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起於寒》排寒法介紹

2021-03-05 百病起於寒

 排寒療法是進藤義晴根據中醫理論,及自身30多年的實踐經驗所創立,經濟,不用花什麼錢,不用吃藥,不吃補品,沒副作用,簡單易行。


        他發現寒氣是萬病之源,是毒素之首,寒氣不除,疾病難愈。現代人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缺少運動,喝冷飲,吃冰凍製品,生冷水果,穿衣習慣等,吹空調,洗冷水浴,冬天腳部保暖不夠等,造成體內寒氣滯留體內,影響氣血運行,導致亞健康,鼻炎,高血壓,糖尿病,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疾病百出。


         只要把體內寒氣排除,疾病自然消除,身體自然康復。


        排除寒氣的方法非常簡單方便,只要改變我們的穿衣,飲食等生活習慣,即可排出體內寒氣,方法簡單容易,效果神奇迅速,因為不用任何藥物,所以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簡單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具體方法,要詳細了解可看書。


        一,穿多層棉襪,不論夏天,冬天,白天,晚上,根據自己條件和實際情況,穿六至十雙棉襪都可以,越多效果越好,裡面那雙用五指祙,有利於透氣排寒,外面的棉襪要保暖,寬鬆,勒得太緊腳趾會痛受不了,影響氣血運行。


       二;夏天也應穿衛生褲保暖,或穿棉毛褲,保持下半身溫暖。上半身保持涼爽,要穿少,保持上涼下曖。


       三;每天泡半身浴,手和胸部以上露外面,保持頭凉腳暖,泡半小時,寒氣重的可泡一個時,根據自身條件。沒條件可每天泡腳,時間長一些。泡好後馬上穿好襪子,以免著凉進寒氣。


       四; 飲食要求,吃飯時細嚼慢咽,每口飯菜嚼透,一頓飯最好吃二十五分鐘以上,到半小時,感到有飽感即可,防止多吃,影響消化,在體內成為毒素。早餐以六七分飽,中餐以七八分飽,晚餐以五六分飽即可。慢吃對減肥也特別好。狼吞虎咽,吃飯太快,往往易吃多,影響消化吸收,也增加腸胃負擔,多餘食物會成為毒素,在肚子裡堆積脂肪,造成肥胖,傷害身體,影響健康。


        五;晚上睡覺,可用熱水袋,放腳踝部或腳底,寒氣嚴重的膝部也可放,肚臍也可放。中午午睡也可用熱水袋,增加腳部溫度,有利於寒氣排除。睡覺也穿衛生褲,或棉毛褲,被子蓋下半身即可。原則是頭涼腳曖。

六:用排寒法時會出現瞑眩反應,是身體好轉的標誌,見下面的內容。排寒時的瞑眩反應,是進步的證據

相關內容:

《百病起於寒》常見問題交流20190623

病人為什麼不能吃水果?

