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不能養了,他盤算著在自家的3畝土地裡種百香果,再種幾畝油茶樹,還想養豬、養雞
養殖戶補償措施應加快落實到位,確保貧困地區養殖戶不因轉產而致貧返貧
結合實際進一步修改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對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活動加強規範,建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動態調整機制,進行區分目的的全方位管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盧羨婷 楊馳 雷嘉興
2個養蛇房被清空,大大小小近150公斤的滑鼠蛇被稱重、裝進貨車拉走……8月14日,廣西靈山縣望坪村貧困戶葉自軍在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核實登記表上簽字、按下紅色手印,結束了4年的養蛇生涯。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5月公布。目錄有33個品種入列,意味著蛇、竹鼠等未入列品種明確不能再交易和食用。
廣西不少縣把野生動物養殖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扶持項目,退出轉產、處置補償工作面臨較大經濟壓力和脫貧壓力。但轉產轉型勢在必行。目前,2萬多養殖戶、5萬多從業人員正走在合法合規經營、有序有效轉產轉型的路上。
專家建議,屬于禁養品種的要禁止繼續養殖;有些要改為國家允許的其他人工養殖品種進行養殖;有的現有養殖品種被禁食後,可做其他開發利用。同時,相關部門應從資金、技術等環節,幫助養殖戶特別是貧困養殖戶解決實際問題,確保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最後階段不返貧。
「竹鼠沒了,開始謀劃新產業」
從事竹鼠養殖20多年的貝為慶,是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龍崗村竹鼠養殖大戶。2016年,其任法人代表的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多戶貧困戶主動要求加入。半年前還曾有數千隻竹鼠,如今偌大的竹鼠養殖欄舍已改成豬圈。曾為竹鼠食料而種的甘蔗地也改種紅薯作豬食料。「竹鼠全部被收走。欄舍空著,得趕緊轉產。」貝為慶說。
鼠舍變成豬圈,甘蔗地改種紅薯,是貝為慶的選擇,也是很多養殖戶必須邁出的一步。
龍崗村村委會主任周榮華說,該村約90%的農戶養殖竹鼠,幾乎覆蓋所有貧困戶。端午節前後,縣裡的竹鼠綜合處置工作組來到龍崗村,以每隻補償180元的標準集中回收竹鼠。「竹鼠沒了,大家開始謀劃新的產業,比如養雞養豬或種植砂糖橘等經濟作物。」
在蛇存欄量超過400萬條的靈山縣,與蛇相關的從業人員約4萬人。根據《廣西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處置指導意見》,眼鏡蛇、滑鼠蛇等可轉型藥用,也可以每公斤110元的補償價交給政府統一處置。
葉自軍一家6口人,這幾年靠養蛇脫了貧。如今,蛇不能養了,他盤算著在自家的3畝土地裡種百香果,再種幾畝油茶樹,還想養豬、養雞。「好不容易脫了貧,不能再返貧了。」
廣西是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重點省區,蛇類、竹鼠數量分別佔全國的70%、60%。記者了解到,為妥善做好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確保從事蛇類、竹鼠等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的貧困戶不返貧,相關部門已採取政策兜底、綜合利用、轉產轉型、科學放生、無害化處理等措施,推進開展處置工作。
齊心協力 王鵬圖/本刊
「轉型難,資金、項目無中生有」
補償資金缺口大、轉型轉產難……存欄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賣不了、殺不得、養不起」,處置工作雖按「時間軸」推進,但也面臨不少困難。
數據顯示,廣西陸生野生動物存欄量4047.9萬條(只)、產值52.2億元,涉及貧困戶8037戶。根據補償標準測算,廣西補償資金需支出逾30億元,扣除轉型藥用的部分蛇類約8億元,仍有較大缺口。
資金缺口大,各級財政籌集補償資金壓力也大。靈山縣蛇類產值約10億元,即使除去轉型藥用部分,政府統一處置部分補償資金也需4億元左右。按照廣西相關補償標準,非貧困縣實際支出的補償資金按照自治區、市、縣3∶3∶4比例分擔,1億多元的補償金讓靈山縣財政感到壓力山大。
如何處置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直接影響養殖戶特別是貧困養殖戶的合法權益。
目前,通過轉產、轉型、務工、救助等方式,廣西已對涉及陸生野生動物養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落實「一戶一案」轉產轉型或納入政府保障。
破解產業發展難題,還得想辦法「騰籠換鳥」。在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記者了解到,在廣東肇慶市鼎湖區的對口幫扶下,當地對竹鼠養殖產業及時進行補償處置,騰出空間引進鷓鴣養殖、綠色生態魚養殖等生態養殖產業。
為避免對存欄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一刀切」「一關了之」「一殺了之」,廣西還將食用蛇轉型升級列入藥用。
在廣西各地收儲存欄蛇的某公司法人代表陳燕說,公司已調用南寧市周邊大量冷凍倉庫,用於存欄蛇的收儲。同時,也在推動滑鼠蛇等列入壯瑤民族醫藥藥典,及時辦理相關審批。計劃到廣東等地拓寬銷路,為食用蛇轉藥用創造可持續發展前景。
謀前路仍需護航
農民出身的周文倩不僅通過養蛇致富,還帶領靈山群眾一起養蛇,被評為2015年全國勞動模範。去年底,她投資建設新的養蛇基地,如今4萬多條食用蛇面臨藥用轉型。不想只做被動養蛇人的周文倩,自己著手採用泡酒方法將蛇類轉為藥用。
但周文倩也有顧慮:「希望相關部門制定、完善藥用野生動物利用的審批和檢疫檢驗等規定,引導養殖戶依法合規經營。」
專家認為,有關部門要從物種、檢疫、資金、技術、信息、設施、保管、運輸、加工利用、合理補償等各環節、各渠道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使養殖場戶依法合規經營、有序有效轉產轉型升級,特別是要保證貧困養殖戶不減收不返貧。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振球說,蛇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周期長,需要項目、資金和技術等多方扶持。廣西正加快引導支持蛇養殖企業轉產轉型,支持蛇產業向藥用發展,在用地、融資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堅持市場化原則,加快研究制定支持蛇產業發展政策,推動「因養到用」到「以用帶養」的根本性轉變。目前,滑鼠蛇等蛇壯(瑤)藥材質量標準編制項目獲立項。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於文軒認為,在未來進一步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過程中,可從生態系統保護、物種保護和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等角度,對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活動加強規範,進行區分目的的全方位管理。同時,建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動態調整機制。
蛇、竹鼠等特種養殖,曾被視為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和鄉村振興的好項目。近年來,許多人返鄉創業從事特種養殖,大部分養殖戶特別是貧困養殖戶處於創業初期,有的投入所有積蓄,不少人還向銀行貸款或找親友借款。
受訪人士呼籲,養殖戶補償措施應加快落實到位,確保貧困地區養殖戶不因轉產而致貧返貧。對貸款養殖戶因「禁令」而無法償還貸款的,應給予轉產信貸支持,不要讓養殖戶因資金問題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