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角,一個在學生以及剛步入社會的小年輕看來不屑一顧,在工作有一定經歷的成年人看來無可奈何,而在父母看來尤為熱衷的神奇地方。
相親角一般集中在大型城市的著名花園內,主力軍是相親雙方的家長以及一些職業經紀人,偶爾才會是需要相親的本人到場,當然,也有不少關注社會問題的學者以及需要寫相關論文的學生會來此處晃悠。
相親本來是古代婚嫁的流程之一,古代結個婚可不像我們如今這麼簡單,一共分為六個步驟,分別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大致流程先是男方先帶著禮物上門定親,然後女方同意後就會讓男方帶回去女方的年庚八字,男方回去後將女方的年庚八字請示兇吉,如果沒跟自家犯衝就會帶著聘書跟聘禮上門,也就是俗稱的下聘,女方則會進行回禮,在確定好婚期後才是結婚。
古代風氣比較含蓄,還有男女大防,這些流程都是家中長輩一手操辦,也就是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如果真的不讓年輕人自己看一眼,以後婚姻生活不幸怎麼辦?於是在還沒開始六禮之前,雙方長輩會在廟會以及寺廟等地約個時間,讓雙方小孩遠遠看上一眼,也就是所謂的相親了。
在現代社會,雖然大家都倡導自由戀愛,自由結婚,再也不是過去的盲婚啞嫁,但由於年輕人壓力大,事情多,且交際面窄,基本上工作了幾年之後就會發現,自己除了公司同事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別的渠道去認識其他人,失去了選擇心儀對象的條件。
一般這種情況下年輕人自己不一定有多著急,但家長都記得不得了,於是各大城市的相親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雖然廣州相親角、上海相親角近些年逐漸開始嶄露頭角,但真正要論起"相親界"的NO.1,還是要看北京相親角。
北京光是著名的相親角就有5個,分別為名氣最大的中山公園,還有首個出現相親角的龍潭公園,規模第二大的天壇公園,氛圍比較輕鬆的海定公園,以及走"高端"路線的玉淵潭公園,每個公園的相親時間不一樣,比如說中山公園就是周四周日下午,海澱公園則是在周二周日下午。
像是規模最大的中山公園每一列攤位都有百米長,每周參加人數特別多,尤其到了節假日那更是人擠人。攤位上面主要是放資料卡,需要註明自家孩子的年齡(出生年月),性別,學歷,收入,身高體重,性格,中意範圍等等,有些比較"老幹部"作風的家長還會標註上政治面貌。
敢來此給自家孩子相親的基本上條件都還不錯,畢竟剛畢業的小年輕也很少會來相親角,一般相親的年齡都集中在79年~83年這個年齡段,90後基本沒有。到了這個年齡的年輕人工作基本也都穩定了,因此所謂的月入過萬在這裡只是墊底水平,有車有房也只是一般的三流配置。
那什麼才是"頂配"?當然是北京戶口。為什麼相親角的家長們會這麼青睞北京戶口呢?首先,這代表著對方家裡也是北京的,雙方家庭能夠"談得來";其次,北京戶口意味著再怎麼樣北京至少都有一套房;同時,北京戶口還代表著穩定,基本上很少有在北京工作生活還有北京戶口的人會去別的城市發展。
而如果沒有北京戶口,那麼哪怕各方麵條件再怎麼優秀,學歷再高,個人能力再出色,但在家長們看來"還是差了那麼一點"。
關於相親角的存在一直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憑什麼我努力考到那麼高的學歷,拼命掙得那麼多薪資,卻被一群人挑三揀四?但不得不說對於一部分自身沒有時間以及沒有機會認識對象的人來說,相親角的確能夠給他們提供一條選擇優質伴侶的機會。