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趙康傑
我讀書有個習慣,就是對自己閱讀的內容非常挑剔。但在投資領域,如果讓我只選擇三位作者的書籍來閱讀,沃倫·巴菲特的名字一定會出現在這份書單上。
不過,巴菲特一生(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專門寫過書,因此閱讀一些關於巴菲特言論的書籍就成為了解他的一種便捷的方式。但是,由於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而與此相伴的往往是信息的魚龍混雜,很多冒名巴菲特的文章也會充斥我們的信息世界。所以,如果讀者想要真正了解巴菲特的思想,書籍的專業性與嚴謹性是讀者不得不去考量的因素。而巴菲特本人對書籍的認可,自然也就成為這種專業性與嚴謹性的最好背書。
傑裡米·米勒編著的《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投資原則篇》就是這樣一本巴菲特親自推薦的書籍。在這本書中,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資思想,通過歷年致股東信的形式,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投資者。這些思想,在若干年後回看,仍然是睿智而深刻的。
知易行難的投資精髓
如果說後來的巴菲特,其知名度主要來自於龐大的資金規模,那麼年輕時,巴菲特的收益率會更讓人著迷。由於早期資金量更小因此更靈活,在混亂的市場中可以捕捉的機會更多,巴菲特在他投資生涯的早期,取得了高於他之後業績的投資回報。而由於規模的膨脹,巴菲特後來放棄了一些大資金無法參與的投資機會,而對於資金規模不大的一般投資者來說,這些機會恰恰是提高收益率的最佳方法。
如果歸納巴菲特一生中所說的關於如何成功投資的精髓,那麼歸根結底只有一句話:買的又好又便宜。但是,正如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單的原則,可以演變出千變萬化的紛紜世界。
什麼企業是好?一家生產燕麥片的本地公司,資本回報率可以很好;一家掌握新潮科技的公司,資本回報率也可以讓人們大跌眼鏡。什麼企業便宜?一家市值和淨資產的比值高達10倍的公司,可能因為經營的業務有極高的壁壘,因此並不算貴;但是一家帳上現金比市值還要多的公司,也可能因為不斷進行毀滅價值的行為(而不是把現金分給股東),從而在幾年以後變得不那麼便宜。如何判斷「又好又便宜」的投資機會,是值得每個價值投資者一生揣摩的技巧。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而正所謂「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們學習巴菲特的理論,是要學習他思想的精髓,是那種實事求是、放棄了一切主觀臆斷、細緻入微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巴菲特在上世紀70年代買了這種股票所以今天我們也要做這種投資」、「巴菲特通過這種方式獲利所以我們也要通過這種方式獲利」。畢竟,當我們學習《孫子兵法》的戰爭理論時,不會考慮用弓箭打贏現代戰爭;而經常閱讀《群書治要》的管理者,也必然不會讓自己的下屬像當年唐王朝的臣子們般下跪。
中國投資者對西方理論的生搬硬套,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在2010-2015年的A股小盤股牛市中發生的。當時,A股市場的小公司股票估值持續高估,最高峰時創業板在2015年6月的估值超過了150倍PE。但是,許多投資者者卻抱著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倡導的小公司購買法則,或者抱著菲利普·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寬慰自己說,投資昂貴的小盤股其實是跟隨了這兩位美國投資前輩的腳步。
實際上,林奇和費雪兩位投資的大師,天生並沒有「一定更喜歡小盤股」、「一定更喜歡成長股」這樣的偏好。他們所喜歡的,只不過是確定性最大的盈利。而在當時環境下的美國,通過實事求是的分析,他們發現小盤股和成長股是最好的投資標的。但是,當小盤股的估值變成150倍PE時,當成長股的成長並不堅實、現金流並不充分時,他們很可能並不喜歡這兩種投資,而會選擇在當時市場環境下,最有利的選項。
價值投資之路道阻且長,跟隨大師們真正的、清晰的腳步,理解他們思想的精髓,無疑是最為便捷和正確的方法。有了最好的投資哲學和理念,加之以實事求是、誠實細緻的分析,相信中國的價值投資者們,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價值發現之路。(作者系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來源: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