點下面 」閱讀原文「 可以訪問排寒療法實踐者心得

相關焦點

  • 百病起於寒
    之後,我進一步要求病患養成穿多層襪、進行半身浴、讓下半身保暖排寒的好習慣,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而我自己也擺脫了長年肩膀酸痛及牙痛的病症,從此很少感冒。 曾有一位長期為慢性中耳炎所困、必須戴助聽器的病患來看診。三十年來他耳朵不斷流膿,甚至被警告很可能會引發腦膜炎。我建議他做排寒療法,結果中耳炎不藥而愈,聽力也恢復了。
  • 「百病起於寒,穿衣有指南」,體寒穿衣全攻略!
    「百病起於寒,穿衣有指南」!當身體面對寒氣入侵的時候,身體會產生某種化學反應,釋放熱量來防止失溫,這是人體的體溫自我調節系統。而如果寒氣入體了,停留在身體裡面,時間長了就會導致體寒,身體抵抗力下降,引發各類健康問題,因此,一定要把寒氣阻隔在身體之外,這就需要特別注意穿衣,與防體寒!
  • 百病從寒起,寒從腳底生,冬季泡腳,注意好三點,養陽氣
    俗話說,「百病從寒氣,寒從腳底生」。意思是說,很多的身體問題都是從「寒」而起,而身體的「寒」,多從腳底開始。為什麼這麼說呢?也有一句俗話,叫做「從頭涼到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當我們很緊張的時候,會覺得有一股寒意,從腳底直上心頭。此外,晚上睡覺如果覺得全身有點悶熱,只需要把兩隻腳掌伸出被窩,全身立即就清涼起來。
  • 「百病從寒起」,寒氣體質的人,身體常有五種表現,試試腳底調理
    「百病從寒起」,寒氣體質的人,身體常有五種表現,可從腳底調理。現在的人越來越有點「寒氣體質」的趨勢,或者說「陽虛體質」,這兩種說法有點細微的差異,但基本可以當做一個方面理解。所謂「寒氣體質」,主要就是因為身體比較缺乏「陽熱」,從而呈現為陰寒的、活動減少的狀態。寒氣體質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有影響,而且其影響還是多方面的。
  • 「百病從寒起」,冬天在家這樣做,溫經祛寒,健健康康!
    《靈樞·經脈》:「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根源還是經絡不通暢了,氣血失調導致我們的各個臟腑、細胞無法得到全面的滋養。這也是我們衰老的根本原因。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 百病從寒起!這些暖身小訣竅,教你如何從內暖到外→
    百病寒為先1手腳冷血液流通到身體末梢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冬天衣著過於單薄,就容易出現手腳冰涼。長此以往,手腳皮膚就可能出現蒼白、皸裂、皺紋增多。快看你「寒不寒」看臉色:面色發紅多為熱,面色發白則為寒。看尿液:尿液發黃則為熱,尿液發白則為寒。看痰色:痰液、鼻涕發黃為熱,咳痰清稀則為寒。
  • 百病從寒起!身體這5處受寒很危險
    百病寒為先1手腳冷血液流通到身體末梢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冬天衣著過於單薄,就容易出現手腳冰涼。長此以往,手腳皮膚就可能出現蒼白、皸裂、皺紋增多。快看你「寒不寒」看臉色:面色發紅多為熱,面色發白則為寒。看尿液:尿液發黃則為熱,尿液發白則為寒。看痰色:痰液、鼻涕發黃為熱,咳痰清稀則為寒。
  • 愛思康丨百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關於腳部的保暖您一定要知道
    老人們都知道「寒從足底生,樹老根先老。」是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供少且慢,腳的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差。人的正常體溫一般在36.5℃左右,而趾尖溫度有時只有25℃,因此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的說法。保暖禦寒防止腳冷引起髒寒
  • 百病從寒起,用它一貼,驅寒祛溼,調理很多常見毛病
    陽虛不僅會導致形寒肢冷,倦態無力,神疲嗜睡,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口唇發紫,冷汗淋漓,呼吸微弱等病症。陽氣不足,寒從內生陽氣不足,則寒從內生。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
  • 俗話說: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想要暖暖的身子,不妨用用它!
    俗話說「百病從寒氣,寒從腳下生」,要知道,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秋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腳部血管收縮,溼寒便趁虛而入。《黃帝內經》中記載:「寒氣升,泡腳驅寒,消百病」,祛溼寒,最好的方法就是泡腳,堅持每天用溫水泡腳,勝過吃補藥。
