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可謂是現代休閒生活中健康又時尚的一種運動,無論是在城市街道還是鄉間小徑,騎著心愛的自行車兜風賞景,別提多舒暢了。那麼,騎行有哪些好處?騎行時又該注意些什麼?所有人都適合騎行運動嗎?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關節外科盧偉傑主任盧偉傑介紹,長期堅持騎自行車,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跟慢跑、遊泳等其他運動方式一樣,可以起到減少體脂、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從而預防心腦血管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保持血管彈性的作用。
其次,減肥效果顯著。
第三,由於自行車是異側支配運動,兩腳交替蹬踏可使左、右側大腦功能同時得以開發,這對於神經肌肉維持平衡的能力也是不錯的訓練方式。
第四,由於騎單車也是一種有氧運動,當達到一定的速度時,有助於鍛鍊心肺功能。
第五,騎行可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人產生愉悅感,對於減輕心理壓力和減少沮喪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是很好的減壓方式。
雖然騎自行車能收穫不少好處,但騎車時間過久,可能會傷害男性的前列腺,對女性的泌尿系統也不友好。
前列腺的位置,決定了男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坐」在前列腺上的。車座堅硬,加上路面顛簸,會讓人體會陰部處於受壓狀態,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導致前列腺區不適。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發現,長時間騎車會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炎風險。
對女性來說,過度騎行也會造成陰部的血管和神經受壓,導致會陰部麻木、疼痛,部分女性甚至出現排尿困難。
除了長時間騎車外,經常久坐、騎馬等跨騎動作,都會對會陰部造成壓迫。
此外,由於不正確的騎行方式還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比如,過於「前趴」;座椅位置調整過高;騎行時「探著腳」或「窩著腿」;低頭含胸或仰頭撅臀等都會增加人頸椎、腰椎、膝關節、肩、肘、腕的負荷。
所以,騎車要掌握好時間和姿勢方法。一般建議每騎乘40至60分鐘,應休息並做些伸展運動。
掌握正確騎行姿勢最重要的目的是避免損傷。正確的騎行姿勢是:身體稍前傾,兩臂伸直,腹部收緊,採用腹式呼吸方法,兩腿和車的橫梁平行,膝、髖關節保持協調,並注意把握騎行節奏。因此,我們需要掌握以下六個騎行知識。
一是選擇正確的騎行姿勢。不要模仿專業自行車運動員的姿勢,它不適合普通人。
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車座。很多騎車人會選擇較大較重的車座,認為寬大的車座更舒服。其實決定車座舒適與否的關鍵是車座的形狀設計,以及車座的安裝高度與位置。過高的車座安裝位置會使人在騎行過程中不能保持穩定姿勢,增大摩擦面積,而過低的安裝位置會增大人體接觸部位的壓力。
座椅的高度怎樣才算合適?從騎行效率的角度看,座椅越高,效率越好,但是過高的座椅會引發騎行危險,95%大轉子高度座高比較適合(座椅高度不超過個人的腿長,即足底到股骨大轉子長度的95%)。而從肌肉疲勞以及健康騎行角度來看,75%大轉子高度更為合適。
三是騎行過程中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四是不做「周末戰士」。規律鍛鍊,多種運動方式結合,避免短時間突擊騎行。
五是避免長時間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騎行。
六是長時間騎行時,需做好開始前的熱身活動和結束後的放鬆活動。
從安全角度考慮,不建議老年人或12歲以下兒童獨立騎行,尤其是在交通道路上。
老年人視力、聽力及平衡協調功能退化,容易跌倒造成骨折、腦外傷、軟組織損傷等情況。
兒童不宜使用成人自行車,因身材嬌小很難控制好車輛,且騎行姿勢必定異常,容易造成損傷。
妊娠期雖不是騎行的禁忌,但孕早期、胎兒狀態不穩定期或孕晚期應儘量減少騎車,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對於痔瘡或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尚無明確醫學證據證實騎行會加重疾病,但要隨時留意身體的不適症狀,不要勉強。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朱雅文/文、廣州日報 黃蓉芳/文、生命時報、北京日報 潘鈺 吳瓊 謝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