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
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
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
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開玩笑」般的話語,為你們我早已絕望。
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對了,中山公園那幢樓的書房抽屜裡,有些東西要給你們看。
——恐懼並絕望的黃**
這是一段小學生留給這個世界上最後的文字,看著看著,眼眶忍不住溼潤了,若非親眼所見,實在不敢相信,這段文字是出自一名小學生之手,原本天真無邪的孩子心裡,如何能如此沉重呢?而眼前的事實提醒每一個人,這的的確確是一樁悲劇留給世人的血淋淋證據——四川瀘州一名小學生在寫下這封遺書後,非常堅決的跳樓自殺了。
「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寫下這句話的是一名原本無憂無慮的孩童,而如今,他卻如此決絕踏上了那條不歸路,他,還只是一名孩子啊,究竟是什麼讓他如此不堪重負呢?是什麼讓他如此感慨人生之累?
「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看到了嗎,這就是孩子內心憤怒的聲音,他在控訴,他在疾呼,而此時卻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了。
據媒體報導,在孩子跳樓後,一位成年人在孩子遺體旁哭得死去活來,想必是孩子的家長,此時此刻,究竟是該同情這位家長,還是譴責他呢?哦,不,難道該譴責的僅僅是家長嗎。
最近幾年,關於孩子跳樓自殺的報導屢屢見諸報端,每一次悲劇的發生之後,各方呼籲的聲音此起彼伏,然而,為何類似悲劇屢禁不止呢?究竟是什麼讓孩子變得如此沉重,又是誰在導演這一幕幕悲劇呢?
媒體報導,今年四月份,河北一位9歲小學生被老師公開批評後跳樓自殺;6月份,呼和浩特一位六年級學生在留下遺書聲稱自己患有抑鬱症而跳樓自殺;9月,武漢一位中學生在被家長當眾教訓後,跳樓自殺,引起轟動,9月份,浙江寧海縣一位中學生跳樓……
這一幕幕,一件件血淋淋的教訓在提醒每一個人,在警醒這個社會,放過孩子吧,不要讓你們的期望和壓力來摧殘孩子幼小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開心,無憂無慮的活著,這封讓人內心格外沉重的遺書再次提醒所有人:讓孩子開心活下去吧。
那麼,對於家長,老師來說,該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幫助孩子舒緩壓力,輕鬆面對生活呢?
的確,如今的物質生活條件可以讓孩子過上養尊處優的生活,然而,學業的壓力,家長老師的期待,甚至學生們之間的攀比,已經讓孩子們不堪重負,看看那封遺書吧,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與他們年齡極為不相符的沉重,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因此,在生活中,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要善於同學生溝通,分析悲劇發生的背後原因可以發現,孩子的縱身一跳無不是情緒得不到發洩,正如這位四川瀘州跳樓小學生在遺書中所說「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在巨大壓力面前,孩子無所事從,所以他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一定要多跟孩子聊聊」心理學家再三提醒,如今,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大,孩子之間的競爭格外激烈,一旦這種壓力得不到有效釋放,幼小的心靈便會在扭曲中滋生可怕的後果——走向極端。
對於孩子跳樓的悲劇來說,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反思的不僅僅是家長,整個社會都應從這些悲劇中反思自己,從而不再讓幼小的孩子感到「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