  • 十病九寒,百病皆起於寒!一年四季多躺『光子能量床』,除寒護陽病難侵
    防治百病,靠體溫,癌症也是!常常頭疼、失眠、高血壓、抑鬱症、發胖、便秘?愛健康的你是否知道,這都是「體寒」惹的禍。科學研究表明,當人體溫度下降時,百病叢生!人體理想的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下降30%,陽氣衰退,造成血管收縮,妨礙體內脂肪、糖、尿酸等廢物的燃燒和排洩,引起肥胖、高血壓、血糖、痛風等疾病。
  • 寒從足下生 百病涼上起!刺激腳底穴位可治這麼多的常見病!
    中醫講「寒從足下生,百病涼上起!」,因此,腳部保健是治病、防病關鍵!
  • 百病起於寒,女人是否體寒,腳和肚子會告訴你,若你有,該驅寒了
    體內寒氣重對健康是很不利的事情,百病起於寒,體內寒氣太重會影響氣血的流通,使人體質變差,身體會變得容易出問題,而女性體質更弱,一旦體寒,身體會更容易出問題。男屬陽,女屬陰,由於女性體內的陰氣稍微比較重,而陰極生寒,所以寒氣重的情況在女性身體較為普遍,俗話說「十女九寒」,可見體寒在女性群體中的普遍性。女性是否體寒,肚子和腳會告訴你,若肚子和腳上出現了體寒的信號,說明體內的寒氣或已經比較重了,要抓緊調理。女性體寒,肚子和腳會有哪些表現?
  • 百病從寒起!身體這5處受寒太要命!這幾條招招都是在救你!
    「要風度不要溫度」雖然一時半會凍不出什麼問題但是當體內的寒氣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危害你的健康百病寒為先圖:攝圖網快看你「寒不寒」看臉色:面色發紅多為熱,面色發白則為寒。看尿液:尿液發黃則為熱,尿液發白則為寒。
  • 百病生於寒,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寒呢?
    「百病生於氣。」在中醫臨床中,絕大部分疾病是由寒引起的。寒是導致生病的重要原因,寒邪可使機體的氣血凝結阻滯。古人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女性的「痛經」多與此有關。寒症是萬病之源,是能夠動搖人體健康根基的嚴重疾病。「寒症」不僅是身體的一些症狀,更是會危害到心理狀態的非常嚴重的疾病。
  • 風寒溼痺,為什麼說風邪是百病之長?
    風邪,是中醫學認為的致病重要因素,是六淫之首,為百病之長。「風為百病之長」的說法見於《素問·風論》、《素問·玉機真藏論》。百,概數,泛指多種;長,首也。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釋為:「長,首也。所謂六淫,是中醫學對六種導致人體疾病的外來邪氣的統稱。
  • 百病生於寒,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寒呢?快來看看
    古人經過觀察,將自然界的因素分為六種,分別是風、寒、暑、溼、燥、火。所以這六種因素都可能是人體產生病變的原因。感冒其實也就是這六種環境侵犯人體所產生的一系列的反應。人體表面最外有一保護層,古人叫衛氣。顧名思義,它具有保衛人體的作用。一塊乾燥的木頭,放到一個潮溼的環境中,水分會逐漸向木頭的內部擴散。人體也是一樣,自然界的這六種因素也會向人體內部擴散。
  • 論「衛氣為百病母」
    「百病」者,係指很多疾病而言,並非概指所有疾病。「母」者,根源之意。《商君書·說民》說:「慈仁,過之母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變化之父母。」皆為此意。因此,「衛氣為百病母」意思就是衛氣的失常是很多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源。
  • 百病生於氣,中醫養生關鍵在控制脾氣
    黃君璧《秋岸靜坐圖》 《皇帝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 現代醫學認為,人生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感染因素和生活習慣等,這些因素可獨立致病,也可疊加致病《黃帝內經》認為,人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百病生於逆「陰陽之氣」;二是百病生於「過用」;三是「百病生於氣」。
  • 身體虛寒 百病叢生
    一、寒溼毒的可怕性俗話說:百病之源源於寒溼,人體虛則寒,寒則溼,溼則凝,凝則堵,堵則瘀,瘀則瘤,解決寒溼問題,是養生及調理所有慢性疾病之關鍵,是身體健康之基石!當人疲勞或步入中年體能下降或先天體質差,就會出現虛症,尤其是脾、肝、腎虛,再加上天氣變化,喜冷飲、冷氣、生活不規律、不遵守季節及天時、衣著暴露、經期及產後期不注意調養、缺乏運動、垃圾飲食方式等都會導致人體內積滿風、寒、溼、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