油織物」如聚酯纖維、尼龍和丙烯合成纖維服裝,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
亞當·巴魯霍維茨在紐約經營一家服裝貿易公司。他的主要業務是二手服裝分銷。客戶購買二手服裝後,會將其按材質分類,剩下的廉價纖維產品被徹底拋棄。
「質量不行的衣服會被就地處理,現在這種產品越來越多。快時尚文化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同時影響了二手衣物的流通循環。客戶反饋顯示,廉價時尚服裝的增多讓他們苦不堪言。」巴魯霍維茨說。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稱,每年,全球有超過1500億件服裝被拋棄,足夠地球上每個人每年換20件新衣。更嚴重的是,只能「流行」35天左右的快銷時裝,每件產品每年產生的碳排放量比傳統產品多400%。
舊衣再利用前景不樂觀
面對愈發沉重的環保壓力,時尚界也在努力,讓衣物的生產「可持續」。
行業巨頭H&M在全球擁有4000餘家門店,2015年銷售額超過250億美元。2013年,這家瑞典服裝零售商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舊衣回收」計劃,消費者提交舊衣後,可以得到一張八五折優惠券。回收來的衣物由全球最大的衣物回收公司I:Collect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